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在19世紀的最後50年中無論工業、商業還是金融業都有了大幅提升,這個國家的DPG為世界的7.5%(美20.8%、德15.7%、英14%、法8.9%、俄6.6%、意4.3%、日3.5%),世界第五。以至於到了戰前,帝國仍然依靠著廣闊的領土(歐洲第二)、龐大的人口(5200萬,歐洲第三)和不弱的軍事工業實力(世界第四),所以在表面上依然是歐洲列強乃至世界強國之一。
但實際上,奧匈帝國在一戰的中表現確實不是很好,奧匈帝國軍隊大約為350~500萬人,在戰爭中主要精力投入在東線和巴爾幹方向,說穿了就是對俄國和俄國扶持的巴爾幹國家作戰。而奧匈帝國如果沒有德國的幫助想在東線單獨和俄國作戰是做不到的。根據一戰後統計,奧匈帝國對協約國作戰取得重大進展的時間集中於俄國二月和十月革命的時間,而戰爭開打的前幾年,俄國和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取得的軍事勝利迫使奧匈帝國由功轉守,東線就這樣形成拉鋸戰了。總的來看,奧匈帝國在戰爭中在巴爾幹方向上取得的勝利比與俄軍直接對抗要好的多,這也從側面說明奧匈帝國確實不能和一流軍事強國之間抗衡。
還有一點,關於奧匈帝國打不過義大利軍隊的說法是過於片面的,因為義大利的騎牆策略導致奧匈帝國在前期和義大利邊界的方向十分空虛,後來義大利轉投協約國陣營,將軍隊調入奧意邊界,而奧匈只能從戰場撤退下來疲憊的軍隊然後臨時補充了一些人與意軍作戰,剩下的軍隊還要和俄國打,這樣看戰爭的勝負高下也就很清楚了。總體來看,奧匈軍隊的實力遠遠高於義大利,不論是軍事傳統還是戰績,否則義大利的統一根本就不是問題:為何要等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撒丁王國出讓了尼斯地區獲得拿破崙三世的支援,法軍幫助撒丁王國,才打敗了干涉的奧地利軍隊。
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一直在明爭暗鬥。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戰敗,被迫與普魯士簽訂《布拉格和約》,解散德意志聯邦,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為統一德國奠定了基礎;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國力衰竭;1867年,奧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奧地利皇帝被迫妥協,同年12月允許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獲得自治,匈牙利與奧地利建立奧匈二元君主國,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和開支等協定每隔10年重訂一次;奧匈帝國的版圖包括的裡雅斯特、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以及現在的匈牙利和奧地利,成為歐洲第二大國。 這一帝國從建立伊始就困擾於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國,儘管對於境內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匈牙利人在君主國內的地位僅次於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獨立的願望卻最強烈,這種情緒影響了其他民族,導致帝國內部民族起義此起彼伏,並最終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作為假想敵,激起塞爾維亞人民的不滿;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費迪南公爵夫婦在薩市大街上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死,奧匈帝國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德、奧、意“同盟國”為一方和以英、法、俄“協約國”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軍作戰失利,境內各民族紛紛獨立,導致帝國崩潰;1918年11月11日,年輕的卡爾皇帝在帝國夏宮美泉宮的“中國廳”內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綿延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統治。翌日,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宣佈奧地利共和國誕生,這就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之一,奧地利被剝奪了所屬的非德語地區,在那裡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個獨立的國家,還有一部分加入了獨立的波蘭,同時,奧地利還失去了講德語的南蒂羅爾,這一地區後來被劃歸義大利;第一共和國時代的奧地利從一個世界大帝國變成了中歐的一個小國,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困難,奧地利與周邊國家的邊界被封鎖,原料的進口和工業品的出口受到這些國家關稅壁壘的阻礙,經濟處於癱瘓狀態;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國內政治動亂幾乎導致內戰,奧地利轉向德國求援助,為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提供了藉口。1938年3月11日,德國法西斯以“維護奧地利秩序”為名,派兵進佔奧地利,奧地利變成了德國的一個省,從地圖上消失了17年之久;一年半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3月11日成為奧地利的國恥紀念日,每年這一天,奧地利各界都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以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爭期間,奧地利雖然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同時也扮演了納粹德國的幫兇角色,成千上萬的奧地利人對希特勒的到來發自內心的歡呼,而且法西斯納粹最殘忍的劊子手中有許多有奧地利人,僅在奧地利就有65000名猶太人慘遭殺害,戰爭後期,奧地利本土也成為戰場,損失慘重。國內各大城市都被盟軍的飛機炸成廢墟,僅維也納就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珍貴的古典建築毀於炮火。1945年3月,盟軍佔領了奧地利全競。
