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畫中人

    隨著湘軍、淮軍等漢族武裝的削弱、裁撤與解散,可以說到了清末,清朝基本處於無兵可用的狀態,在此情況之下,清廷不得不命各省建立新軍,建設現代化的軍隊。其中耗資最大的便是“北洋軍”,佔新軍十四鎮中的六鎮,共七萬餘人,成為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清政府為何指揮不動自己重金組建的北洋軍?

    新政府重金組建了北洋軍,但是他們全交給了一個不應該交給的人,這個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可不甘心成為清政府的一條走狗,他的目的是要成立自己的實力,在這個亂世之中佔有一席之地,如果可能的話,還要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

    北洋軍是袁世凱一手組建起來的。袁世凱確實也很有能力,能夠快速的組建一支當時屬於現代化的部隊,從零到一袁世凱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當然自己也收到了應有的回報。

    這支軍隊是當時清朝戰鬥力最強大軍隊,曾經慈禧憑藉著袁世凱的勢力鎮壓了戊戌變法,但是袁世凱不是為了清朝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 2 # 劇透歷史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月之後,清廷意識到需要編練一支近代化的新軍,遂以當時淮軍舊將、廣西按察使胡燏芬受命“駐津辦理糧臺”,在小站編練定武軍。

    一年之後,袁世凱經過多方活動,接收了這支新軍的“督率創辦”,建成了約7000人的新式陸軍,這就是歷史的有名的“小站練兵”。

    那麼,這支清廷花重金打造的北洋六鎮新軍,為何在辛亥革命過程中清廷完全指揮不動,最後成為袁世凱謀取政治利益的資本呢?

    這個事情就不得不從袁世凱“小站練兵”說起。

    同時,袁世凱還在小站建立了新建陸軍隨營學堂,將一批批學兵培養成了初級軍官。這些軍官,基本都屬於沒有背景,也沒有機會“升官發財”的草根,正是因為袁世凱,由此使得他們的地位、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在心理上這些人感於“袁世凱的知遇之恩”,而在政治前途上,他們是袁世凱選拔任用的,早早就打下了“袁系”標籤,由此使得他們的前途命運與袁世凱捆綁在了一起,這成為了袁世凱控制北洋新軍的基礎。

    此外,北洋六鎮的軍餉保障較為完備,很多軍官的薪水標準比舊軍官要高得多,而士兵軍餉發放上也有了較為嚴格的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軍官剋扣軍餉的情況發生。如此,普通士兵對袁世凱也是感恩戴德。

    到了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這支軍隊的兵權,最終又回到了了袁世凱的手中。

    實際上,自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清朝中央的權威削弱,地方督撫對的權力增大,中央在財政、政務、練兵等事務中越來越依賴地方,早就已經呈現內輕外重的局勢。

    地方與中央的博弈,軍隊逐漸的軍閥化,各方勢力的角逐,都使得看起來還勉強維持一個統一政權的清廷頭重腳輕。

    清廷的統治者們,特別是滿洲貴族,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財政上都受到漢人官僚的掣肘,難以恢復到太平天國之前的樣子。以至於他們的日子越過越艱難,諸事唯有仰仗曾經防備了兩百年的漢人。

    歷史情勢的發展,政治博弈的結果都使得滿清徹底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無論是北洋軍,還是陸續在全國編練的新軍,從成軍開始,心中早已沒有了對清廷君權的畏懼,更多的是從現實角度的考量。

  • 3 # 歷來現實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政府組建新軍(包括北洋新軍)的背景,離開北洋軍成立的背景去談這個問題,都無法剖析其真正原因。

    這是清廷組建北洋軍的初衷。

    但在滿清的精英,尤其是漢族精英們看來,滿清政府的亡羊補牢已經為時太晚。

    說真的,世界上哪個民族都有崇拜強者的心理,漢民族也不例外。

    滿清作為少數民族,當年能夠統治一個人口比自己多幾十倍幾百倍的中原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戰力強大。

    大傢什麼都不服,就服拳頭。

    但不可一世的清廷軍隊,不但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被英法和俄國打得滿地找牙,還被東方小國日本打得找不著北。

    甲午戰爭後,清廷在漢人心裡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垮塌了,滿清的政權合法性也出現了問題。

    以前,漢人都會覺得,被清廷統治是天經地義的,毋庸置疑的。因為人家威猛、強大,就該是中國的合法代表。

    可是,現在你不但被洋人欺負,也被日本人擠兌,你的偉大呢 ,你的正確呢?你還有資格當中國的老大嗎?

