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水老西兒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中國民間有很多傳說,有說是為了紀念 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屈原的,還有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大將伍子胥的,還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的。

      在中國民間流傳較為廣泛的是紀念屈原說。根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華人,他主張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但是遭到了奸臣迫害被貶,流放到沅、湘地區。在這期間寫出了《離騷》《天問》《九哥》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充分反映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感。在他聽到楚國國度被秦國攻破後,悲憤不已,抱石投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到屈原投江處去憑弔。有漁民划船打撈屈原的真身,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魚蝦等傷害,漁民紛紛將自己攜帶的飯糰投入江中,讓魚蝦等吃飽了就不會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紛紛效仿這種做法,每年這個時候都會以這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歷來比較提倡忠君愛國的思想,於是這個特殊意義的節日便會綿延不斷,流傳至今,在流傳的過程中其形式和內涵也被逐漸演變和豐富。

  • 2 # 美拍寫真校花

    1、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江而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

    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一代忠臣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一般情況下屈原比較被大家認可,不同地區的風俗不同,造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國豫豐紫砂壺是真紫砂壺嗎?有何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