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問觀世界

    大叔接受過一定口才學教育,大概有一定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認同,口才是一門學科。並且有相當多的分類:如主持口才,溝通口才,談判口才,演講口才,還有專用於銷售的銷售口才。不同的分類,側重是不一樣的。比如,同樣是站在臺上講話,主持人的口才和演講口才,就要有很大區別。主持人意在控場,意在針對不同環節之間,如何用語言做串聯,還有,主持人要學會控制,不可以光顧自我表演,你一個節目,嘉賓,採訪物件等,他們才是主角。但演講不同,演講者自己才是主角,盡情的展示自己,才是演講人應該做的。

    另外,口才一般還要結合規範的禮儀行為,才能作用最大化,像演講就要有演講禮儀,主持有主持禮儀。一個演講者,首先不能坐著,就是一種規範禮儀,坐著是做報告,不是演講。

    所以,學習過口才的人,說話進退有據,有理有節,深知在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話最合適。當然,不乏有一些天生口才好的,但我遇到能說話,卻行為失當的人。還有一種典型情況的,就是一些人自覺能夠說話,卻在任何場合,都喜歡迫不及待的自我表演,這類人,就算口才很好,也犯了口才的大忌。善於。表達的人,首先要學會的,恰是給別人表達的空間,溝通口才,傾聽反而是第一位的。

  • 2 # 鐵騎無聲

    謝謝邀請!我不是語言“專業”人士,但我深深地知道:語言絕不是“會說就行”!尤其是我們的漢語,那真叫博大精深!說話的技巧,絕對可以稱為“藝術”。同樣的話,不同水平的人說出來,結果會有天地之差。同樣的文字,用語言表述,只要語氣、讀音的輕重一變,結果會完會不一樣。比如:“是你”,我們在說這兩個字時分別使用不同(陳述、祈使、疑問)的語氣,再同時對二字配以輕重不同的讀音,就可以產生多種迥異的意思!善於說話的人,一張口即可抓住聽眾心裡。切妙語連珠、侃侃而談、始終能讓人全神貫注地聆聽。並且透過:談古論今、引經據典、比興舉例、暗喻明諷、陳述利害…,等技巧,來引導聽眾思路,以產生認同和共鳴。所述觀點自然被認同、接受。有些人講話,一句即可讓人反感,多說更是令人厭惡,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只能以失敗告終了。

    我們的祖先,高度重視語言的使用技巧。歷史上產生過很多口若懸河的“辨士”、“說客”。他們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攪得天下風起雲湧。很多著名的演說、論辨,影響了社會發展、改寫了歷史。先秦的諸子,以及蘇秦、張儀之流的名臣,三國時舌戰群儒的諸葛武侯,都是這樣的雄辨之士。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篇如何使用語言技巧,來說服當權者,化解國家危機的例項。這也是我最為欣賞的一篇古文。就是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其背景是:趙國的太后(趙威後)剛剛掌權,秦國就來進攻。國家危亡之際,求救於齊。齊國要求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質(扺押、人質)才能出兵相助。太后愛子心切,堅決不同意。群臣力勸,太后盛怒。明言:誰敢再提讓長安君當人質的事“老婦必唾其面!”於是,大家請來了已經退休賦閒的左師觸龍。左師求見太后,雖然是前朝重臣,倍有面子。太后不能不見。但是,太后接見觸龍時也是臉色鐵青、言語冷淡、嘴裡已經含了一大口唾沫…。在這樣尷尬的氣氛中,觸龍曲折迂迴,先從老年人都感興趣的身體、飲食,等日常話題談起。逐漸讓太后放鬆了警惕。又假裝來求太后,為自已十五歲的小兒子“走個後門”讓他“內招”進宮當個侍衛…。就這樣在太后不知不覺中談到了,為子女“長遠之計”的正題,最後用雄辯的事實說服了太后,化解了危機。

    該文語言真實、生動,入情入理。是一篇如何運用語言技巧、利用簡單事例,闡述大道理、化解嚴重危機的最好範文!因為篇輻較長、還要解釋,因此,不再搬運,大家有興趣,到百度一搜即得。

  • 3 # 自由的因子

    語言專業和說話都是表達,把事情、意思表達清楚,以便更好的交流溝通。但區別是很大的。

    就漢語言專業來說,是大學裡一個專業,培養具備漢語及語言學、中國文學等方面的系統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廣博的文、史、哲的知識基礎。

    而說話就不一樣了,只要能發聲,誰都可以說話,說話的方式也因人而異、因地方而異,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方言乃至外國語,只要對方聽得懂,你可以沒文化,也可以學富五車 ,只要交流無障礙刻意任意說。

    說話是從小耳濡目染漸漸模仿和學習而來的,不需要課堂學習,說話一般不能用來書面。而語言的規範性需要專業學習,書面文字表達要語言的專業性。

    語言規範,說話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神1.5深淵強推新5星尤拉,有其他可替代的物理C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