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萬個新商機
-
2 # 時間客
並不是。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有惠及大多數人的科技發現才會被人熟知,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我們以電腦、智慧手機、網際網路三個事件來說明下,大家看圖:
大家看下這三件重大發現什麼時候誕生的,再想一想自己什麼才接觸到。
從電腦、智慧手機、網際網路其實都是很早就發明了,但是隻有其批次製造的成本能夠被普通消費者消費得起,才能被大量普及,才能對社會效率產生巨大影響,才會被人們熟知。
其實,科技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滯,無論是: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生物技術、航空技術等等,目前還在實驗階段,沒有到大規模普及的階段,所以更像是在小氛圍的專業圈子傳播,所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感受不深。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往往只有民用技術,才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畢竟和大多數人息息相關,也容易被大眾感受。現階段的很多技術往往是結構在使用,而不是民用技術。
所以,技術發展從沒有停滯,而是從實驗室到民用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傳導而已。
-
3 # AI爆米花
題主能否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做瓶頸?
或者反過來問,什麼又是你心目中的變革?
工業革命算不算?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 機械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 電力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40-50年代 資訊革命
如果從時間間隔來說,可能現在還沒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但從近些年出現的技術熱點來看,誰也不知道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否隱藏其中:
AI、雲計算、大資料、AR、VR、IOT、區塊鏈、無人駕駛、5G、基因工程、新能源......這裡面:
1、有很多詞出現的很早,但近幾年才得以從學術界走向產業界,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層
2、有很多詞出現的比較晚,所以大部分人還在觀望
但誰也不知道,幾十年之後,回望今天,不禁感慨“2020年左右,產生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變革”
我個人比較看好AI
-
4 # 北京得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值得回答。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類的思維一直都是在相對論的認知範疇裡面,而相對論,其實也是條件論或侷限論或狹隘論。
其二,狹隘的思維模式已經長久的固化在人類的認知模式當中了,換言之,人們的思維認知模式從接納,認同相對論開始,就已經戴上了侷限性認知的緊箍咒了,無論人們如何四處探究,也還是跳不出侷限,跳不出“條件”,跳不出狹隘的框架,所以,儘管科學研究的領域已經很廣域性的,但是,這種貌似的廣域,其實還是困在了“狹隘和侷限或條件下”的範疇之內,所以,科學遇到研究和發展的瓶頸,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三,只有跳出相對論認知範疇的理論出現,才能夠真正迎來科學發展的春天,否則,科學,只能不斷地“在同一個平面攤大餅”。不會有真正的深度性的突破。
其四,沒有深度,一定不可能有更開闊的廣度,僅此。
回覆列表
我們經歷三次科技革命,
一是工業革命,以蒸汽機和電為代表,一兩百年,是實體革命。
二是網際網路革命,以電腦和手機及聯網為代表,近三十年,是虛擬革命。
三是智慧革命,以機器人為代表,正在向其過渡,是混合革命。
和智慧革命相比,網際網路革命太小兒科了。工業革命改變了產品,網際網路革命改變了資訊,而智慧革命將徹底改變人。
我們人類的科技正在進入深水區,算是一種瓶頸吧,這個過程也許會持續很長時間,然後到臨界點就集中爆發出來。
不知在何時,大約在某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