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衛宇

    可以這樣問,為什麼李淵要處理李世民,這麼做對他有什麼好處?

    只要李淵頭腦正常,就不會做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就像你被人綁架了以後,綁匪手持利刃,對你說只要你安安靜靜地,我們就不會傷害你。

    你會傻乎乎大喊救命嗎?只要你頭腦正常,就不會做大喊大叫了。

    因為你以呼救,搞不好真的沒命了。再這個時候,聽話,乖乖的,安安靜靜的最合適。

    這比喻放在李淵身上一樣合適。

    儘管李淵在歷史上名聲不顯,遠不及兒子李世民。但好歹是在政治上摸爬滾打才建立唐朝,成為唐朝的開國之君的。

    如果李淵連最基本的政治頭腦都沒有的話,那可以說他幾乎不可能建立唐朝。

    以李淵的政治歷練,當然知道自己的處境是怎麼樣的。這個時候和李世民叫板,是沒有沒有好處的。木已成舟,李淵要做的是,就是儘量維繫自己和李世民的關係,以便讓自己退位後的日子過得舒坦一些。

    實際上,李淵就是這麼幹的。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馬上下詔說他早就看李建成、李元吉不順眼了,現在李世民替他殺了李建成、李元吉,非常好。馬上冊封李世民為太子,不久令太子監國,再過不久就直接讓位給李世民了。

    李淵這樣配合李世民,李世民當然沒有虧待他,李淵退位後的日子過得非常舒坦,美酒美女相伴,還生了好幾個孩子。

    所以,這才是一個擁有政治頭腦該乾的事啊。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要處理李世民?只要李淵不是傻子,他都知道權力歸了李世民,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換一個太子有什麼問題?

    如果李淵要處理李世民,必然是滿朝文武都表示“臣不奉詔”,都知道誰敢“奉詔”誰就是李世民都敵人,一個連哥哥、弟弟、侄子都殺的秦王,哪位大臣敢自取滅亡?李淵的命令不會有人執行,甚至會有大臣跳出來勸說李淵收回成命。李淵就是瘋了一定要處理李世民,沒有大臣執行,他能如何?一不小心還被投靠李世民的大臣以皇帝瘋病為由送回軟禁養病,再以皇帝名義立李世民為太子,然後太子監國,與今天我們讀到的歷史基本相同。

  • 3 # 陽梅品讀歷史

    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關於“如果玄武門之變李淵要堅持處理李世民,李世民會咋辦?”我個感覺不存在李淵會處理李世民的問題,原因有倆點:

    第一點,繼承人

    第二點感情問題

    李淵是一個非常注重感情的人,他幾歲的時候他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至少在他七歲的時候也去世了,因為他七歲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當上了唐國公,而他的母親比他的父親去世更早。所以那個時候,七歲的李淵就成了一個徹底的孤兒。因為他的姨是隋唐的獨孤皇后,所以他也經常被他姨接到宮裡去生活。

    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儲君爭奪戰中,李世民多次想致太子李建成於死地,李建成也不斷算計秦王李世民。但李淵對兄弟二人的爭鬥,不願也不想做出過多的懲罰。這也就成了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不管李淵他願不願意,兄弟二人都在玄武門這個地方用最野蠻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玄武門之變就像多米諾骨牌的最後一張底牌,無論這張底牌倒下時有多麼震撼,它的起初都來自於一個微不足道的力量,而推到這副多米諾骨牌的人就是這場遊戲最大的失敗者皇帝李淵。

  • 4 # 三隻腳的大烏鴉

    那李淵肯定得因病暴卒或者被太子餘黨刺殺了啊。

    你以為李世民和手下人冒著滅門的風險發動政變只是為了殺一個太子和齊王?人家歸根到底是為了奪取皇位好嗎。

    你想想,為什麼李淵和大臣閒著沒事會在湖中心的一艘船上?為什麼皇宮大門外殺的熱火朝天,宮裡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就算李淵離的遠聽不見,難道宮裡的太監宮女侍衛都是聾子?為什麼事後論功行賞,殺了齊王救了李世民一命的尉遲恭的功勞還沒有侯君集大?侯君集在史書中記載的整個玄武門之變中壓根就沒露過面,他到底在哪?立了什麼功勞這麼大?

    事實就是,政變在玄武門之變前就已經開始了,前一個政變的目標就是李淵本人。玄武門之變開始之前,秦王府的軍隊就已經在侯君集的帶領下控制了整個皇宮,囚禁了李淵和重臣。之所以不殺李淵,只是為了殺完太子和齊王后可以逼迫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和禪位,確保李世民繼位的合法性,這樣就可以將事實上是一場叛亂的玄武門之變洗清成清君側的正義之舉了。所以侯君集做的事根本不能寫進史書,否則白痴都知道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叛亂。殺一個德行有虧的太子和王爺並得到皇帝事後認可可以不算是叛亂,但囚禁皇帝無論如何都是一場叛亂,即便皇帝下詔傳位,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皇帝在身不由己之下下的偽詔,有實力的宗室和大臣絕對會起兵靖難。

