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古浪

    這樣說對嗎?是的,非常對,毫無破綻,完美100%。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來看一下這句話“天下愛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人,乾的所有事,都是為了逐利,來來往往,都是奔著這個目的的。

    為何說這句話對呢?因為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反駁他的理由,當然歪理不算。

    我們可以想一下,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有目的的活動,就是逐利的。那麼沒有目的的呢活動呢?那也是在逐利。

    所謂目的,可以分為積極逐利和消極逐利,賺錢、種糧食、做生意、討老婆歡心、看別人跳舞等等,這些都是積極逐利,因為這些活動給你帶來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金錢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暢享,這都是利。

    那麼,消極行為為何也是逐利呢?比如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就想悶在床上睡覺,比如干活是不行的,就想去釣魚,奮鬥太累了,就想在網上噴人等等,這些都是消極的,但是他仍舊是在摒棄一個目的後而追求的另一個目的,無論這個目的是如何微小,又是如何虛幻,它仍舊帶著利。這種消極的利,不也是逐利嗎?

    當然了,有一種人叫做聖人,說什麼至聖,不會逐利。殊不知,為天下,為蒼生,同樣是有目的的活動,那也是利,也是追名逐利,只不過應該算著大利。

    所以,不逐利的行為是不存在的。

    不過,這句話並不能這樣理解,這句話主要指的還是天下人都是在忙碌著,都是為了名利去追求著。所以,它雖然含著一種批判的思想,但是它更是一種反應現實社會的樸素思想。

  • 2 # 水泊之聲

    《史記》作為太史公的代表作,有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而這篇《貨殖列傳》作為單獨的一篇出現在《史記》中,也體現了太史公對於商業經濟行為的認可。

    我認為很公允。

    為什麼這麼說?聽我一一道來。

    1、太史公司馬遷本人的經歷:

    個人認為這段經歷促使太史公關注到了經濟問題,關注到了物質的重要性,因此延伸出來,有了這一篇《貨殖列傳》的誕生。

    2、序文由史論今:

    關於老子的大同社會的描述,司馬遷其實並不贊同,提出自己不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但自己從一個專業史學家的角度看,大家都以追求有權勢、享受生活為目標,就算再引導也達不到老子他描述的境界。

    進一步為下文的觀點做了鋪墊。

    3、舉例論證:

    姜太公、管仲富齊之策,在於通商;

    陶朱公富民,至今萬民崇拜;

    說明了商業的重要性。

    4、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太史公並不是一味地說明一定要逐利,而是更多的提議做“仁商、義商”,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總結:

    1、單獨這句話拿出來進行理解,可能會認為太史公對於利很吹捧,但太史公所言的利並不是單純的物質追求,更偏向於精神富足後帶來的附加值。

    2、今天看來,對這句話更好的釋義我覺得不能侷限在簡單的物質上面,人一生所追求的那些其實統統都可以用“利”來概括。

    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就算“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又何嘗不是大“利”下的一種呢?

    所以我認為說的很公允、客觀。

  • 3 # 一真講堂

    史記《貨殖列傳》中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因此,千百年來,世人為了財利,營營役役,難有休息,為了財利,患得患失,惶恐終日;甚至為了增加個人的財富,不惜侵犯他人之權益。

  • 4 # 聲聲慢youngman

    《史記•貨殖列傳》是司馬遷記敘西漢商業貿易發展和商人行商的部分章節。在漢武帝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前,文景之治時期,西漢商業經濟已經非常繁榮。貨幣也很發達。各地出現很多有影響力的商賈。其中說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意指天下人在市場上來來往往,都是為了牟利。這說的是實際情況,也反映了商業的本質。但在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本的農業社會,統治者害怕工商業過度發展,會導致更多人棄農經商,動搖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因而恐慌。從漢文帝時的晁錯《論貴粟疏》開始,諫言西漢統治者重農抑商。西漢重農抑商政策在漢武帝時達到頂峰。打擊商人,鹽鐵國家專賣。其實,整個封建社會,各朝代都是重農抑商,這導致中國商品經濟萌芽受到壓制,資本主義經濟遲遲發展不起來。因此,中國資本主義文明欠發展,近代才落後捱打!

