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鞅論財經

    今年5月份中國的CPI下調到了2.4%,這是自去年豬堅強以來,再加上疫情引發了寬鬆貨幣政策,也只是從數月接近5%後又重回3%以內。這是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的通貨膨脹的控制範圍。

    可是,從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中國開始啟動4萬億的投資熱潮,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緩減。到了這次疫情爆發,卻也在短短數月裡投放了超過6萬億的貨幣供應量投放。整個金額市場又一次進入了大水漫灌的局面。

    而這種大水漫灌、水漫金山的貨幣政策,全世界各大銀行都在做。並且,美聯儲在美國股市出現大跌後即刻啟用無限制的量化寬鬆政策,而其他各國也不得不跟在其後。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就如同跟隨其後的一隻猛虎,只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往前奔跑才可以逃過一劫,才會避免跑在最後而不被吃掉。這就是最核心的一個擔憂和問題!

    在金本位時代,相對貨幣量化寬鬆會有所收斂,因為畢竟在無限量量化寬鬆情況下,居民和外匯儲備國可以選擇換回黃金,而且,只要出現了擠兌現象,就可能瞬間來金融系統崩塌。這是從1971年美國取消金本位以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再實現與黃金掛鉤,貨幣只不過是一種信用。任何時候可以選擇守信,也可以選擇失信。

    曾經在1929年美國大蕭條中,選擇了古典經濟學中的自然法則原則,在出現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後,美聯儲當時就是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結果是出現了股票大跌80%,銀行倒閉1/3達1萬多家,更可怕的是讓經濟在此後的十年裡也沒有得到恢復。這就是在出現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之時,如果不進行量化寬鬆就可能會出現的惡果。並且,還必須大家一起堅持。反之,如其他國家都在量化寬鬆,而只有某幾個國家堅持貨幣緊縮,那麼最快被擊垮的一定會是這幾個國家。

  • 2 # 香橋冰泉

    國內以前的貨幣發行,央行依託國家吸引國外大量投資建廠和商品出口貿易盈餘的外向型經濟,屬於被動式的貨幣發行方式,即每年湧入的大量境外投資,央行兌換成人民幣後就在境內發行流通,所以吸引國外投資多,人民幣投放就多,吸引少投放就少,靠調節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來控制人民幣投放流通需求的大小,以平衡CPI在適當的區間浮動。

    現在世界各國因新型冠狀疫情防控不力的原因,國外投資和出口外貿都受到全球經濟萎縮大幅度下行的影響,將在很長一段時期,難以恢復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秩序,造成國內的外貿工廠大量關門歇業,工人大批量下崗失業。因此,央行這種靠國外投資和出口外貿的被動式貨幣發行方式,如果國內不改變為依託中西部地區提振和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的自主主動式貨幣發行方式,就容易造成國內人民幣投放流通的需求將長期較大幅度的縮水。比如,國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建設政策傾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舊城改造,農民分期分批進城落戶的新型城鎮化,農業適度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直接大幅度拉動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比如為了給農民大批量分期分批進城安家落戶,中西部地區分期分批建設農民進城落戶安置小區或者是農民進城安家公寓,採取租售同權方式,農民可以先進城入住生活工作,政府對進城落戶農民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學習,提供勞動技能培訓補助,農民甚至進城入住5年找到工作收入穩定後,才開始按揭還款,從而做到有效提振國內各類消費需求。

    這樣,央行依託中西部地區提振和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的自主主動式貨幣發行方式,在控制好CPI在適度範圍內的條件下,貨幣適當的超發,實際上是既起到國內經濟平衡和發展穩定的作用,又提高大批量農民進城落戶的生活質量,利大於弊。

  • 3 # 使用者1904284996747

    狂印鈔一定會通脹的思維有問題,按照美國現在實際情況再狂印3O萬億美元也不會通脹,前面例子是日本的國債是GDP的幾倍,利率是零社會一樣通縮了十幾年。

  • 4 # 石匠秦人

    不超發一是難保匯率。二是經濟沒能力消費。經濟無法流動,執行。至於帶來通賬,只能在向好時調控緊縮。這是無法之法!否則,只是絕路!崩潰!

  • 5 # 使用者7690361739011

    經濟危機主要是通縮而不是通脹,I929年也是通縮大蕭條。超發貨幣,降息主要是應對通縮,貨幣超發並不會引起通脹,產能過剩商品及大滿足能通脹嗎?

