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85192833149蕭

    看歷史文,我只把它當“文”看,而不是把它當“歷史”看。

    有一則小故事:在某“國際經濟論壇”上,有專家口若懸河天馬行空地推演了他的“最新經濟理論”,但他這套理論與現今世界各國正在實行的經濟模式一點都不沾邊,也根本沒有可操作性,純屬“奇談怪論”,於是有記者滿腹狐疑地問專家:“您這套理論有什麼用?”

    這位專家很老實,他直白地告訴你:我只是說說而己。

    我們的先人才沒那麼傻,司馬光編了一套《資治通鑑》,說是花了畢生的心血;花了畢生心血弄出來的東西,肯定是有用的,不但有用,而且還有大用:它可以“資治”。

    《資治通鑑》弄出來後,後來的很多人都信以為真,歷朝皇帝的滿腹經綸的老師們也傾其所能把這套書的精要傳授給了自己的主子,希望這套書能“資”主子的治國大業。

    都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有人以為並不盡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當下究竟有沒有或有多少參考和借鑑的價值?大概不會有很多吧?

    當代偉人也曾“通讀《資治通鑑》十七遍”,但“資治″的功效如何,還有待後人去評說。

    若是要評選“優質的歷史文”的話,《資治通鑑》毫無爭議地可以入選,但也只需把它定位在“優質的歷史文”這一範疇,指望一套書來“資治”,謬也!

  • 2 # 塵沐

    讀史,使人明智。

    一直有閱讀一些歷史類的書籍作品,對歷史軍事類的內容比較感興趣。

    讀史,《二十四史》肯定是繞不開的,畢竟是中華民族的正史。但看過的人肯定不多,正史讀起來比較枯燥無味。

    還有兩本神書《史記》《資治通鑑》!

    《史記》名氣大,史家絕唱,傳世度高 ,很多章節入選國家教材。《資治通鑑》,經商從政的都喜歡,暢銷書,書架必備。

    個人覺得,現代版的《全球通史》和《上下五千年》,比起《史記》和《資通》要好看的多,有故事,有圖片。

    讀史,並不一定是喜歡歷史,大多是喜歡故事。談三國史,大多數人就引用《三國演義》的時間線和人物典故。

    可《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才是正史。《演義》是在講故事,虛構了很多成分,人物生平,歷史事件張冠李戴數不勝數。

    可是很多人就認為《演義》就是三國史,《三國志》是什麼,不知道。

    再說《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買了,藏於書架,都看了一點,但沒能堅持下去。

    《三國演義》,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曲,《明朝那些事》都看了不止一遍,喜歡歷史嗎?肯定喜歡!

    實際情況卻是喜歡:以真實歷史做背書,延用正史時間線做架構的文學作品,就是演義。這就涉及到一個史實和真相的問題,歷史要想好看,必定要文學加工,二次創作。話說回來,歷史本來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有漂亮,才會喜歡。

    讀史是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像,流於市井,加工演義成野史趣聞,真像被掩蓋甚至歪曲,那讀史還有什麼意義。

    真像,歷史有真相嗎?《二十四史》就全是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所有的正史都是真的,野史都是假的,也不盡然吧。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的,真實的歷史有那些學術專家研究,抽絲剝繭,探尋真相是他們的責任。

    普羅大眾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精彩紛呈的歷史事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不需要真相,只是要一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紅綠燈處沒有攝像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