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碗浮生
-
2 # 團圓5719
近兩年,同學會這個事,越來越不招人待見。
都說同學會上攀比嚴重,好好的一個聚會,變成了“攀比大會”,所以,一提到同學會,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
同學會?我可不去。比來比去的,累得慌。
可是,人生哪裡沒有攀比?
小的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誰讀的學校好,畢業了比誰工作好,誰工資高,養條狗,都得比比誰的聽話,誰的品種更高貴。
更何況,是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再見面,怎麼能不比比,社會幾年,各人都混得如何。
別因為有攀比,就不去同學會。因為,有些回憶,只有同學會才能給你。
不喜歡。
寥寥三字。
捫心問問自己,自己參加的所謂的同學會,真的是在交流彼此之間多年的感情嗎?參加幾次同學會,你就真的可以和闊別多年的老朋友重新建立深厚的關係嗎?
在《奇葩說》的某一期中,有個辯題:畢業後混的普通要不要參加同學會呢?
在這一場的辯論會中,傅首爾的觀點是:要去參加同學會。傅首爾像段子一般的辯論引得場下觀眾連連叫好。
傅首爾說:“如果你畢業後混的不好,而你的同學有做老師的,請你爬也要爬去同學會!”這句話隱含的資訊量也倒是有趣,傅首爾的觀點告訴你:這是你拉攏人脈,有求於人的地方。
那麼,這還是同學會的本質嗎?
同學會最初的本質是什麼呢?它是同學之間聯絡感情的橋樑;它是回憶同學感情的地方。而現在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逢年過節聚會的攀比奉承,變成了顯擺炫耀的場所。
回到問題本身,“變質”的不是同學會本身,而是參加同學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