    老百姓提出這個質疑倒不是那麼可怕,就怕清廷的鷹犬和走狗,也覺得清廷沒有了當老大的資格,統治者不再神聖,不再英明,不再可怕,他們甚至為有這樣的老大感到羞恥。一旦這樣,清廷的軍隊、清廷的將領還會對清朝政府死心塌地嗎?

    哪個時期都有權力鬥爭,都有派系鬥爭,都有控制和反控制的鬥爭,為什麼北洋軍幾乎成為袁世凱私兵,跟清廷的關係演變為敵我矛盾,不可調和,原因就是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出現危機,清廷的漢臣們對主子出現了信任危機。

    打個比方,就是一幫小弟跟著一個老大,老大出手狠大家都怕他,別人也怕他,所以大家心悅誠服跟他幹。可是後來漸漸發現別人不再怕他,反而他常被別人打得磕頭求饒,你還會贊成他當老大嗎?你一定會說,瞧他這份德性,有什麼資格當老大,我當老大肯定比他好。

    尤其庚子國難中,清廷的鷹犬們親眼看到自己的主子在列強到來後,驚恐萬狀、哭爹喊娘、狼狽逃竄的熊樣,誰還對他有絲毫敬畏之心?

    但北洋軍中的骨幹,在日本不但學到了先進的軍事知識,還學到了先進思想。

    那些曾經留日的學生,很多都接受了孫中山同盟會的民主思想,腦袋裡的忠君思想被連根拔起,一個個都變成了無君無父的“亂臣賊子”。

    這時候的北洋軍不好控制,原因就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了,是軍人的立場動搖了,思想亂了。

    這樣一來,就是把清朝統治者累死,把袁世凱宰了,也無法控制北洋軍隊。  

    當滿清統治者感覺這支軍隊被袁世凱操控的時候,他們的去袁化動作不可謂不大,一出手就解除了北洋軍中袁世凱的臂膀、第六鎮統制趙國賢的職務,繼任第六鎮統制的段祺瑞又因為受到舉報被明升暗降,調任蘇北提督。 

    連換兩位統制後,清廷讓忠心耿耿的吳祿貞擔負軍中重任,但軍中各級軍官均對吳的到來非常排斥,直到最後把吳祿貞刺殺。

    因此清政府嘔心瀝血打造的北洋新軍,把自己送進了墳墓。不是清朝統治者的手腕不行,而是時代變了,軍人的思想變了,腦子裡不再有君王就是爹的觀念;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不能順應,註定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 4 # 史不知味

    北洋軍確實是清政府花費了重金打造的最後一個王牌部隊,它可以說是支撐清政府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摧毀清政府統治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清政府當時當真指揮不動北洋軍了嗎?未必指揮不動,實則是指揮北洋軍的人能力和威望有限,說到底是攝政王載灃用人不當。

    北洋軍經歷了三個階段,一個是小站練兵時期,一個是武衛右軍時期,最後一個則是北洋六鎮時期。

    北洋軍的這三個階段的靈魂人物當然是袁世凱,他從接手了小站練兵事務之後便一直帶著北洋軍,哪怕是清政府讓他以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六鎮的時候,也有意將以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為北洋第一鎮,為的便是確保旗人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對北洋軍的控制力。

    不過,北洋六鎮也全是出自袁世凱之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李鴻章和榮祿一死,袁世凱成了清政府高層當中最為“知兵”的一個人,慈禧不倚重他還能倚重誰呢?

