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冒牌東方朔

    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的第五位皇帝,他的廟號是“宣宗”,他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明成祖朱棣的孫子。

    而且,他的父親朱高熾僅僅在位9個月就駕崩了,是明朝歷代皇帝當中在位時間最短的,不過,朱高熾雖然僅僅在位九個月,卻推行了許多有利於明朝國力興盛的舉措。

    朱瞻基繼位之後,繼續在他父親已經開創的成果之上,大力發展,使得明朝的國力變得更加興盛,因此而開創了“仁宣之治”。

    而要說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們,就得梳理一下明朝的皇族世系了,他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除了朱高熾這個嫡長子之外,朱棣還有另外三個兒子,分別是: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和朱高爔。

    其中,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與明仁宗朱高熾一樣都是由徐皇后所生,朱高爔則生母未知,而且在幼年之時就夭折了,因此就連“爵位”都沒有受封。

    而且明仁宗的這兩位叔叔也的確都是在他登基之後才去世的,下面我就按順序來跟列位細緻地說一下明仁宗是如何對待這兩位叔叔的。

    朱瞻基二叔野心勃勃、圖謀造反,兵敗投降後爵位被廢並遭軟禁,最終因挑釁朱瞻基而被烤死

    先來說一下他的二叔漢王朱高煦,他的這個二叔是個極不安分的人,而且生性暴躁,由於當初朱高熾是突然暴斃,所以未能親口說出要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即便有“遺詔”,也需要經過一定的核準流程之後,才可以當眾宣讀。

    所以,朱高煦便覺得這是他的一個機會,於是,就在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的八月,起兵造反。

    他聯合了山東的都指揮靳榮,又在衛所發放了刀箭、旗幟,掠奪了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以作戰馬使用,而後設立了前後左右中五路大軍,並且任命王斌、朱恆等人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也就是說,在籌備起兵造反的時候,他就自己組建了一個小朝廷。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實現“裡應外合”,朱高煦還企圖勾結當時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但卻沒想到,張輔不僅沒有歸順於他,更是直接向剛剛登基不久的朱瞻基。

    關於朱高煦膽敢發動這場謀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朱瞻基在繼位之初,作為皇叔,同時也是駐守一方的藩王,朱高煦便曾向朱瞻基提出請求,向朝廷秉陳利國安民之事,朱瞻基則同意了這位皇叔的請求、

    從那之後,一旦朱高煦提出了什麼建議,朱瞻基都會立刻命相關的官員予以實施,同時還會寫信給朱高煦以表示感謝。

    而正是因為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朱瞻基全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所以,朱高煦卻認為他的當皇帝的侄兒軟弱無能,因此變得更加驕橫狂妄。

    朱高煦謀反之事,除了被張輔告發之外,當時,恰好在家守孝的御史李浚也同時得知了訊息,而後,他便改名了換姓,由小路趕往京城告知朝廷。

    朝中的兩位大臣先後向朱瞻基稟告了朱高煦的謀反之事,然而,朱瞻基卻不忍心與自己的皇叔開戰,於是,便派了宦官侯泰送了一封書信給朱高煦,希望朱高煦在看到書信之後能夠念及血脈之情,放下干戈。

    但沒想到的,朱高煦見到侯泰之後,卻對他說:“永樂年間,父皇聽信了讒言,削去我的護衛,把我封到了樂安,此後,我的兄長仁宗也僅用金帛來引誘糊弄我,我怎能這樣鬱鬱不樂地長居於此呢?你回去告訴皇帝,速速將奸臣夏原吉等人送來,然後再慢慢商議我的要求。”

    侯泰聽了之後非常的恐懼,只好快速地返回了京師,等到朱瞻基問起朱高煦的回話時,侯泰竟然沒敢據實回答。

    除了藉助侯泰向朱瞻基傳信之外,朱高煦還派了百戶陳剛上疏,又給許多的公侯大臣寫信,而且信中多有指斥之詞,這實有煽動朝中大臣跟隨他一起謀反的圖謀。

    到了此時,朱瞻基不禁感嘆說道:“真沒想到,漢王果然謀反了”,於是,他便派了陽武侯薛祿率軍前去討伐朱高煦,不過,大學士楊榮卻勸朱瞻基最好能夠御駕親征。

    然而,關於“御駕親征”之事,張輔卻極力反對,並且要求朱瞻基能夠給他兩萬兵馬,由他前去平定謀反,但朱瞻基卻說:“你確實可以平定叛亂,但我剛剛繼位,也許還有心懷二意的小人,若不親征,便不能安定其他小人的反叛。”

    朱瞻基這方面派出了薛祿,並且決定御駕親征,朱高煦這方面在聽聞朝廷派了薛祿前去平叛,心中不禁竊喜,因為,他覺得薛祿這個人很容易對付,而當接著又收到了朱瞻基會御駕親征的訊息之後,心中又害起怕來。

    等到朱瞻基真的率領大軍抵達,並沒有一上來就兩軍列陣、互相交戰,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朱瞻基在軍事方面有著比較突出的才能,因為,他一到便將勸降信投到了樂安城中,而且還一連投放了兩次,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為了擾亂叛軍的軍心,二則仍然是念及骨肉親情。

