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畫中人
-
2 # 嚼嚼三國
要我說:諸葛亮忠於劉備建立的漢室,這有什麼難理解的?
三個漢朝的關係劉邦建立的漢室在歷史上被稱為:前漢、西漢。
而漢獻帝所在的漢室是漢光武帝創立的漢室,在歷史上被稱為:後漢、東漢。
在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架空漢獻帝的朝廷,在冀州開創魏國基業,在逝世之後,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而劉備在成都順勢登基稱帝,宣佈繼承漢祚。劉備建立的漢室在歷史上被稱為:蜀漢、季漢。
中國歷史上這三個漢朝,雖然都是以“漢”為國號,但明顯是三個不同政權了。其中蜀漢還不是大一統王朝,只是偏安一隅。
回到正題劉備是蜀漢帝國的開國君主,諸葛亮早年就在荊州歸附,效力於他。
那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親自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三次推心置腹地交談後,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決定出來輔佐劉備。
當時劉備對諸葛亮非常看重,引起關羽、張飛等人的不滿,劉備還親自跟關羽、張飛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形容兩人關係親密的“魚水之情”就是這麼來的。
次年(208年),曹操攜平定北方的威風,率大軍南征荊州,荊州牧劉表在惶恐中病逝,其子劉琮在眾人的說服下,選擇向曹操投降。
劉備不肯屈服於曹操,便率眾逃亡,在這期間,諸葛亮作為使者,前往柴桑與孫權會面,促成了孫劉同盟,一致抗曹,最後在赤壁擊敗曹操的大軍。
此後諸葛亮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在劉備集團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劉備在荊州攻略地盤,並穩定一方;乃至劉備入蜀後,諸葛亮又擔任坐鎮成都的重任,直到劉備稱帝時,諸葛亮就理所應當地擔任了丞相,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
在劉備臨終之前,諸葛亮與劉備的談話更是流傳千古,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同時又下詔給兒子劉禪:你和丞相共事時,要像對父親一樣。
【《新三國演義》連續劇,劉備託孤】
面對劉備的完全信任,諸葛亮感激涕零,迴應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的忠誠後來,諸葛亮也在一直堅持履行著對劉備的諾言。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懷念當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更有在託孤之後: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於是,平定南中,厲兵秣馬,上書天子(劉禪),誓言: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後出師表》中還有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本文不討論《後出師表》的真偽),這句打動人心的成語更是流傳千古。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蜀相》中寫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可以說,自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間的“魚水之情”之後,再也沒有第二對君臣能如此了。比如清帝雍正與年羹堯,雍正也想要有千古君臣,結果,還是忍不住把年羹堯給辦了。
-
3 # 歷史愛好使用者949281
我認為諸葛亮既忠於漢室,又忠於劉備。 幼年諸葛亮亡父,跟著叔父依附於當時割據一方的劉表,洞悉天下大局。苦學古往絕學。為得是謀報劉漢皇室。即遇明主玄德賞識,勵精圖志,扶持劉備,獻計出謀。劉備即為劉勝之後。報國恩,興漢室。諸葛亮即然追隨劉備,即是認為自己可以報漢室皇恩又可以實現自己的報負。
-
4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諸葛亮代表著我們漢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雖然未完成劉備的遺囑幫助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把漢朝鞏固下來,但是諸葛亮的政治思想,軍事思想值得我們後人借鑑,諸葛亮既忠於漢朝,又忠於劉備兩者不可分,兩者有密切的聯絡和關聯,漢朝最高統帥劉備是皇帝,諸葛亮是宰相,諸葛亮一心一意,用機智謀智慧扶助劉備打天下,因此劉備雖然沒有統治國家的才能,但是劉備有組織才能識別有才華人士,大膽起用有才能的人士,然後劉備的組織才能得到了發揮三顧茅廬請邀請諸葛葛亮出山,建立漢朝,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軍事思想,劉備在統治漢朝期間主要是貫徹了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謀略。所以說;我們現代人也要借鑑學習諸葛亮的忠於祖國,為祖國奮不顧身,嘔心瀝血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個人崇拜也要適當提倡一下,一句話,每一個人都要忠於祖國,深愛自己的祖國,決不能做兩面人,心裡想的和行動要保持一致。
-
5 # 少志情感
我的觀點是諸葛亮是忠於劉備而多過忠於漢室!