    所以,如果李淵真的不就範,那必然是死路一條,李世民不可能讓李淵親口對天下人說出玄武門之變是叛亂這種話,哥哥弟弟都殺了還在乎殺個爹嗎?殺了李淵,對李世民來說無非就是麻煩一點,需要找點理由解釋李淵的死因,並準備和有懷疑的宗室和大臣開戰,但總比全天下在皇帝的號召下起兵靖難的好。

  • 5 # 公子無忌shy

    關於玄武門之變,新舊唐書都有前後矛盾的記載,這也是被公認為李世民篡改史實的重要內容,本紀第一高祖中記載“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而列傳第十四高祖諸子中記載“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元吉中流矢而走,尉遲敬德殺之。”

    從這兩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李建成有沒有要害李世民,我們比較懵逼,但是李世民有預謀的發動玄武門之變是一定的。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李世民為什麼要發動玄武門之變:

    1、李建成在大唐立國中也是功勳卓著的,不帶偏見的來排個名詞,大唐建國李世民第一,李建成基本就是第二,李孝恭第三,其他人往後續吧!太原起兵的時候,雖然李世民吼喊的比較厲害,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兩個人,第一個是李淵,第二個是李建成,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方面,晉陽起兵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是李建成召集起來的,在李淵任太原留守的時候,李建成就帶著家眷在河東祕密招兵買馬了,那時李世民還是十五六歲的小孩子;第二個方面,晉陽起兵的事,裴寂、劉文靜和李世民不止一次在李淵跟前說,但是李淵就是不同意,等待李建成回到晉陽後,李淵一問李建成的意見,立馬就起兵了,說明真正左右李淵決策的人是李建成,為什麼李建成可以,而李世民不行呢,前面說了,起兵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是李建成積累起來的,他不同意,這事肯定要黃的。

    2、大唐立國基本上是五場戰爭決定,第一是西進關中之戰,這場戰爭被很多人忽視,但這是從無到有的一場戰爭,如果沒有佔領長安,就不會有後來的人才濟濟的,更不會有後面的唐朝了,這場戰役基本上就是李建成打的,河西之戰和霍邑之戰,個人認為這個過程中李世民就是跟著李建成後面學習的一個小老弟罷了,功勞根本無法和李建成比,甚至很多都是李世民自己加上去都差不多;第二次是反攻劉武周之戰,這場戰役就是李世民的功勞了,充分展示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並且收服了尉遲恭,從這一仗開始,基本上李世民就名揚天下了,因為這是李唐王朝第一剿滅一個大勢力,也為後來他身邊團結了一大幫心腹打下了基礎;第三場戰役是洛陽之戰,這場戰役被認為是李唐王朝的統一之戰,個人感覺吹得有點過了,攻陷東都洛陽重要嗎?很重要,但是吹成統一之戰就太過了,這場戰役中,李世民的表現基本就是完美了,完全就是古代名將的風範,一箭雙鵰,解決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堪稱無雙上將了,這一戰之後,基本就沒人能跟大唐抗衡了。第四場戰役是平定江南之戰,統帥李孝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隨軍,就是後來的大唐軍神李靖,這場戰爭讓唐朝獲得了江南的廣闊富庶領土,注意這場戰爭和洛陽之戰是同步進行的,這個時機特別好,有效的避免了其他勢力抱成團,李孝恭軍團從巴蜀出發,橫掃蕭銑,平定江南,這場南征充分發揮了李孝恭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卓越才能,迅速平定,減輕北方戰場的壓力。最後一場是李建成平定劉黑闥之戰,李建成打敗劉黑闥後,順勢平定了河北和山東,完成了大唐的統一大業,這其中包括收服燕山羅藝,這也是為啥李建成被殺後,羅藝堅決起兵反抗李世民。雖然李世民名動天下,但是從戰功上來看,李建成和李世民其實差距不是特別大,甚至說因為李建成是皇太子,是國本,以國本不可輕動的傳統思想,李建成的戰功是有希望更高的。

    3、最後就是李淵的態度,這個是覺得性作用的,雖然後來的史書,唐書中記載,玄武門之變後,蕭禹勸李淵立李世民時,李淵說“此亦吾之夙志也”,我認為這是李世民的杜撰出來的,這是李世民一直營造出的李淵有意立他為太子的輿論,從歷史發展來看,李淵毫無此意,從起兵來看,李淵就是有意增加李建成的影響力的,同時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一場戰爭的勝利,都來自於戰場嗎?大漢立國,劉邦告訴我們,蕭何和張良的功勞,同樣不比韓信差,那麼大唐立國,坐鎮後方,處理政務的李建成就比李世民差嗎?更何況李建成還有戰功呢。

    武德以後基本政務都是由李建成處理,唐朝能夠支援多線同時開戰,而沒有引起混亂,說明李建成的能力是不差的,這樣的情況李淵和李世民都看到了,所以李淵沒有易儲的意思,而秦王府集團卻有深深的憂慮,因為戰功這個東西,到和平年代,最容易被人忘記了,隨著李建成執掌政事的越來越深入,地位越發鞏固,留給秦王府集團的時間不多了,而且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有優勢的一點是,他和東突厥頡利可汗的關係更好,晉陽起兵時,正是李建成和突厥簽訂的盟約,洛陽戰爭時期,突厥有意侵犯晉陽,也是李建成擊退的,在突厥更有威信,所以玄武門之變,對秦王府來說,已經迫不及待,必須發動,因為如果等下去,李建成作為有利的一方,他有更多的時間來瓦解秦王府實力。