    但沒想到的是,朱高煦竟然全無理會,在兩次投放勸降信期間,為了能夠震懾樂安的叛軍,朱瞻基還曾下令讓裝備了火器的部隊包圍了樂成四門,並且大規模地向城內發生神機銃箭。

    而到了第二次投放勸降信的時候,樂成叛軍已然變得人心惶惶,而且很多的叛軍都想親手抓住朱高熙獻給皇上,見此狀況,朱高熙十分地吃驚,眼見自己已然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就只剩下投降這一條路了。

    但是,現如今城內的叛軍都想抓住他,他也只能偷偷地逃出了樂安城,徹底地向他的侄子投降,他的這場謀反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

    等朱高熙被抓之後,朝中的大臣便紛紛上書要將其誅殺,然而,朱瞻基卻沒有答應,而且還把彈劾的奏章拿給朱高煦看,看到那些彈劾的奏章,朱高煦便叩首說道:“臣罪該萬死,惟聽陛下處置。”

    等到朱高煦的餘黨全部被擒之後,朱瞻基赦免了城中守軍的罪過,並且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在讓薛祿和尚書張本留守武定州之後,便班師回朝了。

    朱瞻基返回京城之後,便下詔宣佈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的西安門內,而且還親自將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了《東征記》一書,昭示群臣。

    在歷朝歷代的皇室爭鬥當中,像朱瞻基這樣,將發動叛亂的皇室中人廢去爵位並且軟禁起來,已經算是一種比較常規的做法了,只不過,被軟禁起來的朱高熙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

    所以,後來,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的時候,朱高煦故意絆倒了朱瞻基,他的這個挑釁的舉動惹得朱瞻基大怒,立刻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給扣了起來。

    但是,朱高煦原本就是個孔武有力的人,竟然將大缸給頂起來了,完全就是一幅不被馴服的樣子,於是,朱瞻基便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了木炭,最終,朱高煦被活活的烤死在銅缸之內,等到朱高煦被殺之後,他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不得不說,朱高熙之死還是沒有逃脫“骨肉相殘”的上演。

    朱瞻基三叔因“謀反”一事而被多次懷疑,但在朱瞻基的力保之下得以“壽終正寢”

    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被擒,朱瞻基御駕親征後班師回朝來至單橋,尚書陳山率領群臣前去迎接他。

    見面之後,陳山便立刻建議將當時的趙簡王朱高燧也一併捉拿起來,因為他當初曾經和朱高煦一起謀劃要造反,如果此時不捉拿朱高燧,日後他也極有可能會謀反,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提議。

    然而,朱瞻基卻有些猶豫不決,而且除了陳山之外,在場還有很多的朝臣都建議捉拿朱高燧,唯有楊士奇認為不應該這樣做。

    這個時候,朱瞻基便說道:“先帝和二位叔叔甚為友愛,漢王謀反,朕不敢赦免。但趙王並沒有謀反的跡象,一旦捉拿起來,朕很不忍心,不然有負先帝。”

    等到朱高煦被押解至北京,同時被削去爵位軟禁起來了之後,有一種比較隱祕的說法便是他曾經嘗試派人與朱高燧再次通謀。

    正是因為這樣的傳聞,戶部主事李儀以及尚書張本便請求朱瞻基削去朱高燧身邊的護衛,然而,朱瞻基仍然沒有采納他們的諫言。

    等到了第二年,朱高燧竟然自己放棄了常山的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的官校等,他這樣做應該是為了消除他身為皇帝的朱瞻基的侄兒的疑慮,同時,也應該是因為聽到了他的兄長朱高煦被活活烤死的訊息之後,心有畏懼。

    而等收到了朱高燧的請求之後,朱瞻基只是讓他收回了護衛,群牧所、儀衛司的官校被朝廷所收回,這樣以來,朱高燧身邊的軍事力量就被削弱了許多,朱瞻基也無需在擔心什麼了。

    等到了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的八月,享年五十歲的朱高燧終於壽終正寢,朱瞻基賜予了他的這位三叔諡號為“簡王",葬在了安陽縣的壽安山,朱高燧死後,由於他的長子朱瞻坺英年早逝,直到一年之後,才由他的次子朱瞻塙就繼承了趙簡王的王位,相比較而言,很顯然,要比他那位二哥的下場好了許多。

  • 2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朱瞻基?這位擱到咱大明王朝當中歷史地位可不低啊,他和他老爸朱高熾開創了大明王朝的仁宣之治。

    估計大傢伙對朱瞻基不是很明白,咱簡單的介紹一下

    首先他這身份以值得大傢伙嚼咕嚼咕——燕王朱棣的孫子。

    想當年朱棣造了自己侄子的反,把個弄不清所以然的朱允炆掀翻之後,自己做了大明的皇帝。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朱棣一直就在琢磨繼承人的問題。

    一句好聖孫,一傢伙就奠定了朱瞻基老爹朱高熾皇太子的位子,也就是說朱高熾能當上皇帝,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朱瞻基的。

    換句話說朱瞻基這人在朱棣的心坎裡分量是極重。

    咋說呢?能做個好皇帝的人,要麼仁義,要麼嚴厲,您如果一條都不佔那這就是標準的昏君,這是經過歷史千錘百煉驗證過的道理。

    既然能讓朱棣評上一個好字的,這絕對是個明君。

    他是怎麼對待他這叔叔的呢?

    簡單的說即仁義又嚴厲。

    說道這裡,估計小夥伴們不樂意了:“這哪跟哪呀!放了個空炮等於啥也沒說!”

