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納蘭談史
七百萬兵力?真虧你敢說,二戰後期德軍全部兵力加起來也不過三百萬(包括200萬德國國防軍,100萬德國黨衛軍)兵力多寡是由其軍工能力所決定的,如果德國真有七百萬兵力的話,何至於被動的讓蘇聯按在首都柏林摩擦?
柏林戰役中,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約250萬部隊。
儘管有如此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蘇軍還是以傷亡了近三十萬人的代價才拿下了柏林,德軍加上投降才損失了四十萬人,可見德軍的戰鬥力強悍,到了二戰後期也絲毫不減,以及德軍超強的戰鬥意志也令人讚歎。
另外,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兵力分散,且歐洲各國走向了聯合,後期戰線那麼長,別說繼續開拓疆土了,連防禦都成為了問題,德國一己之力(義大利不拖後腿就算好的了)挑戰世界各大國,無論是在道義上,還是軍力上都沒有勝算。
-
3 # 歷史雜談驛站
但德軍在紙面上雖然還有數百萬兵力,但是大部分部隊都處在兵員不足、裝備不整、補給不續的狀態,戰鬥力持續下降,真正能夠作戰的部隊並不多,加上散佈在多條戰線上,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機動部隊可供調動救急。
在希特勒看來只要在柏林戰役中全力擊潰蘇軍,各地的德軍就可以迅速多點出擊搶佔戰略要地,德國瀕臨崩盤的戰局,不僅能得到挽救甚至還有機會直接反敗為勝。
但是德軍在柏林方面的兵力數量不足很快就被洩露,柏林僅有八十萬德軍的訊息引起了盟軍的注意,為了配合蘇聯進攻柏林,盟軍開始四處增兵盯住德國在各地的駐軍。
等到希特勒反應過來的時候為時已晚,各地的德軍都面臨著同等數量的盟軍部隊盯防,這時候再想抽調軍隊已經是不可能實現的了。
蘇聯全力進攻時,仍然有一些德軍部隊意圖增援柏林,當時德國的第九集團軍和當時德國的第12集團軍總兵力只有十幾萬人,但曾經意圖解圍柏林,但他們自己即使在柏林外圍也面臨著被蘇聯軍隊圍殲的危險。
當時德國的九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雖然都有過全力往柏林方向衝殺,但直至德國宣佈投降也未能成功。至於是否其他德國部隊調動增援柏林戰役,好像並沒有歷史記錄。
二戰德國其實犯了和一戰時同樣的錯誤,就是雙線作戰,其實參加過一戰的希特勒深知這點,戰爭初期,他一直努力避免雙線作戰,犯一戰時期的錯誤,但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二戰最後的結局是希特勒又再次淪為德軍雙線作戰的炮灰,邪惡納粹法西斯註定要輸掉這場非正義戰爭。
-
4 # 楚國八百年
首先這個題目是有問題的,不能拿蘇聯的進攻兵力和德軍的所有兵力作比較。
當時蘇軍進攻柏林地區兵力約有250萬,德軍柏林防守兵力卻只有80萬,大部分兵力都在西線或者奧地利地區,這80萬軍隊還是足夠拱衛柏林。
首先我們得來對比一下兩場戰爭,莫斯科戰役發生於1941年冬季,此時莫斯科迎來了多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季,但蘇聯準備充足。
蘇聯人熟悉冬天,就像老情人一樣,生於寒冷地區的斯拉夫民族對付寒冷的招可多了去了,就像一名德軍士兵所說:“他們(蘇聯人)可以用幾個空油桶和柴火在幾米厚的雪堆上生火,而我們只能靠燃燒寶貴的汽油來取暖”。
而蘇聯這邊雖然之前兵力損失慘重,但工業設施得以儲存,再加上盟國不斷地支援和天氣的幫助、西伯利亞兵力的輸入贏得莫斯科保衛戰無異於一場偉大的勝利。
回到柏林保衛戰,我們也首先分析一下戰爭之前的局勢。
蘇聯方面有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合計25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206萬人(含波蘭軍隊15.6萬人),6250輛坦克和突擊炮,42000門火炮,7500架飛機。
德軍方面有維斯瓦集團軍群全部及大量獨立部隊,共約55萬人,以及中央集團軍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團軍約15萬人,還有柏林衛戍部隊共約12萬人,合計約80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蘇軍在幾個月前到達奧得河畔時就有進攻柏林的機會了,但是面臨同樣的選擇,朱可夫元帥卻選擇了停止進攻就地休整。
因為當時同樣戰線過長側翼面臨被進攻的風險,如果盲目前進很有可能和德軍兵敗莫斯科一樣面臨失敗。
這一舉動雖然讓蘇聯失去了佔領更多德國土地的機會,但卻給進攻柏林留下了充分的準備時間,戰線推進得以穩定。
