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兜兜

    首先,該命題就不成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家庭學校都在起作用,你很難硬是把這三者割裂開來。最極端的情況下,有可能缺失其中之一。打個比方,孤兒院孩子缺失了家庭教育,但有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極度貧窮地區可能缺失學校教育,但還有家庭和社會教育。如題主所說的僅有學校教育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我理解題主可能要問的是家裡不怎麼管孩子,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這還要從家庭教育說起,也就是說取決於沒有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如你理解的沒有的家庭教育其實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所涉及的面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窄。那麼這樣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會什麼樣?分兩種情況,整天不務正業的家長,孩子會有樣學樣,也有可能看著家長就不順眼,趕上個機緣巧合能走正道。勤勤懇懇的家長言傳身教,孩子是看在眼裡的不用管,也有可能染上惡習走不歸路。總之,家庭教育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學校教育只是輔助。

    從概率上來說,如題這種情況的孩子大概率處於社會底層,最終會接受到社會的教育。

  • 2 # 淅爸育兒記

    沒有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孩子存在嗎?僅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是什麼樣?

    我分兩部分來說,一個是生活例項,另一個是可能性。

    真實案例

    現實中有些家庭的情況會比較複雜,存在著讓孩子從小就寄宿於學校,寒暑期同樣把孩子送出家門進行各種培訓。這些孩子就成了缺乏家庭教育,並且離真正的社會教育還很遠,形成了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情況。

    而叔叔的大兒子就是從小在寄宿中成長的,從幼兒園開始,基本上就沒有在家待超過一週的,父親忙,母親對孩子抱著非常大的希望(成績方面),希望他優於他人。

    所以從小媽媽就給他報最貴的幼兒園,2萬一個月,全寄宿。有假期就在各種夏令營、補習班、興趣班中度過。現在孩子6年級了。

    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怎麼樣呢?全班倒數第一,而且是一直的倒數第一,有考60分的情況,是3個主科合起來60分(來自叔叔自己的吐槽)。

    那麼這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怎麼樣呢?沒有朋友,沉默寡言,遇到同齡人基本是躲閃為主(老師給叔叔的回饋情況),對一些比他小很多的孩子會一起玩,例如我5歲的兒子和7歲的女兒,很難想象他居然可以和這麼小的孩子一起玩過家家(當然這樣的機會很少,只有家族大聚會的時候會出現)。

    為什麼會這樣?是學校不夠好嗎?我想說,他一直是在各種高級別的學校就讀的,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進入高階學校。

    為什麼會這樣?是他智商低嗎?我敢拍胸脯保證,這個孩子一點都不笨,智商絕對是正常人水平。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只有成績差的時候,媽媽會一直訓斥他,然後又給他加加油--僅僅是收到成績單的那一天,並且是通過電話。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根本就沒接受過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潛移默化,父親常出門,3歲前他的相處物件只有母親,而母親不會說什麼家庭教育,完全是在早教班中度過,他的生活就只有任務、任務、任務,競爭、競爭、競爭。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用“沒有”來概括。

    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從父母、從家庭裡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也就沒有社交方式的指導。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心中仍停留在3歲以前的狀態,那應該是他最希冀回去的時光了,所以他可以和一些幼兒玩得很開心,以此來彌補自己過去沒有享受到的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

    沒有家庭教育是有可能的,但沒有社會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一輩子都待在學校裡面,另一個層面是學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社會屬性在裡面,尤其是大學,被稱為半個社會。

    因為他是個慢性子,就是那種資質並不算聰慧,接受新事物需要一點時間的孩子(這也是缺乏家庭教育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從一進入早教班開始,他就處於末尾,而這份末尾讓他非常自卑,自卑到不願意與同齡人交流。

    一些可能性

    如果一個孩子僅僅接受學校的教育而沒有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按現在的學校教育情況來說,可能會發展出以下狀態:

    第一種:以成績為人的價值判定

    現在的學校教育體系中,最遭人詬病的大概就是以孩子的成績為衡量一個孩子成就標準的價值體現。

    而單純在這一體系、價值觀去侵染的孩子,他們很可能會接受這種價值觀,並且根深蒂固。

    第二種:不懂何謂親情,變得冷漠

    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親子互動給孩子親情的體驗,給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初印象,也讓孩子從中體會並建立自己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而失去了這份家庭教育,所帶來的弊端就是孩子無法體驗何謂親情,因為自己最親的人都沒有給予這份體驗,讓孩子在性格上會變得冷漠。

    第三種:競爭所帶來的優越與自卑

    家庭的規則是包容和愛,和學校、社會的規則,則以競爭為主。

    只要存在競爭,那就必然有優劣之分,有身份地位高低之分(僅止職位高低,不是人權)。

    成績好的孩子,更多的會體驗到自傲,而成績不好的孩子則可能會陷入自卑中。

    這個判斷是否武斷?個人觀點是,當所接受的教育只有競爭的時候,那麼人就如動物一般,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另一個方面則是缺少了親情上的包容、支援、理解,那麼當孩子心理受挫的時候,會形成怎麼樣的價值觀去對待周邊世界,完全取決於其所處環境的屬性。

    另一個假想

    當然,子沒有家庭教育、沒有社會教育,僅存在於學校教育的薰陶中的狀況,是一種假象的理想狀態。

    而決定這樣一批孩子的成長狀態的,最關鍵的因素是學校的理念,所接觸的老師的教育理念和動力。

    我們不妨據此設定另一個理想狀態:校風淳樸、教師負責。

    假設有這麼個學校,校內規則是包容,而每2~3位孩子有一位對他們足夠關愛的生活教師,並且在課堂上,還加入了以綜合素質(德智體美勞的人品表現)為重點錄取、升學衡量的系統,那麼孩子同樣可以往真善美的方向去發展。

    而現實生活中,能有這樣的學校、老師嗎?我想我們應該抱有這樣的希冀,目前來說體制上確實不允許,但也在逐漸改進之中。

  • 3 # 久明教你管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支柱,是未成年人接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

    三者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只有學校 教育,那麼學校教育也很難進行,甚至是無法進行。

    如果三者中只能選一個,那麼請選擇家庭教育。

  • 4 # 擺渡奶奶

    沒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僅僅是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能是讀死書,死讀書的樣子。缺乏親情滋養,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就目前來看,學校仍然將分數和學習成績,擺在重中之重,思想品德課程雖然有,但是分量佔比不大,至於一些走上社會後非常實用的技能型知識,分量更是微乎其微。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任何一個孩子而言都是必修課。

    如果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尊老愛幼,如何孝敬父母,懂得做人的道德底線。

    如果受過良好的社會教育,孩子會具備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不斷提升,會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僅僅有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缺一不可。

  • 5 # 輕聽樹下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校園霸凌、欺凌在如今依舊窮出不窮,這不就是單單依靠學校教育無法解決的現狀嗎?家長的縱容,體現了家庭教育的失敗,法律的漏洞,體現了社會教育的缺失。

    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解決,學校解決不了,家長解決,家長解決不了,法律解決。總之,受傷害的學生不應該得到的僅僅只是學校的庇護,除了霸凌者的道歉,更應該得到公平與尊重。子不教,父之過,霸凌者的父母也應該受到相應的連帶處罰,不然有些家長永遠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另外隨著女孩受到傷害的事件頻頻披露,如果生養男孩的父母意識不到,在這個性教育整體缺失的社會,不僅僅是女孩的父母要有這方面的家庭教育。以為男孩兒就永遠不會“吃虧”,等走上社會這往往跟權力掛鉤時,兒子也可能是其他兒子的“獵物”,總會在某些合適的時候遭受制裁。

  • 6 # 展展ya

    這個孩子計時成績好,走向社會的能力也是比較弱的。

    他缺少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7 # 阡貝育兒

    學校教育重在知識的傳授,家庭教育重在人格、習性的養成。

    學校的教育方式是系統性進行, 統一的教學方法,統一傳授知識。

    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言行舉止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沒有家庭教育的孩子,沒有責任心、義務感。不懂什麼是勤勞節儉。

    生活能力

    自我判斷、解決問題低下。自我規劃基本為零不懂自我管理。人生價值教育。不怎麼會獨立思考。自我安排時間為空溝通技巧就是出口可能就傷人

    等等 .