    這無所謂,如果大傢伙樂意呢,就聽俺把這事嘮叨嘮叨。

    先瞅瞅朱瞻基的老爹對待他這幾個叔叔的態度,咱打個底。

    咋說呢?朱棣這人擱北京做燕王的時候,他這生育能力還成,前前後後生了四個大小子。

    結果老四早夭,而且朱棣成為皇帝之後,您別說兒子了,連個閨女都沒有生下來。

    所以這麼算下來朱棣就只有三個兒子,而且很巧的是,這三個娃全部都是皇后徐氏所生。

    老大就是朱瞻基的繼承人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理所當然的這朱瞻基只有倆便宜叔叔。

    咋說呢?朱高熾這兄弟三,雖然是一奶同胞,但關係可不咋地。

    原因就是太子這字號鬧騰的,其實這事說道根子上,最主要的還是朱棣本人鬧騰的,為嘛呢?

    說真的朱棣本人很不喜歡他這老大。

    因為老大打出生之後身體就一直很胖,而他這胖屬於虛胖,所以導致他這身子骨一直就不好,倆腳有點瘸,走兩步路還得讓人扶著,就算是這樣,走路也不穩當,稍不注意這就得往地上摔,導致他這人喜靜不喜動。

    那麼朱棣這人好武,沒事幹的時候,就喜歡蹦躂倆下。

    既然爺倆愛好不同,所以朱棣就有點瞧不上這老大。

    這不後來靖難之役的時候,老大負責留守大本營,而老二就負責支援朱棣。

    有很多次朱棣被困,都是這老二力挽狂瀾,把朱棣給解救出來。

    所以有一次,朱棣就撫摸著老二的背說:“世子(朱棣還不是皇帝)多病!你可要努力呦!”

    齊了,大傢伙都是聰明人,很多事就不用挑明,老二就感覺朱棣成功了,自己就是標準的太子啊!

    事實呢?

    權衡利弊之後,老二白高興了一場,太子依然是人家老大的。

    因為當中間有這麼一檔子事,所以老二在朱棣活著的時候,一直就謀劃老大的太子之位。

    言語攻擊這都是小意思,找到機會就對太子一黨的人下黑手,弄死不少人。

    後來乾脆,自己招募私兵三千多人,擊殺兵馬指揮使,還僭用御用之物。

    氣的朱棣要廢他成為庶人,結果是老大一力勸阻,才僅僅削了他的侍衛,砍了他的親信而已。

    所以從這裡咱就能看出來老大對他這兄弟是夠意思的,用的是仁義。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仁義這東西值幾兩銀子?不值錢!”

    這可說岔氣了,仁義這東西瞅著似乎沒點啥,但這東西關鍵時刻發揮的效能是無窮的。

    這仁義後來展現出來的威力,把個老二活活給坑死了。

    這事弄的就比較尷尬了。

    這不後來朱棣死在北伐回來的路上了,老大就做了皇帝。

    這好,朱老二這就想趁著這檔口下黑手,這就準備叛亂。

    老大的仁義這個時候,就顯示出了威能,有人就把這事捅給了他,結果這事還沒發酵呢,這就被按滅了。

    老大哪還是沒拿他這大兄弟咋樣,反而給他增加了俸祿,賞了寶貝,長子封為世子,其他兒子還得了郡王。

    這要是一般人,咱就差不離就得了,人家對你不薄,你還跳啥呢跳?

    可問題是老二他就不是一般人,他還想著他那皇帝位,倆大眼皮一閉啥也不瞅。

    咱開頭也說了老大這身體不行,這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走了,這上位的就是題主說的朱瞻基。

    咋說呢?朱瞻基畢竟是老大的兒子,所以他也仁義,但他可沒有老大那麼仁義。

    你都想不到老二蹲在暗處,這就準備搞一個截殺,結果這事沒成功。

    你更想不到的是朱瞻基但了皇帝,壓根就沒有追究這事,回頭還賞了他這倆叔叔。

    而且後邊的操作更加讓人瞅不明白了,凡是老二提出的意見,朱瞻基全部照辦。

    所以老二就認為這朱瞻基比他老子還差,這絕對是個超級軟柿子,好捏的很。

    其實說道這裡,作為馬後炮的咱們已經明白了這朱瞻基哪裡是軟弱可欺啊,他這是在圈養老二的野心,就等著這野心膨脹起來的一瞬間弄死他。

    這不1426年老二信心滿滿的造反了,這又是發兵器,又是掠奪戰馬的,還封了不少的官員,大有一舉拿下朱瞻基的樣子。

    他感覺這還不行,就勾踐朝堂上的人,結果朱瞻基爺倆的仁義發揮了作用,沒人搭理他這茬,還把他給告了。

    你說這事弄的尷尬不?老尷尬了!

    朱瞻基也不客氣了,直接來了個御駕親征。

    都到這份上了,朱瞻基一路上給老二寫了好多信。

    大概意思就是你投了吧,咱既往不咎,以前是啥樣,現在還是啥樣,但你要把跟著你一起造反的交出啦,俺要把他們全砍了。

    你要是不投,真要打起來,你必輸無疑,而且你的那幫子手下會把你當做奇貨,交給俺,選一個吧!