之後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蘇軍方才發起了對柏林的進攻,此時的蘇佔區大都是之前被德國征服過的國家,那裡的人們把紅軍當作解放者,自然後勤也得到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保衛戰實際上是一場保衛戰,蘇軍採取的是先進攻柏林外圍並且包圍住柏林,再從各個方向同時向中心進攻的戰術。
因為此時德國與西方盟國達成了協議,對盟軍不抵抗而全力防衛蘇軍的進攻,因此蘇軍雖然佔領了柏林,但是大部分的德國領土落入了盟軍手中。
-
5 # 雯臣
這簡直就是偷換概念的提問,當時蘇軍總兵力達到了一千萬的歷史最高峰,而德軍已經從一千萬歷史最高峰,下降到了六七百萬。所謂二百五十萬蘇軍,是指攻入德國本土,圍攻柏林以及外圍的蘇軍人數,德軍的六七百萬是指全部德軍。
六七百萬德軍不僅要分兵東西兩線,還要駐守所有的德佔區,由於德國判斷的失誤,認為蘇軍會首先攻擊捷克斯洛伐克,掃清德國本土之外的德軍主力,才會發動柏林戰役,所以元首不僅沒有收縮東線德軍保衛柏林,還在不斷抽調柏林附近的部隊向西防禦盟軍。在東線最強大的德軍重兵叢集,佈防在布拉格一代,而柏林地區非常的空虛。
從純軍事角度看,蘇軍首先拿下捷克斯洛伐克是合理的,也讓隨後的柏林戰役沒有後顧之憂。可是戰爭畢竟是為政治服務的,斯大林出於擔心柏林被盟軍拿下,喪失了蘇聯在德國的利益,同時也看到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重兵集團,已經很難對圍攻柏林的蘇軍構成直接威脅,提前發動了柏林戰役。
等到德國確信蘇軍置捷克於不顧,提前發動了柏林戰役,此刻的柏林周邊已經沒有強大的重兵叢集可以調動,就連後來作為保衛柏林的主力,國防軍第56裝甲軍,也是因為掩護其主力第三集團軍向西撤退,還留在了柏林附近,才被元首臨時抓了壯丁,不然整個德軍在柏林戰役中,都不會有一支像樣的部隊參與。
可是就是這樣一支已經被打殘的第56裝甲軍,加上各種雜七雜八的部隊,居然也給強攻的蘇軍造成了幾十萬傷亡。我們有理由認為,即便德軍沒有集中重兵叢集在柏林,僅僅是第三集團軍全部留在柏林,蘇軍能不能獨自攻下柏林,都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德國的失敗原因極其複雜,尤其是後期的混亂,不僅是純軍事問題,國防軍與納粹政權的離心離德,嚴重製約了在軍事上的執行力,元首不僅要在戰場上和美蘇英三個強國較量,還有和國防軍進行不斷的較量,到了戰爭後期,元首的命令很難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國防軍爭先恐後的想被調往西線,根本就無心防禦柏林,國防軍根本不想把戰爭打到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柏林是德國國防軍拱手相讓的,國防軍高層通過不斷誇大西線盟軍的推進速度,騙取把更多的德軍調往西線,國防軍各級指揮官也利用自己的私人關係,把自己調到西線,以便向美英盟軍投降。這在當時幾乎成了德國國防軍公開的祕密,只不過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國防軍的種種作為,也導致了元首對國防軍嚴重不信任,尤其是國防軍720叛亂事件,也讓元首不敢把過早把國防軍部署在柏林附近,防止國防軍再次發動叛亂,從而控制帝國的首都。
納粹黨和國防軍更像是合作關係,這讓國防軍裡那些容克貴族出身的軍官,服從士兵出身的元首時,總是顯得不情不願,後期完全喪失了信心的國防軍,一心想著如何體面的向西方投降,不僅不願意戰鬥到底,甚至還會自覺不自覺的暗中破壞各種計劃的實施,比如諾曼底登陸前,大西洋壁壘兵員嚴重不足,而負責預備役和新兵訓練的國內駐防軍,以各種理由拖延向西線及時補充兵員,登陸已經迫在眉睫了,也拒絕把還沒有完整訓練週期的士兵,儘快送到西線去補充作戰部隊,國防軍這些作為為德國最終的失敗,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國防軍是舊容克貴族的大本營,納粹黨則更多代表了德國的中下層,元首之所以在上臺後,沒有馬上著手對國防軍進行改造,關鍵在於德國當時的處境,不容許剛剛恢復過來的國防力量,因政治問題遭受重大損害。斯大林可以對於軍隊大規模清洗,是因為當時蘇聯沒有遇到重大外部威脅,即便如此,斯大林大規模清洗對紅軍造成的傷害,在與芬蘭的戰爭中也暴露無遺,這也是隨時面臨戰爭的希特勒,也不敢自毀長城。
最後不得不說,柏林戰役的失利,正是元首的憤怒裡說的那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背叛,柏林和元首事實上是被國防軍拋棄的。
-
6 # 華豎
面對二百五十萬人的紅軍,為何德國七百萬軍隊保不住柏林呢(柏林保衛戰中真正的德軍只有80萬)?
