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常在外地講課,開設講座、進入電臺做欄目是經常的事。但是本地人很少知道我,有一次就出現一個尷尬,一個本校的家長說我的方法是假的,不相信我給孩子做諮詢的結果,並提出要帶孩子去大城市,認為那裡才會有正宗的諮詢。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事件。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傳了上千年的古話很直接的指出了我們這個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媚外”心理。其實硬說是“媚外”心理是不太公平的。我們喜歡接受權威的意見,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被集權統治了幾千年,我們潛意識裡可能已經減少了那種自己做決定的本能。這就使得我們需要找一個認同的物件,這個物件往往就是各種權威。我們心中的權威往往需要一種“威”,這種威是某種感覺比較神秘的東西,有神秘感的才有機會成為大眾的權威。所以我們古代的人們喜歡給統治者樹立神的形象,比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搞的那個“狐狸事件”。
身邊的人一般是我們可以有較多機會接近的人,我們會在長期的交往中有機會和他們互動,這樣的話,他們的神秘感就會慢慢的消失,最後變成“普通人”,在我們心理甚至會覺得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只是在某些方面強一點而已,如果我們努力了,也會在那方面不太差。這樣的信念作用下,就會使得我們忽略了身邊很多的隱身的高手,就會出現我們不太喜歡接受身邊的人建議,而更容易接受非身邊的人的建議。
我本人常在外地講課,開設講座、進入電臺做欄目是經常的事。但是本地人很少知道我,有一次就出現一個尷尬,一個本校的家長說我的方法是假的,不相信我給孩子做諮詢的結果,並提出要帶孩子去大城市,認為那裡才會有正宗的諮詢。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事件。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傳了上千年的古話很直接的指出了我們這個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媚外”心理。其實硬說是“媚外”心理是不太公平的。我們喜歡接受權威的意見,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被集權統治了幾千年,我們潛意識裡可能已經減少了那種自己做決定的本能。這就使得我們需要找一個認同的物件,這個物件往往就是各種權威。我們心中的權威往往需要一種“威”,這種威是某種感覺比較神秘的東西,有神秘感的才有機會成為大眾的權威。所以我們古代的人們喜歡給統治者樹立神的形象,比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搞的那個“狐狸事件”。
身邊的人一般是我們可以有較多機會接近的人,我們會在長期的交往中有機會和他們互動,這樣的話,他們的神秘感就會慢慢的消失,最後變成“普通人”,在我們心理甚至會覺得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只是在某些方面強一點而已,如果我們努力了,也會在那方面不太差。這樣的信念作用下,就會使得我們忽略了身邊很多的隱身的高手,就會出現我們不太喜歡接受身邊的人建議,而更容易接受非身邊的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