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做狀元郎,這是多少人的夢想。古代有一句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做了狀元,這些東西都是唾手可得。但是誰能想到,在明代一位書生僅僅做了二十餘天狀元便死於非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古人常說“學得屠龍術,賣與帝王家”。長大後的陳安便參加了科舉考試,希望依靠自己的才華為自己謀得一條路,並且幫助自己在朝堂之上立足。

    在洪武三十年的春試之中,才華橫溢的陳安高中狀元,金榜題名,成為了大明朝的第六個狀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誰想到,這件事情給陳安引來了殺身之禍。

    這件事情一公佈,北方士子自然心中不服氣,他們認為不是自己水平差,而是因為考官出於地域觀念暗中幫助了南方士子。因此北方士子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此科進士因大江以北無一人中式,落第的北方舉子紛紛上疏,告主考官“私其鄉”,即悄悄偏袒自己鄉里人。

    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詔,成立了12人的"調查小組",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王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和蕭揖,以及已經廷試取錄的陳安﹑尹昌隆﹑劉仕諤等,於落第試卷中每人再各閱十卷,增錄北方人入仕,結果仍維持原榜。

    面對著這個情況,北方士子仍然不服,他們懷疑其中有鬼,於是繼續去狀告此事。他們對朱元璋說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

    朱元璋也因為此事不對,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於是朱元璋在憤怒之下,下令將張信等分屍;陳安也因複審時,沒有明確批語,被定為“有惑聖覽”,判處流放,終受牽連被殺

    這本來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狀元郎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

    我們試想,如果考官真的存在可以偏袒南方士子的情況,那麼可以將南方士子錄取的比例調大一些,完全沒必要一刀切,因為這樣太蠢而且太傻。真正的事實很可能是,北方士子的水平確實差一些,不如南方士子,因此才在科舉考試之中全軍覆沒。

    這個事情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經濟重心的轉移帶來了文化重心的轉移。中國歷史上有三次人口從北向南遷徙的高潮,分別為兩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兩宋之際的靖康之恥。這三次人口遷徙的高潮,使得本來遠遠落後於北方的南方經濟迅速雄起,最終超越北方。

    總的來說,經濟資源決定了教育資源,明初時代的北方已經遠遠被南方拉開了差距。

  • 2 # 大國布衣

    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者稱狀元,自隋朝首次開科舉士以來,中國歷史上共誕生了649名狀元,這些狀元大都順利進入官場,前途也大都一片光明,但有這麼一位狀元,僅僅做了不到二十天狀元就被車裂而死,算是狀元裡面結局最悲慘的一個了,這個人,正是明朝洪武年間的狀元陳安阝。

    陳安阝,閩縣營前人,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營前鎮人。古人說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自古以來讀書人寒窗苦讀不外乎是能夠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陳安阝登科進士,一舉奪魁,成為狀元,這本來是值得慶賀的大事,卻為何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便出現人生巨大的反轉,被處以車裂極刑而死。

    陳安阝之死,既是一起悲劇,也是一起徹頭徹尾的冤案。

    朱元璋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完成統一大業,建立大明王朝,開國之初,百廢待興,科舉考試在洪武初期一直沒有舉辦過,一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才舉辦了第一場科舉考試,此後科考成為定規。朱元璋是南方人,而朝廷中的大量文官武將都是淮西集團出身,這些人從情感上是偏向於南方學子的,這使得明初的科考經常出現南盛北衰的局面。而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的這一場科考,成為南北學子矛盾激化的導火索,並最終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一年的會試,主考官是翰林學士劉三吾、紀善、白信滔等南方人,一共錄取了52名進士,且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學士連殿試的門檻都沒摸到,就在會試“全軍覆沒”。

    陳安阝,這名來自福建的學子,一路艱難跋涉抵達應天府,在會試考場發揮出色,得以順利進入三月的殿試,也是陳安阝文采出眾,下筆有神,博得考官們的青睞,被欽點為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殿試圓滿結束,狀元、榜眼、探花都各有所屬,接下來,落榜的學子應該各自返鄉,準備來年“再戰”了吧。

    但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的這一場會試實在是太蹊蹺了,雖然明初會試不按地域分取,試卷經彌封謄錄後統一評卷。但是今榜的會試北方學子全部落榜,被錄取的52名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雖然這在客觀上反映了明初南方的經濟、文化水平要高於北方,但是這一年的會試顯然出乎人們的意料,不僅三位主考官是南方人,會試進士的52人也是南方人,北方學子全部落考,這太反常了。

    這些落第的北方學子並不甘心就此落榜返鄉,決心討回公道,於是聯名上疏控告考官閱卷不公,偏袒南方學子,這一屆的科考有很大的貓膩。朱元璋看完奏疏盛怒不已,便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和新科狀元陳安阝等十二人與主考官重新複閱試卷,增錄北方籍優秀學子入仕,但是這一屆的科考,北方學子發揮普遍不佳,且有犯忌之語,與南方學子的試卷存在一定的差距。

    按理說,落榜了,水平發揮不好很正常,問題是正是因為這一次科考北方學子的全部落榜,給了一些唯恐天下不亂者以可乘之機,本來以為事情已經塵埃落定的考官們,又被人直接告到朱元璋那了,說劉三吾、白信滔暗中囑咐張信等人故意以北人陋捲進呈,這一下事情可就鬧大了,且不說此人所告是真是假,單說這告狀的內容,就如驚天響雷,足以定一個欺君罔上的死罪。

