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飯掌盟
-
2 # 宅味先生
水盆羊肉,肉爛湯清,食之不膩,清醇可口,別具風味為食客們所追捧。
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
水盆羊肉是陝西地區漢族著名的傳統小吃,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陝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燒餅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
水盆羊肉是以剔骨鮮羊肉、羊骨加入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等數十種調味料,歷經數小時燜煮而成。食用之前把熟羊肉切成厚片,放進大碗裡,澆入肉湯、加味精調味即成。一般原料以剔骨“同羊”肉、骨頭、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鹽、味精為原料。
有資料介紹,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太后是鮮卑人,其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各民族間互相通婚,使飲食風俗也必然受到影響。關中地處中原腹地,與牧區比較接近,歷史上是牛羊交易的理想市場。西安市東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騾馬市等歷史街名,都證明了水盆羊肉的形成和發展。
羊肉本屬秋冬季節的溫補食品,但精於烹製牛羊肉的陝西廚師,為適應人們的夏令需求,創制成水盆羊肉,因多在農曆六月上市供應,人們號稱“六月鮮”給以讚譽。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溫補強壯劑。
-
3 # 皮鋪子趙家
該劇集中屢屢出現的長安(西安)地名、文化元素和風物特產無疑為西安大作了一次全方位、高逼格的城市形象宣傳。在該劇抖音官方賬號近期推出的一個影片中,由雷佳音扮演的張小敬在長安街市上大快朵頤,猛咥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的場景,更是看餓了一眾網友
-
4 # 高廣銀
走進唐代的日常生活,外來文化的痕跡隨處可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胡食"與"胡服"。首先,我們來看"胡食",廣義而言就是外來的飲食,主要包括:燒餅、胡餅、搭納等。唐人愛好胡餅,恰如今天我們喜歡吃漢堡包和披薩。
如果能回到唐代,你會發現長安城中賣胡餅的店攤十分普遍。長安長住的外華人有數萬人之多,他們從事著商貿、宗教、文化、飲食等事業,坊市中、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其中胡人最多。胡餅類似於現在的芝麻餅,時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詩中寫"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胡麻就是芝麻之意。可以想象,面脆油香的芝麻餅,可能還伴有外來香料的氣息撲面而來。經絲綢之路,唐代輸入了大量的外來調味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椒。
關於胡餅,史籍、筆記小說和敦煌文書中都有記載。《資治通鑑》中說,安史之亂爆發,形勢嚴峻,唐玄宗出逃,一行人逃到咸陽時正值中午,飢腸轆轆,非常狼狽。楊國忠買來胡餅獻給玄宗,想必解了一時之急。唐傳奇《虯髯客傳》中李靖與紅拂女夜奔太原,在靈石住店,遇到豪俠虯髯客。李靖出去買回胡餅,虯髯客抽出腰間匕首切下羊肉,兩人就著胡餅一起吃。好一幅英雄相見,快意江湖,豪放宴飲的畫面。
另外,在敦煌文書中遺留的眾多寺院賬本里記錄了僧人和工匠吃胡餅的情況。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到胡餅的流傳範圍很廣,不僅在首都流行,還在忠州、咸陽、靈石、敦煌等地出現,鬧市之中、鄉村小路上都可以買到。根據黃正建先生的研究,胡餅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流行的饢餅,除了只有芝麻的素胡餅還有肉胡餅,當時富貴之家,用一斤羊肉層層疊疊地鋪在胡餅之上,中間夾著各種香料和豆豉,再用酥油潤澤,放在爐中烤到肉半熟就吃。
除了胡餅,還有一種外來美食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非常盛行,叫做饆饠(bi luo)。長興坊有饆饠店,平民百姓、進士、舉子都愛去店裡吃。有一種說法,這是一種帶餡兒的麵點,比胡餅小一些;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這是由波斯傳來的"大燴飯",有菜、有肉、有飯,和現在的手抓飯類似。咱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主食,味道非常獨特。
回覆列表
有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葡萄酒等美食。唐朝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富足,社會開放和諧,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