    袁世凱當時雖說也有通過手握重兵來鞏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樣知道手握重兵不僅可能會讓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會讓他受到滿族王公貴胄的排擠。

    所以,他很識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鎮的指揮權,由陸軍部直接統轄,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鎮和第四鎮。

    慈禧活著的時候,她能夠壓得住袁世凱,袁世凱也還幾乎一門心思地給清政府收拾殘局,更沒想過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只可惜慈禧一死,當時只有25歲的載灃自知經驗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來認為自己壓不住袁世凱,二來又認為袁世凱將來必成清政府的威脅,所以一紙詔令下來便罷免了袁世凱的所有職務。

    載灃當時一度想過殺了袁世凱以絕後患,但是在張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勸說之下,載灃只能放棄了這個想法。

    袁世凱被罷免了之後便回老家釣魚去了,只是他可從來沒有真正地放下過一切,雖然在老家釣魚,可仍然時時關注著朝廷的動態和天下的形勢。

    載灃能夠輕輕鬆鬆地罷免袁世凱,這說明袁世凱當時並沒有絕對地掌控北洋軍,從1908年罷免袁世凱到1911年再度起用袁世凱,這三年時間裡倘若載灃能夠用人得當的話,難道還不能消除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影響力?

    倘若袁世凱已經絕對地掌控了北洋軍的話,以六鎮之兵力,絕對能夠讓載灃投鼠忌器,不敢對他下手。

    拿馮國璋來說,馮國璋當時南下打起義軍的時候打得很起勁,很想為清政府立功,甚至在袁世凱半打半停的時候,他還繞過袁世凱直接找隆裕,讓隆裕拿錢出來繼續支援他打起義軍,結果被袁世凱給收拾了。

    北洋軍中像馮國璋這樣效忠清政府的人絕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是佔據了絕大多數,載灃真要有能力的話何愁不能將北洋軍徹底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載灃用人卻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所以他用了一個不該用的人——蔭昌,載灃之用蔭昌一如他用胞弟載濤統領禁衛軍一樣,倘若禁衛軍換成良弼來統領,則袁世凱未必能夠奪走禁衛軍的控制權。

    載灃之所以用蔭昌,除了因為蔭昌是滿人之外,還因為他是北洋老人,還因為他是留德歸來的“高材生”,只是蔭昌這個人的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也許正是因為蔭昌是北洋老人的緣故,他還可以算得上是袁世凱的擁躉者,所以當他意氣風發的南下卻遭到了當頭一棒之後,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清政府報告,讓清政府趕緊請袁世凱出山了。

    蔭昌之所以在南邊被打得狼狽不堪,原因既在於他難以控制和指揮北洋軍,也在於他指揮能力實在一般。

    蔭昌都說自己指揮不了北洋軍,只能讓袁世凱來了,載灃還能指望誰呢?所以載灃也只好低聲下氣地去請袁世凱。

    袁世凱原本便一直心有不甘,時時靜待機會,因為載灃用人不當的緣故,致使北洋軍中處處是袁世凱的嫡系,所以他一出山便能夠順順利利地掌控北洋軍。

    清政府之所以難以指揮北洋軍,除了載灃用人不當導致沒能消除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影響力之外,也是因為時勢使然。

    時間到了1911年,稍微有點頭腦的人誰還看不出來清朝已經大勢已去,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時候?稍微有點頭腦的人誰還不想著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或者謀一條後路?

    換句話說,當時已經人心思動,已經人心思變,之所以未動,之所以未變,只是還差一個導火索。

    顯然,武昌起義成了人心動和變的導火索,所以很多人開始動搖了,開始觀望局勢了,這些人當中當然也有北洋軍中的將領,須知北洋軍將領可是接受了不同於傳統教育的人,他們的眼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也。

    這也是清政府後來難以指揮北洋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這也是清政府給自己挖的坑,是清政府要練新軍,要培養新型人才。

    最終,清政府花費了氣力和錢財培養出來的新軍和新型人才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 5 # 蕭中九歌