    憤怒到了極點的朱元璋為了安撫北方學子,不問青紅皁白,對參與閱卷者嚴加治罪,這一年的五月,主考官白信滔、張信、新科狀元陳安阝等人全部被處死,劉三吾因為年已八十四歲得免死,另外,會元宋琮、探花劉諤都被剝奪職銜,發配戍邊。六月,朱元璋重新定榜,錄取任伯安等61名北方學子為進士,重開殿試,北人韓克忠成為狀元,這一場震驚朝野的科舉大案塵埃落定。

    陳安阝的結局很慘,被處以車裂極刑,是中國歷史上死的最慘的狀元。而且,陳安阝當狀元的時間還不到二十天,中狀元原本是無比榮耀、光宗耀祖的事情,年輕的陳安阝高中狀元,正是展現自己滿腹才華的時候,卻因為南北榜之爭稀裡糊塗丟了性命,說他是千古奇冤真是一點不為過。

  • 3 # 文青聊史

    歷史冤案,這是真冤啊——說他是最悲慘的狀元是一點都不過分,如果單純只是因為犯事而遭受懲罰倒還好說,關鍵是這陳安根本沒有犯錯,完全是冤案啊。

    科舉制可以說是影響歷史的走向,因為科舉制的存在可以讓無數的寒門學子有望飛黃騰達,同時科舉制度也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這項制度不僅是對於國家還是百姓都是很好的。

    現在的高考可以說就是科舉制的進化版,在古代科舉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如果考試中達到這個位置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飛黃騰達,但是其難度可以說比現在的高考狀元還要更難。

    按理說當上狀元之後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了,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但在明朝有這樣一個狀元,名為陳安,上榜中了狀元之後不到一個月就被朱元璋處以極刑,造成了千古一大冤案,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人公陳安雖然家境貧寒,但是自幼聰明,家裡覺得陳安是塊好料,就讓他一直上學,陳安也不負眾望一直勤奮好學,在當時學習的目標就是為了科舉,陳安也並不例外。

    但是因為明朝的不穩定性,直到洪武十七年的時候科舉制度才開始正式進行,陳安就這樣離開家鄉前去考試,由於陳安的心性和成績都極佳,最終成功獲得頭榜狀元,如果按照歷史走向的話陳安一家以後一定榮華富貴。

    但歷史就喜歡跟人開玩笑,有人上榜那就意味著有人落榜,陳安努力了這麼多年就是為了科舉,其他人自然也是相同的理想,此次科舉一共錄取了52位進士,但是落榜的有心人發現這52個人竟然都是南方的,並且連主考官都是南方的。

    出現這種情況後只要不傻都會往徇私舞弊那裡想,於是這群人就聯名上奏朱元璋,請求徹查此事,而朱元璋從小出身貧寒,什麼苦活累活都做過,這一切都是因為元朝官員的腐敗,於是朱元璋從小就痛恨徇私舞弊。

    在接到這個訊息後朱元璋立刻下令徹查,朱元璋甚至還親自參與到考察當中,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後發現這上榜的人個個都是擁有真才實學的,沒有半點作假的嫌疑。

    但是落榜的和朝廷中北方官員不認啊,認為這其中必然存在一些問題,於是朱元璋就下令讓北方的官員進行審查,這北方官員一上任就把之前南方的主考官給革職了,接下來就是找出“莫須有”的證據控告狀元陳安。

    陳安本就是田野裡的百姓而已,雖然高中狀元,但是尚未入職根本沒有人緣,也就沒人幫陳安說句好話,最終陳安的結局就如題主所說的一樣,被施以車裂這種極刑而死。

    不得不說陳安是真的冤,靠著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成了狀元,最終竟然落得這樣的下場,唉。

    就是不知道痛恨徇私舞弊的朱元璋在得知這件事的時候會作何感想?

  • 4 # 木劍溫不勝

    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古代學子通過層層選拔,通過鄉試、會試、殿試,最後殿試第一者被稱為狀元。直到今天,我們高考排名第一的學生都會被稱為狀元,而且當年科舉考試要比今天的高考還要困難很多。自唐朝武德年間開始有狀元的稱謂,一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除去武狀元和女狀元,唐、五代、宋、元、明、清這一千多年來一共有504人,可見狀元之稀少。

    原來,那一年會試錄取的五十二名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沒有一名北方考生上榜,更加巧合的是,主考官劉三吾等人也是南方人。於是北方考生不服,懷疑這是主考官徇私舞弊,故意偏袒南方考生,才使得北方考生全軍覆沒,被南方考生霸榜,於是紛紛去禮部告狀。

    事情越鬧越大,最後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再加上出身北方的大臣上奏摺為北方考生說話,於是朱元璋成立了調查小組嚴查此事。調查小組十二人,除了宮裡的侍讀侍講,還有新科狀元陳安。

    然而,這幾個調查小組的人也是南方人,主考官為了證明自己的閱卷沒有問題,故意將一些寫的很差的答卷交了上去。朱元璋看了這些北方文人的卷子,發現裡面很多寫的沒有道理,還有一些犯忌諱的語句,於是就不了了之。

    後來調查小組的小動作不知怎麼傳了出去,有人向朱元璋告發他們。朱元璋本身就是窮苦出身,對官場上徇私舞弊的行為深惡痛絕,於是氣憤難當,殺心頓起,主考官劉三吾年老,免去死罪,發配邊疆,將其他調查小組的人處死,倒黴的陳安被除去功名,車裂而死,此時距離他成為狀元郎才過去20多天。