我的回答就是“勢”。
同樣,在二戰末期,同盟國對軸心國進行開始進行各個層面的打擊與反攻,德國、日本的攻勢開始得到遏制,並不斷在戰場上得到反轉。在歐洲戰場上,英法聯軍實現了大撤退,雖然損失很大,但仍有30多萬人撤到了英國,在蘇聯戰場上閃電戰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這讓德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而一但進入反攻,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開始潰敗,在西線戰場上英美法等盟軍開始了成功在諾曼底登陸,也開始進入反攻,德軍由此由攻轉守,形勢大變。
德國在戰爭的初期,勢不可擋,勢如破竹,這跟各國準備不足,重視不夠有很大關係,而到了後期,同盟國開始從各個方面集結並開始反攻,而德國開始從攻轉守,由盛轉衰,這就是大勢,這種勢註定了德國的失敗,這也就是柏林保衛戰中蘇聯紅軍成功的原因。
-
7 # Warfare戰爭原形
德軍700萬的人數也就是濫竽充數的,其中包括很大部分的平民和傷員。
德軍西線主力只調回了10萬左右兵力,有一部分還調去東線抵抗蘇軍,剩下的20萬被盟軍死死的黏住。而捷克斯洛伐克軍團自主組建的40萬軍隊,在德軍在維也納戰敗後就已經脫離了德軍序列。還有鄧尼茨的海軍15萬人,東德的近10萬部隊,加上零零散散其他部隊,也就只能100萬人左右,雖然他們是軍人可其實基本都是臨時招來的,就比民兵正規一點罷了。只有很少很少的精銳在其中,然而也成不了多大氣候,只是增加了苟延殘喘的時間罷了。根本就無法與昔日1940到1493年精挑細選的德軍相比。戰鬥力大大下降。加上日漸戰敗,德軍士氣又被拉下一層。
相比於蘇軍,早已恢復元氣,250萬蘇軍對於那濫竽充數的德軍來說就是噩夢,因為德軍抱著必死的決心反抗,蘇軍還是損失慘重。
不過即便德軍有再多兵力也無濟於事,戰敗是必然的結果。帝國的命運也許希特勒在發動二戰時就知道會如何。
-
8 # 御前帶刀侍衛
為了能夠完美的打贏戰爭,蘇軍在1945年4月進攻柏林之前,集結了約250萬名蘇聯士兵。在天上飛機轟炸,地上坦克虎嘯的加持之下,這些士兵一個個不怕死的往柏林沖。
而此時的德國也沒有完全放棄,宣傳部門是一個勁的強調,已集結約1000萬部隊佈防柏林城,在蘇聯人的攻擊之下,柏林將如同前幾年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城,成為拖垮進攻方的天然壁壘。
但遺憾的是,德國宣傳的美夢並沒有實現,4月30日下午3時30分,希特勒夫婦自殺。4月30日21時50分,蘇軍將勝利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圓頂。
事後由於同樣是守首都,柏林城德中國人沒有守住,蘇聯人卻守住了,很多軍迷為此一個勁的問道“為什麼?”對此小編認為,強弩之末跟眾志成城比結果顯而易見。
蘇聯人守首都之時,因是本土作戰,老百姓都被最大限度調動了起來,同時工業基礎轉移順利,美國也承諾支援物資,又讓老百姓有了打贏戰爭的信心,所以守莫斯科的蘇軍,精神面貌是眾志成城。
而德國則相反,在英美蘇三國的夾擊之下,德國失去了幾乎所有工業基礎,整個本土滿地瘡痍,老百姓是看不到一絲抵抗下去的信心,因而守柏林的德軍雖是本土作戰,但在毫無希望的前景下,滿滿的強弩之末姿態。
-
9 # 明月無憂1
實際很簡單 德國的地理位置 永遠只適合進攻不適合防禦的國家 前期沒有考慮到防禦外敵的思想體系
沒有大的國土面積 就應該把山掏空 把兵工廠和飛機場搬進去
所以後期基本上工廠就已經報廢的差不多了 加上精銳之師傷亡慘重 石油補給沒有 當然守不住了 重點是國土面積太小 不適合穿插調動敵人打游擊戰
失道寡助 失敗必然
-
10 # 寶島歌王701