    我是九歌,給你新觀點

    首先明確一點,晚晴政府在甲午戰爭戰敗之後意識到國家安全的薄弱,八旗、綠營幾乎喪失戰鬥力,完全無法維護滿人統治秩序。

    因此清政府迫切的需要打造一支新式陸軍使用洋槍洋炮,它的編制與訓練方法仿造,西方軍隊。這便是北洋新軍的由來。

    接下來將以身份認同的角度,對北洋新軍不聽從清政府指揮,作出一個分析和判斷。

    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身份認同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更是推動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一個重要動力。

    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是以傳統儒家忠義文化為理論基礎的。這種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軍隊,在政治上具有天然的依附關係。還有一定的“私軍”色彩。在儒家文化中忠義便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

    到辛亥革命爆發之前,全國的新軍可分為兩大系統,北洋系和非北洋系。北洋新軍主要包括北洋六鎮、江北新軍、直隸新軍、山東新軍、河南新軍、東北新軍、京畿新軍共計145,000人。

    佔全國新軍總數的60.2%是中國軍事力量的大哥。非北洋系金軍才96,000人,佔全國現金總人數的39.8%。【參考文獻:《清末新軍的身份認同問題述論》】

    袁世凱更是北洋新軍的精神領袖和締造者。在歷史中,軍隊的締造者往往往往扮演一個親生父母的角色,在訓練思想上,他要求軍隊忠於他本人的領導。這一思想的灌輸,袁世凱的目的是要把新軍訓練成替自己牟利的工具。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時候,就創辦新軍隨營學堂,分設“德文、步、炮、馬隊各學堂”,以期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天下開風氣。培養軍隊的國家恥辱觀念。

    ------【參考文獻《袁世凱傳》】

    但是看到清政府至1840年以來喪權辱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慈禧更是公然的說出“寧於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言論。

    這對於一個新式軍隊的尊嚴和榮譽是一個巨大的摧殘。於是軍隊內的革命思想便萌發了。首先開始的是軍官被滲透,文化水平越高越容易對現存體制不滿,越容易有一個開天闢地的願望,何況是如此趴在漢人身上吸血的毒蟲。

    一顯著例證就是近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雲南王蔡鍔在1902年發表《軍國民篇》一文,鼓吹說:“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

    另外1906年新軍軍官更是寫了這樣一首《大哉軍人》的詩歌,更是體現當時強烈的國家主義觀念。

    “大哉唯我軍人,世界第一尊。食國民之血稅兮,為國民之犧牲。……快哉唯我軍人,殺敵若有神,揚國旗於四海兮,雄圖慶告成。”

    這種思想滲透下的北洋新軍,不聽從清政府指揮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6 # 腦洞歷史官

    清政府為何喪失北洋軍的控制,清政府是主要內因,袁世凱是主要外因,以下是我從這兩方面原因加以闡述。

    新軍是和袁世凱混出來的,這樣朝中無將可制衡,要說也有,比方鐵良,最少知兵,滿族人。但攝政王載灃排擠異己,把他趕走了。

    這樣,武昌起義迸發,北洋軍統帥蔭昌無能,指揮不動北洋軍了。他原本就不是個交兵的料。

    還有,便是終究北洋軍缺餉,是指揮不動的客觀原因。沒錢就磨洋工。

    袁世凱到了,手腕很強,三下五除二就把異己將領幹掉了。這些將領仍是自己帶出來的。儘管缺餉,但自己的老上級,誰也不敢不給體面。不給體面的現已死了。

    所以袁世凱是個知兵的老江湖,有一堆學生在戎行。他操控戎行比較簡單。

    缺餉終究仍是得處理,比方告貸

    袁世凱的手下,都是高檔將領了,很難說是愚忠袁世凱個人。北洋三傑裡,王世珍是支撐朝廷的儲存派。段祺瑞則是共和派,馮國璋專業交兵。他們與袁世凱更多的是學生聯絡,是大股東小股東。袁世凱也很難操控他們,所以袁世凱稱帝,終究喪失了支撐。這種操控才能其實很低。

