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取得了迅猛發展,但我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發展進步緩慢,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在高階技術方面無法擺脫對發達國家的高度依賴,雖然中國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通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方式積極推動創新產業發展,但為什麼我們的創新能力依然如此匱乏?縱觀歷史,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大多誕生在文藝繁榮時代,文史哲更是人類智慧的源泉,這從古希臘文明開始就沒有改變過。因為哲學讓人思辨,歷史給人大局觀,文學更是想象力的大腦源頭。綜上所述,中國創新能力的缺失,是否與近幾十年來國民教育中過度重理輕文有直接的關係呢?

回覆列表
  • 1 # 奇妙的科學發現

    我認為,把研究分為“職科”與“民科”;把中國大批的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痴迷、愛好者擠出研究領域,是造成中國自然科學發展緩慢和創新不足的原因所在。

    我認為,自然科學的創新研究成果不是在試驗室裡所能研究出來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被一些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痴迷、愛好者自發的研究而產生出來的。例如:牛頓蘋果樹下的“科學發現”、蒸汽機的發現與發明、牛痘疫苗的發現、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科學發現”等,都是對科學愛好、痴迷、自發投入研究的科學家。而由於中國的研究分為“職科”與“民科”(中國一大批對自然科學有著特殊興趣的民間愛好者被邊緣化),造成了中國自然科學發展緩慢、創新不足及後繼無人的問題。

    我們知道,“科學發現”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被世界上公認的研究學科。那麼,為什麼“科學發現”的研究總是產生在國外?為什麼“科學發現”的研究不能產生在中國?為什麼“科學發現”的研究在中國缺位?這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嗎?

  • 2 # 劉博士談教育

    沒有關係。

    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對這個問題深有體會。中國自然科學發展緩慢和創新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制度和科技評價制度,下面我來詳細說一下。

    中國創新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鼓勵個人自由探索,而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有利於培養出高分考生,因為只需要記住老師給的標準答案就行。

    並且由於應試教育越來越白熱化,出現了像衡水中學之類的超級中學,不僅招生時招收成績好的學生,對學生也實行準軍事化的管理,通過大量和長時間的刷題,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的策略對應試教育來說是成功的,衡水中學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遠超過了河北省其他中學。“2016年,衡水中學有139人被清華北大錄取;2017年,176人被清華北大錄取;2018年, 21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2019年,275人被清華北大錄取。”這樣的成績被越來越多的中學所模仿,基本上每一個省或者大的城市都有超級中學,他們的培養模式和衡水中學差不多。過度的應試教育完全抹殺了學習的樂趣,很多人上了大學之後基本上就不會主動學習了。

    但是,這種教育模式對應試教育成功,並不意味著對科技創新成功。相反,應試教育會抹殺科技創新中最重要的東西:好奇心。個人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應試教育中毫不重要,但是在科技創新中,興趣和好奇心往往是一個人能夠在同一領域堅守數十年的唯一保證。201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新聞釋出會上說道:“好奇心是推動我前行的主要動力。”國內很多學生畢業之後都不再從事相關的行業大概也是因為他們選擇這個專業並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好就業或者其他原因。

    再來說說現行的科技評價機制,雖然現在科技部一再強調不唯論文評價,但是除了論文之外沒有更為公平的評價標準,所以國內很多學校對科技工作者的評價依然是論文,比如醫生除了能看病,要升職稱就得要論文。並且短期的考核機制基本上都是一年或者三年多長時間得發表多少篇論文,論文的檔次是什麼樣的都規定的清清楚楚,還得申請到多少專案,到款多少或者國家級還是省部級的,每個學校對每個級別的老師都有相應的考核標準,達不到這個標準要麼扣工資,要麼轉崗,尤其是對於那些聘任制的老師,達不到要求甚至連工作都沒有了。

    都說科研是一項自由的工作,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好的成功過,科學創新更是如此,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很難有創新。而國內的評價機制要求科技工作者都去從事短平快的工作,對於那些長時間都不能出成果的人,終將被制度所拋棄,比如張益唐,在國內就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成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我可以短期內回國,但我不會長期回國。我根本沒有答應接受任何他們給我的頭銜。要是在中國,我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綜上,中國自然科學發展慢創新少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國民教育重理輕文,甚至也不是因為國家在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少,而是因為缺乏人才健康成長的土壤,急功近利,所以很難有科學上的原始創新,更多的是跟在外中國人的原始創新後面替人打工。

  • 3 # 冷風瘦瘦

    沒有關係。

    1.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科技發展不是緩慢,而是很快。

    2. 之所以在部分領域落後,是因為基礎太差。西方諺語“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培養一代高水平的理工人才也是要一步步培養的。

    3. 要相信年輕人追求成功的慾望和事業心,給00後、10後更好的條件,更多的寬容。

    4. 不要吹毛求疵,先把自己的事業做到極致。。

  • 4 # 蠢者也

    當然有一定的關係,我們一定要抓好我們全方面的學科知識,做好我們各階段性的教育。抓好我們的教學質量,哪一科都不能放鬆。如果我們的教育就偏科,那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學習上也會偏科呢?原來如此啊,話點到為止。

  • 5 # 使用者104630291335

    為維護中國國家和民族不受外夷欺凌,“官本位”這一制度維繫著中華民族的團結與發展。但這一制度的負面,是其天然地要掌控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屬性。

    揚長避短的方法仍在求索中。

  • 6 # 歷史與文化縱橫

    自然科學進展也有個歷史過程,基礎研究決非幾年功夫能成。以日本為例,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如飢似渴地研究西方來的自然科學,形成各種學派,研究淵源長。中國大約自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才開始全面深入研究吧。30年來進步神速,但科研體制還需改革深化,創造良好環境。教學方式理念須革新

  • 7 # 泳往直前168

    兩者相通 不矛盾 有一點提醒大家 古詩文 白話文 文字已經把 道理講明白解釋清楚了 而我們平常人 有再去 用理去解釋 這是不符合 道的 已經告訴大家答案了 不要主觀看待 就容易領悟道

  • 8 # 空林松屋

    還是思想僵化格局狹隘遏制了創新精神和獨立思維,考試型教育和文憑崇拜,鮮有蓋茨車庫創業的有為青年,至於院士低眉學術造假更不堪入目,學而優則出國遠揚,業有成則但求飯碗,此等教育取向和學術氛圍誤人子弟貽害國家,與重理輕文何干?

  • 9 # 楓林秋

    當然與教育有關。這是事實。中國不是沒有優秀人才。出類撥淬之人多呢。關建是中中國人才用人體制要大力革新除蔽。讓人才再體現自身價值上能充分發揮。要學習借鑑,除舊創新用人體制觀念限制。有利國家發展。同時也應有效管控,不能讓騙子得呈。

  • 10 # 使用者7537551163154

    創新需要基礎的,中國原來基礎差,創新當然要少些,也很正常。跟你說的原因無半毛關係。你先入為主,詆譭中國教育該當何罪?打倒"悟空問答"。悟空問答裡有許多是美國的代言人。宣傳部安全部好好查一查,不要不當一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明玩家應該和p社玩家得到一樣的待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