  • 6 # 天府武安君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經濟危機。

    以1929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為例,那個時候的經濟危機其實質是一場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大爆發,產能猛增。而由於當時無論從國際環境也好,貿易渠道的通暢度也好,還是全球市場需求量來說,都遠不足以消化突然劇增而來的生產力,從而就產生了供遠遠大於求的供需矛盾。這種矛盾蔓延積累後,這種產能過剩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是危機隨著當時的西方各國以羅斯福新政實施大基建開始後,各國以政府投資消費基建的形式,逐漸消化了過剩產能而結束。再加上隨著二戰結束後亞非拉殖民地獨立,各國經濟內需開始增長,為了疏通貿易渠道,讓產能在全球進行最優化配置,西方各國牽頭建立了以自由貿易為目標的關貿總協定,也就是WTO的前身。這樣,隨著全球內需市場的發展,貿易渠道的通暢,緊接著二戰結束而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業革新導致的產能再次爆發,就沒有再出現1929年那種形式的產能過剩危機了。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貿易渠道的通暢,市場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世界經濟逐漸擺脫了產能過剩將會導致的危機。但是同樣的,產業危機解除後,由於產品數量及質量在不斷提升,而總體市場需求並沒有完全跟上,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各國央行不約而同的在貨幣政策上進行了革新。簡單的說,就是各國貨幣從以前與貴金屬掛鉤,比如與黃金掛鉤,現在轉變成了以國家主權信用為擔保的紙幣時代。在紙幣時代,各國從全域性的角度,每當供需失衡,供大於求的時候,為了保持總體問題,各國央行就會以負債的形式,發行出大量的紙貨幣來推高原材料價格,這就會傳導到生產端,增加其成本。而在這種情況下,生產方為了保持合理利潤,就會自覺減少產量來平衡利潤與成本之間的關係。但是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什麼問題?生產端是遠離銀行體系的,其被央行放水傳導機制不會高於金融體系,那麼為了生產端能夠被傳導到足夠的貨幣,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體系就會被灌注最大量的貨幣。金融體系在這種產能過剩,央行大力輸送貨幣到生產端的時代背景下,就被央行灌注的水越來越多,導致其體系內泡沫也就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體系虛高的泡沫過頭了,就會被引爆,這就是當代背景下的金融危機原理。

    解釋清了什麼是經濟危機後,那麼央行的動作我們就可以很清晰直觀的描述出來了。央行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通過放水提高社會貨幣量的方式,推高了生產成本來變相壓迫生產部門為了保持利潤而不得不在社會總需求沒有增加多少的情況下自動減少產能,而這種方式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推高了社會總體成本,引發了不斷的通脹,尤其是金融部門由於靠近水龍頭,堆積了過量的貨幣,推高了金融體系的泡沫。所以我們進入現代後,只有金融危機而沒有產能危機的原因。

    回到題主的問題:政府央行是如何平衡引發通脹應對經濟危機的?看了上面的解釋,我是這樣認為的:央行面對出現的經濟危機不得不通過放水的方式來解除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爆炸性的產能過剩問題,通過推高其成本的方式來變相控制其產能,平衡供需矛盾。但是由此帶來了副作用,這就是通脹。

    其實,溫和的通脹一直都是各國央行得預期目標,只要不造成惡性通脹就行。但是又超發了那麼過量的貨幣進入市場,又不想引發惡性通脹,怎麼辦?那就是建立一個大池子,讓過量的貨幣不僅進入了生產金融部門,還得將大頭關進蓄水池,這樣才不會在超發過量貨幣的同時引發惡性通脹。西方國家大部分是將池子建在股市,而我們國家前些年是建在房市。但是隨著房市泡沫與國家程序關係的背離,房市儲存貨幣的壞處就逐漸體現出來了:沒法通過定期暴跌來消滅過量的貨幣,而只有股市才行。因此這些年國家搞股市註冊制,新三板直通車等股市擴容的行為表明我們國家準備把貨幣蓄水池換為股市了。

    綜上所述,國家平衡超發貨幣引發通脹與應對經濟危機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建立貨幣蓄水池,關住一部分超發貨幣,並且通過操作,定期消滅一部分貨幣,適當降低水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無論你怎樣做都會歧視你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