    綜上:沒有家庭或周圍環境的影響,只是學校的教育,成績也不會好。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障礙,處處荊棘。

  • 8 # 愚公和倆娃

    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只有學校教育,一是現在學生多,老師工作任務重,老師管不了那麼多,二是隻受學校教育學生就太單純,只是象牙塔裡不見風雨的弱苗,將來會受各種打擊而難以承受!

  • 9 # 龍媽媽說教育和養生

    只有理論

    沒有實踐

    只有知識

    沒有文化

    要麼是個乖乖膽小鬼

    要麼膽大包天

    當然,也有個例,老師像父母一樣關愛孩子,教育孩子,但接觸社會還是會需要

    二次成長

  • 10 # 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一個人不可能只是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接受某個特定主體的教育

    家庭、學校、社會是不同的教育主體,在一個人一生的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上學以前(包括學前教育),家庭教育無疑是一個人的主要教育主體,這個時候,家庭中的教育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民間和心理學裡都有“三歲看大”的說法,足見家庭教育在一個人人格的形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上學以後,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學校教育的作用會超過家庭,這個時候教師在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到青春期以後,家庭和教師的作用都會下降,同輩群體的作用上升。進入社會以後,社會教育的作用就突顯出來,孩子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所受到的影響會帶入社會,如果與社會要求一致,孩子就會比較適應,如果與社會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適應困難。當然,這只是分析上可以明確區分的,但實際上,這些教育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的時候是無法截然區分開來的。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間的關係一直是複雜且動態的

    目前,不同年齡段的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各不相同的問題,多少都反映了這三個教育主體間出現了一些不一致,不協調的狀態。比如,家庭過分保護孩子,會讓學校不敢教育孩子,因為會引發家校衝突,這樣其實是不利於孩子的,當孩子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社會上的人可不會像家人那樣保護你,必然會引發孩子很難適應社會。從目標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培養適應社會,貢獻社會的人。只是各自教育的內容、側重點、方式方法、理念不同,但目標是一致。但從現實來看,這兩者間也會因為教育的不同而產生一些矛盾與分歧。當孩子出現問題,家庭責怪學校,而學校也責怪家庭。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而言,都很重要。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起始點,我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學校是孩子教育的助推器,教育不力,孩子缺乏動力;社會是孩子教育的試金石,一個孩子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立足,去發展,去生存的。所以,三者同向同行,才能達到教育的最大成效!

  • 11 # 上山畝教育

    這問題問得很特別,因為人是有社會屬性的,沒有哪個人可以做到脫離社會。

    但是一定要假設這種情況的出現,我看不做一個探究實驗是看不出只有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自變數:孩子是否接受學校教育。

    因變數:孩子的優秀程度,對社會的貢獻。

    實驗假設:只有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加優秀。

    實驗方案設計:

    找150個同年齡沒接受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幼齡孩童,分成甲乙丙三組,每組50人。甲組做實驗組,只給接受家庭社會教育但是不接受學校教育;乙組也做實驗組,只給接受學校教育但是不接受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丙組做對照組,既接受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還接受學校教育。

    實驗結果預測:

    30年後統計三組孩子的優秀程度。

    如果甲組的孩子比乙組更加優秀,比丙組的孩子又弱一些,說明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好,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三者形成合力是效果最好。

