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樣一樣的卡梅拉
-
2 # 敏亦敏
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這要看當時的情況。
像我們有些家長想的我們要讓孩子獨立勇敢讓他自己起來讓他自己面對站起來,如果真摔到了呢?
也有一些家長只要孩子一摔倒一刻衝到跟前抱起來,說:“都怪這地把我孩子摔了一跤,都怪這桌子把我孩子碰到了。”這樣只會養出沒有責任感和沒有承擔錯誤的勇氣。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聽孩子的哭聲和看眼前的情況是沒有摔疼如果只是摔倒了不想起來,在乾哭耍賴不想起。這時候就讓他自己起來。
如果孩子真的摔疼了很是委屈,伸出一隻手讓他扶著大人的手站起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在你困難時給你幫助但還是要靠自己站起來。以後在遇到問題時學會求助,有問題也會主動找大人溝通。也知道遇到困難最後要靠自己站起來。
孩子摔倒以後,一般不是先哭,而是先看看父母長輩的反應。
如果長輩們緊張,喊叫,趕緊跑過去要扶:那麼孩子就呱呱哭起來,趴著不動,等著人家來扶。其實此時孩子大都是被大人的反應嚇哭的。這個情況往往會削弱遇事能力的自我保護功能
如果長輩扶起孩子後,還接著給孩子找各種理由(有石頭絆了、路面不平等):孩子一聽到這個,就會認為都是它們的錯,正常情況自己是不會摔倒。結果這種思維一養成,孩子在今後遭受挫折就會大發脾氣,責怪他人或物品,從而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直接導致孩子長大以後遇事沒有擔當;做不好事可以給自己找萬千種理由。
如果長輩們裝作沒看見,毫無反應,孩子啥事也沒有就爬起來了。這種態度,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和勇敢。但如果孩子請求幫助,家長們依舊堅決不扶,讓寶寶自己站起來。這時孩子就會感到父母的冷漠,就會認為自己與父母的情感是不是就斷開了。
我一般裝作沒看見,等著孩子爬起來,問她摔疼了沒有,給她摸兩下。如果孩子請求幫助了,一般會去扶,再告訴孩子下次可以自己試著爬起來。長此以往,孩子覺得摔了自己爬起來是理所當然。
有些長輩則可能會為了防止孩子摔跤,一刻不停的緊跟著孩子或者孩子一跑就立馬制止。試想一下,相較於在大人們的可控範圍下讓孩子摔跤,當孩子大了,大人們不能再保護孩子的時候,再讓他們去摔跤,對孩子其實是更加殘酷的遭遇。其實我認為孩子有時摔一下反而有好處。它能夠讓孩子有機會去體驗未知的危險因素,學會去評估環境中的風險,也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疼痛與恐懼。一旦有過摔跤的體驗,孩子會明白在哪些情況下自己需要小心,防止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