    而秦王府聲稱的李建成毒害李世民的藉口,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李建成有了殺李世民的心,他有怎麼會不捨防備呢,李世民可以帶九人入宮,那李建成為什麼不行呢?薛萬徹兄弟的實力可是不弱的,在途中發現不對情況,至少是可以保證順利逃脫的,只能說明李建成和李元吉他們並沒有這方面的心思,完全沒有想到會被殺的。前面已經說過,李建成站在大義一方,有更多的時間,更站得住腳的手段來瓦解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完全就是為了奪位,已經邁過了李建成這關,完全不會在乎李淵了,勢必要強迫李淵讓位的,當然李淵也不是沒有處理李世民的想法,但是他最大的臂力是李孝恭,但是唐朝統一後李孝恭已經開始功成身退了。而殺皇子這種是李世民的人敢幹,李淵的人卻不敢幹,因為一旦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這些人死了,其他人都有功高震主的危險,在這種局勢下的博弈,擁立李世民成了最優選擇,即使他再混蛋,也必須成為太子了,李淵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選擇了退讓。

  • 6 # 十三一郎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是要上位,親兄親弟皆可滅門,其父也將概莫能外。放眼朝堂,大部分掌軍權的,都是李世民的人,李淵又能如何?若不禪讓,結果同其二子,最終的殺父弒君之罪將會加於李建成李元吉罷了,李世民留給後世的歷史,那肯定是為父報仇,剷除反賊的光輝形象。

  • 7 # 北冥有魚xp

    首先,李淵不會堅持處置李世民。

    根據當時的繼承製,只有嫡子才能有繼承帝位的資格。李淵一生兒子雖多達22人,但嫡子,也就是竇皇后所出只剩三人,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已被李世民殺死,能夠繼承李淵帝位的只剩李世民一人。如此情況下,李淵怎麼處置?

    其次,就算李淵執意要處置李世民,他也無能為力。

    政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可能是察覺到了想跑路[思考]),這時尉遲恭手握長予,把李淵給攔住了。這時宮中的禁衛軍已經基本被李世民所掌握,而李淵又被尉遲恭所控制住(就問拿著長矛杵你跟前你怕不怕[機智])。之後李淵又問道自己身邊的幾位宰相這事兒該怎麼辦。蕭瑀和陳叔達都表示支援秦王李世民。李淵一聽心裡徹底涼了,宇文士及是李世民的心腹,封德彝則首鼠兩端,再加上現在這兩位的表態,李世民已經贏得所有宰相的支援了。再加上李世民在軍隊中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自己完全拿這個二兒子沒有任何辦法。最終,李淵只能無奈地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 8 # 今古講堂

    李淵很清楚:如果堅持處理李世民,不會有人聽他的,堅持也沒用。當然李世民還不至於弒父,這樣他就完全失去道義上的正當性了。但是他會把他爹軟禁起來,李淵堅持的後果就是失去更多的自由。

    下面我為您進行一個分析。

    一、李世民完全控制了大局。

    根據《資治通鑑·唐紀》記載:

    “…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李世民在發動事變之前,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先是策反了玄武門的守衛人員,在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讓尉遲敬德率領軍隊,全副武裝控制住皇宮內外,李淵已經完全處於他的控制之下此時,李世民大局已定。

    這時候有沒有反對力量?唯一可能反對的力量就是舊東宮的那一幫人。

    在隋末唐初的亂世中,無論是文臣武將,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跳槽的現象非常普遍。無非就是良禽擇木而棲。

    作為個人來講,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作為統治者來講,儘量網羅人才,為自己服務。這就相當於現在的競爭上崗,雙向選擇。都為了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他們的部將,也是他們曾經對他們衷心耿耿的薛萬徹、謝叔方、馮立等人率部趕到現場,聚集在玄武門,殺死了屯營將軍,準備跟李世民大幹一場。

    事後,李世民表現了足夠的大度。對薛萬徹、謝叔方、羅藝、馮立等武將,包括原來李建成的文臣魏徵等人,一律予以任用,不加歧視。

    這就相當於一個公司換了一個董事長,這些人在新的董事長面前,表現得很好。畢竟就是換個領導嘛,有什麼大不了?原來兩個領導鬥得死去活來,我們底下的人很難做人,整天要考慮如何站隊。現在好了,大家只要好好幹就行了。

    其實歷史上這種情況很多,比如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對原來後周的幾乎所有的文成武將,一概照單全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極快穩定人心,保證政權很快平穩過渡。

    李世民一切服從於政治大局需要。只要對大局有利,不管以前是在哪個陣營,能夠為我所用就行。

    二、父子二人的表演。

    《資治通鑑·唐紀》的記載的情節非常生動:

    他為什麼拼命吮吸他爹的乳頭?這個只能解釋為:情緒崩潰。畢竟殺的是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親兄弟,和以前上陣殺敵大不相同。關於這個問題,我在之前曾經詳細回答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閱讀。

    而《舊唐書》記載是這樣的:

    建成等兵遂敗散。高祖大驚,謂裴寂等曰:今日之事如何?蕭瑀、陳叔達進曰:“臣聞內外無限,父子不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建成、元吉,義旗草創之際,並不預謀;建立已來,又無功德,常自懷憂,相濟為惡,釁起蕭牆,遂有今日之事。秦王功蓋天下,率土歸心,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陛下如釋重負,蒼生自然乂安。”高祖曰:“善!此亦吾之夙志也。”乃命召太宗而撫之曰:“近日已來,幾有投杼之惑”。

    蕭瑀、陳叔達勸唐高祖李淵: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你也沒多大辦法。你就乾脆退二線吧!李淵說:很好,我早就想傳位給世民了!

    李淵的反應很快:馬上表態,皇位本來就想傳給老二的。

    然後把李世民招來,安撫他說:這幾天我聽了一些不該聽的話,對你產生誤解,你不要放在心上。

    再看《新唐書》記載:

    乃召秦王至,尉撫之曰:‘朕幾有投杼之惑。’秦王號泣不能止。

    《新唐書》增加了李世民哭得止不住這麼一個情節。

    《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新唐書》成書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資治通鑑》元祐元年(1086)才校定完畢。

    《資治通鑑》的描寫,不一定完全可靠,關於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跑去吮吸李淵的乳頭,這個說法,其來源非常可疑。司馬光等人在編撰這段歷史時,可能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採納了一些私記、雜說中的說法也有可能。

    經過這一番表演,父子二人和解。李淵被軟禁,除了不能到處亂跑,待遇還是很不錯。在這期間,沒有其他事幹,拼命的生孩子,給李世民增加了不少弟弟妹妹。

  • 9 # 語說漫談

    玄武門的血腥,是古代奪嫡之戰的巔峰了,李世民憑藉這樣一場血腥的政變清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更是逼迫著李淵讓出了皇位,看到題主的問題,也就能夠看出大多數人們對於玄武門之變看法,他真的僅僅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下帶著手下武將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後李世民親手射殺李建成,而李元吉更是被尉遲敬德斬殺,這樣李世民的奪嫡之戰也就成功了!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一種看法,李淵看到了既定事實,也就認可了李世民的奪嫡行為!

    難道玄武門之變真的就這樣簡單,而李淵就那麼心甘情願的交出至尊皇位,要知道古代的自願禪讓的太上皇,像宋高宗趙構和乾隆,哪一個肯真正的放棄手中的皇權,尤其是乾隆的太上皇,僅僅是一個頂著太上皇名號的皇帝罷了,嘉慶的皇帝真的是有名無實了,所以誰能夠輕易放棄皇位呢?這也說明玄武門之變並不是簡單的除掉政敵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國家大權掌控在皇帝的手中,憑藉著李世民發動政變時跟在身邊的一百人左右,整個秦王府所有的兵力也就一千人左右,李淵想要除掉李世民真的不會太難,那麼李淵之所以放棄皇權,更不會是因為只有李世民這一個兒子了,他還有那麼多兒子在身邊,只不過都不是嫡子而已,所以只剩下一種可能,那就是李淵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所以才會不得不低頭,最後讓出了皇帝寶座!

    可以說玄武門之變,整個行動分成了三個部分,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僅僅是事變的第一個部分,之所以李世民走上了武裝政變的道路,也就說明李世民想要像楊廣那樣通過太子被廢成為新的繼承人的道路已經沒有可能了,此前李淵已經將秦王府的謀臣解散,武將外調了,也就說明李淵已經不再給李世民一丁點機會了,留給李世民的選擇也就只有兩條路而已,一條就是放棄爭奪皇位的想法,做一個富貴閒王,不過結局不會太好,畢竟等到李建成登上皇位,李世民這個在軍隊中有著至高聲望的秦王,自然結局不會太好;另外一條路自然就是冒險發動政變了,成功的話登上皇位,失敗的話,自然是萬劫不復了!

    所以李世民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先是向李淵誣陷李建成和李元吉和後宮有染,這樣李淵也就讓他們兄弟三人對峙,也就給李世民留下了發動政變的時機,李世民祕密將手下的謀臣和武將聚集起來,最後判斷出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的路線,也就事先在玄武門下埋伏了起來,最重要的就是玄武門守將常何是李建成推薦給李淵的,在李建成看來這就是他的人,卻不曾想到早已經被李世民收買,等到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的時候,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手射殺了李建成,在追殺李元吉的時候,卻被樹枝絆倒了,李元吉用弓弦企圖勒死李世民,最後被尉遲敬德所救,而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害!

