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亞托克斯

    宦官制度並非唐朝一代造成,早在秦朝時期,宦官就假傳聖旨,害死了秦朝繼承人扶蘇,間接導致了秦朝滅亡。可以說,宦官掌握大權後,往往危害極其巨大。

    而唐朝宦官專權是因為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皇權名存實亡,政令不出長安城,各個勢力都在加速脫離唐庭的管控,以至於宦官奪取了禁軍的實權。

    宦官的權力來源於哪裡呢? 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被李輔國以國家大義勸說抗敵,李亨為人性格懦弱,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

    從此唐朝宦官掌握了軍政大權,以及長安城的禁軍排程權,唐庭進一步被架空。宦官掌握大權後,天下大事幾乎全決定於李輔國,宦官更是直言不諱的告訴皇帝:“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唐朝皇帝敢怒不敢言,只能聽命於宦官,所以唐朝的中後期權力都被竊取了。

    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開始,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可以隨意廢殺皇帝、軟禁皇帝、更換皇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把權力交給別人,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否則被架空以後,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 2 # 酷歷史

    唐朝宦官的禍害,始於唐玄宗,興盛於肅宗、代宗,大成於德宗,到了昭宗發展到了極點。

    宦官第五可範等執掌兵權,把持朝政,瘋狂到劫持、威脅天子,如同牽制嬰兒一般,天子得乖乖聽他們的。

    讓往東不敢往西,讓打狗不敢攆雞;廢棄、擁立,全操在他們手中;他們構陷挑撥各藩鎮,傾覆危害國家;出賣官職,收受賄賂,濫用刑罰,損害了朝廷政治,造成王室衰敗混亂。直至朱全忠、崔胤上奏動用軍隊,才根除了他們。

    “宦官們”這麼厲害,形成了“政治氣候”,原因何在?這值得做認真分析。

    從表面看,是禮法制度遭到了破壞,讓宦官們有機可乘。東漢衰敗的時候,宦官的驕縱專橫也是有名的,但他們都是假借人君的權力來擾亂天下,本身並無實權。

    大唐開國初年,因為看到了前代這方面的缺陷,就立下規矩:天下太平的時候,宦官不能掌握兵權,不準參與政事。

    到了唐太宗執政,更是採取了抑制措施,規定宦官的職務不得超過四品。而到了唐玄宗,這個規矩給廢棄了。“權力從制度的籠子裡一釋放”,宦官們便有了可乘之機。

    玄宗天寶元年以後,宦官就不可一世了。宦官一興盛,就如同“小人得志”,“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正常的禮法規矩、朝政秩序就形同虛設了。

    從朝政管理上看,議事規則不盡合理,“防君子,不防小人”。三公、六卿入宮覲見有規定的時間,平時也很難見到天子,政事得按規定的時間、程式辦。

    而那些宦官則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不受限制,很隨便,又有的是時間,這就為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成就了他們的行為。

    從深層次看,皇帝“不中立”,搞遠近親疏,厚此薄彼是根本原因。“禮法遭到破壞”也罷,“議事規則不盡合理”也罷,細想一想,那都是現象,實質是由於宦官“綁架”了皇帝而引起的。

    皇帝就這麼聽他們的?是的,司馬光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認為,宦官們隨便在宮中進進出出,人君從小到大跟他們相見,很熟悉、很親近,有些事就覺得交給他們辦更放心;他們會用甜言蜜語說話,用卑下的詞語請求,皇帝有時也會依從。

    時間一長,如水一般慢慢浸透,皇帝就不知不覺地隨從了;宦官中也有能明識利害、言語談吐思維敏捷的,他們善於察言觀色,奉承迎合而討皇帝歡心,辦事讓皇帝稱心滿意。

    於是乎,政治上的廢退、升遷、刑罰、獎賞,便暗中轉移到親近熟悉的人手中,而人君卻感覺不出來,就如同喝陳年美酒,喜歡它的味道,卻忘記了它也能使人醉倒。這樣,大權就轉移到宦官手中。

    在唐朝,宦官的興起至紅極一時,共經歷了五代皇帝。經經歷的皇帝之多、跨度之大、時間之長、危害之極,可謂罕見。

    可是沒有一位皇帝主動提出廢除他們,沒有察覺他們有什麼不好,這恐怕就是心被“偷”走的緣故。皇帝喜歡宦官,就如同“情人眼裡出西施”、“王八看綠豆——對眼”,那是沒辦法的事!