    開頭老二還不理會,結果朱瞻基一到城門外邊,他這城裡邊立馬就出現了叛軍,想法要抓了他,把他送給朱瞻基當禮物。

    這把老二嚇的一禿嚕,從小路就跑城外自己投降了,把一幫子還打算跟他抗到底的手下可就給賣了。

    回頭朱瞻基就把老二父子廢成了庶人。

    估計這老二還不服氣,後來朱瞻基到大牢裡去瞅他。

    結果這老二伸了腿,直接把人家朱瞻基給絆倒了,把個朱瞻基氣的鼻子都歪了,就拿三百斤的大銅缸把他給扣了起來。

    而老二憑藉著自己力氣大,要把這銅缸給掀翻了,那麼朱瞻基不高興了,直接架著火燒著銅缸,把老二給活活的燒死了。

    老二剩下的幾個兒子也被朱瞻基給砍了。

    那麼朱瞻基的三叔朱高燧呢?

    這貨的野心僅僅比老二小一點,所以老二的大大小小的造反他是全程參與。

    朱瞻基對這個叔叔說:“你撐死了也就是個幫凶,但你怎麼說都是俺的叔叔,而且俺父親能容的了你,俺也能!”

    得咧,他倒是躲過了這麼一劫。

    但他這決心成型之後,朝臣們不樂意了,你這太仁義了,養虎為患啊!大傢伙紛紛上摺子,要辦了這老三。

    朱瞻基把這些摺子全丟給了老三:“你看著辦吧!”

    老三這還不明白嗎?立馬把自己的護衛啥的全交出來。

    “就這麼吧!”老三就算是頭老虎,但這虎牙全讓朱瞻基給拔了,但富貴到是沒有丟,一直延續到了南明。

  • 3 # 古今歷史觀文

    永樂大帝文治武功都不在弱於他的父皇朱元璋,甚至和歷史上很多明君比起來也不遑多讓,但他在子嗣方面比朱元璋要差得多。朱棣只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出生一個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活下來的只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由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因此,當明宣宗繼位的時候,他還有兩個親叔叔,那麼朱瞻基都是如何對待這兩個叔叔的呢?以下具體說明。

    二叔朱高煦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母親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親二叔。這個人從小就比較凶惡頑劣:

    性凶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朱高煦傳》

    當然了,這種凶悍的個性在太平時節是個禍害,但放在戰場上就再合適不過了。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屢立戰功,甚至在朱棣多次瀕臨危難之時,拯救君父、扭轉戰局,因此朱棣一高興,曾經對他含糊其辭地許願過:“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說朱棣也是個老狐狸,這種話乍一聽好像是許諾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但實際仔細一琢磨,其實什麼也沒說。

    果然,靖難成功後,朱棣當了皇帝,還是長子朱高熾立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萬個不服氣,也不敢對朱棣這個彪悍的老爹有什麼想法,於是只能以漢王的身份等待時機。這一等就是22年,終於把老爹熬死了。結果老天爺送他個雙喜臨門,大哥朱高熾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當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內兩次國喪,政權剛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國疑,政局不穩之時,正是興兵作亂的好機會

    於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過程不詳細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國周邊郡縣隨便劫掠了一番,然後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駕親征將他堵在了城裡,然後他就投降了,整個造反的過程像一出荒誕劇。

    很多人都建議朱瞻基殺了這個禍害二叔,只不過朱瞻基還是決定留他一命,將朱高煦關押在北京。後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監獄探視二叔,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之後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三叔朱高燧

    相比於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雖然也不是什麼安分的人,朱棣生前“與漢王高煦謀奪嫡,時時譖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幫凶之一,但好在沒有造反。永樂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護衛指揮孟賢等人,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和內侍楊慶養子偽造詔書,密謀毒害朱棣,擁立趙王朱高燧為帝。結果事情洩露,朱棣問朱高燧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給朱高燧都嚇傻了,幸虧當時還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熾幫著解釋,說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熾的以德報怨並沒有感化朱高燧,經過謀反事件後,朱高燧雖然收斂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還是跟著摻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師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議直接將趙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為他倆是一起策劃謀反的,現在抓住了主謀,幫凶也別放過了。明宣宗猶豫了許久,最終說道:

    “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

    最終還是放了三叔一馬,回京後朱高煦這個豬隊友二哥也招供了,確實派人去和三弟謀劃造反。當時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議削奪趙王的護衛,明宣宗最終將這些人的建議都拿給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動要求“乃請還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絕了,於是“宣宗命收其所還護衛,而與儀衛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趙王爵位善終,死後還被明宣宗賜了諡號“簡王”。趙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孫後代世襲,一直到南明小朝廷還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場好得多,也多虧了大侄子朱瞻基是個厚道人。

    綜上,朱瞻基對兩個叔叔本來是都想厚道一些的,朱高煦造反都留了一條命,只不過他自己作死給弄沒了;朱高燧反跡未明,居然得以保留王爵世襲。不得不說,明宣宗這個皇帝還是挺有人情味的。

  • 4 # 布衣如是說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寬仁治國公平施政,息兵養民少殺慎殺。他認為人命關天,為了減少冤假錯案,儘可能的核準複審。在他的努力下,有數千人無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統治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仁宣之治”。

    那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為何不顧“害親”的惡名,會對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達的親外孫。跟宅心仁厚的兄長不同,朱高煦性格強橫殘暴。小時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學習,雖說隔輩人親,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討厭這個孫子。