    玄武門上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李淵怎麼可能沒有聽到風聲呢?按照李世民修改的史書記載,李淵這個時候正在泛舟,簡直一副“缺心眼”的狀態,顯然這是被李世民篡改了,其實李淵在聽到玄武門這邊的動靜的時候,李世民等人已經將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這個時候也就是進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控制皇帝李淵,此時依舊是尉遲敬德,這個人穿著渾身是血的鎧甲,帶著武器上殿來到李淵的面前,武將帶武器來到皇帝面前,這是 一種什麼行為,等同於造反了,此時尉遲敬德就是來震懾皇帝李淵的,並且對李淵說:“太子和齊王謀反,秦王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陛下的安危,讓我在保護皇帝的安全。”

    這個時候的李淵展現出他高超的政治技巧,也就明白眼前的形勢了,太子和齊王已經死了,如果李淵這個時候堅持要處理李世民,那麼下一步的結局就是他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後塵,所以李淵只能認清了形勢,最後親筆寫下一份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李世民處置的安排,也就是說李淵此時將京城的軍權撤掉交給了李世民。

    而玄武門的第三部分也就簡單了,在李世民和手下武將們的統帥下,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軍隊武裝被徹底消滅了,當然了後面李世民也啟用了大批原來太子府和齊王府的武將和謀臣,最出名的就是後來登上凌煙閣的魏徵了,甚至李世民將自己的親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全部殺害,真正的做到了斬草除根了!等到政變成功之後,李世民上殿和李淵之間上演了一番父慈子孝的場景,這樣李淵冊立了李世民成為新太子,並且李淵下令一切國事都交給了李世民處理,可以說李世民做了兩個月的太子,無疑是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啦!

    可以這麼說,如果玄武門之變時李淵要堅持處理李世民的話,那麼結局只能夠有一個,那就是李淵會被殺死,表面上僅僅一個尉遲敬德來到殿堂之上,可是尉遲敬德的戰鬥力有多高,當時朝堂之上除了李淵,也就是幾個文臣,還真的沒讓尉遲敬德放在眼裡,等到殺了李淵,李世民也就會將弒君的罪名安放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中,那麼結局依舊是李世民登上皇位,顯然這樣做的話,李世民會揹負更大的罪名,所以他派出尉遲敬德控制李淵,而李淵也看清了形勢,做出了對於他而言最有利的措施,兩個月後李淵交出了皇位,自己做了那個樂得一身清閒的太上皇了!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不是玄武門,而是臨湖殿和海池,只要臨湖殿的伏擊行動和海池的挾持李淵計劃都成功,李世民就取得了勝利。

    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的對手有兩方,一方是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另一方就是老爹李淵,他們都對政變結局有著重大的影響力,無論是讓李建成、李元吉跑出去召集黨羽,還是讓李淵跑出去下令勤王,對李世民來說都是非常麻煩的事。

    兩相比較,讓李淵逃走的麻煩顯然更大,即便伏擊行動成功,只要李淵逃脫李世民掌控,下旨鎮壓李世民,李世民的失敗概率還是很大。

    《資治通鑑·唐紀七》載: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

    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政變全無預料,進宮最多隻帶幾個隨從,而李世民是準備充分,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快被殺,伏擊行動宣告成功。不過這場伏擊戰的訊息還是很快傳了出去,東宮和齊王府護衛聯合行動,馮立、薛萬徹等人率兵猛攻玄武門。

    宮府兵攻不破玄武門,薛萬徹提出釜底抽薪,轉而攻打秦王府,挾持李世民的家眷,這時候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來了,宮府兵鬥志瞬間瓦解,化作鳥獸散。

    《資治通鑑·唐紀七》載: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雖然伏擊行動的規模很小,但連宮門外的宮府兵都得到了訊息,李淵怎麼會一無所知呢?唯一的解釋是此時的李淵暫時與外界隔絕了。

    為什麼隔絕?是為了處理家醜。

    時間倒回到政變前一天,李世民跑去向李淵“告密”。

    李淵說的很清楚,明天對質,那李建成和李元吉明天一定會進宮,而李淵為了遮掩家醜,肯定不會選擇大庭廣眾之下搞一場辯論,而是找幾個重臣,到一個隱祕、與外界交流少的地方,偷偷審理。

    這樣就導致了具體的人物會在具體的時間出現在具體的地點,李世民政變成功的概率大增,此外,由於李淵處在與外界相對隔絕的遊船上,不能第一時間得知政變的發生,作出自己的應對,等到尉遲敬德來“稟告”,一切都已經遲了。

    作為一場奪位政變,從一開始,控制李淵就是李世民的既定目標,而且是必須實現的目標。

    當尉遲敬德迅速解決掉李淵身邊本就不多的侍衛後,這位開國皇帝的命運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他必須迎合李世民,才能更加體面地活著。

    李淵看著尉遲敬德甲冑上未乾的血跡,不知道那是屬於哪個兒子的,事已至此,他明白自己已經無力迴天,如果再不識時務,恐怕那上面可以加上自己的血。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明瞭了,李淵下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然後又讓黃門侍郎裴矩去東宮曉諭將卒,穩定大局。

    那要是李淵堅持要處理李世民怎麼辦呢?

