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大嘴侃娛樂

    一、部分反派三觀不正,壞事做盡。

    電視劇行業最初發展,很多反派的三觀不正,做出了許多壞事,這樣的角色在觀眾眼裡看來,實在是“天理不容”,以至於我們對這類反派產生“恨之入骨”的反應,其實很正常。

    二、演員演技到位,觀眾入戲太深。

    以往有許多經典電視劇播出之後,觀眾入戲有多深?在網路時代還未鋪天蓋地來臨之前,多數人都是看電視居多,分不清角色和演員,演戲和真實,以至於觀眾將演員當成角色,甚至做出一些傷害演員的事情。

    因此,為何以前我們對反派恨之入骨,說到底還是角色太深入人心。

    那為何如今我們能夠輕易原諒反派呢?我也總結了一下

    一、部分反派一開始就是好人,被現實逼迫成為大反派。對於長篇劇集來說,無論是主角、配角還是大反派,都有著詳細的歷史故事背景。如部分反派,最初與主角情同手足,親如姐妹,後因為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件,最終讓自己變成了大反派。

    二、觀眾懂得區分角色和演員。網路時代的來臨,讓觀眾看到很多電視上未必會播出的幕後花絮,知道角色是虛構的,能夠把角色和演員區分開來,觀眾如今即便恨,也是恨反派,若是太恨反派,也說明演員演的太好。

    三、反派經歷很貼實,觀眾懂得代入角色。為了能夠讓劇集變得接地氣,接近現實,主角或者反派的經歷設定會變得很真實,部分劇集會折射職場、現實生活。反派的經歷因為遭遇而變成大反派,觀眾會將自己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想,認為反派的行為雖狠,但沒有超越底線,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可能會這樣去做。

    綜上所述,相比以前,如今我們更能原諒影視劇中的大反派,是因為現在的我們比以前觀眾對於反派的定義、認識更清楚了,也瞭解了演員的世界。

  • 2 # 娛樂小才人

    大概是反派演員本人過於搞(沙)笑(雕)?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去翻了一下楚喬傳時期宇文懷的圍脖,宇文懷簡直太壞了奧,但王彥霖搞笑的能力簡直太強大了有沒有,看了他的圍脖之後對宇文懷簡直就恨不起來,還莫名有點喜歡,看到他媽媽嫌棄他甚至還有點心疼???

    來重溫一下被宇文懷支配的恐懼吧

  • 3 # 失眠不足

    不、都一樣!只是相對而已,古語就要笑貧不笑娼的說法!

    以前社會生活上,道德二子相對重!而且對比現在金錢社會的浮誇較小一點!因為那時候大多數偏向勤勞致富,而且資訊傳遞時代貧瘠,大部分暴富情況只是見到才知道!不像如今資訊共通、而且目前市場經濟波動很大!賺快錢太多!金錢誘惑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最求金錢至上的生活!慢慢大家就預設如此!而大壞人大部分有錢!有錢就是強者!這就到人性了無論什麼時間,人們都是會對強者多一些寬容!

  • 4 # 影視變猿人

    可以從三方面解釋。

    一、電視劇創作手法的發展

    中國電視劇截至今年已走過了61年的歷史,但是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們的電視劇發展史還是相對較短的。

    例如:美國在1928年,美國既播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女王的信使》,20世紀60年代,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電視劇產業鏈;日本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

    中國電視劇真正開始進入創作發展的快車道,則要到20世紀90年代了。

    早期的電視劇,在劇本創作上,難免會出現人物“臉譜化”的現象,這是當時的創作和欣賞水平所決定的。

    而如今,中國產電視劇已經高速發展了20餘年,電視劇播出形式,播出平臺,收視群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年電視劇產量上萬集,競爭愈發激烈。電視劇出品方,必然升級電視劇創作手法,力求自己作品更加精煉,更具差異化,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勝出。

    在這個背景下,電視劇中“人物”的創作思路也必然發生升級,“劇中人物”擺脫臉譜化,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立體化,個性化,就是一大特點。劇中的“壞人”不再是純粹的“壞”,也許有自己的“痛苦無奈”,也會有“善”的一面。“好人”也未必“無暇”,會有“缺點”,甚至會有“陰暗面”。相比“臉譜化”的“好人”,“壞人”。這樣的人物,更符合現實,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二、觀眾欣賞需求的提升

    觀眾的欣賞水平,伴隨著《西遊記》、《紅樓夢》、《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三國演義》、《還珠格格》、《亮劍》、《潛伏》、《甄嬛傳》、《歡樂頌》、《人民的名義》...一路進化到現在的《都挺好》、《破冰行動》、《少年派》。

    年輕的觀眾更加經歷了,美劇,韓劇,日劇,英劇的洗禮。

    觀眾有太多電視劇可以選擇,而人物“臉譜化”的電視劇,早已不在備選範圍內。

    拿剛熱播完的《破冰行動》行動來說,最圈粉的幾個角色,都不是“正面人物”,卻也很難用簡單的“反面人物”來定義。比如,林宗輝,馬雲波,林勝武,蔡曉玲。這些人物雖然涉毒,但是在劇中同樣表現出親情,無奈,掙扎和良知,正式這些“立體化”“人性化”的角色塑造方式,讓觀眾記住並喜歡上了他們。

    三、題主個人的成長

    這是很容易被忽視,卻最關鍵的一個原因。

    隨著年齡的成長,心智的成熟,人會越來越接受“角色”的“真實”而非完美。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純粹的“好”或“壞”,成年後才知道真實的世界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化。

    題主用現在對“反派”角色的情感,對比年幼時對“反派”角色的情感,自然會覺得,現在更能原諒“反派”。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了該結婚的時候,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