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之黎明
-
2 # 魯卡爾
所謂功利環境還是由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頭腦裡固有的。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參加到這個生產過程中去,與其他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複雜關係,你不功利行嗎?誰養活你啊?所謂同理心,利他的包容心這是理性認識,沒有高尚的人的本元世界觀不會有這種想法的。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多了,就是一種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對於有利功利的不合理制度,會受到衝擊的。這是歷史變革過程,不以個別人意志為轉移。
-
3 # 嚮往女神經
每個人每天行走在自己的生活軌跡裡,隨著年齡不斷增長,人的思想、心態還有待人處事的方式也不斷的在變化,只有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問心無愧就行。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它不是一個提升的問題,而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因為同理心、利他心、包容心這些其實每個人內心裡都有。
這些個心理我們歸結一下,都是屬於善心理。也不知道是應試教育的後遺症還是其他認識上的問題,好像什麼都可以學習提升一樣。其實不然,善惡問題只在於選擇,選擇的心有多堅決和多不堅決而已。
為什麼這說,我們舉個栗子。比方說我們高興,你能測一下高興到幾度了嗎?你不能說:哎呀!現在我太高興了,已經快超過一百度了,不能再高興了。
這看似挺可笑的,但是明確的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沒法去度量的,真要較真去度量就可笑了。既然不適合度量,那麼提升這種叫法或者思路就是錯的。雖然想法是好的。像善惡也是一樣,我們不能說:嗯,這一刻我的善有80分,我要把它提到100分。這樣看起來是比較荒唐的。
所以善惡根本就是一種選擇,而不是所謂提高不提高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既然有了好的心願,如何堅定選擇才是正確的道路。而作為訓練也不過是覺察,一念善即善,一念惡即惡。覺察到了之後根本還在於自己如何做選擇。如果這樣去理解就不會陷入應試教育下僵化的認識怪圈了。
在一個功利的環境下想要做到善的選擇是難的,確實環境不好。但是根本的選擇權卻是在自己手裡的,我們要如何去選擇,不怨天,不尤人,問問自己就立刻會明白了。
如果一直在動搖,只是還沒有做好踏上選擇良善的道路的準備而已,當一個人能對良善做出徹底的選擇時。就像禪宗講的一樣——當下即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