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學武

    更正一個《三國志》是正史而非穢史,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問題,能有正確的答案嗎?因此不需要回答只需要更正問題:你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把小說《三國演義》當歷史史實看,而把正史《三國志》視之為穢史。的確《三國志》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中有“長於治國,拙於治軍”之詞,與小說《三國演義》中那位神機妙算,懂天文、知地理,神鬼莫測的神人大相徑庭,不好接受吧。魯迅語:《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是諸葛亮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家,絕非歷史形象。

  • 2 # 老崔65347117

    穢史到底是史,演義終歸叫小說。被小說迷惑的人去指責史不該那麼寫,把史家就冤枉活了,因為他寫歷史的時候還不知道以後會有一個大作顛覆他的心血。三國志成書三國剛剛歸晉,三國演義則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雲。羅貫中都說了是演義,該問的是三國演義憑什麼把諸葛亮寫成了神。

  • 3 # 開業花籃鮮花花束

    三國風雲變幻,“諸葛亮”既是其中最耀眼的巨星,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物,原因不外乎後世評其為“其智近乎妖”,甚至連《三國志》也評孔明曰“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這裡就暫時把《三國志》當為藍本,看看諸葛亮“治戎”的本事究竟如何。“治戎”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治軍”的意思,雖然《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比較一般,一句“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基本將作者對諸葛亮的態度表達的很清楚了。

  • 4 # 周天木林森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近成妖,比如縮地成寸的法術,可能嗎?《三國志》是正史,可信度比較高。

    諸葛亮最大的本事不是用兵,而是治國,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萬世景仰。但是用兵就差得多。

    “草船借箭”實際上是孫權的主意,由周瑜實施的。所謂“借東風”只是季節變化而已,在“赤壁大戰”之前七八百年的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把節氣運用到了生產生活之中,身為領兵之人,瞭解氣象天文知識,也在情理之中。

    “三顧茅廬”之前,劉備三兄弟尚有新野縣落足,諸葛亮入夥不久,便不得已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可見孔明先生的用兵如何。赤壁大戰派關羽在華容道截殺曹操,出祁山命馬謖鎮守街亭,都是用人失策,才錯過戰機。

    另外,《三國志》是正史,不是穢史!二十四史裡面,《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前四史,文學價值,史學價值都很高,雖有不足和疏漏之處,但如果說它們是“穢史”,那絕對是別有用心。現在就有一些人專門詆譭我們民族的文化,其心可誅!

  • 5 # 萬能的孚格

    第一,不知道你說的這個穢史是什麼意思?

    第二,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範本寫的,三國志更接近當時的歷史,而三國演義可以當有歷史根據的小說。

    第三,諸葛亮用兵的次數相對而言不是很多,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諸葛亮更多的後勤,什麼意思呢,諸葛亮善於管理國家,而後面又開始徵魏,但是幾番戰爭之後,始終不能奪取中原。但是這也不能說諸葛亮不會用兵,只能說時勢造英雄。

  • 6 # 江南詩丐

    不是諸葛亮不會用兵,是作者只有這一點寫作水平,要知道,我們看書客觀上不是在看書人的情景,而是在看作者的寫作水平,但是大多數人無法看到這一點。

  • 7 # 老奇說歷史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而寫的,先後順序要明確,若稱三國志為穢史,我並不十分同意。其次,以三國志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但是論奇謀奇策他確實沒多少,火燒戰船是黃蓋想的,周瑜是個大度的人,是病死而不是被諸葛氣死的。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在正面戰場多次打敗魏國軍隊也是不爭的事實。諸葛亮內為丞相,外為元帥,忠義之至,千古留名,但其多智不假,近妖則是羅貫中先生對他的偏愛。

  • 8 # 鐵鎖橫江fts

    其實無須爭辨,歷史當以事實說話,而史書也不足全信,既便是司馬遷的史記也是為皇家歌功頌德為長,隱其醜而隻言片語,更何況陳壽不過晉之小吏,安敢當朝論司馬敗於臥龍之恥,既便不敢當朝說謊,也要自圓其說,今人也不要自以為有獨到的見解去否定歷史留下的既定事實,至於中華二千年穩坐智慧象徵的頭把交椅什麼時侯該讓位,全靠你們啦!

  • 9 # 一個過了河的卒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我們可以看到對諸葛亮的介紹第一個是政治家,說明諸葛亮的治國理政才能稍微強過在軍事、文學等方面造詣。諸葛亮在擔任蜀國丞相短短的幾十年間可以把一個貧弱的蜀國打造成一個可以三足鼎立的強國,這並不是完全靠治國能力可以做到的,他還需要一定的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

    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史學界一直有爭議,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指揮的具體戰役,首先像“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因沒有史實依據所以我們就不講了。我們講一下“南中平定戰”建興三年益州雍闓趁劉備夷陵大敗,聯合孟獲殺死太守正昂,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國。公元225年諸葛亮決定親率大軍3萬平定叛亂,雖是以多打少但蜀軍水土不服,又無嚮導,同樣面臨糧草短缺等問題,最終諸葛亮攻心為上,七擒七縱孟獲使蜀國南部得到了幾十年的安寧。

    評價歷史人物要客觀,如果諸葛亮真的不善於用兵,那為什麼他在世時強大很多的魏國不敢輕易進犯蜀國,反而是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為什麼司馬懿曹真這樣的傑出軍事家如此忌憚諸葛孔明?為什麼繼承諸葛亮《兵書24篇》的姜維可以給魏國增添了那麼多麻煩?這些問題都說明諸葛亮具有很強的軍事戰略和指揮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哪些奇葩的奇葩請假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