    從實力對比來看,李淵已經落入李世民掌控,再難逃脫,如果他不識相的話,蕭瑀等人會勸他識相。苦勸不聽?政變可不等人,李世民自然只好拿出老父親的玉璽先發幾道聖旨再說。

    政變成功後,李世民隨即簽發李淵的退位詔書,自己繼位,而不識相的李淵只能遷居別宮,在侍衛嚴密監視中了此殘生,至於出來參加宴會,那是不可能了,李世民治理下南越北胡共聚一堂的貞觀之治,他也看不到。

    再把李淵想的強硬一點,如果他在被監視期間還想著聯絡群臣、陰謀復位,反正太上皇年紀也大了,某天暴病駕崩也不是沒可能的嘛。

  • 11 # 小魚大冒險

    答案是:頂級軍二代兼猛男李世民吃準了他爹李淵不能把他怎麼樣,才最終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李世明誅殺自己的骨肉兄弟固然可氣,可事已至此,作為親生父親的李淵又能如何?

    皇位終究還是要傳承下去,繼承人挑來挑去也是在自己兒子裡挑,不然還輪得到隔壁老王的兒子來坐江山?

    不存在的!

    所以,李淵氣歸氣,但還真不能也不會把李世民怎麼樣!

    處理?怎麼處理?

    把李世民拖出午門問斬,替被殺的長子和三子報仇雪恨?不存在的!這種情節只會在狗血的三流網劇中出現!

    想想不學無術的王思聰吧!滿嘴跑火車,泡網紅,把他老子王健林給的五個億創業資金幾年之內那是敗得一乾二淨!還倒欠幾個億!最終被法院限制高消費!你說王健林氣不氣?肯定氣啊!他的錢也不是天上刮下來的對吧?但,再氣又能如何呢?最後還不是一臉無奈的幫王思聰擦屁股還清了所有欠債。

    父子之間就是這樣,幾千年也不會變的,王健林如此,當年的李淵也是如此!心痛之餘,想的肯定不是怎麼處理李世明以洩心頭之恨,而是不能再失去至親骨肉,好好把這個覬覦皇位已久的二崽子李世民扶上位才是正道!

    況且,從能力和魄力上來說,身為秦王的李世民自小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為大唐政權的建立可謂立下了赫赫戰功,這點,父親李淵內心是非常清楚的,李世民肯定也是拿捏死了這點,這才豁開一切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來個先斬後奏!

    不然你讓李淵怎麼辦?怪次子太過殘暴無情?可是殘暴無情難道不是在亂世稱霸的資本嗎?!婆婆媽媽還當什麼皇帝!回家陪老婆妃子玩老鷹抓小雞捉迷藏去吧!

    況且,真逼急了,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敢對自己的親兄弟痛下殺手(一次就殺兩),難保不魚死網破犯上作亂!帶上自己的親信部隊直接造反也不是沒可能啊!

    別忘了,長年征戰沙場的李世民可是親自帶領部隊衝鋒陷陣的啊!在長年的戰場廝殺出來的同黨情誼和統帥威信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再加上李世民的特殊身份,不管他下達什麼命令,他的部下肯定提著腦袋都會往前衝的!

    最關鍵的,他的部下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那刻起,根本就沒有退路可走了,你想,沒有李世民的庇護,就憑誅殺太子的罪名,那可都是滿門抄斬的死罪啊!

    這點,我覺得身為父親的李淵肯定左右思忖權衡過的!

    所以我的觀點是,李淵不可能動真格的處理李世民,退一萬步說,真打算處理(殺頭,囚禁),李世民犯上作亂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那個整個中國歷史都將改變!

  • 12 # 東秋妮

    玄武門之變,李淵不是不處理李世民,而是不能也!

    李淵有四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早亡,四子元吉。

    李淵立長為太子,合情合理合規!按理高祖應該對建成多加栽培,樹立其在兄弟中威信,把建成培養成一個最強太子,一個好大哥!

    次子李世民有勇有謀,戰功顯赫,手下人才濟濟,高祖作為父親,應該對秦王多加安撫拉攏,讓秦王成為太子的左膀右臂!

    但史實卻讓人感嘆不已!

    △李世民像

    一.太子嫉妒

    太子李建成妒忌秦王戰功和謀略,擔心其奪位,聯合四弟元吉,多方排擠秦王,且屢進讒言,高祖李淵偏聽偏信,有意疏遠李世民。

    二.李淵失信

    624年,慶州楊文幹叛亂,牽涉太子。李淵命李世民討伐,許諾平叛後立秦王為太子;但事後,李淵又憂柔寡斷,改了主意。

    三.秦王遭毒

    有一天晚上,月黑風高,李建成備了一瓶好酒,專門找二弟喝酒,把酒言歡,兄弟情深。

    趁李世民微醉,太子在酒中下了鴆毒,李世民當晚心痛劇烈,幸虧淮安王李神通相救。

    四.收買削弱

    建成、元吉私下送信給尉遲敬德,並送去一車金銀,表示要交朋友,敬德嚴詞拒絕。

    在李淵的支援下,太子將房玄齡、杜如晦調出了秦王府。

    △尉遲敬德像

    五.決戰前夜

    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向高祖建議李元吉代替秦王北伐突厥,李淵竟同意了。

    李元吉要求秦王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等人隨同出征,秦王的精兵劃歸統領。

    建成、元吉計劃在出兵時刺殺李世民,不料洩密,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向高祖李淵上奏。

