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太常吸貓

    古人能夠買的年貨十分豐富,比如清代姚廷遴著有《歷年記》,書中提到的鎮上市集就能買到白米、棉花、鮮肉、鹹肉、香燭、果品、糖、筍乾等物,著書者即派兩個僕人到周鎮買年貨去。年貨價格每年都不一樣,有的時候食物都很便宜,有的時候作物受災,產出的棉花黃而少,布匹棉花等日用品就貴一些,如果碰到大雪天,路途難行,則有年貨件件皆貴的時候。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則提到了祭祀用的香鐙雲馬、元寶千張,蠟燭糖瓜,門上貼的門聯、門神、福字等年貨。書中記載:“臘月朔,街前賣粥果者成市。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慄、幹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醃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鬥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外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請十八佛天地百分。錢店銀號兌換壓歲金銀小梅花海棠元寶。廿日外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餉神馬之具也。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燒之香爐燭臺……臘月諸物價昂,蓋年景豐裕,人工忙促,故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諺。”

    為什麼臘月的年貨價貴呢?《天咫偶聞》一書中可以找到原因。按照過去的習俗,元日至上元,店鋪要關門半個月,即使是小店也要歇業五天,供店主走親訪友。故而這五天想買東西十分困難,年前就要將年貨備好,年菜做好。但是也有著急營業掙錢的,初一初二有時就可交易,但是也不開門,買者需叩戶而入才能買到東西。因此,年前的貨物往往價格比較貴。

  • 2 # 穿插游擊隊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謝承匯

    昨天是小年,過了小年就是年,先在這裡祝所有朋友新年快樂!

    自古以來,華人就有買年貨的傳統,就連皇帝也不例外。不少熟悉循跡的朋友,一聽“自古以來”這幾個字,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這群歪屁股的,又要借古諷今、貶低我們的傳統文化”了。

    今天就不是,今天要講得“自古以來買年貨”的傳統,確實是真的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買年貨的記載。《詩經·七月》就有這麼一段描寫:“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當時的新年跟今天時間還不太一樣,當時的歲首是十月,每年十月一號是新年。所以才會在九月的時候準備新年的東西。

    那個時期,人們對過年的態度也跟今天不太一樣,現在人過年主要為了團圓放假。先秦時期,人們過年叫過年關,那會兒人覺得每到這個時候,鬼怪橫行,需要用各種儀式驅邪,準備的年貨也都跟祭祀有關係。

    詩經裡記載的“曰殺羔羊”也是祭祀是用的,當然了,祭祀之後,羔羊是給人吃的。除此之外,人們還會準備“黃紙符文”還有珍貴的酒,用來祭祀鬼神,順便跟老天爺祈祈福。

    ◎ 桃木辟邪的傳統也一直流傳到現代

    普通百姓酒肉肯定是沒有了,普通百姓在那時被稱作“蔬食者”,也就是吃菜的人,吃不起更別提祭祀用了。一般也就準備一點兒桃樹樹枝。《莊子》曰:“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按照《莊子》的說法,桃木可以辟邪,鬼都害怕,老百姓準備這個主要也是為了驅邪用。直到今天,有些人也認為桃樹枝啊,桃核這類的東西可以辟邪,家裡有個小孩,還會在門框上用紅線栓個桃核,希望孩子平平安安的。

    到了漢武帝時期,過年的時間,終於跟今天同步了,不再是以十月作為歲首,而是每年的一月。過年也不再單純為了辟邪,而是增加了一些祈福的意思,祈求大家健康平安。

    那會兒,人們會提前準備一種叫“五辛盤”的食物,所謂五辛,指的是“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這五種香辛蔬菜。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五種東西可以強身健體,放一起吃效果翻五倍。據說東漢神醫張仲景,把這五種東西,包在面裡,起了個名叫“餅餌”,就是現在餃子的祖師爺。

    到了唐朝,人們特別熱衷一種“屠蘇酒”,唐朝人孫思邈把各種草藥泡在酒裡,分給鄉親們喝,後來自家酒不夠用了,乾脆把草藥分別裝好,分給街坊,讓他們自己泡酒。說是喝這種酒能強身健體。漸漸的這種屠蘇酒在唐朝就流行起來了。

    每到過年,人們都會提前準備屠蘇酒當年貨。

    ◎ 孫思邈畫像

    一般來說,古人普遍認為,酒只有老人和貴族可以喝,但屠蘇酒是個例外,甭管什麼歲數,過年的時候都要喝一口。而且過年的聚會上,屠蘇酒要讓年輕人先喝。主要是因為,喝了這口酒,就有長大一歲。年輕人早點兒喝,寓意快點兒長大,老年人晚點兒喝,寓意慢慢變老,祈求老人長壽。

    除此之外,過年祈求平安的傳統一點兒也沒減少。

    兩晉南北朝時期,丹藥非常流行,人們在煉丹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火藥。這東西遇火會爆炸,發出光和響聲。到了唐朝,人們已經可以比較精確的控制火藥的量,既保證它發出聲響,也不至於傷人。於是唐朝人,發明了炮竹,新年放炮也成了傳統,一直到前幾年,為了防止PM2.5,放炮才漸漸被人放棄。

