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沁人心扉尤為悅

    因為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幾乎都是方孝孺的學生,所以朱棣希望方孝孺起草登記詔,那樣的話文人學士就沒人會反對。

    十族是朋友學生之類的,史上唯一

  • 2 # 董得志77594380

    根據個人的淺見,理由有二:朱棣起兵後朝廷(朱允炆)方面討伐檄文就是由方孝孺寫的,雖然本人沒拜讀過此文,但以方先生的文采學識,寫的怎麼樣可想而知,一定是把朱棣罵的狗血淋頭,所以朱棣一定要方孝孺寫這篇登基的文章就是表明征服之意;朱棣明知方孝孺以文人以死報君王的氣節絕對不會為他寫這篇文章,藉此藉口殺了他而已,至於十族就是包括方孝孺的學生和朋友,這些人就是此時不被株連以後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早晚逃不過一死。

  • 3 # 看遍山川

    謝邀 朱棣為什麼一開始就對方孝儒格外青睞有加,是因為方孝儒是南方知識分子的學術魁首,是南方文化界人士的精神領袖。早在朱元璋時代,雖然他的儒家仁政和朱元璋的重典治國相差甚遠,但朱元璋還是對他恭敬有加,方孝儒受到禮遇厚待,朱元璋讓其暫時歸鄉,是打算為皇太子儲備人才。

    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就禮聘方孝儒為蜀王世子的老師,也非常敬重他,將其讀書的地方稱之為“正學”,方孝儒從此被後人稱為“正學先生”。方孝儒曾拜明初大學問家宋濂為師,宋濂栽培過很多著名學者,他覺得誰都比不上自己現在的這位學生,宋濂甚至認為自己都不如方孝儒,把他比作“白鳥中之孤鳳”。

    朱棣“靖難”之前,他相當器重的軍師姚廣孝請求朱棣將來南下城破之後,方孝儒如果不投降,千萬別殺他,否則這位一流才子,“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絕了。

    作為不失英明神武的永樂皇帝朱棣當然也希望天下人才儒生都歸於其麾下,他也清楚方孝儒在南方士人和百姓中間的影響力。建文帝對“帝師”方孝儒言聽計從,按現在話講是方孝儒主管建文朝的意識形態,掌控著當時大明的主流輿論導向。朱棣如果能把方孝儒納入自己的陣營,起草自己登基的詔書廣示天下,那將大大提高他繼位的合法性,況且讓方孝儒來撰寫這份詔書也是投降朱棣的滿朝文武的一致推薦,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換了同一家的主人,如果像方孝儒這樣的人也能夠同流,那麼這將會減輕他們的道德壓力。

    所以朱棣執意要讓方孝儒來起草詔書是利用其在南方士子心目中的號召力,如果他能寫這份檔案,將非常有利於朱棣招徠天下人士歸心,降低他“靖難”收官的成本。

    眾所周知方孝儒沒有屈服,在他眼裡朱棣類似朱元璋的“暴政”,和自己與建文帝的仁政格格不入,意氣不相投就不相謀,不妥協,導致朱棣最後滅其“十族”。是朱棣精神變態瘋狂,還是方孝儒受理學道統毒害,這裡當然各有說法,咱也不作妄斷。

    傳統意義上的“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孃家。(看上去相當可怕)

    方孝儒除了上述之外,再加一族,是他的學生,朋友等門生故舊,湊成所謂“十族”,據載此案一共株連八百七十三人。

  • 4 # 朝暮九歌

    因為方孝孺這個人名望很高。

    不僅在文人階層屬於“文人種子”級別(朱棣麾下首席智囊姚廣孝評價),在民間也有很大名聲(孝道)。可以說朱棣如果得到此人支援,那麼取代建文帝真的可以非常輕鬆。

    無論是士人階層還是民間,反對的聲音都會小很多。

    所以朱棣非常需要這麼一個來為自己掃平不和諧的聲音,而這個人非方孝孺莫屬。

    但是姚廣孝早就跟朱棣說過,此人一定是不會投降的,請您不要殺他。

    朱棣抱著試試的態度勸方孝孺臣服,最後方孝孺毅然拒絕,結局自然就是身死族滅。

    關於十族

    方孝孺在歷史上是否真的被滅十族這點存疑的,目前還沒有確鑿記錄能佐證。

    初見“誅十族”是祝枝山的《野記》,但這一般認為是野史。

    不過九族之外第十族是什麼,咱們還是可以掰扯掰扯的。

    十族就是九族再加上門下學生。

    可以說是斬草又除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緊張就出汗是怎麼回事,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