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晚明轟轟烈烈的嘉隆萬大改革中,大家一般對張居正評價極高,對另一位名臣高拱卻沒太多印象。實際上,張居正改革的措施多是高拱一手開創,高拱作為隆慶皇帝的老師,不但挽救了大明朝,也大大的提升了內閣的權威,而張居正為了扳倒高拱卻不惜勾結宮廷勢力,這種破壞政治形態的行為也為自己死後挖了一個大坑。綜合來看,高拱的評價當在張居正之上,但是“揚張貶高”卻在大眾傳播中成為潮流,因此高、張二人十分值得重新考慮一番。
10
回覆列表
  • 1 # 下雨會打雷

    謝邀,感謝作者提供這麼好一個問題,我當回答我所知道的實際情況跟當時的政治情況來回答你!首先大家都知道一句話“適者生存”這句話!存在即合理!張居正是明朝非常出色的改革家跟政治家也是明朝最為出色的首輔大臣之一,其中對明朝中期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一條鞭法”有後期學者說這一改革甚至讓明朝多延續了100多年!這也見其人確實有過人之處!高拱首輔也是非常厲害之人在邊疆安穩上做出過很多貢獻,比如讓明元安穩兩百多年的處理上,以及雲南貴州少數民族反叛的事情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又是當時皇帝的老師,無論是才學還是安邦都有非常大的能力!但是話說回來,張居正跟高拱是非常好的朋友同在內閣為官,只是在嘉慶遺詔上徐階只招當時的門生張居正去處理就產生了隔閡,畢竟自己是皇帝的老師,這樣搞太傷心,當然徐階也是符合他政治需要的,後來整個明朝能善終的只有徐階一個人!這說明此人政治眼光非常獨到!再說一說明朝中期的文化,經濟,政治這也是繼洪武,永樂後第三次明朝在各方面取得的輝煌成績,文化上四大名著基本在此整理出版,對整個中華民族今後的文學起到非常大的影響,像楊慎,王陽明,曹雪芹,等等,都是在當時中期受到其環境薰陶成長起來的!

  • 2 # 兵天兵地

    首先明朝這個朝代是很奇葩的一個朝代,相信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同志會高度認可這一點,張居正作為中興名臣也不能把自己置身朝外,明朝是有著悠久的後任宰相搞前身的歷史傳統,因此搞掉前任是後任義不容辭的責任,否則自己無法立足,也無法施展發揮,搞完前任自己下臺後,再被後任搞死,迴圈往復,絕不走樣。

  • 3 # 坐古談今

    首先,不能說拾高拱牙慧,從二人生平看二人政治、改革方向、性格都一條路,換誰都能執行改革;

    其次,貶高拱一文不值的人在歷史學界幾乎沒有,貶高拱的基本是非專業人士;

    再次,高拱性格比張居正更硬,不會內斂。其實張居正掌權後不也是如此嘛,和那些批評高拱不能容人其實一樣的。因此,二人改革的功過評價也基本一樣。

    (1)高拱和張居正都是嘉靖朝改革階段的第二波代表,他們的思想很類似:請劃重點

    高拱生於1512年陰曆十二月十三日,其實就是1513年1月19日生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考中進士在翰林院工作,1558年擔任裕王的講師。

    1565年,裕王地位因為景王薨而更加鞏固,所以,高拱受到徐階推薦,以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身份入閣。

    1566年嘉靖死後,裕王登極。高拱、徐階因為互相爭鬥,先後退休。隆慶三年(1569年),張居正等人請高拱出山任首輔。

    萬曆登極(1572年六月)後被張居正、馮保、李太后趕出內閣。其後,險些被張居正、馮保陷害,多虧吏部尚書楊博、左都御史葛守禮等相助得以倖免歸家養老,於1578年病逝。

    張居正生於1525年,1547年考中進士,屬於徐階的親信。1562年徐階代替嚴嵩任首輔,張居正開始嶄露頭角。1564年,在徐階推薦下為裕王侍講侍讀。1567年,張居正為吏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 高拱和張居正長期在翰林院工作,長期上下級關係,但是張居正和徐階的關係,高拱、徐階在反嚴嵩過程中有著高強度合作。

    (2)高拱和張居正都很有才能,改革方向也基本一致,但他們都因為相同的問題而會造成“改革反而加速明朝滅亡”的問題

    高拱和張居正都“缺乏地方工作經驗”,正需要海瑞(關於海瑞的能力問題我想還是要多瞭解瞭解比較合適)、龐尚鵬這樣既清廉又有工作能力和改革經驗的人進行扶助。可惜,高拱、張居正都不能重用這樣的人才。

    可以說,在改革問題上,二人都犯的是同樣的問題。在“一條鞭法”推廣問題上,其實葛守禮等人的意見是比較公正的。

    這不是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葛守禮認為:北部少白銀、西部白銀匱乏不宜一刀切的觀點,確實符合歷史發展軌跡。

    西部因為白銀匱乏(商業氛圍淡,內外貿易、白銀流通少)也確實造成流民(白銀是唯一繳稅貨幣)大規模出現。

    二人都比較獨裁。所以,無論是誰主持日後的改革基本都不多。高拱經常被人批評性格暴躁、不能容不同意見。張居正掌權後就容得下不同意見了嗎?

  • 4 # 煮茶嘆古今

    現代人的通病難道不就是喜歡捧一個人而貶低另外一個人嗎?好比喜歡梅西的就要瘋狂詆譭C羅,喜歡詹姆斯的就要抹黑科比,一個樣。

    當然真正去研究明史的人絕不會抹黑高拱。

    高拱和張居正政治鬥爭的失敗成全了張居正明朝第一首輔的美名,以至於很多人忘了,高拱的執政能力不在張居正之下。

    當然,說張居正拾人牙慧就有失公允了,兩個人一開始的政治理念就很相似,兩人都是典型的實幹派,和徐階李春芳崇尚的心學完全不一樣。

    高拱和張居正分別在隆慶年間上過一道奏疏,高拱上的叫《除八弊疏》,張居正的叫《陳六事疏》,兩遍奏疏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指出了時政的弊病,然而畢竟歷史屬於勝利者,世間只記得《陳六事疏》。

    論資歷,高拱比張居正老, 可他曾經說過,滿朝上下只有張居正和自己是有能力的,頗有“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意思。所以,張居正和高拱誰執政,誰就會名垂青史。

    說句題外話,高拱的倒臺很多人認為是高拱急躁好鬥,不能容人。我看未必,真正高拱倒臺的原因就是隆慶死太早了,否則以隆慶和高拱的關係,十個張居正也鬥不過高拱。

    甚至我認為,如果隆慶多活5年,高拱差不多也該退休了(或者說差不多也要死了),權力交接更平穩,也許張居正不會死那麼早,也許萬曆也不會這麼逆反,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五系裡530Le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