    建文帝即位後,朱高熾、朱高煦前往南京面聖,親孃舅徐輝祖覺得朱高煦整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便以長輩的身份告誡他。結果朱高煦心存怨恨,盜走舅舅徐輝祖的駿馬,不辭而別,策馬奔回北平。

    朱高煦仗著自己是太祖皇帝的親孫,縱馬行凶,在鬧市踐踏百姓。在涿州還因小事,擊殺一名無辜的驛丞,朝臣們因此指責燕王教子無方。靖難之役時,世子朱高熾坐鎮北平,朱高煦跟隨父親朱棣南下。

    朱高煦

    朱高煦孔武有力,樂戰好殺,在白溝河一戰成名,率精銳重騎兵猛攻猛打。開國功勳之後,南軍都督瞿能跟隨李景隆北上討燕,前一日還差點生擒朱棣,結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襲後方,還沒反應過來,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斬於亂軍之中。

    東昌之戰,燕軍先勝後敗,朱棣率軍突擊時中埋伏。大將張玉為掩護朱棣陣亡,朱高煦拼死殺入重圍,將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戰,戰敗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餘,鼓勵朱高煦,並說出:“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話。似乎暗示朱高煦,世子朱高熾多病,如果以後有個三長兩短,你就熬出頭了。被鼓勵的朱高煦,心花怒放,奮力搏殺,將這支南軍擊退。

    朱棣登基坐殿後,自恃勞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膽大妄為,以昔日的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儲之爭時,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戰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熾,於是在解縉的勸說下,朱棣堅持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位於雲南。

    但朱高煦找藉口不肯就藩,並常隨朱棣左右,朱棣無法,只能任由他來。朱高煦為剪除太子勢力,將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解縉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學士黃淮也被誣陷下獄。

    1415年,朱高煦的封國改封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這才明白朱高煦的奪嫡用意,為避免再次發生同室操戈的內戰,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選招募三千精兵,擔任自己的護衛,又縱兵搶劫,多行不法。

    當地的兵馬指揮徐野驢率部緝捕,結果惱羞成怒的朱高煦,用鐵瓜錘親手砸死這位軍官,其他人敢怒不敢言。朱高煦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車馬器物。

    事後,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違禁多達幾十起,本打算將其廢為庶人,但太子朱高熾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為樂安州,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誡兄弟,朱高煦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

    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史稱明仁宗。明仁宗封賞朱高煦,不僅將其長子封為世子,還封朱高煦其他兒子為郡王,並增加朱高煦的俸祿,賞賜寶物來拉攏他,但朱高煦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暗中對抗朱高熾。

    1425年農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時年47歲。26歲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熾病重時又被緊急召回北京。身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刺客在必經之路截殺太子朱瞻基,結果沒有成功。

    朱瞻基

    朱瞻基即位後,優待叔父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給他們的賞賜要比其他親王豐厚。但“慈心生禍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認為朱瞻基年輕,軟弱可欺,便於1426年農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雖然年輕,但做事果斷,之前被朱高煦拉攏的官員紛紛倒戈,明宣宗宣佈親征後,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搖擺不定,叛軍還沒出樂安就被團團包圍,朱高煦沒堅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勸降。

    文武群臣勸說明宣宗朱瞻基,儘快將朱高煦以正國法,但朱瞻基僅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位於西安門的囚房內。朱瞻基沒有追究朱高煦謀反,朱高煦卻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視他的時候,用腳故意將朱瞻基絆倒。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銅水缸將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壯漢,他暴怒之餘力大無窮,竟將水缸頂起,朱瞻基決意處置朱高煦,命人在銅水缸四周點燃木炭,將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斬草除根,將朱高煦的兒子們處決。

    古代將軍

    朱瞻基處決叔父看似殘忍,但迅速解決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迫使趙王朱高燧交出兵權,避免了重蹈靖難之役的覆轍,更避免大明陷入分崩離析和戰火之中。

  • 5 # 藍風破曉

    (朱瞻基)

    明朝滅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376年了,在明朝16個皇帝中,後世對朱瞻基和他老爹朱高熾的評價都不低,他們掌權的時代,被稱為“仁宣之治”。

    實際上,朱高熾的皇帝當了還不足一年,朱瞻基就接任了,這就是明宣宗。明宣宗在位整整10年,36歲時,就掛了,可謂英年早逝。

    朱瞻基有一個二叔,非常英勇,曾經還想和太子朱高熾爭奪皇位。此人,在朱瞻基繼位後怎麼樣了呢?

    (朱高煦劇照)

    從情理上來說,朱瞻基一上任就應該狠狠收拾二叔朱高煦,因為朱高煦在明仁宗時期就不老實,仁宗死後,還在半路伏擊過朱瞻基,只是沒成功,讓朱瞻基早早溜了。

    朱瞻基上任後,對二叔以德報怨,以往過錯既往不咎。朱高煦一看這侄子老實,於是就提出各種建議,朱瞻基很大氣,凡是朱高煦說得有道理的,統統接受,沒有一點小家子氣。

    這個時候的朱高煦日子還是很舒服,繼續著倚老賣老的日子。明宣宗朱瞻基對二叔偶爾有的過錯,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朱瞻基的忍讓,並沒有換來二叔朱高煦的全力配合。