  • 5 # 艾中華

    這句話一般情況下都是對的。用大白話說,就是人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謀取自己確認是利益的物件。但這個結論為什麼是有條件的呢?第一,對於理智和精神狀態無法達到正確識別利益的社會成員而言,這句話不適用。他們是根據大腦中的隨機想法而行動的,如幼童、處於醉酒狀態的成年人、生病昏迷狀態的人、正在發病期間的精神病人等等。第二,正常人可以通過教育改變其自發的為己謀利傾向,學會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第三、人類中總有極少數的人天生具有很強的利他性,這些人以拯救天下普渡眾生為己任。

  • 6 # 楚襄蠻

    很久沒有聽到這麼對的話了。

    漢時,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分為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商人重利輕義,地位排在最末,歷來為倡導重義輕利的古人所不齒!

    太史公為帝王將相立傳,為英雄豪傑立傳,為貞潔烈女立傳,作為史官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為唯利是圖的行商坐賈立傳——《貨殖列傳》,這在當時的確是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可以說,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人追求“利”的本性給生動的揭示了出來——只要是合法,就可以光明正大、名正言順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追求“利”也是人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利”於國於民都很重要:於國而言,“利”可強國安邊;於民而言,“利”可立命安身

    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身為太史令司馬遷的的年俸為600石,一石約為100錢,也就是說司馬遷要不吃不喝,大概8年以上才能積攢夠50萬錢。而與之交往的友人也都不是土豪,實在又借不到50萬錢,《報任安書》裡有云: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所以為了完成父輩遺願寫完磅礴鉅著《史記》司馬遷迫不得已而接受了最讓男人不堪的腐刑!

    如此不吝美辭的讚譽,亦可見太史公對於有商人身份的端木賜也是非常認可的。

    當然,孔子對待端木賜的態度或者說對待“逐利”的態度也還是有幾分認可的。

    顏回是孔子最認可的首席弟子,學問道德幾乎無可挑剔,但有時候卻窮的揭不開鍋,說明光有滿腹詩書,道德高尚有時也無濟於事,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去談詩和遠方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但端木賜卻不一樣,學問和道德都不錯不說,還特別會掙錢。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去世了,其他弟子都守孝三年,唯獨端木賜(子貢)在孔子墓旁搭了一個草廬,守孝了六年。看來子貢不僅會經商,而且更會做人。這大概也是後人尊其為儒商鼻祖的原因吧?

    一日,他問寺裡主持:長江中來來往往的船隻,這麼繁忙,一天到晚要過多少條船啊?

    主持答:不過兩條船而已,一條為名;一條為利……

    “利”實在是個好東西。我也是每天都起的很早去苦苦的追求它,有了它,我的衣服每天都穿的暖暖的,有了它,我的肚子每天都是吃的飽飽的,有了它,我的覺每天都睡得甜甜的,

    ……

    如此,就連我那掉牙的奶奶在我媳婦面前也誇我是個顧家的好男人。

  • 7 # 裘承信與道德經

    當然不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社會的現象,而且是普遍的現象,這是人類慾望的膨脹。價值觀錯誤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老子是怎麼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道德經》地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飂Liu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翻譯出來是這樣的:

    真心服從與阿諛奉承,陽奉陰違的差別在哪裡?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美德與行義過分公報私仇之惡行的差別又是在哪裡?

    這些概念的界限本來就模糊不清是人們都難以區分以及精確把握尺度的行為不得不引起注意。

    如同置身於廣闊無垠的沙漠,沒有中心點,沒有目的地,沒有指示牌。而眾人卻如過江之鯽熙熙攘攘爭先恐後的樣子好像趕廟會的情景生怕遲到了分不到祭物,又或者是登高Range Rover迫不及待地抵達目的地去享受春天的美景,

    只有善離群索居象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嬰兒,被厚厚的衣服包裹著放在嬰兒車裡來回搖動,沒有目標也沒有目的地。

    眾人都在數算著手中既得的利益而善卻默默地記錄著資料資訊。善愚拙的心本來就是這樣混混沌沌。眾人目標明確而善卻是漫無邊際。眾人明察秋毫而善總是大大咧咧。

    善象大海一樣廣闊無邊,象風一樣飄忽不定。眾人都是把看得見的物質當成是財富,唯獨善獨立而遺世頑固而且鄙視這一切有形的物質。善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善把真理當作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母親。

    老子以人類的迷失方向,追求物質的享受的這種錯誤的做法,來對比道,也就是善(能量)在宇宙中的所作所為,因為,沒有標準,善也是戰戰兢兢的,尋找公正,自強不息,試圖在每一件事上,做到公正,其目的就是讓公義彰顯出來。

    真的目標是美,所以,善是道路。人是萬物之靈,人類是萬物的一部分,人的目標是美,所以,不應該沉迷在物質的慾望之中。所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觀點是不對的,不應該提倡。

  • 8 # 音悅茶香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樣說對嗎?