    但他們的一致很簡單——他們是漢人,朝廷是滿人的。親疏遠近一望而知。而更何況有一起創業的情分,上下級的同事聯絡。

    這其實闡明的是,戎行督查系統,或者說不存在,或者說很不給力。戎行靠北洋大臣個人威望保護,而督查底子不靈。這狀況恐怕是在淮軍湘軍制霸全國時就確認了,這些私家戎行。被李鴻章等一手操控。忠於權臣,也拿朝廷軍餉。但朝廷便是監控不了他們,反而得巴結他們。究竟是有了他們,清政府才得以苟延殘喘的。想督查操控?這其實相似摘桃子,進行不了。比方你看國軍的雜牌軍怎樣排擠軍統的,神劇裡各種不遵守,不把中心放眼裡。而清廷沒有才能也沒有膽量去搞清洗。以圖全面掌控。

    這就導致清廷發軍餉,但仍舊操控不了將軍。將軍們思維狀況也不被把握。這其實跟袁世凱聯絡現已不大了。袁世凱也相同,並沒有才能督查北洋軍。北洋系統堅持只不過是同學的友情罷了。咱們是一個校長帶出來的同門弟子。

  • 7 # 漩渦鳴人yy

    怎麼說呢?慈禧在世的時候還能夠壓的住袁世凱,可慈禧一死袁世凱壓不住了,當時的清政府也確實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可是呢,辛亥革命來得太快了。

    我有過一句話,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袁世凱想當個大總統或者想保自己一條命,根本就不可能,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北洋軍隊被朝廷給吞掉,而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北洋軍確實是袁世凱列出來的,真是凱在天津小站練兵可以說創造了當時中國訓練軍隊的一個撞去,同時由他親自訓練並打造出來的北洋軍的嫡系,成為了未來由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北洋六鎮的軍隊的骨幹。

    也正是這一批骨幹未來在組建北洋軍上面出工出力,而且佔據著北洋軍的高層,所以袁世凱在北洋軍隊內部的地位可想而知,你不用說其他的光這個師恩重於山這個東西就能夠讓很多北洋軍的高階將領為袁世凱是從。

    當然,清政府方面也確實明白,如此強大的一支軍隊握在別人的手裡面也不太好,包括當時的慈禧,慈禧為什麼要把袁世凱這個原先是淮軍的人拉到自己的身邊,就是為了削弱當時已經全清一方握有重兵的李鴻章,而現在李鴻章已經被打壓下去了,崛起的袁世凱成為了第二個李鴻章,慈禧當然不願意,所以他說北洋六鎮中的其中四個鎮全部劃撥給朝廷,而袁世凱暫時性的擁有兩個鎮。

    這一點都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為什麼北洋軍仍然還是袁世凱的勢力範圍?袁世凱在北洋軍隊內部的影響力仍然比朝廷方面還要多強。

    或許慈禧在的時候,北洋軍還會顧及慈禧的影響力,不會直接明目張膽的為袁世凱侍從,可是慈禧已死這北洋軍就管不住了,這是一隻老虎啊,所以在慈禧剛死的那一刻開始就有人想要處理袁世凱,當然袁世凱也帥些,聞到了味道它直接就選擇辭職回家不幹了。

    雖然有所遺憾,清政府還是有辦法處理北洋軍的事情。但是這東西需要時間,首先高層的軍官這不能動,為什麼這些軍官都是大清政府的骨幹,都是軍隊的骨幹,這些人一旦撤了北洋軍這個重金打造出來的軍隊就馬上又成了一個爛攤子,誰會管這樣的軍隊拿什麼去打仗?萬一人家又跑到天津的大沽口登陸,你拿什麼去跟人家拼?

    所以,並政府對於北洋六鎮的處理仍然還是循序漸進,講究一個時間吧,反正袁世凱只要在清政府還沒有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之下,沒有任何的反制手段,它只能夠乖乖的看著自己手中的權力,在軍隊的影響力一步又一步地被清政府派下來的那些人員給替換掉,沒錯,高層全部都是女性練出來的,他們講師生情誼,可這些高層如果慢慢的被其他人給替換掉,那誰跟你講什麼師生情誼,你在北洋軍隊內部的影響力立刻就被削弱,甚至最後沒有人認得你,這個北洋軍曾經的長官。