    在朱高煦看來,這個侄子就像那個曾經的建文帝,而自己就像老爹朱棣。如此懦弱的侄子,不造反,朱高煦感覺自己心理這一關都過不去。

    於是,朱高煦開始造反。

    朱高煦高估了自己,他和朱棣差得不是一般的遠,簡直是雲泥之別。同時,朱高煦低估了侄子,朱瞻基比建文帝腦子好使了不知道多少倍。

    失敗是註定的,朱高煦很無奈。

    而朱瞻基很遺憾,這叔叔腦子不好用啊,是典型的不吃敬酒吃罰酒。由於罪孽太大,不把朱高煦關到監獄裡,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於是,監獄成了朱高煦新的歸宿。有些人就是這樣,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獄無門他硬要入。

    (朱瞻基)

    關到監獄裡,朱高煦應該反思了。但,朱高煦的腦袋裡總是感覺缺點東西,這種東西叫智慧。

    朱瞻基對二叔,還是下不了殺手的,常常思索該怎麼發配解決。

    有一天,朱瞻基去監獄裡看望二叔。二叔的舉動很有意思,故意伸腳,直接把皇帝侄子絆倒在地上,整了個狗啃食,這有點過分了。

    這一次,朱瞻基的怒火徹底爆發了,直接讓人給叔叔腦袋上蓋了個大缸。可是,閒不下來的朱高煦竟然拿缸鍛鍊身體,在監獄裡天天舉著缸進行鍛鍊,彷彿是要鍛鍊好了身體,出去後找機會報這牢獄之仇。

    聽到二叔舉缸鍛鍊的訊息,朱瞻基很不開心,這次他殺心動了,吩咐下去,缸上壓重物,缸邊放柴火,然後讓下面人點著了柴火。這招太狠。如果不是朱高煦做得過分了,朱瞻基哪裡能做出這種舉動?

    可憐,曾經在戰場叱詫風雲的朱高煦,最後悶在大缸裡被活活烤死。也許直到此時,朱高煦後悔了,但後悔有用嗎?毫無用處。曾經那般威武,到頭來死得如此憋屈,真是不得好死。朱瞻基也是個狠人吶!

    (朱瞻基的書法)

    朱瞻基的歷史評價不低,對二叔早期很好,後期做得確實有點殘酷。

    但朱高煦的死,又能怪誰呢?一切都是自找的。

  • 6 # 澳古說歷史

    朱瞻基,對自己的兩位叔叔可謂是仁至義盡。能給的,該給的,朱瞻基都給了,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是要什麼有什麼,除了皇位,朱瞻基幾乎是事事聽從,即使到最後,漢王朱高煦都起兵造反了,朱瞻基也依舊是不想殺他,選擇寬恕。

    可以說,在朱瞻基的心裡,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就是自己的親叔叔,是自己在這世上僅存的幾位至親,因此對於他們,朱瞻基真的是很在乎。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卻從未將朱瞻基當做自己的親侄子,他們只是把朱瞻基當臣自己做皇帝的一個障礙,一個無時無刻都想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此在他們的眼裡,朱瞻基只是障礙,不是親人。

    正所謂“你不仁,那我就不義”,朱瞻基以真心待他們,他們卻時時刻刻想造他的反,甚至是每時每刻都想要他的命,如此這般作為,即使是再仁義的君主,這恐怕也是不能容忍的。而一旦朱瞻基發怒了,不再顧及親情了,那麼迎接他們也就只有滅亡。

    趙王朱高燧還好點,他雖然也想圖謀皇位,也曾在朱高煦造反之時,暗地裡支援過他。但朱高燧好歹還是有點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沒有自己父親朱棣的本事,以自己一隅之地肯定是打不過朝廷的,因此因此在朱高煦造反失敗的第二年,他就自請放棄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官校,以此對朝廷的忠心。

    如此,在朱瞻基顧及親情,本就不想對朱高燧動手的前提下(當年朱高煦造反失敗後,群臣曾建議朱瞻基順勢將朱高燧一同拿下,但朱瞻基卻說“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大意就是我父親很疼愛這兩位叔叔,朱高煦是他自己作死,我不能將其赦免,但朱高燧卻並未造反,我不想對不起我父親,對他動手),再加上朱高燧又如此識趣,自動放棄自己手中大部分的武裝力量,朱瞻基自然也就不會過多的為難於他。最終,朱高燧得以善終。

    相對於朱高燧,朱高煦的死,絕對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自己作死,別人再想救他,也是救不了的。朱瞻基對自己這位親叔叔,可真的算是仁至義盡,甚至可以說是極度的寵溺。

    在朱瞻基登基前,朱高煦曾數次流露出反叛之心,比如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於北伐回軍途中,他就曾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而後更甚者,在朱高熾駕崩後,朱瞻基前往北京登基的途中,朱高煦還曾派人去刺殺他。就是這樣的朱高煦,朱瞻基登基後,明知他曾如此對待自己,他不但是既往不咎,而且還十分厚待他,給予他的賞賜要遠遠多餘其他王府,且在之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朱瞻基也都會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

    但是,朱瞻基這般仁厚的對待,卻並沒有讓朱高煦回心轉意,他依舊有反心,依舊不想安安心心的做他的藩王,依舊想坐上那個九五至尊之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還是反了,他還是抵擋不住那皇位的誘惑,可惜他既沒有他父親朱棣的能力和運氣,而且朱瞻基也不是軟弱的朱允炆,以一隅之地對抗中央政府,這豈能不敗呢?