自從盟軍從諾曼底登陸開僻西線戰場後,德軍就面臨三線作戰,因為東線的蘇俄戰場又分為北線和南線!為了應對美軍空襲德國本土使德國空軍只能全力防衛德國本土,這就造成東線戰場沒有制空權使大量的德軍裝甲部隊被蘇俄的空軍擊毀消滅;為了奪取南線戰場的高加索油田德軍在基輔周邊地區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整個東線戰場使德軍落得人財兩空: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沒有攻下,高加索油田也沒拿到手!為了搶佔蘇俄的戰爭資源來填補德國脆弱的戰爭後勤使德軍的東線戰爭打得十分被動,最終導致德軍輸掉全域性的戰爭!
回覆列表
蘇聯曾派出二百五十萬紅軍攻打德國柏林,雖然希特勒手下有七百萬的軍隊,但是這些人中有四百多萬人在戰場上根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所以真正能夠戰鬥的也就只有近三百萬人。很顯然,德國軍隊的實力是很難與蘇聯紅軍進行抗衡。由此可見,一個國家這
蘇聯進攻柏林是實實在在的二百五十萬精銳紅軍,而德國的700萬是所有德國土地上和佔領區的總兵力,德國的精銳部隊大部分已經在東西兩線戰鬥拼光了,這700萬人可以說大多數是濫竽充數的。而且這700萬軍隊面臨的是東線670萬的蘇聯軍隊和西線300多萬從諾曼底蜂擁而至的盟軍;德軍面臨戰略物資短缺,飛機都飛不上天了,而盟軍後期補給充足,這樣的對比才知道差距有多大了吧!
要說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真是兩個怪胎,德國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戰鬥時都是挺剛的,真真正正的戰鬥拼到最後,蘇聯攻佔和柏林並將紅旗插上了帝國大廈,德軍才宣佈投降。
而且在所有的大戰中,德軍戰鬥時拼命,彈盡糧絕了該投降就投降,還是非常理智的,反而元首希特勒在最後一刻將第三帝國交給了鄧尼茨,自己選擇了4.30日選擇了自殺,鄧尼茨又堅持了8天后德軍才正式投降,歐洲戰場結束。
從軍事角度來說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直到首都被攻破,最終投降了,投降後也是規規矩矩的,也沒有聽說有游擊隊或者恐怖襲擊什麼的。
二戰希特勒還是真的有些過頭了,以一己之力單挑群雄(義大利這個逗比就忽略了),德國前期也是猛,直接拿下了波蘭、捷克、法國,之後有幫助義大利拿下巴爾幹半島,在北非也是打得英軍節節敗退,英國被打得只能龜縮在本島,蘇聯也被重創,要不是美國參戰,勝負還真未可知。
但是越到最後,德國的國力畢竟有限,再厲害在持久戰也挑戰不了全世界!其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明眼人就已經看出德國開始慢慢頹勢,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更是失去了主動權,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柏林的防禦就變得更為困難了,雖然德軍依然英勇奮戰,德軍士兵戰鬥素質高於蘇聯,給予了蘇軍33萬人傷亡代價,但這有什麼用呢?德軍節節敗退,最終希特勒知道自己的結局會很悲慘在4.30日的總理府地下室選擇了自殺!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國的閃電戰術被破解,然後又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被蘇聯重擊,德國從主動進攻變為防守,在蘇聯開始反撲的時候,德國開始慢慢的收縮,到了1945年,蘇聯的軍隊攻入到德國,希特勒面對蘇聯大軍,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了生存的機會,就選擇在地下室裡面自殺。