    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籠絡北方士族,限制南方士族的目的。而一開始成立調查小組讓其選錄幾個北方考生,也是為了安撫北方士族,結果陳安他們沒有領會其中的意思,還自作主張耍小聰明,最後身死名滅,令人嘆息。

  • 5 # 史曉生

    “南北榜案”始末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的閩縣人陳安,在洪武三十年(1397)高中榜首,成為了大明朝開國後第六個狀元。皇榜揭曉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上榜的考生,均為南方人。有心者再一探究,發現本次主考的三位考官,也均是南方人。這下,北方的士子們就不服氣了,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訊息傳出後,朝野震動,一時間流言四起,十幾名御史先後上書,要求徹查此事。

    張信、陳安等人之死,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洪武三十年,大明朝統一天下已經三十年了,自洪武三年以來,全國性的科舉也進行了多次,而從來沒有一次像這次一樣,北方考生無一上榜。當時有種言論說南方富庶,北方貧窮,南方教育發達,北方教育落後,提出這種言論的人,簡直是腦殘之極。莫非大明朝前幾次的科舉考試,都是在走形式過場嗎?難不成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明朝的教育反而不如剛剛立國之初的時候嗎?

    另外,如果在第一次考試結束後的結果,是小概率事件的話,那麼第二次的複審,結果依然如此,這就已經不是在輕輕的打朱元璋的臉,而是在大嘴巴猛抽,外帶拿著朱元璋的腦袋往門上撞了!這已經動搖明朝的根本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要知道,科舉是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選拔人才的途徑,自隋唐創辦科舉制度以來,歷朝歷代對於科舉都是抱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容不得在此上面出現紕漏。另外,科舉嚴格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決定了其結果不可能出現大面積的偏差。

    童生的下一場便是“鄉試”,“鄉試”的正副主考由皇帝任命的欽差擔任,每三年舉行一次,這一場,錄取率更低,並且隨著明朝人口的增加,錄取人數就更加稀少。鄉試過關後,就是會試,而能來參加會試的,不說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也算得上是各個地方的佼佼者,就是這樣被層層選拔出來的各州各府各縣的佼佼者,怎麼出現大面積的“文理不佳,且多有犯禁之語”呢?難道之前把關的考官們,都是酒囊飯袋,都在糊弄朱元璋嗎?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那就是已經成為動搖國本這樣的嚴重性質,就已經不是簡單地科場舞弊那麼簡單了,所有負責考試的官員都要接受審查或者下獄。顯然,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幾乎為零,尤其是在明初那種嚴苛的官場環境下。

    朱元璋在第一次結果出來的時候,安排張信和陳安等人複查,並暗示增加北方士子的上榜數量,其實是給了張信等人一個臺階下,南方已經上榜的額人數保留,再增加北方的數量,這樣大家都好看。但是張信卻沒有領會,或者說領會了卻不屑一顧,一意孤行,最終落了個身死的下場,而陳安,在這件事情中,必定也出謀劃策了不少意見,甚至說在某些決定性的節點上,也有他的參與,因此,陳安之死,死有餘辜!

  • 6 # 煮茶道史

    陳安之死,死得真冤,可以這樣說:"見過冤的,還真沒見過像他這樣冤的"。

    陳安,字安仲,福建閩縣人,能詩善文,有"閩中十才子"之稱。明洪武三十年會試放榜,陳安得於高中狀元。

    這可是"人生四大喜"呀!對於每一個文人士子來說,只有金榜題名時的喜悅,才能添補十年寒窗苦讀的寂寞空虛冷。然而,陳安還沒有從這份興奮和喜悅中平復過來,就遭致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噩夢。

    放榜之後,此科進士因大江以北的學子無一人中榜,引起了落第的北方舉子的不滿和猜忌,紛紛上疏,要狀告同為南方人的本科三位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

    朱元璋得知了這個訊息之後,頭腦裡一下子閃現出兩個字:黨爭。

    何謂"黨爭",就是古代官員拉幫結派,為了個人利益或是小團體利益,與另外的小團體互相攻擊、爭權奪利的行為。黨爭之害由來己久,輕則導致吏治敗壞,貪汙橫行,重則威脅到皇權統治,歷來為統治者所不容。

    黨派的構成名目眾多,有同科同榜的同門官員,也有師生關係的座師門生,還有就是南北地域官員之爭。

    自洪武二十年之後,朝堂風氣為之一變,朝廷政務漸漸發展到了由精於理學的南儒官員把持的態勢。這些官員因為利益結合在一起,官官相護,沆瀣一氣,貪汙腐敗的現象又有抬頭之勢。

    這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覺。在他看來,作為國家選拔人才最主要的形式,一場科舉下來,所中榜的五十一名士子居然全是南方人,而北方士子無一中榜,這不得不讓人心生驚懼。且不論這會打擊到多少北方士子的上進之心,單是這些南方官員難看的吃相,行為之猖獗,就令朱元璋到了不得不出手遏制的地步。

    他第一個就找了主考官劉三吾,要求他拿出北方士子的試卷,另組十二人重新閱卷。

    但結果居然和第一次相同。朱元璋當時就傻眼了,心生疑惑,沒有想到北方士子竟然如此不堪?