    李淵愕然,叫兄弟三人一同進宮,由他親自查問。

    六.玄武之戰

    626年6月4日,李世民收買玄武門守將,率眾部下埋伏玄武門內。

    李建成和李元吉發覺守門士卒已被更換,撥轉馬頭,想回奔東宮。

    李世民對準李建成一箭射出,當場將之射殺。

    隨後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進官面聖,稟明太子齊王叛亂被殺經過。

    △玄武門之變

    此時的李淵心裡五味雜陳: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骨肉相殘如果堅持處理,皇位將無人繼承這個老二心狠手辣,能幹成大事自己年老力弱,該退出歷史舞臺

    。。。

    此後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古人有詩評曰:

    嫡長承祧有大倫,老公愛子本平均。只知世上尋常理,爭信英雄解滅親!

  • 13 # 南宮雁門說史

    如果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堅持要殺李世民而不讓位給他那李世民只有把李淵給一塊殺掉了。都殺了自己的親兄弟了還差個親爹嗎??

    沒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嗎??權利是吞噬人性的魔鬼。在權利面前任何情義都是淺薄的。李淵只能把自己的皇位讓給李世民,如果他殺了李世民誰來繼承大唐的皇位??而且此時他也殺不了李世民。李世民今後已經不再被他所控制了!

    李世民從18歲開始跟著李淵在太原起兵反對隋朝。然後經過了十年的南征北戰天下終於大部分都在大唐的手下了。李世民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是看在眼裡明白在心裡。李淵見李世民有能耐曾經多次想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都因為自古就有立長的習慣而作罷的。這也導致了李建成對李世民的不滿日益加重為日後的兄弟相殘埋下了伏筆。

    在李世民平定了竇建德和王世充之後李淵更想把李世民立為太子了。這時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恐懼已經到了極點了。他在他四弟李元吉的策動下準備發動政變幹掉李世民。

    但是卻不料這個訊息被李世民給知曉了。當時太子手中握有宮中禁衛軍的大權,於是他們就想等李世民進宮以後動手,然後再逼李淵退位,自己成為新的皇帝。李世民知道李元吉的計劃以後就做了自己的打算。此時他手裡人並不多,硬拼是絕對拼不過李建成的。於是他就將自己的人馬安排在了玄武門準備提前動手。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了玄武門,李世民早已準備好。所以就很順利的殺掉了他們倆。

    在殺掉他們兩個以後李世民來到宮中向李淵訴說他們要害他的事實。李淵聽後也沒有再說什麼就把自己的皇位讓給了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清閒去了。

    如果李淵不把自己的皇位傳給李世民今後也會成為一個傀儡皇帝。所以他還是很聰明的沒有留戀皇位直接放權讓李世民登基。

    玄武門之變也可以說是李淵引起的。如果李淵當時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如果李淵能早點立李世民為太子可能都不會發生那種慘劇。

    在玄武門之變成功以後李世民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全都屠殺殆盡。為了防止將來有人會給大唐帶來麻煩。果然無情最是帝王家。不過也可以理解。這種事要幹就幹的徹底,乾的不徹底還不如不幹。

  • 14 # 史不知味

    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李淵已經沒辦法處置李世民。

    當時李世民在長安實際上處於劣勢,他手上只有偷偷摸摸豢養出來的八百私兵,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呢?

    李建成手上不僅有兩千長林兵,更有可達志從幽州羅藝手裡悄悄帶入長安的三百突騎精銳,也就是說李建成一人手上的兵力已是李世民三倍之多。

    李元吉作為李淵的嫡子之一,他的能力雖然不如李建成和李世民,但是他也同樣蓄養了七百私兵。

    如此一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兵力加起來已經達到了三千,李世民只有八百私兵,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

    更何況李淵還有數萬元從禁軍,他又一直支援李建成,李世民如果要正面和李建成競爭的話,根本沒有勝算可言。

    所以,李世民想要取勝的話,他只能運用計謀,或者說只能使用出其不意的“陰招”,讓李淵和李建成來不及反應。

    李世民經過一段時間的籌謀之後,這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件則是讓尉遲恭去挾持了李淵。

    他之所以不講兄弟情份也要殺了建成元吉二人,既是為了斬草除根,也是讓李淵沒有選擇和退路。

    從嫡長子繼承製來說,李淵有三個建成、世民和元吉三個嫡子,他們三人也都擁有繼承權,但是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話,李淵也就只剩下一個選項了,那就是讓李世民繼承皇位。

    不過,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名正言順地登上帝位,當然還是因為尉遲恭順利地挾持了還在泛舟的李淵。

    李淵當時一看到尉遲恭未經傳召就出現在自己面前,就知道出事了,但還是下意識地問:“你來幹嘛?是誰作亂?”

    尉遲恭當然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亂,現在已經被秦王李世民殺了,陛下莫怕,秦王派我來保護你。”

    李淵瞬間心涼了半截,這哪是保護?這明明是挾持!於是,他小聲地問旁邊地裴寂和蕭瑀等人:“你們說應該怎麼辦?”

