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培壅
-
2 # 雪地紅狐
這個嘛,就像小學生做閱讀題,看不懂,自然不會答題。
王小波的深度不是一般人的眼光可以看到的。深刻的熱烈的有趣的豐富的靈魂,需要更加獨特的個性化的細緻入微的縱橫捭闔的思想碰撞。
講真話,我暫時沒有讀懂王小波,我一直在拜讀他,有時會心潮澎湃,有時會淚流滿面,有時會擊節稱讚,有時會掩卷沉思。每一次讀他,總有所得,總能發現自己的渺小和世俗。
-
3 # 半包煙
王小波學貫中西,思想獨特前衛,人格魅力十足,不是當代所謂的文學大家可以比肩的。這就好比你讓一群小學生去評價大學研究生的文章一般,不在一個層次。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於王小波這個人,愛他的人愛的死去活來;恨他的人恨地痛入骨髓。所以,對於這樣一個富有爭議的人,最好還是別去評論。若有不同意的,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一下。
-
4 # 一流鏟史官
文學圈之所以不去評價王小波,我想原因大抵差不太多:不好評價
一句被用爛了的網際網路用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獨一無二”,王小波可能就是那獨一無二,李銀河被深深地迷戀,當然除了李銀河以外,馮唐說他是:一個奇蹟,一個好得不得了的開始。劉心武說:兩杯茶過後,竟覺得他越看越順眼,也許是因為,他逐步展示出了優美的靈魂。看吧,被靈魂打動的人都不自覺地說出了他們觸碰到的最靈動的相遇。
作家綠妖也說:王小波讓我知道好的文字應該有音樂的韻律,星星一般的光輝,他嘲笑神聖話語體系,敬畏理性之光,嚮往聰慧與詩意,在此之上,是自由不羈的愛情,這些嘲笑與敬畏、憧憬與愛成為我的基因。人在少年時讀過這樣的書,就在也無法為了話語權而說一些自己也不相信得神聖話語了,也再也無法過一個昏睡然而有保障的人生,就像在靈魂裡植入了一個魔鬼,他不停地對我說:人生不可空過。
很多人評價過,只是文化的大多數和主流並沒有去觸碰,我覺得這樣很好。懂得人懂就行,不懂得人不要去攪局,本身王小波的思想性並不是需要什麼很高的精神境界才能讀的懂,他的雜文無非是用人話來敘述他對人性理解的邏輯常識,小說則是現實與理想之誠實的夢話。他的文字跟他本人一樣的誠實,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家喜歡他的原因,也因為過於誠實而表現出來的氣質不與主流想匹配,所以成為了獨一無二,這樣也挺好。 -
5 # 吉星柔光
王小波先生在他存在的時候,是個另類的、圈外的、非主流的文學痴狂者,他是用生命在書寫著屬於他的精神家園。他的過人之處,在他用汪洋恣肆的手法,描寫男歡女愛,言說愛情的驚人美麗和勢不可擋的力量,展現出超撥卓絕的價值境界。其作品通過描寫權利對創造慾望和人性需求的壓制和扭曲,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荒誕性,寄寓了對中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索和悲憫。
他誠懇的寫實風格,在別人眼裡可能成為了荒誕離奇,他獨有的視角寫出人的本性特質下的生存空間,其原生態的真實一定不會受到同行的青睞。
-
6 # 詩詞名句鑑賞
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太喜歡像王小波,馮唐,李敖這樣的作者。因為他們寫的某些東西好似不能夠正視聽,作為反面教材倒比較適合。呵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他們的書。我卻羨慕他們可以那樣真實,那樣瀟灑,那樣狂妄。這樣一個社會裡,我很欣賞他們的這種態度。
回覆列表
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後,他的作品幾為全部出版。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湧現,出現了“王小波熱”的文化現象。 出版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黑鐵時代》、《地久天長》;紀念、評論集有:《浪漫騎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畫傳》。 一個嚴肅作家在死後兩年時間裡,如此地被人們閱讀、關注、討論,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其中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是非常豐富的,而它所透露出來的一個基本資訊就是,王小波為許許多多的人們深深地喜愛著。 王小波,1952年出生於北京,並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工科大學生。其後,王小波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再學電腦,於統計系當助教,回國後在中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80年,他與李銀河結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黃金時代》被當局查禁,甚至不準在國營的新華書店擺賣,可是卻受廣大的讀者和文學評論家讚賞。 事實上,《黃金時代》在個體戶書攤上已經售出六萬多冊,並且出版了臺灣版和香港版,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認:“這部小說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留學生偶一露面總會造成排隊閱讀的局面。”至於他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榮膺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使王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臟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喬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臺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