奧匈帝國在19世紀的最後50年中無論工業、商業還是金融業都有了大幅提升,這個國家的DPG為世界的7.5%(美20.8%、德15.7%、英14%、法8.9%、俄6.6%、意4.3%、日3.5%),世界第五。以至於到了戰前,帝國仍然依靠著廣闊的領土(歐洲第二)、龐大的人口(5200萬,歐洲第三)和不弱的軍事工業實力(世界第四),所以在表面上依然是歐洲列強乃至世界強國之一。
但實際上,奧匈帝國在一戰的中表現確實不是很好,奧匈帝國軍隊大約為350~500萬人,在戰爭中主要精力投入在東線和巴爾幹方向,說穿了就是對俄國和俄國扶持的巴爾幹國家作戰。而奧匈帝國如果沒有德國的幫助想在東線單獨和俄國作戰是做不到的。根據一戰後統計,奧匈帝國對協約國作戰取得重大進展的時間集中於俄國二月和十月革命的時間,而戰爭開打的前幾年,俄國和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取得的軍事勝利迫使奧匈帝國由功轉守,東線就這樣形成拉鋸戰了。總的來看,奧匈帝國在戰爭中在巴爾幹方向上取得的勝利比與俄軍直接對抗要好的多,這也從側面說明奧匈帝國確實不能和一流軍事強國之間抗衡。
還有一點,關於奧匈帝國打不過義大利軍隊的說法是過於片面的,因為義大利的騎牆策略導致奧匈帝國在前期和義大利邊界的方向十分空虛,後來義大利轉投協約國陣營,將軍隊調入奧意邊界,而奧匈只能從戰場撤退下來疲憊的軍隊然後臨時補充了一些人與意軍作戰,剩下的軍隊還要和俄國打,這樣看戰爭的勝負高下也就很清楚了。總體來看,奧匈軍隊的實力遠遠高於義大利,不論是軍事傳統還是戰績,否則義大利的統一根本就不是問題:為何要等到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撒丁王國出讓了尼斯地區獲得拿破崙三世的支援,法軍幫助撒丁王國,才打敗了干涉的奧地利軍隊。
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一直在明爭暗鬥。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戰敗,被迫與普魯士簽訂《布拉格和約》,解散德意志聯邦,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為統一德國奠定了基礎;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國力衰竭;1867年,奧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奧地利皇帝被迫妥協,同年12月允許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獲得自治,匈牙利與奧地利建立奧匈二元君主國,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和開支等協定每隔10年重訂一次;奧匈帝國的版圖包括的裡雅斯特、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以及現在的匈牙利和奧地利,成為歐洲第二大國。 這一帝國從建立伊始就困擾於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國,儘管對於境內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匈牙利人在君主國內的地位僅次於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獨立的願望卻最強烈,這種情緒影響了其他民族,導致帝國內部民族起義此起彼伏,並最終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作為假想敵,激起塞爾維亞人民的不滿;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費迪南公爵夫婦在薩市大街上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死,奧匈帝國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德、奧、意“同盟國”為一方和以英、法、俄“協約國”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軍作戰失利,境內各民族紛紛獨立,導致帝國崩潰;1918年11月11日,年輕的卡爾皇帝在帝國夏宮美泉宮的“中國廳”內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綿延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統治。翌日,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宣佈奧地利共和國誕生,這就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之一,奧地利被剝奪了所屬的非德語地區,在那裡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個獨立的國家,還有一部分加入了獨立的波蘭,同時,奧地利還失去了講德語的南蒂羅爾,這一地區後來被劃歸義大利;第一共和國時代的奧地利從一個世界大帝國變成了中歐的一個小國,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困難,奧地利與周邊國家的邊界被封鎖,原料的進口和工業品的出口受到這些國家關稅壁壘的阻礙,經濟處於癱瘓狀態;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國內政治動亂幾乎導致內戰,奧地利轉向德國求援助,為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提供了藉口。1938年3月11日,德國法西斯以“維護奧地利秩序”為名,派兵進佔奧地利,奧地利變成了德國的一個省,從地圖上消失了17年之久;一年半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3月11日成為奧地利的國恥紀念日,每年這一天,奧地利各界都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以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爭期間,奧地利雖然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同時也扮演了納粹德國的幫兇角色,成千上萬的奧地利人對希特勒的到來發自內心的歡呼,而且法西斯納粹最殘忍的劊子手中有許多有奧地利人,僅在奧地利就有65000名猶太人慘遭殺害,戰爭後期,奧地利本土也成為戰場,損失慘重。國內各大城市都被盟軍的飛機炸成廢墟,僅維也納就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珍貴的古典建築毀於炮火。1945年3月,盟軍佔領了奧地利全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