大家也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中這樣寫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從《出師表》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說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諮臣以當世之事”,對此非常的感激,因此才答應劉備“願意聽候其差遣”。而在劉備過世以後,太子劉禪繼位。劉禪把軍政大權都交由諸葛亮掌管,而諸葛亮也是盡心揭力,全力輔佐,並六出祁山(實際2次,三國演義說的是6次),五次北伐,想著幫劉禪平定中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夕寫給劉禪的《後出師表》裡有句最著名的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百二回裡是這樣描述的:“今臣復統全師,再出祁山,誓竭力盡心,剿滅漢賊,恢復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讀者要問:據上面的史料分析來看,諸葛亮不是應該忠與劉備的同時,也同樣忠與漢室嗎?要不然怎麼會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大家聽我慢慢說來!
大家也都知道太子劉禪在後世有個很響亮的外號:“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劉禪的小名,此人繼位後碌碌無為,不理朝政,成天沉迷於酒色玩樂之中。諸葛亮受劉備的託孤,全力輔佐,五次北伐曹魏,想扶持劉禪稱霸中原,但是無奈此人太過無能,所以才被後世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劉禪那麼差勁,諸葛亮又大權在握,他為什麼不廢除了劉禪,自己當王呢?那樣的話對於振興漢室不是應該更有希望、更有把握?我想諸葛亮之所以沒有那樣做,而是選擇全力輔佐少主劉禪,一是他受當時社會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既“君臣”綱影響。古時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禮,臣事上以忠”,所以不管劉禪再怎麼不上進,作為臣子諸葛亮想的都是全力輔佐劉禪!
二是即便諸葛亮有奪權的心思,在劉備託孤的時候其實也已經被斷絕了念頭。因為諸葛亮不想自己被後世人稱為背信棄義、謀權篡位的亂臣賊子!那麼劉備在託孤時又是說了什麼話能讓諸葛亮死心塌地的輔佐劉禪呢?
在《諸葛亮傳》中是這樣記載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在交代完後事後,於公元223年6月10日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
那麼我們來翻譯分析下劉備對諸葛亮託孤時說的話:首先是讚美,說諸葛亮能力比曹丕強十倍,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話風一轉,又說若劉禪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你就自己取代他稱帝吧。”諸葛亮聽完哭著說道:“我一定竭我所能,忠君衛國,死而後已。”然後劉備又傳詔劉禪,對他說:“你與丞相一同處理國事,對待丞相就要像對待父親一樣。”
大家看看劉備託孤的話,從厚黑學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劉備已經把諸葛亮的後路完全切斷了!首先說劉禪若是無能諸葛亮可取而代之,其次叫劉禪要對待諸葛亮要像父親一樣!那麼如果日後諸葛亮要是真的從劉禪手中奪過政權的話,我想諸葛亮一生的清名不但會毀於一旦,而且也會由此失去民心,從而背上一世罵名的。這不是諸葛亮想要的,他想幫劉禪打下更遼闊的江山,這樣他的歷史形象會更加豐滿,所以無論如何諸葛亮都只能選擇忠於劉備,忠於劉禪。
就我個人對三國演義的理解,我一直認為劉備是個腹黑,非常有心機的人,常常表演哭戲,籠絡人心,感覺很虛偽!那麼諸葛亮會否也這樣覺得呢?我想應該沒有!也許劉備臨死前說的話也是真心實意的,他也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那麼快就斷送在劉禪的手上,他相信即便諸葛亮真的廢除了劉禪奪取政權,應該也還不至於殺掉他,應該也會讓他享盡榮華富貴。所以他說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是肺腑之言!是真心希望諸葛亮必要時自己當政!而對於諸葛亮來講,如果他選擇相信劉備說的話,作為知遇之恩,君主之言,他必更加全力以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6 # 苦善禪根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人文政治上的中心總結:忠孝誠信禮儀廉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句名言:士為知己者死。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當然是忠於劉備,先效忠劉備,再為漢室江山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而也實現了自己的才華抱負。
諸葛亮在臥龍崗修身隱居,常雲遊四方,與隱士名人,也探討關心國家大事,所以對天下大局十分了解,並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在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感化後,諸葛亮的"隆中對"出師表,都說明他關心瞭解天下局勢。
隱士,經天緯地之才的人,隱居修身。如果沒有可投之主是不會出山的,而諸葛亮更高一點,是劉備三顧,不是自己去投。
有句戲詞:"恨徐庶把我引見,臥龍崗休失一尊神仙"。意思是沒有徐庶的引見,劉備不知道他,他可以自由自在修行成一個″神仙"。
儒家思想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今人虛榮貪念,有幾個知道首要的"修身"之"道德"?