    但是,讓清政府沒有想到的便是,孫中山的辛亥革命來得如此之快。

    有人說辛亥革命最大的功臣是袁世凱,可是世上沒有孫中山這麼一鬧騰,袁世凱這輩子只能是個奴才,也正是因為孫中山的幫助,袁世凱才能跳出來成為辛亥革命的功臣,否則他就是一隻閒雲野鶴。

    總之,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政府想要鎮壓辛亥革命就需要依靠軍隊,軍隊這個時候就開始鬧脾氣了,你大名長官你看人安插在軍隊內部,你把老長官給趕走了,軍隊高層明白這個時候就是討價還價的時候,如果不討價還價,軍隊高層就會被慢慢替換掉,因為他們身上已經打上了袁世凱的標籤,不可能洗乾淨了,此時,有一根救命稻草就擺在你的面前,你得想辦法自救,那救命稻草是誰?就是袁世凱把他拉回來,北洋派系仍然還是北洋軍隊的絕對的主力,絕對話語權的擁有者。

    袁世凱在北洋高層的幫助之下,又一次回到了北洋軍,並且指揮北洋軍和革命黨。談妥了條件,最後逼迫清帝退位。

    所以說袁世凱能夠一直掌控北洋軍,其實跟運氣也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是當時的滿清,實在是沒有人可用了,包括連一個拖後腿的都沒人,這個時候你拿什麼去跟別人談條件?不說其他的你當時朝廷裡面要有一個像翁酥同那樣的人,不停地在扯袁世凱的後腿,不停地在放北洋軍的鴿子,糧草都趕不給他,那袁世凱拿什麼去打仗,就只能跟李鴻章一樣,成為一個李鴻章第二,

  • 8 # 凌煙閣論史

    大清花錢養出來的軍隊,竟然不聽指揮,這是為啥呢?(本回答只說邏輯,其他回答裡面有史實細節)

    原來,這個事情要從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說起。

    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發動太平天國起義,並很快席捲大半個江南地區。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改名天京後定都於此。清廷大為震動,急忙調集各路兵馬鎮壓。但清廷的常備軍--綠營兵---已經不行了,一觸即潰。

    清廷想招募訓練軍隊,在派去前線,但是:沒錢。1853年6月,大清戶部的實際存銀僅僅22萬兩。

    原來錢都被花光了。於是清廷趕緊想辦法籌錢。但是,全國籌錢到中央,中央再招募、訓練、派出,這樣損耗太大,也來不及。於是,就鼓勵地方辦團練,並把籌錢的權力下放給地方。

    第一個辦法是捐輸。就是讓有錢人出錢,然後朝廷給個名義上的獎賞。第二個辦法是賣官鬻爵。這這種事情漢武帝就幹過。但是這樣到的錢還是不夠。於是,開始徵收厘金。

    成就地方力量的厘金

    厘金,是一種商業稅。咸豐三年(1853),清軍在揚州設卡,對過路的貿易大米徵收商業稅,大致按照1%的標準抽稅,因此叫“厘金”。第二年,抽稅的貨物種類擴大,遍及百貨;地點也擴大,從揚州擴充套件到了南通。同年,江南大營在鎮江、丹陽等地也開始收取厘金。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雲南(同治十三年設)和黑龍江(光緒十一年設)外,厘金制度已遍行於全國各地。

    1853年1月21日,曾國藩開始奉命協同督辦湖南團練,組建湘軍。

    除了捐輸和賣官籌的款,1855年的5月份,湖南省厘金局成立。據統計,湘軍每年能在湖南省收到厘金約二百萬兩白銀。以此推算,加上湖北、江西的厘金收入,湘軍每年在厘金項上能得到600萬兩。僅此一項,湘軍的人均軍費就能達到50兩(湘軍最高峰12萬人)。

    一個厘金僅僅解決了錢的問題,怎麼能與軍隊不聽朝廷指揮有關呢?別急,因為重點在這裡:

    因為有了財權、人事權,軍隊的組建方式和效忠物件全都變了

    因為地方有了厘金,湘軍的組建方式,完全與大清兵制不同。

    清朝原來的常備綠營兵,是由世襲軍戶構成,將官由兵部根據需要和制度調配,軍餉則由戶部支付,整個軍事調動權力在兵部,最終是由清廷派將領統一指揮。

    但是,湘軍卻完全不是這樣。

    湘軍的高階將領由曾國藩親自招募。其他將領則親自招募自己的下屬官兵。湘軍的兵都是由將領親自招募訓練的;軍餉則由湘軍統帥部籌措併發放。因此,湘軍的士兵只知道效忠頂頭上司、效忠曾國藩,而不是效忠清廷。曾國藩擁有對湘軍完全的指揮排程權。

    曾國藩在平滅太平天國後,就解散了湘軍。但是,他的這種建軍方法卻成為了後續建軍的模板,為軍隊私人化打開了大門。

    淮軍在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後,又陸續平定其他各地的民變,挽救了清王朝。

    隨著清廷論功行賞,湘軍淮軍出身的大批將領成為了地方督撫大員。

    湘軍隊伍中相繼產生了36名擔任總督和巡撫的各地高階官員。除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著名的還有胡林翼(湖北巡撫)、彭玉麟(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劉坤一(兩廣總督)、沈葆楨(兩江總督)等。

    袁世凱的淮軍淵源

    1881年,袁世凱投奔了淮軍將領吳長慶。吳長慶是袁世凱養父袁保慶的拜把子兄弟。袁世凱於1881年10月前往山東登州投奔駐防當地的吳長慶。1882年隨吳長慶出兵北韓,平定北韓內部的兵變。正是在北韓的一系列行動,才成就了袁世凱。

    袁世凱師出淮軍,當然把淮軍的一套個人效忠做法繼承了下來。

    因此,後來袁世凱被清廷猜忌,1906年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但是,清廷發現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最後還是不得不把袁世凱請回來。

    因此,問題就在這裡:脫胎於崇尚個人效忠的湘軍淮軍,北洋新軍只效忠袁世凱,不效忠大清,所以大清無法指揮自己重金組建的北洋軍。

    軍隊對將領個人效忠,是清廷指揮不動北洋軍的主要原因。

    (完)

  • 9 # 方圓說歷史

    我們知道,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便開始遣派胡燏棻在天津練兵,也就是所謂的“定武軍”。隨後清政府又改派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以“武衛右軍(定武軍)”為基礎,開始著手於北洋常備軍的建設。

    這裡的北洋常備軍,其簡稱實際上就是“北洋軍”。北洋軍建設之初,袁世凱便提議統一全國軍隊的番號,但並未有顯著之效果。

    1905年,袁世凱再次提議,將原有的常備各軍鎮一律改稱為陸軍各鎮。同年五月,以北洋常備軍、京旗常備軍和原武衛右軍、自強軍一部為基礎,在京、津、魯地區建成北洋六鎮。

    北洋六鎮起來之後,在1907年8月,清政府決定效仿其建制,在全國編練新軍,並限期兩到五年完成。剛開始的時候,清政府對於北洋軍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宣統二年的時候,北洋軍已經擴大到了東三省。

    但是當慈禧死後,形勢開始發生變化。

    1909年,袁世凱因為位高權重被清廷罷黜,隨即兩年後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陸軍部大臣蔭昌率領北洋軍南下,試圖鎮壓起義軍。但此時的北洋軍已經是名為清廷節制,實際上已經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了,連皇帝都指揮不動。所以這次鎮壓並沒有成功。

    清廷最終不得已啟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則憑藉著自己控制著的北洋軍來要挾革命黨人,又逼迫溥儀退位,取得了政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北洋軍是清政府花重金建立起來的,袁世凱不過是清朝皇室的一個小凱子而已,為何就指揮不動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來說,北洋軍從建立伊始就是袁世凱在進行,暫且不說袁世凱是如何進行訓練的,就單說袁世凱對手下軍官的寵愛,就是別的領導者所不能及的。關於這一點,我們來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袁世凱有一本同僚錄,裡面不僅記載著北洋軍旅以上的軍官的生日即父母的壽辰,而且還記載著清朝末年二品以上官員的具體資訊。逢年過節,這些進入袁世凱名錄的人總會收到賀禮。