    人們常說:家賊難防。就是因為“家賊”是“自己人”,你根本就不防。一旦要防,還是有辦法的。因為他監守自盜,偷的是“物”,很具體,看得見、摸得著。

    但像宦官這樣的“家賊”,“偷心”就很難防了。他們偷的是“心”,看不見,摸不著。而當事人皇帝又不覺得丟了什麼,別人察覺有什麼用啊!別說你不敢說,就是說了他也不聽。

    之所以不聽,有兩種情況。從皇帝方面來看,甘心情願,不留心!人家不偷你還覺得渾身不得勁,像掉了魂似的難受。

    人家偷得越帶勁你越覺得舒服,哪裡還有什麼提防啊!心讓人“俘獲”了,你就成了人家的人了,人家拿著你的“心”,便可以招搖過市,為所欲為。

    從宦官方面看,是偷者有心!這些人本來個個都“不白給”,再加上長期在皇帝身邊工作,都是人情世故的“高階推手”,具有讓你“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高超本事。

  • 3 # 一貳一橙

    唐朝的宦官之禍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嚴重的,自唐玄宗之後,宦官開始入主朝政,不但掌握了中央大權,就連唐朝中後期的皇帝,遇到宦官都得低頭。

    據統計,從唐肅宗李亨起到唐景宗李柷唐朝滅亡結束,一共十四位皇帝,其中七位為宦官所立,兩個死於宦官之手,說句“自古宦禍,莫過於唐”的話,恐怕沒人會反對吧!

    唐朝在唐高祖時期的宦官,還沒有出現如此嚴重的情況,這除了帝國初興,皇帝都比較英明果斷之外,在制度上對宦官的限制,也使得宦官沒了生長髮育的土壤,所以唐朝宦官在中後期開始禍亂朝綱,說起來其實還是制度的崩潰,而這崩潰,則和唐朝中期的兩場兵變有著直接的關係。

    唐朝宦官的崛起開始於唐中宗李顯時期,但由於朝廷對授予官職的力度還是很嚴格的,所以這時候的宦官還沒什麼力量鬧事

    按照新舊《唐書》的說法,在唐太宗時期開始設立宦官制度,規定管理宦官的部門為一省(內侍省)、五局(掖廷、宮闈、奚官、內僕、內府),總人數不過數百人,而且其長官內侍最高只能授予四品職位,不得任命三品官職。唐朝的官制分三十個等級,其中地位最高的為一、二品,可是多是殊榮,專門用來封賞有功之臣,實際掌握中央大權的職位是正三品的官員。

    以唐朝中央最高決策機構政事堂來說,裡面除了三省長官為常任宰相之外,還有一種“兼職宰相”,就是以流內官兼任宰相,和三省一起討論政事,再把決定交由三省去處理,兼職宰相的職位一般都會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表示他們雖然沒有正三品職位,但位同中書令、尚書僕射、侍中等三省長官一樣,是實際上的宰相。

    武則天時期,由於過度屠殺異己,而武家子孫能力和威望都不足,為了防備李家子孫和大臣的反撲,武則天開始重用宦官,破除李世民定下的制度,擴充宦官人數,像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就是在武則天時期入宮,還和武家打得火熱的,到唐中宗神龍中期,禁宮宦官已達到三千多人,其中破格授予七品以上員外官職位的宦官達一千多人:

    員外官職位首創於魏晉時期,屬於編制外的官職,大多用來授予告老還鄉的官員,讓他們有個身份和一份俸祿可生活,但基本上不能再幹涉中央和地方事務了,神龍年間的那一千多個授予員外官的宦官,雖然可能也是退休的老宦,但恩賜也是比之前要高出規格的了;唐朝時,官員們之間用來判定品級的標準就是衣服、冠和配飾,一般高階官員都是配朱衣紫綬,金、銀魚符(就是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裡突厥人從酒鬼懷裡拿的那個),而下層官員一般只配青衣,杜甫詩曰:“青袍朝士最困者”;武則天和李顯雖然開了宦官的限制,但對於朱衣紫綬這些還是很嚴格的,有是有,但極少,而且在唐玄宗前,也沒有記載過任何一個佩戴過朱衣紫綬的宦官,可見這時期的宦官,還是作為後宮的附庸存在,實力不強,也就打掃打掃庭院,守守宮門等等。

    貞觀中,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內侍是長官,階四品。……則天稱制,二十年間,差增員位。中宗性慈,務崇恩貸,神龍中,宦官三千餘人,超授七品以上員外官千餘人,然衣朱紫者尚寡。

    可是制度這事一旦有人開了頭,那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到最後總會失控的,武則天和李顯雖然使用了宦官,但也沒把權力下放給他們,可到了後期,用來管理宦官的制度越來越寬鬆,宦官們在玄宗時期迎來了一次巔峰。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名號,率十五萬漢胡聯合軍直衝洛陽、長安,這就是第一場和宦官專政有關的動亂——安史之亂,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在已經久不知兵的朝廷面前,安祿山的軍隊摧枯拉朽一般就攻破了洛陽,抵達潼關之下,而由於唐玄宗和楊國忠兩人的胡鬧,大唐帝國最重要的一道保險——潼關被攻破,首都長安直接就裸露在安祿山的鐵蹄之下。很快,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成都,而被太子李亨遙立為太上皇,李亨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但唐玄宗在到達四川之前,在路上就下令西北地區駐守的軍隊全部回援勤王,而在這些隊伍中,就有一支來自於西北的軍隊——神策軍。