許多的"學者"自持有點學位,滿嘴跑火車,盲人摸象,高談闊論妄評歷史、道義,歪理邪說,篡改歷史,扭曲道德,實是悲哀,其主因修為不夠,話沒落地就被打臉,那兒談的到稱為″士",純粹是個文化″蛀蟲""小丑",在"國學"中叫″不知廉恥"之輩。
諸葛亮,又叫″臥龍先生",框扶漢室江山大業,不管功過後人如何評說,但對諸葛修為道義,天文地理,聰明睿智,都深深佩服、讚歎。他是本意修行,冷眼靜觀天下混亂,並無涉世之念。是友人徐庶推薦給劉備,"三顧茅廬",交流感化後,覺遇見"明主""賢君"才出山報君主"知遇"之恩,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應了那句"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
-
7 # 老張的旅行遊記
從老版三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忠於劉備,也就相當於忠於漢室,這個是沒有任何矛盾的。
諸葛亮可以說是青年才俊,世外高人一點都不為過,更不用說自比管仲了。無論是人品還是個人能力,個人魅力都是一流
文人學子,抑或是世外高人,他們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才有了後來劉備率領關羽、張飛三顧茅廬的佳話故事。
但是諸葛亮品行端一、對人誠懇,所以歸於劉備的帳下之後,深得劉備的青睞和信任。無論是後面每次的大小戰役,還是面對曹魏、東吳的攻心挑戰,諸葛亮都一一化解,而且不損雙方和氣。所以諸葛亮做人、謀略都是做到滴水不漏,絕對是實力人品俱佳,接近完美的人
只是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張飛被手下人殘忍殺害,劉備失去了內心的冷靜才有了後來率兵攻打東吳遇到慘敗,蜀國才徹底失去了元氣,導致最終的失敗,錯過了五虎上將巔峰時機的攻佔中原的機會。
諸葛亮絕對是人中龍鳳,是很多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
8 # 百姓堂甘戈
諸葛亮即忠於劉備也忠於漢室。
忠於劉備是生活與事業的需要;
忠於漢室是維護其政治生命的需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三顧乃出是諸葛亮入仕最精彩的典故。
當年二十大幾歲的諸葛亮已經有了強烈的事業心,當劉備一顧的時候他就決定了認劉備為老闆並投身革命。可是拿什麼做見面禮呢?備禮需要時間,拜訪名士,收集情報,觀察與思考。於是才有了三顧後著名的三分天下論的呈現,獲得劉備的賞識並得到了施展其才華的平臺,而絕對忠於劉備才是延續其權力和地位的保障。
曹操挾天子,在政治上是以維護漢室為正統;
劉備以劉邦後人自居,政治上以恢復漢室為口號,雖然牽強〈漢獻帝還在,人家有朝庭,並以曹操為丞相正常運轉著〉,也還算名正言順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必須毫無選擇地絕對地忠於劉備的身份和忠於漢室,否則他賴以生存的集團就會象袁紹、袁術,馬騰、呂布之流被曹操以正義之師滅掉,他的政治生命就會結束,剩下的只有行屍走肉,還淡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
9 # 詩人田雲生
謝謝誠邀,諸葛亮作為古代名臣,一直就是後世的楷模。從諸葛亮出山就能看出他這個人的人品和膽識,對劉備一直就是衷心耿耿,不懷二心,極力輔佐劉備成為漢中王,再到蜀漢立國,諸葛亮都是盡心盡力的維護蜀漢政權。一直出謀劃策,盡到一個做臣子的衷心,咱們都學過出師表吧,要想了解諸葛亮的為人,就要讀懂出師表。我把出師表原文展現給大家!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單單從這個出師表就能理解諸葛亮的為人處世之方法,和忠於蜀漢政權的事實。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0 # 開水響了
表面上是既忠於漢室又忠於劉備,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忠於自己的家族。為什麼我會這麼說,且聽我細細道來。
大家看到,“諸葛三兄弟”分別效力於三個國家。按照我們的一般思維,既然都做官,幹嘛不在一起,抱團力量才大嘛?