    答案是對的,既然是貨殖列傳那麼就避免不了經濟貿易往來,

    俗話說“貨不停留利自生”,

    做生意販賣商品就是東運西搬,按照市場變化掙的商品差價,

    就得隨行就市熙熙攘攘運送商品了。

    販賣鹽鐵陶器布匹等經貿往來賺錢殖業已經很發達了。

    經濟貿易,錢,已經影響了西漢王朝的每一個人。其實,太史公本人對此深有體會,

    甚至說影響了他的一生。當初名將李陵與匈奴作戰失敗,投降匈奴激怒了漢武帝,

    漢武帝懲罰他的家人,要滅門抄家嚴刑處理。戰敗失利客觀上說也非李陵一人之罪,

    司馬遷作為李陵的朋友,為他做了辯解請求皇帝輕罰處理。

    結果惹怒漢武帝連太史公本人也被抓到監獄等待處理,

    司馬遷的朋友託人活動只要罰錢就可以放出監獄,

    受宮刑處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啦。

    太史公作為當事人秉筆書寫歷史新聞,認識到商業活動的重要性,講述貨殖經濟貿易。

    他見證了漢武帝時期的興盛與發達,經濟往來互通有無,

    商人已經是大漢經貿繁榮的助推者,就是這些千萬個小人物商務從業者

    為漢武盛世開彊拓土,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太史公特列貨殖篇,足以說明他認識到經貿往來與農耕田地同樣重要,

    所以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毛病,

    只要按正常渠道賺錢,越多越好!

  • 9 # 兒時月牙兒

    這句猛一看提醍醐灌頂,細看起來扎心,可是品味起來別有一番風味,也是美麗異常。

    這句讓昏頭昏腦,忙於生活的我們如神開眼,來一句“這話說的太對了,我怎麼就沒有看透生活的本質呢?看人家說的多麼一針見血。”

    細細想來,卻有扎心之疼,原來這繁華人間卻只有利益在起作用,所以的人間美好都與錢帶上關係,總讓人心裡有那樣的扎心,如果沒有利益,人與人又會怎麼樣?如此鑽牛角,心情能好到哪裡呢?

    到外散心,看看買賣,雙方笑臉,沒有什麼不開心,也沒有因為對方佔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開心,如此和諧的場面,哪裡有那樣的血淋淋呢?怕是自己想多了,“利”無論它用於哪方面,對別人,對社會有好處,你又有什麼好難過了,想想你購買了一輛車子,而賣車子的用多賺的錢供養了兒女上學,養了老年的父母,而你因為手中有車去了很多地方,既快又好,這場買賣是雙方互羸,不存在別人賺了自己的錢,說別人為錢與自己打交道的話來。

    與“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去不適的解藥是“難得糊塗”,如果生活活的如此明白,那活著都是難受,反事只有不違原則,不必如此較真,“不痴不聾,不做家翁”,也就是這個意思。

  • 10 # 開口兩把火

    這句話是完全正確!

    1.人的追求

    不管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平平淡淡,幸福美滿,都是每個人所希望和追求的。

    不管你什麼追求,帶來的都是自己的滿足感。這就是你自己所能實現的。這樣的實現用一個字來定義就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每個人都利益不一樣,所要求的也不一樣。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為了利益在奔波。

    2.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都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所獲取的。那麼如何定義每個人都價值呢。你價值怎麼體現呢?涉及到社會的資源利用。

    有的人追求榮華富貴,有的人追求家庭和睦。其實都是一種價值體現。那麼難道家庭和睦就不是利益的一種嗎?利益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感情。

  • 11 # 似水流年12

    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個利字,也就是常說的利益觀,不管這個利益觀是不是正確的,是偉大的還是渺小的,任何人都有利益觀,這一點恐怕是不能反駁的吧?那麼這句話說錯什麼了嗎?你是為大利還是為小利,為公利還是為私利並不在討論範圍內啊,不管為什麼利不都是為了利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燃燒》是最近最火的電視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