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散發愛與光明呀

    佛為天,道為地,儒為人,天地人合一。儒釋道三教只是展現形式不同,而在救治人心、教化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三教共通的基礎在於“道”。 道無為無不為,道無形,理有跡,術有痕。“道”要透過“理術合一”才能發揚光大。有理有術-有道之士;有理無術-空談之流;無理有術-江湖術士;無理無術-泛泛之輩 ​

    儒釋道三教都有很殊勝的宗教文化,儒教文化透過明理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教文化透過修心做功果,化解累世恩怨情仇,了生脫死;道教文化透過修道濟世救人,達到長生不死、得道成仙。 ​

    窮則獨善其身,修好自己。達則兼濟天下,道德為本。

    (來自 靈芝師姐 微博)

  • 2 # 歐比旺羅克

    成語不食周粟源自一個高尚氣節的傳說。伯夷、叔齊是商朝太子,周滅商後,兩人恥於吃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了。不食周粟造成了威脅生命的困境,在這種極端困境中,二人修了德,似乎也“傳承了精神文明的自身建設”,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雖然這個故事已經形成了成語,但作為一個傳說,其真實性不可考。這個故事又是一種極端情況,按現代人對人性的理解,餓死很可能不是正確的選擇。但在古代社會,一些道學家們往往無限誇大了這種高風亮節,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弱勢群體進行道德綁架,過分強調了困境中的修德。

    就現實生活裡的困境修德而言,現實的困境一般達不到餓死的程度,也達不到魯賓遜荒島求生的困境。保持和遵守社會道德規範並不會威脅生命,而放棄道德節操也無助於擺脫困境,很可能讓境遇變得更壞,所以困境中雖然不必刻意去修德,但保持以往的道德水平是明智的選擇。

    關於遵守道德必要性,有一句貼近底線的說法——人們遵守道德的意義是,可以避免被廣泛憎恨。為了避免被憎恨,過正常的社會生活,遵守道德是必要的,這是人的正常反應,沒有必要刻意修德,也沒有必要在困境中修德。至於怎麼傳承精神文明建設,似乎不是個人任務,而更像是社會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裝修,廚房裝了好的止逆閥,周邊也密封好的,為什麼還是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