    一些北方官員悄悄找到朱元璋,告知實情。朱元璋這才明白,劉三吾為了掩蓋第一次閱卷偏袒南方士子的真相,和二次閱卷的複審官員相勾結,故意把北方士子中差生的試卷挑出來,重新審卷,也就難怪北方士子會紛紛落選。

    朱元璋勃然大怒,這可是欺君大罪,豈有輕饒之理。於是連發數道詔諭,劉三吾被判流放,複審官員張信等人分屍,中榜狀元陳安只因複審時沒有明確批語,被定為"有惑聖覽”,而成了這起事件最冤的冤大頭。

    隨後,朱元璋親自主持閱卷,又從北方士子中選錄出六十一名中榜考生,和先前所錄的那五十位南方考生一道,一同招錄在榜單之中,史稱"南北榜"。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南北榜案"的發生,並不是簡單的科場舞弊案,而是事涉南北地域官員的一場黨爭。而朱元璋的處理,也更像是為了平衡兩派政治勢力所採取的一種手段。只是苦了這南榜狀元陳安,平白無故被捲入這場鬥爭之中,求官不得,反丟了卿卿性命。

  • 7 # 比爾吉沃特養爹人

    陳安生於明初,天性聰穎,年少便能詩善文,名聲在外,與林鴻、陳仲完等九人並稱“閩南十才子”。

    國家初建,四方平定,百業待興。一心想報效國家的陳安,若想實現願望,唯有通過科舉考試這一條路,所以他愈發勤學苦讀。

    陳安是歷史上最悲劇的狀元,還沒等到騎高頭大馬遊街,僅20多天就被車裂而死,原因就是陳安涉入了當時的事件受牽連而死。1397年的殿試,朱元璋親點前三名,陳安名列第一,可當時結果出來一看,錄取全是南方人,北方學子一個沒錄取,於是爆發了明朝最大的科舉事件,史稱“南北榜案”。

    能夠高中狀元,金榜題名,大概 是古代每一個打算走仕途這條道路的文人的終極理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中了狀元就意味著財富與地位,這是一個人能力的最好顯示。陳安,毫無疑問,是“史上最悲慘的狀元”!那麼他為何只做了二十幾天狀元就被車裂了呢?且聽我慢慢說來!

    明朝初年,陳安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山村,讀書天賦異稟,經過努力,在洪武三十年(1397)高中狀元。

    很快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

    他出生於福建,是南方人,中狀元這一年,明朝在全國共錄取了52名考生,但是,這52個人全部是南方人,長江以北的各個省份中,無一人入榜。雖然自古以來南方文人中進士的人數比北方多得多,可是,這一年北方考生無一上榜,錄取人數之比,差距之大也不至於大到今年這種程度啊。這令眾多北方文人惱怒異常。

  • 8 # 歷史簡單說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間有四大喜,就是地裡乾旱太久了,然後突然來了一場甘霖,遠離家鄉,卻碰到了故鄉人,娶妻當天,屋內紅燭洞房之夜,還有就是中了進士。

    而陳安可不是一般的進士,而是進士榜裡的第一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狀元,可是陳安僅僅做了二十天,為什麼會被車裂而死呢?

    陳安參加的這次科舉考試是洪武三十年的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是三年一次的,而這次的會試後,先出了五十一名進士,而其中的狀元正是這個陳安,這個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有人不同意了。

    朱元璋一聽,感覺有點道理呀,就讓人調查了一下,結果是劉三吾等人十分公正,沒有舞弊,北方士子不滿意這個結果,他們認為這個調查組是故意將比較差的北方士子的卷子給朱元璋的,是在矇蔽朱元璋。

    而後來呢,就沒有一起錄取了,而分南北榜,再後來分成,南榜,北榜,中榜。

    所以,陳安確實很冤枉。

    你覺得,為什麼朱元璋要這樣做,朱元璋這樣做,對嗎?

  • 9 # 尚宮女史

    在朱元璋去世的前一年,發生了一件怪事,這件怪事引發了一場血案,雖然這個血案與之前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相比,溫和了許多,但也算得上是科舉考試中的大事件。

    最終的結果出來,福建的陳安(也可能是陳䢿)為狀元,應天府的尹昌隆為榜眼,浙江的劉仕諤為探花。自然,在這一年的科舉考試中,中進士的全部都是南方人,這樣的情況在科舉考試中是絕無僅有的,要知道,科舉考試自唐朝開始成為一種制度後,一直到發展到明朝,經過了七百多年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

    但要說會出現這樣的地域不均,卻也是誰都不曾想到的,北方學子全軍覆沒,怎麼說都有點慘,這很容易讓人想到是不是一場舞弊案,但若真的是舞弊案,無一名北方學子進士及第也太明顯了些,任誰看到這樣的結果都會忍不住多想。

    1385年,73歲的劉三吾被朱元璋起用,作為宿儒的他很得朱元璋的尊重,自此“一切禮制及三場取士法多所刊定。”但這個時候的劉三吾畢竟年邁,才能有所減少,但性情越發固執,對於自己堅持的東西越發看中,往往會得罪人,包括朱元璋,所以劉三吾在明朝為官的日子也是時起時落,但是劉三吾本人又是“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這是一個有赤子之心的可愛老頭。

    由這樣的一個人來主持會試,如果他徇私舞弊,是很難讓人相信的,但是這個考試的結果又實在太過奇怪,北方的學子們在殿試成績出來之後就組織起來,撕榜的撕榜,上疏的上疏,街頭鬧事的鬧事,在他們看來,劉三吾、白信蹈等主考官也是南方人,自然是偏袒南方人而歧視北方人的,可憐85歲高齡的劉三吾再次被攪進了是非之地。

