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冠服 正史《大明會典·婚禮五》載:“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而在明代的各種戲曲、小說中對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著打扮描寫得非常詳細。例如《醒世姻緣傳》描寫:“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紵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說《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對新娘裝束及婚禮的描寫。對照明代版畫和清代以來繪畫、戲曲中的表現形象,明代新郎公服應為烏紗圓領常服,而非戴展腳帕頭之公服,烏紗圓領稱公服,亦見於會典:“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以常服而簪花披紅非常符合明代以來的各種藝術中的新郎形象。品官及其子孫的常服應當是各綴本等補子,而用色並未特定為紅色,應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於婚禮中逐漸形成特定用色習慣,詳情待考。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見有典型形象傳世,或未必拘泥一種,隨用當時男子之禮服亦有可能。新郎穿皂衫乍看與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見到後來之類似形象,清代男子結婚所穿也是黑藍色禮服(民國時期亦可見新郎披紅穿天青馬褂,為當時男子禮服),而近如日本,遠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禮服亦有巧合。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詳加考證。 新娘著裝,會典只載為“盛服”,亦當為女子當時之大禮服,如翟冠、大衫、霞帔等,從小說描寫以及其他藝術形象來看,後期新娘基本如命婦裝束,戴鳳(翟)冠,穿大紅圓領袍,不用大衫,霞帔或用或不用,蓋錦袱(蓋頭),束帶。此種形象清代延續並至今日尚能見用同類戲裝者
婚禮冠服 正史《大明會典·婚禮五》載:“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而在明代的各種戲曲、小說中對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著打扮描寫得非常詳細。例如《醒世姻緣傳》描寫:“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紵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說《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對新娘裝束及婚禮的描寫。對照明代版畫和清代以來繪畫、戲曲中的表現形象,明代新郎公服應為烏紗圓領常服,而非戴展腳帕頭之公服,烏紗圓領稱公服,亦見於會典:“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以常服而簪花披紅非常符合明代以來的各種藝術中的新郎形象。品官及其子孫的常服應當是各綴本等補子,而用色並未特定為紅色,應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於婚禮中逐漸形成特定用色習慣,詳情待考。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見有典型形象傳世,或未必拘泥一種,隨用當時男子之禮服亦有可能。新郎穿皂衫乍看與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見到後來之類似形象,清代男子結婚所穿也是黑藍色禮服(民國時期亦可見新郎披紅穿天青馬褂,為當時男子禮服),而近如日本,遠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禮服亦有巧合。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詳加考證。 新娘著裝,會典只載為“盛服”,亦當為女子當時之大禮服,如翟冠、大衫、霞帔等,從小說描寫以及其他藝術形象來看,後期新娘基本如命婦裝束,戴鳳(翟)冠,穿大紅圓領袍,不用大衫,霞帔或用或不用,蓋錦袱(蓋頭),束帶。此種形象清代延續並至今日尚能見用同類戲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