    蕭瑀等人互相看了看,如今自己小命在別人手上,當然得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李建成和李元吉謀逆,又無功於天下,還想加害秦王。好在秦王已經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你趕緊立他為皇太子,將國事交給他處理。”

    李淵同不同意?他不同意也得同意,所以他也拍掌說道:“太好了,我早就想這麼幹了,你們也不知道早點說!”

    於是,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過了幾個月之後,又被迫宣佈傳位給李世民。

    倘若當時李淵誓死不肯向李世民低頭,一定要處置李世民的話,李世民會如何應付,李淵又會怎樣呢?

    當時的李淵只有一張嘴,他能怎麼處置李世民?只能大聲嚷嚷:“好你個李世民,你眼裡還有沒有你爹了?你怎麼敢這麼做!尉遲恭,你去告訴李世民,讓他滾過來接受我的制裁!”

    尉遲恭會怎麼反應?“什麼?陛下你說什麼?我聽不清呀,你能不能說大聲一點,我訊號可能不太好,喂,喂?”

    此時的李淵根本奈何不了李世民,除了按照李世民的想法去做之外,他實際上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李淵配合李世民,只是能夠讓李世民不那麼難做而已,讓李世民能夠更名正言順地登基稱帝而已。

    即便李淵不配合李世民,也不會對李世民的稱帝產生阻力,因為李世民已經控制了李淵,他一樣可以用李淵的名義來下詔。

    如果李淵不配合的話,真要惹惱了李世民,李世民未必不會做出更過激的行為,為他製造各種意外。

    不論是李淵也好,是裴寂和蕭瑀等人也罷,正是因為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才沒有選擇去反抗李世民。

    李淵選擇配合李世民,不論是對於李淵來說,還是對於李世民來說,實際上都是最好的結果。

  • 15 # 昨夜已成風吹去

    謝邀!笑話,李淵當時就是一個空杆兒司令,說難聽些你隨時可能會得一種暴病駕鶴西遊而去,世民連哥哥兄弟都敢殺,也不會差你這個爹的,說到做到,最好別逼我,世民一定在某個場合給李淵傳遞過此類訊號

  • 16 # 成紀李氏

    歷史沒有如果,事實更無假設!真有“如果、假設”,就沒有大唐盛世!如果六十年代我使用老人手機,我就不是今天的我。假設我穿越時空,回到“大地灣”,我就是…,然而,可能嗎?

  • 17 # 上策視覺

    李淵作為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是不會幼稚到做出堅決要處理李世民這種傻事的。

    原因如下:

    一,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率軍攻進皇宮,全副武裝出現在李淵面前時,李淵肯定有過幾秒鐘的驚愕,但他很快就回到神來,又用僅僅三兩秒就作出了判斷——事情已到了無法逆轉的地步了!這正是李淵的高明之處。

    二,李淵四個嫡子,建成、世民、元吉、玄霸,其中李玄霸早夭,現在三兄弟又發生手足相殘,四個兒子轉眼間就剩下世民一人了,他不可能殺死這個唯一剩下的兒子,否則辛辛苦苦打來的李唐江山極有可能會被別人奪走。

    三,最後,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李淵強忍悲痛,接受了親生兒子發起的血腥兵變。就如一個被強姦的女人,反抗不成當享受了!

  • 18 # 權夢風瑩

    如果玄武門之變,李淵一定要處理李世民的話。

    就算李淵真的要處理李世民,他首先要有這個膽識和魄力,要通得過李世民底下將軍的那個關。

    武德九年六月的時候,地方上的超級軍政機構也就是行臺,他只剩下兩個,一個是益州道行臺,還有一個是陝東道大行臺。

    它的最高長官行臺尚書令全都是李世民,而他實際的管理者也全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包括很多地方上的官員啊,他們與李世民的關係都非常的密切,也是說李世民的人緣極廣。如果你要動他,這天下的人可能都不太同意。

    毫無疑問,李淵不動李世民,是當時他所能處理的最好的一個解決方案。

    因為識時務者為俊傑嘛,他在一個雄才大略的一個兒子面前低頭,不算是一個丟臉的事情。他可以說,畢竟是我的兒子嘛,我得嚷讓讓他,他可以找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再說江山社稷本來就是要傳位給自己的孩子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即使已經沒有當時他的初心了,但是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他只有去接受這樣的現實。

    如果他選擇與李世民做抵抗,那他的大好江山可能就會丟給另一個都不是自己家的人,他更不願意去面臨這樣的後果。

    所以如果真的說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一定要處理李世民的話,李世民會按照原來的計劃走下去,只不過李淵的後果可能會更慘一點。

  • 19 # 老北京231

    李淵倒是想處理李世民,他還有這個機會嗎?

    玄武門之變,表面上是李世民與太子黨的攤牌,實際上是李世民為首的實力派的兵變。當他們站到皇帝面前的時候,實際上李淵已經徹底失去了權利。除了舉手投降,別無選擇。如果不識時務,李淵的下場會比太子還要慘。亂軍既然已經殺死太子,就不會介意多一條弒君之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起初和你聊的很嗨很曖昧的女生,慢慢的就對你越來越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