    在朱元璋成了這個複閱小組後,組內的成員自然就有人想要迎合朱元璋,想要從落第試卷中選取一些不錯的進行補錄,但是侍讀學士張信堅持秉公處理,不得徇私,有好的卷子就挑出來,沒有就是沒有,也不必勉強。結果出來之後,令人震驚的事情再次發生了,因為經過複閱,他們給出的結果是維持原榜。

    那這個結果北方學子能接受嗎,是否是公平公正的呢?按理來說劉三吾能夠從徇私舞弊中被摘出來了,但真會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人說了,這是因為劉三吾、白信蹈等人選出來複閱的試卷屬於陋卷。簡單來說就是這些被複閱的試卷也被動了手腳,不好的被拿出來複閱,好的則沒有拿出來。

    在這場科舉案中,朱元璋並沒有查到誰真的犯了錯,但是他還是殺了很多人,會試的主考官、複閱官、進士及第的學子等,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全身而退,被殺的被殺,被流放的被流放。很多人認為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收買人心,穩定北方士人和官員的心,但是如果真的只是這樣,再重新補錄就是了,用不著殺死這麼多人,給予一定的處罰就可以了。

    而事實上朱元璋也真的補錄了,在這一年的夏天,朱元璋再次進行殿試,錄取了六十二人,這些被錄取的學子全部都是北方人。

    如果單單是穩定人心,為何還要殺死這麼多人呢?《二十五別史·明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上疑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有私,指為胡、藍餘黨,逮拷訊。”聖意難測,果真是伴君如伴虎。只是可惜了陳安這個狀元,狀元及第,這本來是極致歡喜的一件事,沒想到還沒來得及春風得意,朱元璋就要了他的命。

      

  • 10 # 野史也是史

    這個陳安就是明代的狀元陳安阝(fǔ),他死於洪武年間的“南北榜之爭”。

    陳安阝的生平史料難尋記載,唯一的記載就是剛被欽點為狀元沒多久,就被捲入明初科考大案“南北榜之爭”中,稀裡糊塗不知原委的陳安阝就被車裂而死。

    這個“南北榜之爭”,實質上並非是一場科舉舞弊案,而死朱元璋利用此次事件來籠絡天下士人以及警示其他冒犯聖德之人,從而達到維護統治基礎的目的。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試殿試發榜,陳安阝為狀元,錄取宋琮等五十一人,錄取之人全部來自南方,北方無一人中榜,這一榜被稱為南榜,也叫春榜。

    儘管洪武年間的南方經濟文化要比北方發達一些,但這個春榜北方人一名未取,實為不尋常之舉。發榜六天後,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們聯名向禮部上疏告狀。

    狀告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閱卷不公,偏袒南方人。在京城的街頭上,還有不少舉人聚眾喊冤,甚至有人到處跨部門上訪告狀,一時間南京城是滿城風雨。

    當時的狀元陳安阝,已被授翰林院修撰一職。這件事奇怪的地方是三位主考官恰巧都是南方人,這也是北方人重點懷疑的地方,按理說北人不可能被剃光頭。

    朱元璋聞訊後大怒,特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新科狀元陳安阝等十二人與主考官共同複閱試卷,增錄北方優秀人才入仕。十五人領命後,開啟了複閱工作。

    經過緊急複閱後,一些北方舉人的試卷呈給朱元璋御覽,但所呈的這些試卷的水平確實達不到錄取的要求,而且有些試卷中的用語還涉嫌有觸犯禁忌之處。

    調查小組給出的結論是,以考生水平判斷,南方錄取的人皆是真才實學,而北方沒有錄取,也確實是才能所致。結論一出,北方學子們與朝野上下完全炸鍋。

    落榜的北方巨人表示無法接受處理結果,朝中的北方官員也是更紛紛指責,要求朝廷重新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再次複核。有人指出劉三吾故意以陋捲進呈。

    北方舉子開始聚眾鬧事,狀子貼滿了南京城,有人竟然到貢院撕下張貼的黃榜。禮部官員急忙調兵鎮壓,但局勢仍難以控制。朱元璋急忙召劉三吾前來進見。

    劉三吾當時已是85歲高齡的老臣,一生從不徇私舞弊,是一個只認死理的人。朱元璋讓他趕緊補救增錄北方學子,但劉三吾認為事實清楚,皇榜萬萬改不得。

    朱元璋鐵青著臉問道:“汝不肯按朕的意思辦,莫非有私?” 劉毫不客氣的說:“陛下懷疑老臣有私,儘可另委人複審。”朱元璋憤怒的讓劉三吾回家候審。

    朱元璋又將翰林侍講張信召來,詢問複審情況,張信說道:“覆呈的幾份試卷與前榜錄取的試卷相比,竟然比不上前榜末名者的文章,北方人只能割愛落選。”

    此話一出,滿朝譁然。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暗自佩服張信的膽略,驚愕的朱元璋根本沒有想到張信敢變相的冒犯自己。隨後冷笑著說:“朕要你們知道厲害!”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刑部官員很快炮製出劉三吾、張信等人是反叛朝廷的“藍玉黨”的餘黨,朱元璋硃批:張信等其他同科試官凌遲處死,狀元陳安阝車裂。

