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正說清代十二朝

    說到底,鰲拜只是代表著滿洲貴族勢力對國家大權的掌握和分攤!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鰲拜作為議政大臣是有資格議政參政甚至干預國家朝政大權的,只不過他將自己的權力人為放大,主觀篡改了!他並沒有篡權奪位的想法,更沒有除掉康熙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甚至在滿洲貴族的攛掇下,他不得不向皇帝奪權!這都是清朝的中央決策制度留下的弊病!

    另外,鰲拜在後金時期,清朝的建立和清軍入關都立下了不世功勳,這是不能磨滅的!

    皇太極繼位以後,鰲拜堅定不移的跟在皇太極身邊,南征北戰,毫無怨言!

    皇太極突然駕崩,鰲拜更是和兩黃旗大臣盟誓誓死效忠皇太極,堅定支援皇太極一脈繼承皇位!多爾袞攝政以後,好多當初盟誓的大臣都倒向了多爾袞,到鰲拜還是堅定的站在順治皇帝身後,擁護皇帝正統!對清朝的後世皇帝而言,他的功勞和恩惠,應該永遠銘記!

  • 2 # 探古覓今

    第一,鰲拜罪不至死且是順治欽命的顧命大臣,殺了鰲拜則意味著對先皇的否定,並且鰲拜沒有謀亂篡逆的舉動,只不過是位高權重囂張跋扈而以,說到底跟康熙之間是權力之爭,鰲拜代表著先皇授權的合法性,完全否定掉,會使自己的合法性受到挑戰。

    第二,當時滿清入關不久,再加上康熙本人年齡不大,自身對朝政的掌控力並不強大,在外還有吳三桂等三藩,嚴重威脅政局穩定,可以說是主少國疑,政權虛弱,一旦興起大獄,極可能導致滿清貴族內鬥,削弱國力,導致被趕回關外,

    第三,體現自己顧念先皇遺命,安撫老臣之心,以獲得老派系的支援,以安定人心。留其一條性命能彰顯皇家寬仁氣度,塑造皇帝仁愛形象,匡正天下。

  • 3 # 匯史饕

    要回答這個我們先要看鰲拜這個人的一生:

    鰲拜為清朝三朝元老,早年追隨皇太極戰功累累。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可不是浪得虛名,而是鰲拜在刀光劍影中殺出來的名聲。1637年,皇太極久攻皮島不下,且部隊減員嚴峻,此刻鰲拜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然後,鰲拜率部冒著明軍的炮火渡海進犯,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局勢緊急。此刻,鰲拜持續奮勇殺敵,身先士卒,與敵人開啟肉搏戰,皮島由此而克。松錦會戰時,鰲拜率領的鑲黃旗護衛軍五戰五捷,連續打敗吳三桂、唐通等名將。清軍入關後,鰲拜充任追擊農人軍的前鋒,在武昌大北李自成;隨後,鰲拜又在西充戰爭中擊斃張獻忠,迫使名將李定國、孫可望退守滇黔鴻溝。皇太極死後又擁護順治繼位,打破了多爾袞稱帝的幻想,因此順治十分器重鰲拜。順治臨死前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然而歷史證明四位大臣前期或許真心輔佐年輕的康熙帝,後期卻各自心懷鬼胎。鰲拜晚年手握大權權傾朝野,再加上鰲拜結黨營私,專權跋扈使康熙帝對朝局無法實際控制,所以矛盾自然不可避免。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鰲拜奉召進宮,隨後被康熙特意挑選的親信佯做的庫布擒住。隨後康熙令大臣審訊鰲拜,併為之列舉了三十多條大罪,理應處斬。按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處斬之前鰲拜求見康熙,見面後鰲拜便扒開衣服,康熙看見鰲拜身上疤痕累累想起了鰲拜的功績起了惻隱之心,於是將鰲拜禁錮於牢獄中。可嘆英雄一生最後於牢獄中鬱鬱而終。

    由此可見,康熙不殺鰲拜原因有三:

    其一,鰲拜一生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從皇太極時代的攻伐征戰到順治時護佑順治繼位都有鰲拜不可磨滅的功績。否則順治也不會立下遺詔將鰲拜設為輔政大臣之一。

    其二,鰲拜對清廷皇室忠心耿耿。或許鰲拜晚年權傾朝野,結黨營私但是卻沒有起謀反之心。或許現在的影視小說中鰲拜都被描寫成了謀反,但是天地良心,人家鰲拜可真沒有謀反,他只是手握大權卻捨不得放手,自然和年輕氣勢想要大展宏圖的康熙帝起了不可磨合的衝突。康熙為鰲拜列舉的36條大罪中可沒有一條是涉及大逆不道或者謀反的罪的。

    其三,康熙殺雞儆猴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既然立威的目的已經達到自然就沒有必要趕盡殺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羅蘭翡翠原石,為什麼會“見光死”?該怎麼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