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糧倉開土
-
2 # 全天候科技
回顧國內生鮮電商的發展歷程,爆發於2012年,隨後兩年保持著超高增速;2013年國內生鮮電商市場交易額130.2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221.5%;2014年仍然保持125.8%的增速。
在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有質疑的聲音出現。2015年是生鮮電商發展的轉折點,企業倒閉、供應鏈斷裂等等的訊息頻出。有資料顯示,“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實現賬面持平,88%虧損,且剩下的7%是鉅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有人說生鮮電商運營艱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由於生鮮產品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而很多產品都需要冷凍保鮮,如海鮮類;有些產品則需要在常溫乾燥的環境下儲存,如穀物類。這就要求不同產品按照種類區分貯藏,這些差異則意味著產品物價的上漲,利潤的降低。
其次,在運輸上也存在較大難度。由於生鮮運輸難度極大,冷鏈運輸程度較低,每次倒手都有損耗。有資料顯示,從生鮮運出到最終流通環節,損耗可達50%。又不能胡亂抬價,這就讓賣家很頭疼了。
此外,這類產品由於不是成品,需要經過層層檢驗。而這種安全性很難完全保證,就給生鮮電商添了很多麻煩。
對於平臺而言,這些生鮮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品牌,也很難形成品牌效應。
不過,一位生鮮電商業內人士向鳳凰網科技表示,生鮮電商的黃金時代來了,並且在2018年有望實現轉虧為盈。
-
3 # 紂王的妲己愛妃
一、生鮮產品易損壞。
這類產品,有點嬌貴,在配送途中,一不注意有個磕磕碰碰,就被損壞了。
二、商家成本控制。
商家若參與生鮮配送,就免不了會增加經營成本。這就要回到第一條了,配送安全性堪憂,損壞了,這無疑會增加商家的成本。在模式還未成熟之前,很多商家是不願意參與的。
三、配送的時效性。
四、品質難保證。
這裡面,免不了就會有些不良商家,會以次充好。當消費者收到殘次品時,無疑會降低消費者的期望值。這會對生鮮配送平臺是致命的。使用者不認可,你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市場的。
若是真的想開展生鮮電商,不妨可以多結合現有資源:
1.配送:外賣配送員。(基數多,可降低其時效性)
2.貨品:嚴格控制供應商,確保產品質量。
3.商家監控:嚴格稽核入駐商家資質,確保商家服務質量。(前期可小試點,成熟再擴張)
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對於生鮮配送採用現在的外賣配送模式,我還是非常看好的。只是沒人給我投錢,不然早就開幹。
-
4 # 斐可乳酪綠
第一,要精準的找到你的客戶群體,活躍她們。
第二,要做好服務,說的容易,做得最難。從售前,售中售後,從產品挑選,包裝,物流。從門面,擺放,導購,清理清潔,那一個環節出錯都可以釀出大禍。
第三,人員控制,從採購,物流,銷售,店務,運營,財務,那個人出問題都會出大問題。
第四,品質控制,果蔬菜被捏爛了你捨得扔嗎?保鮮膜被客戶捅爛了你發現了沒?
第五,成本控制,最大的成本就是損耗!
第六,搞定競爭對手,怎麼快速的逼死對手就是你的二選擇,價格就是最大的武器。
第七,要熬得住,少點本錢都玩不起。
-
5 # 學藝電子商務
電商平臺包含的類目眾多,生鮮行業只是其中之一,而許多商家都發現生鮮電商其實並不好做。
一.物流壓力生鮮行業對於物流的要求是比較高的,目前市面上的快遞公司,除了順豐和京東自營店能夠做到次日甚至當日達,其他快遞所需時間至少需要三天。這對於生鮮產品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可能在打包發貨的時候商品質量沒問題,但是到貨的時候卻已經無法食用了。
對商家和消費者來說,這都不是一次愉快的體驗。
二.線下衝擊我們可以發現,小區門口水果超市、蔬菜超市比比皆是,並且生意還不錯。對於生鮮行業的消費者來說,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或者是上班的小白領,其實他們更傾向於方便快捷,想要的馬上就能買得到。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冷藏保鮮技術、囤貨成本等對於生鮮行業來說都是問題,所以才說生鮮行業運營艱難。
回覆列表
生鮮電商艱難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生鮮產品對冷凍物流供應鏈要求很高。
2:產品供應源頭的質量安全,受到消費者的擔憂。
3:沒有形成完善消費的場景,只能看到產品的圖片,無法滿足使用者篩選產品的需求。
4:物流配送很難突破30―60分鐘的到達。
隨著近兩年的發展各類生鮮電商(盒馬鮮生,每日優選等)的發展和新零售的融合,很多問題都被一一突破,技術和物流越來越完善。
典型的電商案例――盒馬鮮生:
1:透過線下佈局以三公里為中心鋪設實體店,線上下單配送30分鐘到達。
2:形成了新的消費場景,選品――購物――加工――飲食一站式服務。
3:透過大資料上產品,每個產品儘量滿足小家庭或者個人能夠每天都能吃新鮮的食品。
4:隨著小影片的發展,很多產品不僅是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平臺上。越來越多的能透過小影片去看到實物。
面對老百姓日常生活剛需的生鮮市場,巨頭們已經開始陸續佈局進來分這個大蛋糕。未來區域性的菜市場又將面臨拐點,競爭優勢又將下降。未來生鮮市場,使用者對產品質量安全和售後服務,產品到達的即時性要求會越來越高。依賴零售配送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