    劉三吾因年歲已高,又念其曾為太子老師,免死充軍發配邊疆邊塞。隨後,朱元璋親自閱卷,欽定任伯安等61名北方人為進士,這一榜被稱北榜,也叫夏榜。

    以上便是“南北榜之爭”,主考官劉三吾作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卻有包括陳安阝在內的許多人無辜被處死。朱元璋在籠絡士人的同時,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時明朝的北部邊境還面臨元朝殘餘的侵襲,北方形勢還沒有完全穩固。元末以來,北方的士人對明朝的認同感要低於南方,增補北方舉子是朱元璋的大計。

    當劉三吾等人雖然是秉公執法,但缺乏大的格局觀,不能領會聖意,堅持“江南本多俊才”的死理,最終招致此橫禍,還讓剛剛考上狀元的陳安阝搭上性命。

    陳安阝在這一事件中完全是一個普通複閱試卷的人員,但對整個事件的走向,他是無能為力的。雖然被欽點為春榜狀元,又授翰林修撰,但最終難逃厄運。

  • 11 # D老闆說

    史上最慘的狀元,當上狀元不過20天,就被朱元璋車裂而死

    在古代,寒門子弟想要踏入官場必須要通過科舉制,而那個時候的科舉制可比現在高考的難度大。能夠通過科舉制成為狀元之人,必定是人中龍鳳,國家棟梁。對於這樣的人才,皇帝袒護還來不及,更不用說去誅殺他了。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一學子,當上狀元才不過20天,就被朱元璋車裂而死。

    然而就在他當上狀元才不過20天,就遭遇了酷刑,那麼為何會如此呢?其實他並沒有錯,錯在了他是南方人。眾所周知,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狀元一般都是出自南方,而陳安當狀元的那一年,所錄取的五十二人全都是南方人。

    科舉舞弊歷來被皇帝所痛惡,朱元璋眼中揉不得沙子,於是便吩咐人調查這件事。當時就讓高考呈上北方學子的卷子,主考官有意拿來北方學子最差的試卷,上邊語句不通,水平很低。北方學子知道這件事後,更加憤怒,更加的不安定。

    而這件事原本和陳安不相關,然而在檢視陳安的試卷的時候,卻發現試卷上沒有明確批語,於是朱元璋將陳安車裂而死。其實這個結局本可以避免的,而陳安也是被冤枉的,奈何主考官根本不懂得朱元璋的意圖。

    最後朱元璋為了穩定局勢,才採用雷霆手段,誅殺考官,車裂狀元,才算是平定了北方學子的憤怒。可憐的陳安,估計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明明是狀元,為何卻遭遇如此的待遇?都說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 12 # 一個歷史過客

    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者稱狀元,自隋朝首次開科舉士以來,中國歷史上共誕生了649名狀元,這些狀元大都順利進入官場,前途也大都一片光明,但有這麼一位狀元,僅僅做了不到二十天狀元就被車裂而死,算是狀元裡面結局最悲慘的一個了,這個人,正是明朝洪武年間的狀元陳安。

    明朝初年,陳安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山村,讀書天賦異稟,經過努力,在洪武三十年(1397)高中狀元。

    他出生於福建,是南方人,中狀元這一年,明朝在全國共錄取了52名考生,但是,這52個人全部是南方人,長江以北的各個省份中,無一人入榜。雖然自古以來南方文人中進士的人數比北方多得多,可是,這一年北方考生無一上榜,錄取人數之比,差距之大也不至於大到今年這種程度啊。這令眾多北方文人惱怒異常

    關於他被車裂,我覺得只能用時運不濟來形容他了吧,雖然我們不信命,但運氣這件事還是要信一下的,只能說這個叫做陳安的狀元生不逢時,運氣太差了。他當年的車裂而死,實在是一樁冤案,可惜他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也沒有什麼家族背景,一直以來都沒有被平反罷了,人才就這樣被扼殺了,實在是有些可惜,他的冤情,我們也只能大致瞭解一下了。

    因此,他們開始把矛頭指向調查小組,尤其是主考官的身上,沒想到一查,真的查出來了問題,那就是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劉三吾竟然曾經為逆賊鳴冤,這讓朱元璋很是不滿,再加上朝廷上也有很多人彈劾他,一氣之下朱元璋下了流放的命令,其他成員因為沒有什麼背景就處以酷刑殺死了,陳安就是其中一個。

  • 13 # 歷史名將錄

    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古代學子通過層層選拔,通過鄉試、會試、殿試,最後殿試第一則被稱為狀元。直到今天,我們高考排名第一的學生都會被稱為狀元,而且當年科舉考試要比今天的高考還要困難很多。自唐朝武德年間開始有狀元的稱謂,一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除去武狀元和女狀元,唐、五代、宋、元、明、清這一千多年來一共有504人,可見狀元之稀少。

    因為稀少所以珍貴,古代考上狀元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即可以光宗耀祖,一朝成名天下知,又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在教育資源稀缺的古代,能成為狀元的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朝廷一般也會對狀元十分重視,好好地將其培養成棟樑之材。然而,明朝的一位狀元陳安在做狀元二十幾天之後就被皇帝朱元璋下令車裂處死,這是什麼緣故呢?

