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張千載,這個名字無疑出自李贄的杜撰,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

    李贄這個人,是以離經叛道著稱的。在他晚年著了一本書,叫做《焚書》。其中第五卷題《讀史》,彙集了一些歷史故事,其中一篇就是《張千載》。

    張千載,字毅甫,別號一鶚。鶚,是一種大雕,常比喻鯁直堅定之臣。他的名號連起來是“千載一鶚”,這個不像人名,倒像後人在歌頌他的品質。而且“毅甫”也好,“千載一鶚”也好,都和李贄描述的這件事情相貼切,這個不會是巧合吧?

    那他做了什麼事呢?給文天祥收屍。

    李贄說這個張千載和文天祥同鄉,文天祥發達的時候他不肯出來,等文天祥被俘壓解進京路過家鄉吉安,張千載即追隨他入京。三年時間,一直在文天祥牢房附近居住,每天給送食水照看文天祥。等文天祥死後,他用一個木匣裝上文天祥的人頭,又用一個包袱包上他的骨灰,給送回了文天祥家裡。後來文天祥的兒子做夢,夢見文天祥說“繩還沒斷”,醒來開啟木匣,果然看到文天祥頭上有一段束髮的繩子。

    李贄贊其事:“不食其祿,肯受其縛!一繩未斷,如錐刺腹。生當指冠,死當怒目。張氏何人,置囊舁櫝。生死交情,千載一鶚!”

    他的意思就是說文天祥寧可受綁,不受元朝的俸祿。就算是一根束髮的繩子,也一定要給它剪斷,否則就像鋼錐刺腹一樣疼(因為受了元朝的好處了)。他還說張千載做的這件事是“生死交情,千載一鶚”。

    這個故事真假不知,不過文天祥去世時,他的兩個兒子早已故去,只有兩個十四歲的女兒和他夫人一起在宮中為奴。另外,史書記載,為文天祥收屍的是他的夫人歐陽氏。

  • 2 # 文史磚家

    在五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很多感人至深的小人物,他們的名聲、成就雖然遠比不上那些帝王將相,但總能因為某些善言善行令人感慨、欽佩。其中,宋末元初的小人物張千載,便是典型代表。

    張千載字毅甫,別號一鶚,江西吉州廬陵人,跟文天祥是同學兼好友的關係,兩人不僅才情相仿,而且意氣相投,經常被老師和學生呼為“雙璧”。文天祥大器早成,年僅20歲便考取狀元郎,此後平步青雲,最終官至右丞相、少保,封信國公。然而同時踏入科場的張千載,卻遭到命運的無情嘲弄,蹭蹬多年卻只混了個舉人的身份。兩相對比,實在是令人費解。

    文天祥深知張千載的才學,所以等到發跡後,便想著提攜他做官,以盡展平生所學和胸中的抱負。然而張千載鑑於此時昏君(宋度宗)、奸相(賈似道)當國,朝野內外多是無恥小人為官,使得整個大宋朝政治腐敗、混亂不堪,便不想“趟渾水”,於是拒絕了老友的好意,而是在家中耕讀度日。文天祥瞭解張千載的所思所想,便不再勉強他。

    原來,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剛剛當上丞相還不滿一年的文天祥,在得知元軍已經攻陷臨安、太皇太后謝道清帶著宋恭帝投降的訊息後,因不肯向元朝屈服,便與右丞相陳宜中、籤書樞密院事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一起,在福州擁戴恭帝的庶長兄、益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

    為了開啟抗元興宋的局面,文天祥建議從海道北上江浙、光復臨安,但因陳宜中的阻撓而作罷。文天祥有感於流亡小朝廷內部分化嚴重,便親赴南劍州(今福建省南平市)收集軍隊,並聯絡當地的民團,意圖聚兵抗元。然而由於元軍攻勢過猛,文天祥被迫從福建轉入江西作戰,在辛苦支撐近1年後,又被迫敗退到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敗退到五坡嶺後,很快被潮州盜賊陳懿出賣,最終被元軍主帥張弘範俘獲。次年(1279年),張弘範將文天祥押赴崖山,強迫他寫信招降宋軍主帥張世傑,文天祥對此嚴詞拒絕,並賦詩《過零丁洋》一首以明志。不久,元軍在崖山海戰中盡殲宋軍主力,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端宗之弟)投海自盡,不願降元的十萬宋朝軍民也隨即投海殉國,宋朝至此滅亡。

    宋朝滅亡後,張弘範押著文天祥北返大都,在經過吉州時,早已得到訊息的張千載便偷偷地跟老友相會,併發誓會在暗中陪伴照顧他。等到達大都後,文天祥因為嚴拒元世祖忽必烈的勸降,被移送兵馬司,由士兵嚴密看守。

    在探知文天祥關押之所後,已經盡數變賣家產北上的張千載,便在兵馬司附近租房居住,然後透過賄賂看守士兵的方式,得以每日裡照顧文天祥的飲食起居,前後長達3年之久。在此期間,張千載還透過各種方式,將文天祥在獄中寫的詩偷偷地帶出來,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便包括《正氣歌》。

    張千載服侍文天祥3年間,一直期望有奇蹟出現,能使老友擺脫牢獄之苦,但現實卻讓他很失望。至元十九年(1282),忽必烈收到密報,稱宋朝遺民準備劫獄,幫助文天祥逃脫後起兵復國。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為消除隱患,便命人將他斬首。文天祥遇難時,終年47歲。不久,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在俘虜營中自殺。

    文天祥遇難後,張千載冒著生命危險將他的首級偷出來,然後裝在特製的木匣中帶到住處。隨後,他又趕赴俘虜營,將文夫人的遺體找到併火化,檢出餘骨後裝在包裹中。在辦完這兩件事後,張千載偷偷地攜帶著文天祥的首級和文夫人的遺骨,一路向南潛逃至廬陵,並將他們安葬在故鄉。

    考慮到當時的大環境,張千載捨身為友的行為雖然可歌可泣,但卻沒有人敢於公開講述,直到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後,才陸續有人將此事記載下來,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中晚明大哲學家李贄被張千載的義行所深深感染,便滿懷深情地寫了一篇名為《張千載》的文章以敘述此事(收錄在《焚書》中),並在文末由衷讚歎道:“生死交情,千載一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如何吊打上單斯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