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經典小說中,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其中就不乏唯美的、複雜的。
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只能經歷一種生活,所以,閱讀文學類書籍也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讓我們體會到不同的人他們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故事。
而當我們讀得足夠多時,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就很有可能在書中讀到過,因而,書中作者的想法與切實感受,我們便早早就知曉了,這有助於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判斷。
02
前幾天讀完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這部小說的故事曾經在世界文壇上乃至國際社會引發了巨大的反響。
恰巧,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這部小說中的故事,與常某事件是何其的相似。
而常某毆打老師的事件也是在昨天剛下了判決,這似乎是某種戲劇性的巧合,好像我命中註定就要在這個時間點上買回這本書,並且早早地讀完了,而且在我讀完這本書後,正好與常某事件相遇,恰恰又促成我寫了這篇文章。
03
在《局外人》中,書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可能是在昨天,我不知道。
主人公被認定為一個冷漠無情、道德敗壞的人,因為他選擇把母親送到了鄉下農村的一個養老院。可以推斷出,主人公對生他養他的老母親都不願照顧,此人該有多麼冷酷無情。
此外,說他是道德敗壞,是因為在母親死後的第二天,他就和女友不羞不臊地發生了關係。
我們知道,在家中出現這種事的時候,是非常避諱這些行為的,而這件事被別人知道後,別人又該怎麼想?你母親死後的第二天,你就和女朋友尋歡作樂,有尊重死者嗎?而且這更是一種淫蕩的表現。
但在書中,作者加繆透過一系列的描寫讓我們知道了,主人公雖然是一個在今天看來很屌絲的青年,但他卻心地善良,沒有什麼惡念,與朋友相處也都非常和睦友善。
可是在一次意外中,他無意中殺害了一個阿拉伯人,這使得法官和陪審團的一些人開始在他的生活中吹毛求疵,這使得人們把母親死時他的態度,與這個事件聯絡起來。
雖然這個事件沒有什麼關鍵線索,無法絕對地定死罪給他,但法官一行人卻道德綁架,將主人公母親的死與這個事件聯絡起來。透過一系列的調查,人們得知,母親死後,他態度冷漠,沒掉過一滴眼淚。
因此,主人公被迫接受了道德指控。隨後,母親死後與女友睡覺的事情也被髮掘了出來,這使得他百口莫辯。
04
但請我們冷靜一下,即使是“我”確實失手殺了人,但這和母親的死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送母親去養老院,是因為我還要上班維持生計,沒有時間照顧她老人家;養老院雖然肯定不如家裡好,但好歹那裡可以有個伴,因為人老了會很孤獨,能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也非常好,何況母親也不一定不願意去。
可沒人知道母親的心思和真實想法,但即使人們知道了,這件事也好說不好聽。因此,即便是母親自己愛去養老院,也喜歡養老院,我把母親送去了,別人也很容易斷定是我的問題。
道德綁架就這麼簡單,好似那些傳統道德綱常都是鐵釘固定的,如不按這種做法做,即使你有理,你也是錯的,你不錯,也很容易被他人誤解。
再後來,主人公因疲於上訴,接受了死刑的結果,而就這一客觀事實來說,他罪不至此,正是那些堂而皇之的旁觀者,在廟堂之上的法官大人們的道德綁架,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5
這一場景,有些像《肖申克的救贖》影片開頭中,安迪接受審判情形。透過綱常倫理,人們很容易給一個人輕易地定罪,即使顛倒是非,即使違背事實。
我們都不是親歷者,我們憑什麼敢那麼輕易地指控他人,評判他人?難道吃瓜就不用負責嗎?