    陳安是洪武三十二年的進士,在眾多考生中名列第一,高中狀元。陳安是福建人,自幼好學,而且十分聰慧,再加上十年寒窗苦讀,在當地很有名氣,被稱為閩南十才子,最後不負眾望考上了狀元。這本來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勵志故事,卻最終成為了一樁悲劇。

    原來,那一年會試錄取的五十二名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沒有一名北方考生上榜,更加巧合的是,主考官劉三吾等人也是南方人。於是北方考生不服,懷疑這是主考官徇私舞弊,故意偏袒南方考生,才使得北方考生全軍覆沒,被南方考生霸榜,於是紛紛去禮部告狀。

    事情越鬧越大,最後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再加上出身北方的大臣上奏摺為北方考生說話,於是朱元璋成立了調查小組嚴查此事。調查小組十二人,除了宮裡的侍讀侍講,還有新科狀元陳安。

    本來,自唐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漸漸南移,南方的教育資源要遠遠多於北方,再加上北方常年戰亂,異族統治,百姓生活艱難,有條件讀書的孩子很少。在宋朝時,南方考中進士的文人就比北方多得多。只是此次科考北方考生全軍覆沒,令他們群情激憤,不斷給朝廷施壓。朱元璋一開始也沒有大開殺戒,成立調查小組的意思也只不過想讓他們再錄取幾個北方考生,好平息他們的怒火。

    然而,這幾個調查小組的人也是南方人,主考官為了證明自己的閱卷沒有問題,故意將一些寫的很差的答卷交了上去。朱元璋看了這些北方文人的卷子,發現裡面很多寫的沒有道理,還有一些犯忌諱的語句,於是就不了了之。

    後來調查小組的小動作不知怎麼傳了出去,有人向朱元璋告發他們。朱元璋本身就是窮苦出身,對官場上徇私舞弊的行為深惡痛絕,於是氣憤難當,殺心頓起,主考官劉三吾年老,免去死罪,發配邊疆,將其他調查小組的人處死,倒黴的陳安被除去功名,車裂而死,此時距離他成為狀元郎才過去20多天。

    這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南北榜案,在處死陳安等人之後,朱元璋又親自策問,新取錄六十一名北方進士,所以稱為北榜,而之前錄取的南方進士稱為南榜。這次事件之後,明朝就不再全國統一劃線,而是實行分南北取士的政策,南方考生在南方排名,北方考生在北方排名,之後再統一參加殿試。

    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籠絡北方士族,限制南方士族的目的。而一開始成立調查小組讓其選錄幾個北方考生,也是為了安撫北方士族,結果陳安他們沒有領會其中的意思,還自作主張耍小聰明,最後身死名滅,令人嘆息。

  • 14 # 丫丫說史

    天上麒麟子,人間狀元郎

    陳安憑藉其聰穎的天分以及過人的努力,一路過關斬將,通過了鄉試、會試、並且在最後的殿試中力挫群雄,被朱元璋欽點為狀元。

    很快,陳安高中的訊息就在閩南一帶傳播開來,陳安本人更是紅袍加身,被官員擁簇這“遊街三日”,一時間風頭無兩。

    然而就在這時,北方很多落地考生聯名上書,稱主考官劉三吾和白信蹈營私舞弊,因為中榜錄取的52名考生全部都是南方人,一個北方人也沒有,而且劉三吾與百信也都是南方人!朱元璋聽到這個訊息後大為震驚,因為他本身也是窮苦出身,所以對這樣可靠錄取又徇私舞弊的人民特備痛恨,於是命令張信嚴查此事。

    張信不敢馬虎,他一邊檢視卷子,看劉三吾與白信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一邊又重新組織考試,重考一次,但是最後兩邊的結果是一樣的,之前的考試結果事實就是南方人更勝北方人,而新的科考結果也是一個北方人都沒有!所有看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劉三吾跟百信是冤枉的。

    負責嚴查此事的張信立刻將這一結果報告給皇上,也公佈於朝廷,本以為會烏雲消散,但是沒想到,北方考生竟然聯名上書,稱張信肯定是受了劉三吾的賄賂,所以才會包庇他們,稱張信故意銷燬了北方優秀考生的卷子,馬上北方考生越鬧越凶,而後竟然一些朝中的北方官員也跟著一起火上澆油。朱元璋一看時態超出控制,他本想讓張信合理解決此事,沒想到張信竟然給弄得越來越激烈,大怒,於是吧張信等檢察官凌遲處死,又稱劉三吾是“胡藍餘黨”,本來準備把他一同處死,但念在他年事已高,於是將他流放邊疆。

    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朱元璋為了平息北方考生的怒氣,竟然汙衊陳安考試作弊,將陳安車裂而死。

    隨後,朱元璋又親自主持殿試,增錄了61名北方考生,並且欽點北方人韓克忠為狀元,才算平息了風波。

    這就是可憐的陳安剛中狀元20多天,就被車裂的原因,不得不說,古代封建帝王一人獨大的局面太害人了。

  • 15 # 歷史畫中人

    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古代學子通過層層選拔,通過鄉試、會試、殿試,最後殿試第一則被稱為狀元。

    直到今天,我們高考排名第一的學生都會被稱為狀元,而且當年科舉考試要比今天的高考還要困難很多。自唐朝武德年間開始有狀元的稱謂,一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除去武狀元和女狀元,唐、五代、宋、元、明、清這一千多年來一共有504人,可見狀元之稀少。

    因為稀少所以珍貴,古代考上狀元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即可以光宗耀祖,一朝成名天下知,又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在教育資源稀缺的古代,能成為狀元的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朝廷一般也會對狀元十分重視,好好地將其培養成棟樑之材。

