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夜星辰321

    古人制鹽有兩種方法: 1、沿海地區的海鹽,在臨還的地區有鹽田,將海水放入後圍起來,利用日曬蒸發水分,待鹽自然析出後取鹽。 2、內陸主要是鹽井,從井中取出鹽分高的滷水,透過蒸煮的方式將水蒸發掉,取鹽。

  • 2 # 太常吸貓

    主要是透過熬煮的手段,即所謂的煮海。

    這個問題可以參看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和《西溪叢語》。當時的人已經認識到,靠近海水越近的地區,鹽色越白,“以近海水鹹故爾”,也就是純度越高。因此徵收鹽課時也以海邊的鹽場徵收比例最高,水鹹度比較低的地方徵收則較少。

    海水煉鹽也被稱為 “熬波”,先要取鹽滷鹽土,然後過濾用容器盛放,最後以火熬煮成鹽。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海鹽的提純。鹽土最好選取晴天數日後的土壤,如果碰到大雨,土壤中的鹽分會降低。“先用人牛牽扶刺刀取土。經宿,鋪草籍地,復牽爬車,聚所刺土於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已上;鍬作滷井於溜側。多以婦人、小子執蘆箕,名之“黃頭”,舀水灌澆,蓋從其輕便。食頃,則滷流入井。”也就是說,將處理過的海水(鹽滷)澆在海邊挖回的鹽土上面,即能增加鹽的純度,也可以過濾雜質。然後再用石蓮十枚投入滷中,以十顆石蓮全浮者為最佳,也就是利用浮力來判斷鹽滷的濃度,濃度越高,浮力越強,如果石蓮有幾顆下沉,則鹽滷濃度尚不足以敖鹽。

    制好的鹽滷會放在滷槽中,用柴草燒煮再次提高濃度,最後的濃滷分別倒入大盤中,等候其成為顆粒。也有“刮鹼以淋滷”的方法。《西溪叢語》中記載:“自鳴鶴西南及湯村,則刮鹼以淋滷,以分計之,十得六七而已。鹽官、湯村用鐵盤,故鹽色青白,而鹽官鹽色或少黑,由曬灰故也。楊村及錢清場織竹為盤,塗以石灰,故色少黃,竹勢不及鐵,則黃色為嫩,青白為上,色黑即多滷,或有泥石,不宜久停。石堰以東,雖用竹盤,而鹽色尤白”。鐵盤、竹盤都是熬煮的生產工具,因此煮出的鹽會帶一定顏色。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海濱地區採用熬鹽法。 

    據一些學者研究,實際上宋代也有曬鹽的法子,不需要經過熬煮的步驟,但是對天氣要求很高,應該也屬海鹽提純的方法。

    如果對古代食鹽的純度不滿意,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宋代規定,“私煉鹽者,三斤死。擅貨官鹽入禁法地分者,十斤死”。如果哪一天穿越過去,還是忍忍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太久會不會羨慕別人成雙成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