-
1 # 藍七士
-
2 # 未央先生
1、一方面是因為太祖是擁兵上位,奪了後周天下,所以有宋一朝,重文輕武。雖經濟繁榮,但軍事凋零;
2、宋朝建國之初,恰逢周邊遼、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巔峰期。其實一開始也想收拾人家,卻被對方打的鼻青臉腫,閉關修煉一段時間再比,還是捱揍的份,被打怕了,久而久之不敢再找人練了。後來反正有錢,花錢買平安。
-
3 # 鳳舞九天1992
宋朝生於一個戰亂年代,先是契丹遼國,後是女真人的大金國,最後是骨灰級的蒙古人,都是虎狼之輩,宋朝為求保全,常常是交納歲幣,沉重的負擔都落到了百姓身上。而且不少官僚在這個動盪的歲月裡也只是顧全自己,壓榨百姓。宋朝的管理機制是中原王朝千年傳承下來的,即三省六部,決策方面不是皇帝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受到宰相的制約;三權分立,互有制約,應該是很科學的,但從另一個方面也限制了行政的效率;遠沒有遊牧民族控制權力集中而帶來的高度行政能力。中原百姓也是很安於平靜的農業生活,骨子裡就是“愛靜”的,這與遊牧民族漂泊,困苦喜歡掠奪的生活習性形成對比。宋朝的貧弱也可以算是彪悍的遊牧民族對安逸的中原農業國的一次沉重打擊造成的。
-
4 # 沒事就叨叨
透過學習宋朝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宋朝的經濟文化是非常繁榮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宋朝存在積貧積弱的局面,那麼,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不可否認的是,宋代的弱是存在,為什麼弱呢?是官僚弱還是軍隊弱呢?軍隊弱是因為採取的政策,虛外守內,加強內部的力量,防止黃袍加身的事情再次出現,好像還真的是挺管用的,宋代以後的時期裡,沒有在發生過黃袍加身的故事。
就這個政策本身而言,是完美地解決了地方將軍獲得較大權力的問題,由於採取了將兵法和更戍法,使得兵與將互不相識,達到安內的目的,這個也是對的,但是,對外作戰的效果就不是很明顯了,出現了之後的靖康恥,這個也是軍事弱的表現之一。
若是說官員弱,這是不對的,你看看宋代的官員們,哪個不是伶牙俐齒的?哪個不敢上書言事?我們都知道包拯,這個當時的御史中丞,對皇帝的任何言行都要進行審查,只要是不合理的,直接加以駁斥,讓皇帝在朝堂之上沒有顏面,這使得宋仁宗對包拯極為忌憚。
有一次,自己寵愛的妃子要求給自己的兄弟一個職位,仁宗頭腦一熱,答應了。愛妃在後宮裡等了好久,也沒有訊息,就在枕邊問,仁宗竟然沒有在朝堂之上說這個事情,愛妃不樂意了,你是上心啊,還是不上心啊?仁宗直接說:你知道朝堂之上有包拯嗎?可見,當時的文官是多麼的厲害!
貧是國家貧還是百姓貧?國家的話,宋朝初年的歲入為1600萬緡/年,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王安石改革稅法,到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時,竟然激增到6000多萬緡/年,其中商業稅佔比高達70%。國家的收入是不是很多?這個時候的宋代,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比現在的美國在經濟上還要厲害。
百姓貧苦嗎?上面的說法是,宋代主要的收入,不是農耕,而是商稅,什麼意思?就是從事工商業的人多很多了,這樣的結果就是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家從《清明上河圖》裡可以看到很多經商之人,在《水滸傳》裡,武大郎自己賣燒餅,也有一個沿街的店鋪,可見,幾乎當時人人做生意。
所以,我覺得,當時的宋代就是軍事上的失敗,很多人就認為宋代就是一個被動挨打的朝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時期,用一個美國史學家的觀點:他就想生活在宋代!可見,宋代的繁華!你覺得宋代積貧積弱嗎?
-
5 # myzxsy
宋太祖黃袍加身,害怕手下的人學他的樣,所以他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每一地的一把手都是文官,武將沒有實權。
宋朝的周邊強敵環伺,對付外敵靠的是武力。宋朝屢戰屢敗,割地賠款,當然就越來越弱小。
回覆列表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雖然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他卻不敢高忱無憂。透過陳橋兵變,他深刻認識到了,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重大的作用。他自己本人就是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上位的。如果將來其他的武將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得統治,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就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解除對自己的皇權威脅。
首先,透過“杯酒釋兵權”政策,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軍專軍權的問題。
其次,強幹弱枝。在“削奪政權”方面。趙匡胤陸續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取代跋扈難治的軍人。並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管理財政”方面,設定運轉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他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在“軍隊建設”方面,宋朝始終面臨外患,為了防止敵人入侵的威脅和軍人干政的威脅,重文輕武。上無名將,下無精兵,只能以多取勝。因此士兵數量不斷增大。這樣就造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地方政府根本無法與中央抗衡。雖然這些措施結束了唐朝中葉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局面。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但是龐大的軍隊和繁多的官員階層消耗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就導致了財政開支失控。宋朝在其最繁榮的時代財政就成了嚴重的問題,長此以往,就為積貧積弱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宋真宗在位後期更是大搞天書下降、東封西祀等活動,揮霍浪費,更是雪上加霜。真宗去世以後,天書鬧劇結束,與之相關的費用也被裁減。但是一成不變的體制不能改革。以上的各類開支就只能有增無減。
最後,宋仁宗在位期間,立國百年,制度失去了活力,國家近乎進入停滯的狀態,一方面經濟繁榮,同時又積貧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