再說三個國家都是有利益衝突的,萬一到時候兵戎相見,三兄弟不是傷了和氣嗎?萬一不小心打傷打殘了誰?家族裡的長輩不得把自己的名字從族譜裡刪掉?死後也就進不了祖墳了。要知道,古人對這些身後之事很在意的。進不了祖墳,也就成了孤魂野鬼了。
但三兄弟卻不這麼想,他們似乎懂得“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別的家族抱成團,結果無非就是兩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諸葛家族卻不一樣,這邊倒下了也給諸葛,那邊又站起來也給諸葛。三個兄弟分別效力三個國家,總有一個國家會笑到最後,也就意味著總有一支諸葛血脈傳承下來。
我覺得還是最聰明的諸葛亮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常用“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來稱頌諸葛亮的卓越眼光。他在《隆中對》的那番話肯定早就在肚子裡打了很多草稿,這些草稿必定早就向還未出山的諸葛瑾、諸葛誕透露過。
諸葛瑾、諸葛誕出山找老闆的時候,必定受到了諸葛亮的影響,畢竟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聽聰明人的,肯定沒錯”。
當時曹操、孫權集團已成氣候,劉備還連一個落腳之地都沒有。於是,諸葛瑾選了同處南方的孫權集團,諸葛誕選擇了強大的曹魏集團。
剩下的劉備集團就留個最聰明的諸葛亮了。誰讓他最聰明,又最清高呢?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以上是表面上的約定,暗地裡三兄弟可能是在較勁。
他們都是讀書人,讀書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清高,誰也不服誰,即所謂的“文人相輕”。
另外,他們制定了繁榮諸葛家族的大方針,並各自實施。照天下這種情況,家族繁榮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如果是因為自己的才智使得家族繁榮昌盛,千百年後,自己就會成為諸葛後人公認的祖宗,這是無上的榮耀。
所以,他們對各自的老闆忠心耿耿,特別時諸葛亮,成為了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忠臣典範。而他們在三個國家分別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諸葛瑾,被孫權重用,封東吳大將軍;諸葛亮,被劉備重用,封丞相;諸葛誕,成就稍小,但也成為曹魏徵東大將軍。
其中,諸葛亮的成就最高,在家族的威望最大。延續至今的諸葛家族都把諸葛亮作為他們家族的驕傲。
在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有一個諸葛八卦村,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
回覆列表
嚴格意義上說,諸葛亮忠於的是劉備之後的漢室,而不是綿延四百年的漢朝。諸葛亮在叔父諸葛玄死後就一直隱居在隆中,當時是建安二年,諸葛亮十六歲。看起來年齡很小,可是古人的出仕並不受年齡約束,古代甘羅十二歲官拜上卿,漢朝霍去病十七歲就為校尉。如果諸葛亮忠於漢室一定會出山輔佐漢室。
這說明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清醒的人,漢獻帝當時已經被曹操裹挾,天下大勢已經在曹操的擺佈之下,忠於漢室無異於忠於曹操。所以,諸葛亮寧願躬耕隴畝也不願出仕為官。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諸葛亮所處東漢末年。在當時雖然軍閥割據,戰火四起。可是當時漢獻帝尚在,漢室朝廷也依然存在。諸葛亮一生以匡扶漢室為目標,那他為什麼不去漢獻帝的朝廷做官,為漢獻帝盡忠,反而要跟隨劉備,跑到千里之外去匡扶漢室呢?
