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飛子

    不問為什是正常的,正是天真的年齡,過早知道太多,改變性格,人的認知成孰,並不是全從教育開始,有的時候是親身經歷開始,從挫折中知道什麼刻做,什麼不該做,一個小兒遊戲,也能從中知道生存法則,一個教育太多的孩子容易變成書呆子,不懂人情事故,性格鈕曲。

  • 2 # 米糖的小日子

    光從你的問題來看,我是覺得有點奇怪,應該多描述一下孩子的情況才好判斷。你女兒馬上就四歲了,很多小朋友上幼兒園後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建議你從多方面考慮一下。

    是不是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孩子是父母在帶還是自己,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不多。現在很多家長回家就是玩手機,親子關係冷淡。女孩子比較敏感,要多跟她互動,做遊戲,講故事,經常抱抱她,告訴她我愛你。

    孩子性格是不是內向

    有些小朋友就是話癆,有些小朋友卻不愛說話。有些小朋友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小朋友從來都是在角落自己玩。這應該就是性格內向的原因。多溝通鼓勵,讓孩子融入到小朋友中間,孩子之間相互感染,性格就會開朗起來。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假期多帶孩子出去,書店,動物園,博物館,還可以去旅行,感受不同的城市。孩子看的多了,應該就有所改善。

  • 3 # 正念拾光

    前言:

    作為家長當您提出這個問題時可以覺察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

    焦慮?擔心?恐懼?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個養育的過程從另一種角度而言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孩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當您發現孩子不喜歡問為什麼?這個判斷是來自於我們的頭腦,在“這樣正常嗎?”的提問下會有一系列潛在的念頭和想法,它們會時常湧現,所以養育過程中我們需要明晰或者尋找為人父母的信念,這些信念如磐石,不會讓我們捲進焦慮恐懼的浪潮中。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相對於焦慮與擔心,更好的禮物是愛與相信。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澄清我們的意圖,我更願意把這個問題更改成一個正向的提問:如何激發三歲多孩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

    基礎知識:3-4歲兒童發展心理特點

    1、認知活動依然依靠行動來進行,其特點是邊做邊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情緒對幼兒具有較強的作用力,行為受情緒的影響大,易衝動,情緒不穩定,易受外界影響與周圍人感染;

    3、模仿是這個時期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他們是透過模仿他人來掌握和學習別人的經驗的,他們對成人的依賴性大,許多良好的習慣易在模仿下形成和鞏固。

    基於以上內容,我的建議是: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當好奇的父母,“我想知道為什麼……”“你覺得……會不會……”“真好奇……”不用懷疑,當你每天把這其中之一當成口頭語,孩子就COPY過去了。

    2、親子互動遊戲、天天故事時間、經常親近自然、。

    快樂的童年離不開遊戲和故事,在做遊戲和聽故事的過程中,多與孩子互動,變成“問問”媽媽,“好奇”爸爸,答案不是重要的,過程和鼓勵很重要。

    “你猜後來他們怎麼樣了?……”

    “你這個想法真有趣”

    當孩子提問時,比起直接給出答案,用“我也好奇這個問題呢,那我們探索一下吧/我們翻翻書吧……”等類似回答,將更能激發孩的好奇心。簡言之,學會欣賞、不吝誇獎。

    3、耐心是父母至始至終都需要培養的品質。

    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將養育過程當做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契機,孩子始終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照見我們自己,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正念父母心》

  • 4 # 兩個小妖怪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孩子的生長髮育不單單是會不會問“為什麼”,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家長的關注下,如果孩子其它各方面發育都很好,就不應該糾結於此問題上。

  • 5 # 小橡學堂

    大多數孩子都是被動學習,就是父母教什麼,孩子就學習什麼。所以孩子問不問為什麼其實是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一開始引導孩子自覺發問,然後解答,這樣後面孩子就會主動問什麼來學習新知識。而不再是被動的等家長來教育。

  • 6 # 天天育兒全書

    孩子的發問,一般會年齡越小問的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呈現減少趨勢。如果小學都不發問,到了初中可能更不會發問。

    如果孩子成績還好,說明孩子的頭腦還是不錯的,也說明孩子本身善於思考,一般都能自己解決。如果成績好,家長不必操心,任由孩子自由發展。

    如果孩子成績不算好,且不問老師,不問同學,自己有些問題又解決不了,那就需要改觀了。

    慢慢來,從賞識出發,從談心開始,別呵責,慢慢改觀,可由家長的幫助開始,再由同學的幫助開始,漸漸培養孩子善於問老師。

    群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培養和鼓勵孩子,學會將家長、同學、老師作為自己學習的朋友和幫手來看待。

    當然,有些孩子天生內向,不喜歡說話,更不喜歡發問,這種現象也很多,所以不要強求,慢慢培養髮問習慣,如果實在改觀不了多少,也無所謂,習慣的培養和改觀,需要耐心,需要等待,需要允許反覆,甚至需要允許壓根不會變化。

    總起來說,作為家長,不必焦慮,在賞識和關心幫助的情況下,慢慢介入,慢慢創造給孩子發問的機會,對任何的發問,要及時跟上鼓勵。學會等待,力爭改觀,如果改變不大,就鼓勵孩子多自我鑽研,很多孩子壓根不問的現象很多,他們也會照樣學習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質疑匈牙利對北約的忠誠。北約成員有被開除的先例嗎?需要什麼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