    朱高煦敗了,敗的很徹底,以前他不反還能做個土皇帝,現在只能做一個階下囚。當然,朱瞻基此時還是在乎自己的這位親叔叔的,因此還不想殺他,只是將他幽禁。但是,朱瞻基雖是不想殺他,可朱高煦自己作死,這可就怪不了誰了。當時在朱高煦關押不久,朱瞻基就想著去牢房看下自己的這位叔叔,看他是否悔過,如果真有悔過之心,就找個機會放他回家,可是讓朱瞻基沒想到的是,朱高煦非但不悔過,反而還用腳故意絆倒他,看他的笑話。

    如此,朱瞻基最終忍無可忍,大怒的他,命人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他的幾個兒子也全部被下令斬殺。只得說,朱高煦的死完完全全就是咎由自取,他怪不得任何人。

  • 7 # 十點烏托邦

    朱瞻基有兩個叔叔,一個是朱高煦,一個是朱高燧。二叔朱高煦因為造反比較露骨而被囚禁,後得罪朱瞻基而被活活烤死;三叔朱高燧因為懂得進退,得以善終。

    永樂年間的奪嫡之爭,朱高煦因為謀反行為比較露骨,朱棣大怒之下把他貶到樂安。之後的時間裡,朱高煦一直蹲在樂安,發展自身的勢力,尋找謀反的機會。

    而朱高燧因手下的宦官與護衛密謀政變,推翻朱棣,廢除朱高熾。事情敗露後,朱高燧的勢力被一網打盡,本人也應是難逃死罪。但是,幸好朱高熾求情,才免於一死。自此,朱高燧老實了不少。

    朱高熾即位,提高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待遇,三人相安無事。但是,朱高熾不久就駕崩,朱瞻基即位。

    一開始,朱瞻基“猶不忍加兵”,就派宦官前去勸說,但無功而返。無奈之下,朱瞻基準備派薛祿出征,但發現薛祿是靖難功臣,會不會跳反就是一個未知數。於是,舉兵親征,一是為了樹立權威,二是為了擒獲朱高煦。

    朱瞻基大軍兵臨城下,在強大的實力面前,朱高煦不久就投降了。於是,朱瞻基就把朱高煦關在“逍遙城”內。

    一次,朱瞻基來看望朱高煦。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朱高煦突然把朱瞻基絆倒。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可是,朱高煦是個武將,勇武有力,竟然將大缸頂了起來。

    於是,朱瞻基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結束了他的一生。

    朱高燧:你說我政變,那我老實點

    當時,朱高煦造反,有人說朱高燧也參與其中,應該把朱高燧也一起抓起來。但是,朱瞻基不忍心,說:“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此後,群臣有多次上奏要求削朱高燧的護衛,但朱瞻基都不同意。

    後來,朱瞻基把群臣呈上來的奏疏給了袁容,讓他拿過去給朱高燧看。朱高燧大懼,主動提出交出護衛。朱瞻基收回朱高燧的護衛,但把儀衛司留下。

    宣德六年,朱高燧去世,得以善終。

  • 8 # 農民工歪說歷史

    隨著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明英宗朱瞻基與他兩位叔叔的事又被網友們翻了出來。劇中,朱瞻基兩位“陰險”又“可愛”的叔叔與他爹“太子爺”——明仁宗朱高熾整日裡“嘻嘻哈哈”地“爭鬥”給網友們帶來了很多“歡樂”。那麼,真實歷史上明宣宗的兩位叔叔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他們的結局又如何?

    明成祖是著名的“馬上皇帝”,自然不喜歡“好吃懶做”的大兒子明仁宗,相反二兒子朱高煦膀大腰圓、能征善戰,很像自己!因此,明成祖非常糾結,尤其是通過“靖難之役”稱帝之後,這種糾結顯得尤為明顯!很多人想必要說了,既然反感老大“好吃懶做”、喜歡老二,立老二為皇太子就是了!可問題是,老大並不是真的“好吃懶做”,“好吃”或許不假,要不三百斤的體重從哪兒來得?可“懶做”恐怕就談不上了,明仁宗這個人的能力還是相當出眾的。“靖難”期間,明仁宗留守北平,不僅完美地處理了大後方的行政事務和大軍的後勤補給事務,而且硬扛、頂住了“中央軍”對北平的大舉進攻!讓原本反感大兒子的明成祖也著實“吃了一驚”——看來我們家老大還是很“猛”的嘛!加之守成之君更需要“仁君”而不是開疆拓土的“馬上皇帝”,這一點上朱高煦並不佔優勢。於是,明成祖糾結了……在糾結了一年多之後,明成祖才於永樂二年正式立儲。至於原因嘛,傳說中最廣的便是那句“好聖孫”了。

    一句“好聖孫”,似乎明仁宗能夠成為皇太子完全是靠的兒子明宣宗。其實不然,明成祖的糾結更多地是父親對兒子的糾結而不是皇帝對儲君的糾結。從帝王的角度而言,選擇推崇“仁政”和側重行政方面能力的明仁宗是必然結果,否則明成祖也不會僅僅糾結了一年多就正式立儲了!對比後來的“國本之爭”,也就大概其可以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後來明仁宗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明成祖長期對蒙古人用兵,行政性事務幾乎全都交給了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明仁宗頂著父親和弟弟的壓力,把監國重任完成得非常出色,連明成祖都挑不出什麼毛病!僅此一點,足以抵消明成祖當初的糾結了。這就是為什麼明仁宗在位僅僅十個月,卻能和兒子明宣宗一起被並稱為“仁宣之治”的原因所在。明仁宗雖然只當了十個月皇帝,但治國理政卻幹了十來年了,絕對受得起“仁宣之治”這四個字!