當蘇聯攻打到俄國境內的時候,德國的戰術已經不行了,其實從莫斯科保衛戰就可以暴露了閃電戰術的缺點了,德國在二戰初期之所以勢如破竹,拿下波蘭,拿下法國,迅速的攻到英國,然後和又跟蘇聯打起來,東西兩線同時開戰,但是的德國是多麼的狂妄,這就是戰爭狂魔希特勒的野心,也正是因為他的野心,讓二戰結束的更加的快,因為東西兩線作戰,讓德國的後勤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在二戰初期,德國的閃電戰術就是先利用空軍的轟炸機,對敵人的戰略要點進行集中的轟炸,然後再結合地面部隊的裝甲,然後在敵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對地面部隊開始全力的攻擊,而且把他們的後勤切斷,這樣就可以順利的拿下,閃電戰術的精髓就是迅速性和突發性,讓敵人防不勝防。
戰爭後期的時候,德國的閃電戰術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不僅僅是因為蘇聯已經反應過來,還有就是德國的石油資源非常的匱乏,德國本土的石油是非常的少的,最致命的就是他們的石油被盟軍所控制,沒有石油,那麼地面的坦克就跑不起來,天上飛機也飛不起來。
日本也是遇見了同樣的問題,如果不是日本的資源匱乏,那麼日本不會對珍珠港進行偷襲,日本在打到中期的時候,石油資源越來越匱乏,而日本國家的石油是非常的匱乏,那麼如果沒有石油的話,他們就無法進行下去,日本就看中了東南亞的石油,而東南亞的主要石油控制區都被美國所佔領。
到二戰的末期,在德國境內老百姓的反戰情緒越來越強烈,只是被希特勒鎮壓下去,當德國在莫斯科保衛戰,還有斯大林格勒之戰中失敗之後很,多的德國老百姓和士兵都開始慢慢的失去信心,他們看到勝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是能有什麼辦法,希特勒是他們選出來的,當蘇聯大軍衝進他們的國門,他們已經開始放棄了這個念頭,德國上下知道他們失敗。
700萬選擇直接投降,如果再繼續反抗的話,那麼這700萬將會被美蘇英法聯軍通通的剿滅,在這裡過程中,美國也利用了蘇聯,美軍沒有派多少人進攻德國柏林,只是在蘇聯完全佔領之後才開始程序,美國不僅僅把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還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歐洲戰場結束之後,美國也利用蘇軍把在亞洲的關東軍打掉,也就是為什麼蘇聯打敗了德國,美國沒有順勢打蘇聯的主要原因之一。
元首希特勒自殺,首都柏林淪陷,最高統帥鄧尼茨宣佈投降,整個德國已經被打得殘破不堪,還有什麼抵抗的必要呢?如果說一戰德國戰敗讓大多數德國軍人不服氣的話,那麼二戰德軍輸得徹徹底底,也把德國打服氣了。
最後連首都淪陷了,戰後蘇聯和美國還擔心剩餘的德軍會不會負隅頑抗,會不會化整為零打游擊戰,派了大量的間諜在德國活動,結果德國規規矩矩的連鬧事都沒有!的軍事能力不能只是看軍隊的數量,還要看他們的綜合實力。
通過歷史資料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二戰時期德國希特勒手下的軍隊有九百四十多萬人,然而蘇聯紅軍通過大大小小的戰役消滅了不少的德國士兵。直到柏林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國內的軍隊人數大大降到了七百多萬,減去四百多萬不能上戰場的人,德國的軍隊人數僅僅只有三百萬人。更嚴重的是,德國軍隊內部老兵普遍較多,且很多人都沒有實戰經驗。
並且蘇聯一共有七百多萬能上戰場的軍隊,其中有兩百五十萬攻打柏林,而剩下的四百五十也沒有閒著,而是前往德國的其他城市清剿德國力量。德國在這樣的內外壓力之下,自然是很難在這場戰役中戰勝蘇聯紅軍。
柏林這座城市最終還是被蘇聯紅軍給攻打下來,柏林地區一片混亂,希特勒的勢力也是大大跌落。戰爭大多數都是國家領導者為了利益而挑起的,但是在這之中最受苦還是各中國人民。不過幸運的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不會為性命丟失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