常某被道德綁架了,被綁架成不“尊師重道”,可那150位村民又聯名上書證明了常某的優良品行。
打人是事實,可這又跟被打者是不是老師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一種道德綁架,一種身份職業上的綁架。
這本就是個人恩怨事件,屬於民事糾紛,被道德綁架後,常某被某些人定為道德敗壞。因此,無罪被道德綁架後就成了有罪,有罪被道德綁架後就成了重罪,重罪被道德綁架後,就像《局外人》中一樣,成了死罪。
當然,常某事件不是重大刑事案件,罪不至死,但一旁的看客,與道德綁架致人死罪的旁觀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06
這就是道德綁架的可怕之處,身份關係可以抵消罪惡,反之也可以加重罪惡。道德綁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倘若我沒讀過加繆的《局外人》,那麼我也很有可能站在道德綁架的一方。但圖上進和進步的人,是最能夠接受複雜和矛盾思想的,我們能理解知曉這種情況,自然也能束縛住自己愚昧的判斷。
人啊,就要對自己有要求,隨著性子來,那就是亂來。這句話送給20年前的那位老師,也送給今天的常某,更送給我們這群吃瓜群眾。
在這些經典小說中,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其中就不乏唯美的、複雜的。
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只能經歷一種生活,所以,閱讀文學類書籍也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讓我們體會到不同的人他們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故事。
而當我們讀得足夠多時,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就很有可能在書中讀到過,因而,書中作者的想法與切實感受,我們便早早就知曉了,這有助於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判斷。
02
前幾天讀完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這部小說的故事曾經在世界文壇上乃至國際社會引發了巨大的反響。
恰巧,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這部小說中的故事,與常某事件是何其的相似。
而常某毆打老師的事件也是在昨天剛下了判決,這似乎是某種戲劇性的巧合,好像我命中註定就要在這個時間點上買回這本書,並且早早地讀完了,而且在我讀完這本書後,正好與常某事件相遇,恰恰又促成我寫了這篇文章。
03
在《局外人》中,書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可能是在昨天,我不知道。
主人公被認定為一個冷漠無情、道德敗壞的人,因為他選擇把母親送到了鄉下農村的一個養老院。可以推斷出,主人公對生他養他的老母親都不願照顧,此人該有多麼冷酷無情。
此外,說他是道德敗壞,是因為在母親死後的第二天,他就和女友不羞不臊地發生了關係。
我們知道,在家中出現這種事的時候,是非常避諱這些行為的,而這件事被別人知道後,別人又該怎麼想?你母親死後的第二天,你就和女朋友尋歡作樂,有尊重死者嗎?而且這更是一種淫蕩的表現。
但在書中,作者加繆透過一系列的描寫讓我們知道了,主人公雖然是一個在今天看來很屌絲的青年,但他卻心地善良,沒有什麼惡念,與朋友相處也都非常和睦友善。
可是在一次意外中,他無意中殺害了一個阿拉伯人,這使得法官和陪審團的一些人開始在他的生活中吹毛求疵,這使得人們把母親死時他的態度,與這個事件聯絡起來。
雖然這個事件沒有什麼關鍵線索,無法絕對地定死罪給他,但法官一行人卻道德綁架,將主人公母親的死與這個事件聯絡起來。透過一系列的調查,人們得知,母親死後,他態度冷漠,沒掉過一滴眼淚。
因此,主人公被迫接受了道德指控。隨後,母親死後與女友睡覺的事情也被髮掘了出來,這使得他百口莫辯。
04
但請我們冷靜一下,即使是“我”確實失手殺了人,但這和母親的死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送母親去養老院,是因為我還要上班維持生計,沒有時間照顧她老人家;養老院雖然肯定不如家裡好,但好歹那裡可以有個伴,因為人老了會很孤獨,能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也非常好,何況母親也不一定不願意去。
可沒人知道母親的心思和真實想法,但即使人們知道了,這件事也好說不好聽。因此,即便是母親自己愛去養老院,也喜歡養老院,我把母親送去了,別人也很容易斷定是我的問題。
道德綁架就這麼簡單,好似那些傳統道德綱常都是鐵釘固定的,如不按這種做法做,即使你有理,你也是錯的,你不錯,也很容易被他人誤解。
再後來,主人公因疲於上訴,接受了死刑的結果,而就這一客觀事實來說,他罪不至此,正是那些堂而皇之的旁觀者,在廟堂之上的法官大人們的道德綁架,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5
這一場景,有些像《肖申克的救贖》影片開頭中,安迪接受審判情形。透過綱常倫理,人們很容易給一個人輕易地定罪,即使顛倒是非,即使違背事實。
我們都不是親歷者,我們憑什麼敢那麼輕易地指控他人,評判他人?難道吃瓜就不用負責嗎?
常某被道德綁架了,被綁架成不“尊師重道”,可那150位村民又聯名上書證明了常某的優良品行。
打人是事實,可這又跟被打者是不是老師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一種道德綁架,一種身份職業上的綁架。
這本就是個人恩怨事件,屬於民事糾紛,被道德綁架後,常某被某些人定為道德敗壞。因此,無罪被道德綁架後就成了有罪,有罪被道德綁架後就成了重罪,重罪被道德綁架後,就像《局外人》中一樣,成了死罪。
當然,常某事件不是重大刑事案件,罪不至死,但一旁的看客,與道德綁架致人死罪的旁觀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06
這就是道德綁架的可怕之處,身份關係可以抵消罪惡,反之也可以加重罪惡。道德綁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倘若我沒讀過加繆的《局外人》,那麼我也很有可能站在道德綁架的一方。但圖上進和進步的人,是最能夠接受複雜和矛盾思想的,我們能理解知曉這種情況,自然也能束縛住自己愚昧的判斷。
人啊,就要對自己有要求,隨著性子來,那就是亂來。這句話送給20年前的那位老師,也送給今天的常某,更送給我們這群吃瓜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