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老中醫

    後世醫家,得脈診要義者,當推張景嶽,滑壽,李中梓,李濱湖四人,而四位大家的著作:《景嶽全書》,《診家樞要》《診家正眼》《瀕湖脈訣》皆是學習脈診繞不開的經典,而於我本身而言:《診家正眼》是我最愛。該書援據經旨,燦列圖文,考校典章,衷極理要,闢非糾謬,正本清源,李中梓老人“究心三十年始成書”。

  • 2 # 郗金民新號

    首推,‘’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一書,;是明,李時珍,在晉,王叔和,‘’脈經‘’,的基礎上,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發現體會後寫成的;全書共27種脈象。隨後,李中梓,在‘’診家正眼‘’一書中又增補了一脈,共28種脈象,至今。後人,雖也有談論脈學之書,均為個人註解見解,並未有新的發現和創新。

    這28種脈象;沒有分清:陰陽,乾坤,天地,男女,男氣為主,女血為主,男女脈象根本不完全一樣,根本不現實。憑書上的理論,根本學不會脈診脈象。

    中醫,幾千年師承祖傳,脈診脈象的祕訣都是傳承下來的,屬於密祕。學脈診,必須到民間拜師學,真正得到師傅的信任,才可能學會學懂脈診脈象,真正學會看病。

  • 3 # 使用者9819503328064

    想學醫就要學好脈學,脈學就是西醫的聽診器,從人的頭,手,背,腦,胸,下肢。五臟六府,三焦,經絡,推出準備的病來。分出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脈中有一陽二陰一陽一陰,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三陽,有微細脈,反關脈。不學好脈怎麼去行醫,是熱症,外感。你當寒證醫。那是要出人命的。老頭親眼見一很出名的醫生,醫一產婦,生小孩剛兩天,全身麻痺痛,苦痠痛,惡寒,一冷一熱。尊古產後氣虛當補,用一四物湯沒有加減,喝半碗藥下喉。兩小時命歸皇泉,如用一小柴胡湯合桂枝湯一服盡解。這就是醫的辯證。

  • 4 # 15933563634

    學醫由其中醫,我認為看書也好,診脈也好,關建還得看一個人的悟性,學醫死記硬背不行,臨床經驗很重要,關健時點要心悟。

  • 5 # dai春華

    上世紀60~70年代,發行的兩本脈學著作,值得研究脈學者,或西醫人員學習脈學的參考書籍。

    一部是張琪老師貢寫的《脈學芻議》,

    又一部是邢錫波老師貢寫的《脈學闡微》。

    這兩部書全國新華書店均有再版的銷售。

  • 6 # 俊人287

    今時沒有脈學。漢丶唐丶宋沒有脈學專著。明李時珍(瀕湖)的《瀕湖脈學》和李士材(延罡)的《脈訣匯辨》都是系統、理論性強的脈學專著。而李士材(延罡)是突出的脈象高手。

  • 7 # 濤濤江水情fmf3

    我感覺如果想學好脈診,必須要多讀多練。古代的如黃帝內經,之後的黃元御張石頑等都比較不錯。最近出的撥開迷霧學中醫也很不錯。脈診歸根到底不是讓你把出什麼脈象,而是透過脈象看出人體內氣血升降浮沉通滯,進而指導用藥用針,從而把氣血調勻,這時候在通過脈象,會看到脈已經正常,正所謂平與不平,天道畢矣。如兩寸脈有力尺脈無力,多是下虛上實,反之則是上虛下實。浮之太過也是氣血不足等。單一的脈容易看出病機,但有的虛實夾雜,這就要講到獨處藏奸了。整體脈弱一部有力,也以補為主,但必須用藥把實的一部分消下去。古人所說,以不平調平,不平者病脈,平者常脈。我的理解就是這樣,希望各位指正。

  • 8 # 於二樓

    古脈學是四診之一,四診合參,對人的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的判斷提供理論支援,特別是對疾病的轉歸走勢更是重中之重,是處方調藥的準星。

    現在的脈學專注於憑脈斷病,斷出西醫學的實質性的病名,並憑此著書開宗立派,已經偏離了古脈學的路徑,至於對錯不予評價。憑脈斷病,是臨床多年經驗的累積,決非熟讀幾本書可以領悟。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古人斯語早有提示。讀書切脈,感而遂通。一一一什麼時候指下感應了脈位、脈率、脈力、脈律、脈長、脈流等特性,以及對人體生理、病理機理有較好的掌握,就有所成就了

  • 9 # 中醫傳習

    中醫體系龐雜,但是又都有淵源。脈學源頭應適於黃帝內經、難經。但是這些書的文字都古奧,而且比較零散,后王叔和編寫脈經,算是第一次系統總結脈學的相關知識。

    不同的中醫流派對脈學有不同的解釋,相同的脈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也不一致,所以導致脈學不好掌握。

    很多人推薦中醫應該從傷寒論、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開始學起,這樣的話脈學就應該從脈經開始,因為本經、難經、傷寒、脈經,這算是一脈相承下來。這個體系也被稱作古中醫。

  • 10 # 天英智業

    按現在人的觀念要求,許躍遠《大醫脈神》和姚梅齡《臨證脈學十六講》當為最佳學本。金偉脈學望塵莫及,王光宇脈學稍過簡要。

    古脈學和今脈學的要求是有區別的。

    古脈學是四診之一,四診合參,對人的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的判斷提供理論支援,特別是對疾病的轉歸走勢更是重中之重,是處方調藥的準星。

    現在的脈學專注於憑脈斷病,斷出西醫學的實質性的病名,並憑此著書開宗立派,已經偏離了古脈學的路徑,至於對錯不予評價。憑脈斷病,是臨床多年經驗的累積,決非熟讀幾本書可以領悟。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古人斯語早有提示。讀書切脈,感而遂通。一一一什麼時候指下感應了脈位、脈率、脈力、脈律、脈長、脈流等特性,以及對人體生理、病理機理有較好的掌握,就有所成就了。(心中脈相,指下脈徵,心指歸一,脈法告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這幾張照片是拍的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