一、 曹操把持了當時的漢室朝廷。
在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後,漢室的威望已經降到了極點。當時各地軍閥割據,互相征伐,根本就沒有人拿漢朝朝廷的權威為意。尤其是董卓被殺之後,關中也陷入了戰亂之中。在軍閥混戰中,漢獻帝已經淪為一塊沒人問津的政治招牌。
而當時最大的軍事實力袁紹,根本就沒有奉迎漢獻帝的心思。雖然他的手下向他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袁紹根本就沒有興趣。這是因為袁紹已經有代漢自立的心思,所以他眼睜睜看著漢獻帝一夥自生自滅而無動於衷。
這個時候,是曹操採納了手下的建議,搶先一步,奉迎漢獻帝到許都。他看中的是匡扶漢室的號召力,他也因此獲得了奉天子以討不臣的大義名分,獲得了政治上的極大好處。但是,曹操奉迎漢獻帝是有著自己的打算的,他不可能為他人做嫁衣。他在獲得大義的名分外,還要獲得這個政權中的地位。
曹操在一開始就被漢獻帝授予錄尚書事,假節鉞,後來還被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司空。這樣,曹操就掌握了漢朝的軍政大權。就這樣,從一開始,曹操就牢牢抓住了漢獻帝朝廷的實權,沒有軍權,寄人籬下的漢獻帝也無可奈何。
曹操到這一步依然不滿足,他多次誅殺忠於漢獻帝,企圖圖謀自己的勢力。對於這些人,即使是皇親國戚他也毫不留情。他還將女兒嫁給漢獻帝,徹底將漢獻帝控制了起來。在這個朝廷中,用曹操回答關羽的話來說,漢即吾也,是一點都不假。劉備和孫權等人指斥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就是由此而發。
諸葛亮想要匡扶漢室,跑到漢獻帝的朝廷來向皇帝盡忠,等於是送死。在被曹操控制嚴密,而自己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只是個傀儡的漢獻帝手下,諸葛亮不但什麼都不可能做成,而且還有生命之憂。後來曹操多次對忠於漢獻帝的大臣進行大屠殺就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是不可能在漢獻帝的朝堂上來匡扶的,也是根本匡扶不了的。他只有投靠有意匡扶漢室的勢力,從外面來改變漢獻帝的處境。
二、 諸葛亮本性淡泊,安身守命。
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寫道,自己的本來志向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並非自謙之詞。在諸葛亮的心中,雖然懷有大志,但也安於天時。他在《誡子書》中留下一句名言,那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些諸葛亮的思想歸結為儒家的一句話,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既然如此,諸葛亮是不會輕易入仕,去趟那攤渾水的。諸葛亮在家中一邊注視著世事的變化,一方面務農讀書,安身守命,以待天時。因此,諸葛亮是不會跑到漢獻帝的朝堂,去為被曹操把持的漢獻帝賣命的。
當劉備前來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三顧茅廬才遇到諸葛亮。諸葛亮和劉備脾氣相投,並且志向相同,這才一見如故。這樣,諸葛亮才會一見劉備就為他獻上了《隆中對》的戰略方案。這是因為諸葛亮與劉備都有匡扶漢室的心願,諸葛亮又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這才投身劉備的陣營,為他出力,也同時實現了自己忠於漢室,匡扶漢室的心願。
劉備雖然出身草根,但是他以身具漢室皇家血統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實際上,劉備是以劉秀為榜樣,企圖恢復漢室江山的。劉備的志向和做法,諸葛亮是不會看不出來。
不過,當時的有識之士都已經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魯肅所說的,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猝除。所以當時的很多人都拋棄了漢室,而去各自尋找自己的主人。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有的投奔曹操,有的投奔孫權,他們都抱著改朝換代的願望,為各自的主人服務。
諸葛亮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對漢室依然抱有一片忠心。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最後選擇了劉備。他將恢復漢室江山的希望寄託在劉備的身上。這是因為劉備身具漢室血統,而且他還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
在劉備的一生中,他始終是打著漢室的旗號,他最後建立的政權也是漢朝,在歷史上被稱為“季漢”。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會對劉備盡心盡力,因為他認為,為了劉備服務,就是為了漢室服務,輔佐劉備重建江山也就是重建了漢室江山。
就這樣,諸葛亮將忠於漢室和忠於劉備融合在了一起。至於說漢獻帝和劉備的關係,對於諸葛亮來說不是什麼問題。因為漢獻帝和劉備都具有漢室的血統,匡扶的都是一個漢朝,他們誰當皇帝都是他們漢室自己內部的事情,江山總不至於落入外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