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頸鹿啊長頸鹿
-
2 # 西貝木子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昆蟲萌動,桃花已開。“蟄”就是“藏”的意思,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雷聲驚醒的,所以就有了驚蟄的說法,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束冬眠開始甦醒的。
“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意思是說如果驚蟄這天要是颳起了大風,會導致今後四十五天內氣溫都比較低。到了驚蟄季節,天氣本應溫度上升,如果驚蟄比較冷,則上半年溫度就會低一些,到了驚蟄時節冷空氣來襲,這樣的天氣,勢必導致“倒春寒”,人們也會感覺到更加寒冷,所以會有老農所說的“倒冷四十五”的說法。“驚蟄刮北風,從頭冷過冬”也是這個意思的說法。
驚蟄節氣,陽氣漸生,氣溫日趨緩和,由於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溫變化較大,冷暖變幻無常,這個季節人們容易感冒,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物。另外,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溫比較乾燥,易口乾舌燥,因此要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古人根據北斗星旋轉而制定了二十四節氣。北極星是相對不動的,而旁邊的北斗星是繞著北極星旋轉,就被成為“斗轉星移”,當北斗星得斗柄指向丁位的時候,就是驚蟄。
驚蟄就是指從這天起萬物復甦,冬眠的動物甦醒了,植物也開始了萌動。天氣逐漸回暖。
而“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的意思是驚蟄這天如果出現颳大風的天氣狀況,氣溫就會下降,就容易出現“倒春寒”。低溫天氣會再持續一個半月左右,即“倒冷四十五”。
作為古代人流傳下來的農諺,蘊涵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長期生產生活實踐所得出來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