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漢字和書法的外華人能不能看出美感?我認為當然能。不僅能,而且更容易看出美感。我們華人看書法作品,首先是看作品裡的字認識還是不認識,然後再看作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這其實還是把書法當成傳達資訊文字工具,同書法藝術拉開了距離,反而限制了自己對書法的欣賞能力。
書法藝術同純音樂有相似之處,具體的意思不一定能懂,但音樂能給人以或雄壯或柔美,或快樂或悲傷,或宏大或細膩的感覺。書法被譽為無聲的音樂也是一樣的,重要的不是文字表達的內容,而點畫線條給人審美的感覺,情感的共鳴。
我們欣賞書法作品,一般不能過多關注書寫的內容,去在意文章寫得如何如,我們欣賞書法的時候,重要不是理解文字的內容,而是欣賞文字的形態給人的是什麼藝術感覺。這種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完全可以從古今品評書法的精典語錄中得到證實。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後人評曰其書法“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這同文章本身的內容顯然是沒有關係的 ,同認識不認識這裡的字也沒有多大關係。所以不識漢字外華人在看《蘭亭序》的時候,也應該有這種感覺,也應當能體驗到這種藝術之美。
再看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其筆法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倏忽萬里,而又不離規矩。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石,急雨旋風之勢。”這樣的評價顯然不關乎文字是否辨識。
還有懷素在《自敘貼》中引用了很多人對他書法的讚譽,如“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這些評價都是對懷素書法藝術美的感覺,同書寫的內容是沒有太多關係的。
說到底感覺書法藝術美其實不需要識字,當然也就不需要分是華人還是外華人了。因為是人就會對美的東西有感覺,美感是人的本性,不分國界,不限人種。所以,一個不懂漢字和書法的外華人,當然也能從書法中看出美來,同樣也能從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
不懂漢字和書法的外華人能不能看出美感?我認為當然能。不僅能,而且更容易看出美感。我們華人看書法作品,首先是看作品裡的字認識還是不認識,然後再看作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這其實還是把書法當成傳達資訊文字工具,同書法藝術拉開了距離,反而限制了自己對書法的欣賞能力。
書法藝術同純音樂有相似之處,具體的意思不一定能懂,但音樂能給人以或雄壯或柔美,或快樂或悲傷,或宏大或細膩的感覺。書法被譽為無聲的音樂也是一樣的,重要的不是文字表達的內容,而點畫線條給人審美的感覺,情感的共鳴。
我們欣賞書法作品,一般不能過多關注書寫的內容,去在意文章寫得如何如,我們欣賞書法的時候,重要不是理解文字的內容,而是欣賞文字的形態給人的是什麼藝術感覺。這種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完全可以從古今品評書法的精典語錄中得到證實。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後人評曰其書法“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這同文章本身的內容顯然是沒有關係的 ,同認識不認識這裡的字也沒有多大關係。所以不識漢字外華人在看《蘭亭序》的時候,也應該有這種感覺,也應當能體驗到這種藝術之美。
再看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其筆法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倏忽萬里,而又不離規矩。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石,急雨旋風之勢。”這樣的評價顯然不關乎文字是否辨識。
還有懷素在《自敘貼》中引用了很多人對他書法的讚譽,如“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這些評價都是對懷素書法藝術美的感覺,同書寫的內容是沒有太多關係的。
說到底感覺書法藝術美其實不需要識字,當然也就不需要分是華人還是外華人了。因為是人就會對美的東西有感覺,美感是人的本性,不分國界,不限人種。所以,一個不懂漢字和書法的外華人,當然也能從書法中看出美來,同樣也能從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