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日立冬。冬夏兩字的部首都是夂(zhi),像走路姿態,後腳跟前腳,冬在上,夏在下,象徵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底下兩點,丶(zhu)是斷句的頓號,代表“有所絕止而識之”。冬因此是靜思的季節,四季到此終了,新歲自此孕育。冬日烈烈,飄風發發,烈烈是冽冽,發發是風聲:“北風行蕭蕭,烈烈入吾耳”。
4
回覆列表
  • 1 # 魔鬼冷知識

    楷書(隸書)不適合分析字源,至少是大多數常用字的字源。

    所謂源,就要依據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字形作為基本依據,結合音韻、訓詁等方面的證據進行判斷。

    中文大多常用字的出現早於隸變時期,可以追溯到小篆乃至商周金文、甲骨等更早期形態。當然,有些字在隸定之後才出現,則必須用楷書分析,如乒、刁等。

    錯誤的方法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而更新的材料出現則會修正當前的結論。如為字在東漢的許慎看來,是母猴的形象,而新出的甲骨、金文材料足以證明許慎說法是錯誤的。

    用哲學的觀點去解字得到的則不是字源上的結論。古往今來很多人用拆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如孔子說“一貫三為王”,表達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但這些並不是字源的科學解釋。

    冬與夏出現的時間都很早,冬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夏最早見於周代金文。所以我們應該用從更早的字形去看字形的流變。

    首先,冬和夏的部首是夂,依據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漢語字典,但要知道,我們查的漢語字典的部首是為了方便查詢而合併了不同的部件。

    先說“冬”。夂(zhong)是終的初文,簡單理解就是終字最早是這麼寫的。從甲骨文的字形看,像一根繩子兩端打兩個結,但它不是打結的意思,而是透過打結表示終結的意思。冬天是一年的終結,所以夂(zhong)就用了表示冬。

    後來為了明確表達是冬天還是終結,人們在這個字下面加上各種標記符號,有的加“日”,表示這是氣候,有的加“仌(冰)”,這個很好理解。最後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用的冬字。可以看出,冬下面兩點不是兩個丶,更與靜思這種觀念無關。

    這是種假借的用字方法,夏天的夏剛好和夏民族的夏讀音一樣,所以就合併到一起了。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像一隻甲蟲,有時還在旁邊加個火字,或認為是夏字,或認為是秋字,莫衷一是。

    前面說的丶,表示蠟燭的火焰,“主”就是完整的蠟燭。後來用於做停頓的標點符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什麼蘑菇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