    國家初建,四方平定,百業待興。一心想報效國家的陳安,若想實現願望,唯有通過科舉考試這一條路,所以他愈發勤學苦讀。

    陳安中狀元這一年,明朝在全國共錄取了52名考生,但是,這52個人全部是南方人,長江以北的各個省份中,無一人入榜。雖然自古以來南方文人中進士的人數比北方多得多,可是,這一年北方考生無一上榜,錄取人數之比,差距之大也不至於大到今年這種程度啊。這令眾多北方文人惱怒異常。

    事情越鬧越大,最後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再加上出身北方的大臣上奏摺為北方考生說話,於是朱元璋成立了調查小組嚴查此事。調查小組十二人,除了宮裡的侍讀侍講,還有新科狀元陳安。

    朱元璋一開始也沒有大開殺戒,成立調查小組的意思也只不過想讓他們再錄取幾個北方考生,好平息他們的怒火。

    後來調查小組的小動作不知怎麼傳了出去,有人向朱元璋告發他們。朱元璋本身就是窮苦出身,對官場上徇私舞弊的行為深惡痛絕,於是氣憤難當,殺心頓起,主考官劉三吾年老,免去死罪,發配邊疆,將其他調查小組的人處死,倒黴的陳安被除去功名,車裂而死,此時距離他成為狀元郎才過去20多天。

    總結: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籠絡北方士族,限制南方士族的目的。而一開始成立調查小組讓其選錄幾個北方考生,也是為了安撫北方士族,結果陳安他們沒有領會其中的意思,還自作主張耍小聰明,最後身死名滅,令人嘆息。

  • 16 # 燈花物語

    陳安為何做狀元二十幾天就被車裂而死?中國有幾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陳安之死,讓人感覺這些老話是多麼智慧、多麼富於深刻的哲理。陳安的死,其實不是陳安的罪過,而是歷史機遇使然。真是時也命也運也。

    但也真的有人時運不濟,這陳安就是其中一個。陳安是一個才子,他寒窗苦讀數十年,被稱之為當地十大才子之一。陳安在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科舉考試中名列第一,也就是狀元。考上狀元本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陳安卻沒有過幾天逍遙的日子,就被皇帝下令處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經過調查,朱元璋發現那些落選考生試卷並不佳,本來此事就不了了之。 可是民怨既起,沸沸揚揚,北方考生仍然不滿,認為主考官還存在貓膩。於是,朱元璋龍顏大怒,將牽涉主考官統統嚴懲。並將選中的51名學生試卷再次稽核,陳安的卷子被扣上了“有惑聖覽”的罪名,就這樣明明是具有真才實學的狀元郎,竟被革除功名後處死了。

  • 17 # 百川流

    高中狀元是古代萬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可以平步青雲、走上人生巔峰。

    能中狀元的都是飽讀詩書之人,但能考中並不能完全決定其今後會有好的仕途與命運。比如明代楊慎,《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的作者,二十四歲就中了狀元,可卻被流放雲南三十年至死不能回。要說慘,明代還有一個更慘的狀元,他就是陳䢿。

    陳䢿是福建閩縣人,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參加殿試,中了狀元,成為明朝第六個狀元,可好景不長,不到兩個月,陳䢿就被處死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讓大儒劉三吾做主考官主持殿試。三月份,經過殿試,朱元璋欽定陳䢿為狀元,共錄了五十一人。因為此時是春季,所以叫“春榜”,又因為所錄的五十一人全是南方人,又被人叫做“南榜”。

    北方考生沒有一人上榜,落榜的北方考生認為其中有假,聯名上書,狀告主考官劉三吾(湖南茶陵人)等人徇私舞弊、偏袒南方人。《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選舉二》記載:

    “三月,廷試,擢䢿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讀張信等十二人覆閱,䢿亦與焉。”

    朱元璋本來就是個疑心很重的人,看到榜上全是南方人,認為劉三吾等考官有偏袒,大怒,令侍讀張信等十二人調查,新科狀元陳䢿也參與了這個“調查小組”。朱元璋讓他們每人各取十份北方考生的考卷,進行復查以增錄北方考生。

    複查到四月底,得到的結果是北方考生考卷內容文采不高,還有使用禁語的,並將考卷呈給朱元璋,說之前的“春榜”沒有問題,這結果讓朱元璋瞠目結舌。

    落榜考生無法接受這個調查結果,朝中北方籍官員也紛紛上奏要求換一批人重新調查,還有人說之前的“調查小組”是故意挑差的考卷呈給皇帝,要求嚴懲他們,甚至還牽扯上了胡惟庸等舊案。

    朱元璋大怒,將主考官劉三吾等人治罪。《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選舉二》記載:

    “帝猶怒不已,悉誅信蹈及信、䢿等,戍三吾於邊。親自閱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復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皆北士也。”

    主考官劉三吾被髮配戍邊,新科狀元陳䢿被處死,關於是否車裂,到沒找到相關記載。

    隨後六月份,朱元璋親自閱卷,欽定韓克忠為狀元,共錄了六十一人,因為全是北方人,所以被叫做“北榜”。

    後人分析,“南北榜案”不是科舉舞弊事件,其實質是統治者為了籠絡人才、用科舉擴大統治基礎的政治事件。

    只是可惜了陳䢿多年寒窗苦讀、高中狀元,還未來得及施展才華、做出些功績就送了命,成了這次事件的犧牲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年輕人買了車確加不起油!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