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下品
-
2 # 媒老版
努爾哈赤打敗明朝,有內外多重因素。
一,遊牧民族戰鬥力優於農耕民族。努爾哈赤的後金,屬於北方遊牧民族,對農耕文化一直屬於侵略擴張的態勢。中華兩千年曆史,中華農耕民族對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屬於守勢和敗勢,因為遊牧民族天生屬於戰鬥民族,常年以捕獵為生,生活和戰鬥沒有區分,戰鬥力奇強。可謂為戰而生,因戰而生。秦始皇打不過匈奴,只好修築長城,漢高祖劉邦打不過冒頓,晉朝被五胡亂華,唐太宗被逼白馬之盟,宋真宗被逼檀淵之盟,明朝對北方也不足為怪。且,努爾哈赤麾下的後金,剛剛興起,生命力旺盛,政通人和,人才濟濟,這是內因。
二,明朝驅殼龐大,卻國力羸弱,腐敗透頂。多年黨爭,內耗嚴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中央集權,地方許可權剝奪殆盡。君昏臣奸,腐敗至極。常年抵禦蒙古和後金,導致國力空虛。明朝成了一具外形龐大卻無內實的驅殼。沒有國力積累,一遇到突發情況,迴旋餘地較小,隨時可能大廈坍塌。
三,天災人禍,天公作惡。崇禎年間。連年大旱,導致明朝大部顆粒無收。且明朝多年抵禦外患,國力空虛,無力賑災,餓殍遍地,百姓無法果腹,或吃觀音土充飢而死,或揭竿起義。這是天時。
四,義軍四起,內外交困。昏君無能,奸臣當道,天災人禍,外患難除,苛捐雜稅,導致義軍四起。其中李自成部一舉攻速北京,滅亡了明朝。
五,努爾哈赤政策得力,措施得當。首先,後金自知兵力有限,難以吞掉龐大的明朝,便重用漢臣,拉攏明朝降將為我所用,借力打力。其次,充分利用了義軍對明朝的矛盾,坐收了漁翁之利,趁明朝內亂,大舉進攻,迅速動搖了明朝的根本。
綜上,多重因素,決定了努爾哈赤雖然剛剛崛起,相對而言兵少將寡,依然能輕騎突進,南下打敗了明朝。
-
3 # 關好走過的門
薩爾滸之戰的慘敗,並不是努爾哈赤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大明政治腐敗,就像一個壞蘋果一樣,如果是果肉壞了,把壞掉的部分切掉還行,如果連核都壞了,那這個蘋果也只能扔了。
大明從建國,明朝經歷了兩個有作為的皇帝,就是太祖和成祖。而大明只所以有二百多年的國運,說白了正是這兩位皇帝的經營和留下來的制度起著重要原因。然而從成祖駕崩以後,大明之後的皇帝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眾所周知,胖死的,玩蛐蛐的,封自己將軍帶兵衝陣的,被人俘虜的,煉丹的,30年不上朝的,做木工的。這些人拿著太祖和成祖打下來的江山已經揮霍了百十年了,如果不是因為太祖根基打的好,江山恐怕早就沒了。其核心上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幸虧有幾位不世名臣為大明強行續命。
薩爾滸之戰發生的時候,明朝已經傳到30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手裡,此位皇帝真是創造了吉尼斯紀錄。就連內閣大臣都不知道皇帝到底長什麼樣,如果太祖皇帝在天有靈,必定拿著拖鞋給這廝的屁股打的稀爛。你想皇帝都成這樣了,手底下的官員會是什麼樣子?貪官汙吏就像是個大蛀蟲,已經快把大明給啃完了。可能有一兩個名臣在支撐著,但是那又能怎麼樣,已然改變不了大明墜落的現實。
而此時的後金,在努爾哈赤的經營之下,正處於快速上升的階段,雖說整體實力不及大明,但其勢很猛。在幾乎統一整個女真部落以後,開始挑戰大明這個龐然大物。因此,薩爾滸之戰開始。廢物的朝廷任用廢物的統帥楊鎬,此人是個官場的老油條,除了想升官發財之外,再沒別的本事,以眾擊寡,不需要什麼戰術,只需集中優勢兵力朝著努爾哈赤的老窩猛攻就行了。可這個飯桶卻把大軍分成幾路,美其名曰包餃子,而幾路的統兵將軍之間毫無聯絡,之間又沒有統一的排程,就更不要說什麼戰術配合了,都是在各自為戰。分兵則優勢不在,萬一人家集中兵力進攻你一路,你剩下的那幾路連救援的可能都沒有。結果真是如此,努爾哈赤制定的作戰計劃很簡單,不管你幾路來,我就一路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誰不影響誰。結果,明軍全線崩潰。此一戰,直接改變當時的政治格局,從此,大明進入了苟延殘喘防禦捱打的階段,直至滅亡。
薩爾滸之戰的慘敗,完全是大明朝廷政治的腐敗,才導致軍事上的慘敗。如果大明皇帝勤政,政治開明,那麼,努爾哈赤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又何來慘敗?
回覆列表
其次努爾哈赤屬於破壞型進攻,因為他不存在什麼防守,而明軍屬於節節把守,因此兵力的集中是個麻煩。很難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對決,而且努爾哈赤的靈活性極強,明軍很難決戰。面對襲擾戰往往是防不勝防。
第三明軍的軍隊實力下滑嚴重,本來努爾哈赤屬於李成梁養寇自重的產物,然而李成梁去世之後,遼東軍的實力下滑嚴重,而努爾哈赤得到了大量的明軍武備補充。
第四,明朝廷黨爭激烈,往往各派鬥爭不已,互相拖後腿,明在遼東的最高軍事長官走馬燈似的換,往往很難有延續性的對敵政策。
第五,明朝廷認為努爾哈赤只是小問題,只是遼東軍方為了自重而採取的手段,因此沒有把努爾哈赤放在眼中,等到,努爾哈赤成長起來,已經尾大不掉。
總結以上就是,以前隨手能滅的時候,沒有滅,想著養寇自重,後來又沒看上眼,等看上眼了已經滅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