    如果乙組的孩子比甲組的孩子更加優秀,說明只有學校教育的孩子更加有效,只給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效果不如只給孩子學校教育。

    如果甲乙丙三組孩子的優秀程度基本相同,說明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的效果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不做實驗不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是瞎說。

  • 12 # 生活情感助理師

    這要按實際情況而言,要是機遇好,遇到一所高質量的教學學校,孩子本身悟性好,那孩子的成長受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所謂高質量的教學,就是學校不僅重視的是學習,還重視德智體美勞以及精神教育,甚至也會滲入一些社會基本教育,孩子本身有悟性,能學有所用,把書上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至少孩子不會成為書呆子,學習的機器!能經過磨練後,適應社會!

    要是孩子上的學校,只重視學習。也就是任務性質的教學,為了考試而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視。那教出來的孩子,將來是不能適應社會和現實的!不能為社會做貢獻,可能是將來社會發展路上的問題!

    所以,無論學校怎麼樣!作為家長,一定不能鬆懈社會和家庭教育!因為這兩個方面一但欠缺彌補起來是大問題!十年樹樹,百年樹人!教育是點點滴滴匯成,日日積累而來的!想要將來孩子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那就要把這三個教育同步做好!

    孩子受教育就是為了能自立,自強,能立於社會,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努力做貢獻。要是沒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孩子,那是不完整的,也是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工作各方面的!人生活在家庭和社會中,當然要受這些教育,不然僅會書本知識,不會實踐,不瞭解社會以及各種規章及方法,那對於家庭和社會來說,都會是個問題!個人觀點,謝謝!

  • 13 # 教育啟蒙錄

    這是不成立的,人終歸是社會的人,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如果從說知識傳授這方面來講,學校教育也不能全面覆蓋孩子知識獲得。教育,先是育,現在社會分工明確,教育也分工,在專業化的同時,也帶來片面化。教育應是全方位的,家庭、學校緊密結合為一體,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現實生活中有例子,譬如鄭淵潔,郭德綱等,你可以瞭解一下。

  • 14 # 偉華易數

    沒有家庭教育的孩子,很難感受到真正的愛,無法體會愛的概念,而家庭的溫暖是很難通過學校教育去體會的。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有負責任的老師,也許孩子也能體會類似家的溫暖,人的成長沒有誰是一貝帆風順的,總要經過一些風浪,沒有風浪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但話又說回來了,沒有哪個孩子一下生就到學校去了吧,總歸要在家裡生活一陣吧。所以你這個標題並不是很附合實際情況的。

  • 15 # Kane32132413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到,年少的羅伯特清崎跟老師提出能不能講點理財賺錢的知識,結果老師回覆他,認認真真讀書取得優異的成績將來自然有錢。

    這說明什麼呢?學校的教育,專注的地方在於學術、技能,簡單來說就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侷限性。

    而窮爸爸在學術上非常優秀,官拜夏威夷教育廳的廳長,可是至死都留下一堆負債。這就是你所說的學校教育。

    富爸爸則是高中都沒讀完的傢伙,卻懂得用社會的教育方式教育兒子和羅伯特,你為我打工,我只給10美分,讓你們兩個小孩子嘗試大部分人一生當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如何度過的。再後來我連10美分都不給你,讓你自己在這種惡劣的環境底下想方設法創造機會創造財富!

  • 16 # 皓媽課堂

    可能會近視眼駝背。因為一年級寫字姿勢沒人管。

    可能總馬虎,中考馬虎丟了10幾分,和重點高中失之交臂。因為一年級馬虎錯題沒人糾正。

    可能聽課不專注,初中聽不懂老師講課。因為一年級上課溜號沒人管。

    可能作業拖拉,初中作業到半夜。因為一年級就是邊玩邊寫。

    可能偏科,越喜歡的越學,不喜歡的放棄。

    可能總忘帶東西,一年級就養成整理書包的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演藝圈有哪些被演藝事業耽誤了本職工作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