    有一次,一位北洋軍官隨著皇族出訪歐洲,他母親在山東鄉下突然去世,袁世凱得知以後便親自為其母親主持葬禮,把他母親的葬禮辦得非常隆重,風風光光。半年後該軍官回國,得知此事之後到袁世凱面前長跪不起……當然了,這其實可以解釋為是“以情”相交,“以心”相交。

    所以說,像袁世凱這樣的領導,得到部下的擁戴,是必然的事情。

    像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這裡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了,除了袁世凱獨特的領導風格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歷史環境了。雖然說北洋軍是清朝花錢建立起來的,但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苟延殘喘,難以為繼了。袁世凱只需要給士兵們灌輸這一思想,那麼這些士兵自然不會給清廷效力。

    但在筆者看來,北洋軍之所以會他“跳出”清政府的制約,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其領導者——袁世凱的身上。這其中既有獨特的領導風格,還有權力的制衡和對士兵的管理等諸多原因。你們認為呢?

  • 1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太正確的。

    北洋軍在組建初期,清政府還是指揮得動的。否則只要一撤資,沒了軍餉北洋軍就得原地解散。再說清政府也沒那麼傻,不會花重金組建一支完全指揮不動的部隊。

    只是到了後期,清政府對各地、各部門都失控了,再想指揮北洋軍就有點難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摘桃子的小能手:袁世凱。他不但摘了辛亥革命的桃子,也摘了清政府的桃子。

    怎麼回事呢?這裡簡單講一下北洋軍的前世今生。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吃了大虧,痛定思痛,決心向外國列強學習,組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先派胡燏棻(音yù fēn)在天津小站練兵,名為“定武軍”,這就是北洋新軍的前身。一說起北洋新軍,大家想起的就是袁世凱,其實胡燏棻才是真正的建立人。

    他是李鴻章賞識的淮系官僚,支援洋務崇尚西學,聘請德中國人漢納根為教習,仿效西方訓練,從組織、訓練、技術、武器裝備上都改變了湘淮各軍的腐朽落後的狀況,編成10營,有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更名為“新建陸軍”。

    1901年,清政府改派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訓練這支隊伍。他仿照德國、日本的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對新建陸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改名“北洋常備軍”,俗稱北洋新軍。

    1904年,北洋新軍在袁世凱的管理下初見成效,編成三鎮。

    1905年,袁世凱再次提議統一全國軍隊番號,將原有常備軍各鎮一律改稱陸軍各鎮。同年5月,以北洋常備軍、京旗常備軍和原武衛右軍、自強軍一部為基礎,在京、津、魯地區建成北洋六鎮。

    鳳山、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王士珍等人依次任第1鎮至第6鎮統制,共7萬多人。

    袁世凱還興辦各種軍事學堂,為新軍培植骨幹。

    1907年8月,清政府經過考察,認為新軍才是軍隊的未來,於是決定效仿北洋六鎮之制,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要求在2-5年內完成——直到清朝滅亡,這個目標也沒實現。

    不過,倒是為各地培養了一些軍隊,比如雲南的滇軍。

    袁世凱在歷史上是個反面人物,獨夫民賊,但他練兵有一手,北洋新軍基本上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從一開始就強調對於他個人的忠誠,所以軍中只知有袁大帥不知有皇帝,而且新軍大多接受了新思想,對於封建帝制那一套很不感冒。

    當袁世凱忠於清政府的時候,北洋軍也忠於清政府。當袁世凱準備自己當老大的時候,清政府也就節制不了北洋軍。

    說白了,袁世凱在清政府無力顧及的情況下,將北洋新軍建成了自己的私兵,這是特殊歷史時期才會發生的事情。

    在他死後,無人能控制這麼龐大的軍事力量,於是北洋軍四分五裂,大家各自拉山頭。

    朋友們,民國時期的北洋軍閥,大部分就是因此而來。可以說北洋軍,就是後來各大軍閥的資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眼睛或眼神就能看透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