    ◎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畫中的眾多孩童在院中敲鑼打鼓、放鞭炮,屋內有三位長者同桌對飲觀看兒童嬉戲。

    剛才從先秦說到唐朝,過年這件事兒還是沒離開祭祀那些事兒,包括祈求身體健康也類似祭祀,準備的年貨也都是這方面的。到了宋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融合。過年這事兒終於有了點兒團圓快樂的含義,準備的年貨也有了變化。

    宋朝有本書叫《武林舊事》,在其中有一章,專門介紹了宋朝人過年時準備的年貨,臘藥、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金彩、縷花等等等等。從這個年貨清單裡,咱們就能看到,年貨裡有了新衣服、春聯這類東西。說明宋朝人們過年,已經跟現在有點兒類似了,準備的東西也差不多。

    過年了,大家團圓在一起,自然要討個口彩,說點兒吉祥話兒。宋朝人過年會專門準備柿子、桔子和柏樹枝,把這三楊放在盤子裡,這叫“柏柿桔”諧音“百事吉”,希望所有事兒都吉祥如意。

    類似這種說吉祥話討口彩的事兒還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貼春聯,掛年畫。春聯一般都比較格式化,上聯“福如東海”下聯“壽比南山”。寫在紅紙上,貼在門前,圖個吉利。貼春聯這個習俗,就是從宋朝開始的。人們會到集市上買春聯,有寫好的,也有買了紅紙回來自己寫的。掛年畫這個習俗現在不是很常見了,個別有些家庭還有這個習慣。

    ◎ 江南桃花塢年畫

    貼年畫這個習慣也是宋朝時發揚光大的。一般來說年畫都是畫好的,有一定格式。比如說畫一個大胖小子,懷抱裡抱著一條魚,意思是“多子多福,年年有餘”。再比如,畫個壽星老,捧個壽桃,旁邊還有倆小孩玩,這叫富貴滿堂。都是這種有吉祥意思的,像是六出祁山、白帝城託孤、火燒連營,這類不吉利的年畫,從來不見有人貼過。

    到了明清時期,過年就真跟今天沒什麼區別了,像是現在特流行的一句順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年肉,二十七快殺雞,二十八炸排叉,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就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傳下來的。

    這個二十三糖瓜粘,現在見得不多了,這裡說的是祭灶。

    傳說中,灶王爺每年除夕到臘月二十三都會在每家每戶待著,一來保佑家裡平安,二來也為了監督大夥兒,看看你乾沒幹什麼壞事兒。臘月二十四這天,灶王爺要回玉皇大帝那彙報工作。老百姓為了讓灶王爺在玉帝那多說點兒好話,就要在灶王爺走之前,用糖供奉一下灶王爺,讓他說話甜一點兒。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是這種灶糖很黏,吃下去之後把嘴都粘上了。灶王爺想去說什麼壞話,也張不開嘴拉不開栓了。

    ◎ 灶王爺畫像

    供奉用的灶糖在明清時期也是特別重要的東西,用麥芽糖做的,沒那麼甜也蘸嘴,現在白給都沒人吃。過去人們吃糖很難,有點兒甜味就心滿意足了,尤其是孩子。每年這會兒,家大人買了灶糖,孩子眼睛都冒光。這會兒,家大人得看住了,一不留神,灶王爺還沒吃呢,孩子就把糖吃了。

    清朝時期,民間為了過年買年貨方便,還出現了不少“年集”。買年貨也成了頭等大事兒,每年進了臘月,各種集市就出現了。

    先是買各種糧食,在臘八這天熬臘八粥,全家人一起喝,團團圓圓。真喝不起也沒事兒,各地都有在臘八這天舍粥的。像是雍和宮,直到今天也有這個傳統。之後甭管家裡條件怎麼樣,買年貨這事兒都不能馬虎。雞鴨魚肉,春聯年畫,無多有少,都得備點兒。

    不光老百姓對買年貨上心,就連乾隆皇帝,對買年貨也非常上心。

    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下江南,老百姓的很多習俗他都清楚。進了臘月,也想趕個集,圖個熱鬧。皇帝嘛,不可能微服出宮,別被電視劇騙了,趕集是不太可能了。那自己弄個集市,還是很容易的。於是乾隆皇帝就下令,在圓明園裡辦個集市。小太監扮成小商小販,在集市裡賣年貨,叫買的叫賣的,推車的擔擔擔的什麼都有。

    乾隆大模大樣的也來趕個集,過了把癮。跟明武宗正德皇帝差不多,也跟太監討價還價。據說還有個太監,入宮比較晚,對民間集市非常熟悉,跟乾隆皇帝面前表演的特別出彩,還得到乾隆爺的賞識,獎勵了50兩銀子。

    說了這麼多,咱們也都知道了,古人對過年的態度是有個轉變的,一開始過年這事兒跟祭祀祈福有關係,準備的年貨也是這方面的。後來隨著物質豐富,人們對過年的概念也轉變成了快樂團圓。年貨的形式也有了變化。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翼龍當時的主要生活地在哪?有哪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