    鑑於朱高煦沒有謀反的實際行動、加之剛剛即位安撫人心的需要,明宣宗並沒有大開殺戒,僅僅是將朱高煦廢為庶人、幽禁了事。這個時候的朱高煦已經成了“廢人”,從永樂元年明成祖幽禁建文帝的兒子“建庶人”朱文圭、弟弟“吳庶人”朱允熥來看,如果朱高煦安安分分,明宣宗未見得會殺了他、揹負一個屠戮叔父的惡名。現在網上曾經有一種說法叫“NO ZUO NO DIE”,用在朱高煦身上再貼切不過了,這位王爺自己硬生生把自己給作死了!明宣宗或許想和二叔好好談一談,親自屈尊前往幽禁之地看望朱高煦。結果等來的不是二叔的服軟,朱高煦當眾伸腳給明宣宗絆了個“大馬趴”!明宣宗當眾出醜,已經出離憤怒了,下令讓人用銅缸將朱高煦罩住,讓他安分點聽自己說話。可這位王爺的作遠沒有結束,被銅缸罩住的朱高煦居然仗著自己膀大腰圓硬生生從裡邊抬起了銅缸。明宣宗就在身邊,一旦朱高煦把缸舉起來砸向自己,明宣宗的小命就完蛋了!見二叔朱高煦如此冥頑不靈,明宣宗失去了最後一絲耐心、也徹底泯滅了親情,命人在銅缸周圍架起明火,活生生將自己這位二叔烤成了“烤朱肉”,朱高煦就這樣硬生生把自己給做死了……

  • 9 # 圖文繪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朱高燧墓遺址。長沙谷山,為紀念朱元璋19子谷王朱橞而改名,他死於宣德三年。

    朱瞻基還有幾個在世的叔公,都有照顧,比如沈王朱模的世子大婚,朱瞻基還幫其擴建宅院,谷王朱橞是建文帝的人,一直被朱棣關在大獄,最後老死,朱瞻基也沒拿他怎樣,岷王朱楩本來被朱棣罷免了,朱瞻基時給他重建了王府,幾個堂叔,比如唐憲王朱瓊炟、韓恭王朱衝等,該照顧的照顧,都還不錯。

  • 10 # 海浮人

    公元1424年,朱棣北伐歸來途中去世,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大明王朝正式由對外擴張向內部優化轉變。這內部優化首要就是削藩,這削藩無非就是將原來奪嫡篡位的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進行打擊。但是明仁宗朱高熾生性仁慈,就算當是作為太子時被兩位弟弟百般誣陷,仍然不計前嫌,沒有為難這二位王爺。但是仁宗在位十個月就去世,這內部優化的任務就交給自己的兒子朱瞻基了。歷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到底是這樣對待這兩位懷有二心的叔叔呢?

    明宣宗朱瞻基對待漢王朱高煦,朱高煦慘遭火熾,全家處死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朱棣次子,是明仁宗朱高熾的一母同胞的兄弟。武人出身的朱棣特別喜愛勇冠三軍的朱高煦,並不喜愛文縐縐的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又屢立戰功,深得朱棣喜愛。若不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聰慧異常深得朱棣讚賞和自己是朱元璋所立的燕王世子、解縉的極力勸說,朱棣才勉強立朱高熾為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北伐歸途中去世,朱高熾即位。十個月後便去世,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前去北京奔喪,朱高煦在半路設伏準備截殺太子,但是沒有得逞。朱瞻基即位後,朱高煦的謀逆之心就顯露出來了,公元1426年,正式在封國樂安起兵造反。起初朱瞻基準備讓薛祿率軍討伐,但是大學士楊榮權皇帝御駕親征,朱瞻基為了宣示天威,決定御駕親征。

    隨後,被朱瞻基帶回京城,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西安門。而後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的時候,被朱高煦故意絆倒,惹怒皇帝。被扣在一口三百斤中的銅缸裡,活活烤死,幾個兒子也相繼被殺。處死同謀六百四十餘人,藏匿反賊者共一千五百餘人被處死或戍邊,發配到邊遠地區的人共七百餘人。

    但是此時朱高燧再度向朝廷上書,請求削減其最後一支護衛部隊,讓其是駐守山海關,為國家效力。朱瞻基面對自己的三叔主動交出自己的私人部隊,主動配合,就不好為難其,認為其再也沒有造反的可能了,對其的賞賜愈加豐厚,自己也善終,其爵位也得以傳承,直至明亡。

    浮人語

    朱高煦和朱高燧王權的消亡,都是大明王朝內部優化的第一步。朱棣只有三子,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煦和朱高燧隨父親出征,屢立戰功。朱棣奪權後,這二位藩王因為在軍中的作為,導致其私人部隊過多,朱棣在位時,就屢次削減其私人部隊的數量,朱棣去世後,大明朝對外擴張的步伐停止。

    明仁宗朱高熾又太過於仁弱,這徹底消除藩王的威脅就落在朱瞻基手裡,好在朱瞻基也算是仁君,只是自己二叔朱高煦不聽教誨,堅持叛亂,才自取滅亡,而三叔朱高燧則是更加主動配合一些,才得以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乾隆帝不欽佩明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