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寸書齋s
-
2 # 迴廊壹寸相思地
秦惠文王,也就是秦孝公的兒子,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二十年,已經基本確立了國家的執行模式和日常的行為規範,國家機器執行步入正軌。
孝公死後,惠文王繼位,惠文王並沒有廢除商鞅變法,託商鞅變法的福,高層政治的變動並沒有對日常國家發展有太大影響-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另外,惠文王並不是一點也不問政事,只是相對低調,更多的是幕後工作。
一:惠文王繼位後不久,便車裂了商鞅,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二:惠文王繼位後會見外國使臣,表示秦國願意和他們發展友好關係,穩定了外部環境。
三:貨通中原利往大秦,鼓勵華人通商,發展經濟。
此時的秦惠文王更像是一位床頭捉刀人,雖不在江湖,卻盡知天下事!
秦惠王用三年時間佈局,看似放大權於商鞅,實際上早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不問政不代表不關心政治,而且秦商鞅變法之後,國家體系已經非常嚴密,而且還有國相的存在,即便沒有最高決策者的干預,也可以維持穩定的執行。
秦惠王登基之後,不問政事,國家按照法律法規穩定執行,小事情各個部門就可以按照規章制度解決,大事情可以上報商鞅,統一進行決斷,整個國家就像是一部嚴密的機器,並不需要時時刻刻有操作者干預,這也是法制的好處,秦朝是最早的、最徹底的法治國家。
秦惠王不問政事本身就是隱藏著巨大的政治意圖,國家法規都出自於商鞅之手,功高震主,但是沒有合適的理由處罰他,貿然行動只會造成國家動亂,所以他隱忍不發,一面進行政治佈局,另一面麻痺商鞅,三年時間商鞅做出了太多的決策,有一個漏洞就可以被置於死地,想找到一個殺商鞅的藉口就簡單多了。而且商鞅執政名不正言不順,很容易招惹其他人的忌恨,再秦惠王動手的時候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援。
三年後,秦惠王以雷霆手段收回政權,車裂商鞅,對內安撫,維持國家的穩定,對外進行積極的外交,內憂外患都得到了解決,收穫頗豐。如果秦惠王真的三年時間用來吃喝玩樂,那麼後面的事情就都不可能發生了,可見秦惠王的政治手腕也是非常高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