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醉逍遙

    沒別的原因,打不過。

    齊桓公九合諸侯,春秋霸主之一,周王朝公爵身份,敢於對抗他的諸侯很少,但子爵身份的楚國卻敢,原因就是諸侯聯軍打不過楚子,預計戰爭的最後結果,也就是兩敗俱傷,非但如此失敗的機率很高。

    當時楚國不但敢於和齊桓公對著幹,還敢於和整個周王朝對著幹,雖然他名義上是個子爵身份,但即便給個公爵也不要,甚至敢於自封為王,雖然不被其他諸侯所認可,不過早就不給周王朝進貢了,實際上也已經脫離了周王朝的控制,這簡直就是公然的反叛,齊國也曾有國君沒上供,直接被周天子丟到鍋裡給煮了,如果楚國國君被捉住,恐怕也是這個下場。

    事實上,造成這局面的不是楚國背信棄義,自願當了反叛者,而是周天子不把人家當回事,當年跟著武王伐紂,又出人又當大祭司的,跑前跑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還有疲勞,可分封的時候卻忽略了人家,不但如此後來周天子心中愧疚,好說歹說加封了一個非常低階的子爵,不僅僅如此,祭祀讓楚國出列,宴會讓楚國去外面,賞賜更是沒有,楚國就這麼被遺棄了。

    然而楚華人當真厲害,經過幾代人發展,疆域與整個周王朝加起來都差不多,實力更是強勁,周圍的蠻夷皆被掃平,諸侯國無不唯命是從,即便在戰國後期,大秦也需要舉全國兵力才能與楚一戰,沒過多少年,還被人家“三戶人”給滅亡了。

    齊桓公面對的就是這個一個龐然大物,楚華人也很齊心,如果齊桓公真打過來,肯定要反擊的,相反,齊桓公帶領計程車兵,可不只有齊國,他這邊是個鬆散的聯盟,佔據優勢,大家自然落井下石,定要給楚子一個教訓,但失敗了那就個人顧個人吧,楚華人都是蠻子,犯不著與他們一般見識,這就是各路諸侯的真實想法。

    齊桓公有顧及,說實話楚國也有顧及,雖然周天子對待楚華人的確不怎麼樣,其實在內心中,楚華人還是希望作為周的一部分的,希望得到肯定和認可,他們也並不希望與齊桓公這樣的霸主發生戰爭,所以當齊桓公派遣使者,只責問不進貢的問題,不談實際反叛之事,給楚國留了面子,楚國也借坡下驢,表示恢復朝貢體系,兩方勢力很快達成了妥協。

    其實這樣的事,如果換做其他諸侯國,肯定直接滅了,地盤也會被瓜分,然而楚國太大了,齊桓公沒有把握,對方的力量,阻止了他的腳步。

  • 2 # 趣撩歷史

    故事發生在魯僖公四年,故事的起因還得從齊桓公的家事說起。齊桓公有一天和他蔡國的夫人在園子裡划船,她的夫人玩心上來了,就晃悠小船嚇唬齊桓公。齊桓公害怕了,讓她停下別晃,他夫人沒聽,繼續晃,結果齊桓公急眼了,把她攆回了孃家,但是沒說休了她。結果蔡國的國君把她嫁給了別人,齊桓公這回臉可丟大了,就聯合了七個諸侯國,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和曹國,加上齊國共八個諸侯國一起攻打蔡國。

    諸侯聯軍打敗蔡國後,齊桓公一看離楚國已經不遠了,且齊國稱霸諸侯,楚國一直也沒有俯首稱臣,於是齊桓公就帶著諸侯國大軍一路來到楚國,跑到楚國的土地上炫耀武力。楚國一看大事不妙,趕緊派了個使者去面見齊桓公,說:“大哥,我們楚國怎麼得罪您了,您看您齊國在北海之濱,我們楚國地處南方荒鄙之地,這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啊,您這大老遠興師動眾的為了啥啊?”這時候管仲就說了:“當時周王室分封我們齊君先祖的時候,就給了齊國統御四方的權力,你們現在不向周王室進貢,所以我們就來討伐你!”雖然楚國使者服了軟,但是齊桓公沒有給面子,繼續率軍前進。

    後來楚國又派了屈完與齊桓公交涉,齊桓公一看戲演的也差不多了,也不能逼迫楚國太狠,怕楚國最後一拍兩散,就先把諸侯聯軍後撤到召陵,以示誠意。然後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展示武力。齊桓公就問屈完:“你看這些諸侯國因為和齊國都有盟約,所以大家共進退,你們楚國也加入我們怎麼樣。”屈完說:“您能這麼想當然好了,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齊桓公又說:“我率領這樣強大的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不卑不亢,沒有被齊桓公嚇唬住,他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各諸侯,誰敢不服?可要是您用武力脅迫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齊桓公一看目的已經達到,且如果和楚國翻臉對大家都沒好處,於是以屈完為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齊桓公率諸侯大軍退出楚國。

  • 3 # 筆麗瑬

    “風馬牛不相及也”,因為兩國地理位置相隔遙遠,齊國一路行軍,面對實力不弱的楚國,對其威脅警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因此,在屈完被楚成王派到諸侯軍駐地來時,一番遊說讓齊桓公找到了臺階下,從而和屈完訂立了盟約,沒再伐楚。

    我們可以把目光再次放回到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那個時代,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他們爭霸的主要方式是透過召集會盟來確立霸主的地位。

    主要爭奪人口和土地,要想讓你征服地的人完全的服從於你,就必須要靠德行用人來治理國家。

    此時的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他需要名正言順,需要諸侯表面上臣服於他。面對楚國,他找藉口:說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攻,使天子祭祀時供應不上,沒有辦法縮酒,故過來興師問罪……

    然而,他們遇到了屈完。屈完出使樂,來到諸侯軍駐地。說如果君候用德行來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君侯若使用武力,楚國有方城山作為城牆,漢水作為城池,君侯的軍隊雖然眾多,沒有地方用得上。

    說明白一點,就是他不認為齊桓公是仁義之師,他不服從齊桓公,讓齊桓公在道義上沒佔到便宜,不能達到他興師問罪的目的,只好無功而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參加小米9手機發佈會的都是些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