    唐朝的府兵制自武則天以後就逐漸糜爛了,唐玄宗繼位後,則在原先帝國的府兵制度進行了修改,採取了募兵制,這是一種屬於強幹弱枝的做法,中央禁軍的戰力和人數蓋過了十大節度使中的任何一人,是專門用來防備節度使和保護皇帝,而在唐朝禁軍之中,實力最強的則是神策軍。這是原本為了防備西北吐蕃而設定的一支戍邊軍隊,戰力很強。

    這是唐朝歷史上記載宦官全面掌握兵權的時候,唐玄宗時期雖然也有楊思勖、高力士等宦官帶兵出征的情況,可是並沒有授予全部兵權,他們還是得在朝廷任命的大將軍手下辦事。

    魚朝恩能得到神策軍的原因,則完全是因為安史之亂和馬嵬坡之變,使得親身經歷過的李亨不敢再相信大將和護衛將軍了,所以才選擇宦官來執掌禁軍,保護自己,從此神策軍兵權就落入了宦官手裡,在太上皇李隆基、肅宗李亨相繼去世後,接任魚朝恩執掌禁軍的李輔國,則擁立了太子李豫登基,是為唐代宗,並在之後吐蕃入侵、代宗出逃時立下了護駕之功,宦官權勢正式崛起。

    李輔國之囂張,連身為皇帝的代宗都對其無能為力,還得恭恭敬敬地尊稱李輔國為“尚父”,授予中書令、司空等三公三省職位。歷史上皇帝叫太監為父親的,除了東漢靈帝之外,就只有唐朝了,而且東漢只有一個靈帝,可唐朝除了代宗李豫之外,還有僖宗李儇,稱田令孜為“阿父”等,這或許並不是皇帝有多昏庸,而確實是已經身不由己了。

    自安史之亂後,藩鎮開始獨立一派,表面上尊奉朝廷,實際上自家經營,而其繼承權,也多是“父死子繼”的世襲,一些態度好可能還會上書給皇帝看看,態度不好的就直接任命了,像藩鎮中最跋扈的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德宗繼位的時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上書要求成德留後的位置,卻遭到了李適的拒絕,死活不給任命詔書;沒任命詔書就不做了嗎?不可能的,給詔書是大家面子都好過,不給的話我照樣做,而且李惟嶽不但照做,還聯絡了另外三鎮節度使一起,起兵反唐,稱孤道寡了;

    四鎮之亂爆發,李適剛開始還嚇了一跳,可也很快就平靜了下來,從容地排程了一萬邊境秋兵,以及朔方、關中、太原、四川、江淮等道的兵力,和四鎮硬槓上了。在忠心的節度使和朝廷優勢兵力的打壓下,四鎮分崩離析,勝利已指日可待。

    可是李適畢竟太年輕了,對政治十分不敏感,還沒完全摘取勝利果實之前,就下令將成德鎮一分為三,使得原本平叛的節度使們和四鎮手下兵馬使不滿,於是倒戈相向,背叛了朝廷,轉向了四鎮。

    在經歷了一連串變故後的李適,也開始變得不信任節度使和手下,而改信宦官了,畢竟在自己兩次出逃中都有宦官盡心盡力護駕的身影,雖然自李輔國死後,朝廷對宦官的要求又嚴格了起來,可數次動亂讓李適又開始重用起宦官來了。本來魚朝恩和李輔國用以專權的工具——神策軍,在代宗晚年已經被移交到了武將手裡,可李適害怕武將作亂,於是又將神策軍交回給了宦官,

    李適回長安後,設立護軍中尉、中護軍為神策軍最高統帥,由心腹宦官竇文場、王希遷擔任,自此,宦官已經全面掌握了中央禁軍大權,而在外部還有稱為神策行營的衛府兵,隸屬於神策軍,神策軍總攬首都內外軍權,號稱“四貴”,指的就是左右神策軍的護軍中尉和掌握外部兵權的樞密院二使,這些職位全部由宦官擔任,四貴即是將、又是相,皇帝的廢立生殺皆由其做主,權勢滔天,史稱“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總結:唐朝宦官專政的由來,其實並不是什麼制度的結晶,而是用以鉗制宦官的制度崩潰所導致的,宦禍誤國害民,連皇帝的生死都由不得自己做主,廢立之事還得聽宦官點頭,這一切又能怪誰呢?

    光怪皇帝是不對的,畢竟唐朝中後期的皇帝中,有志奪回禁軍權利的也大有人在,唐文宗被軟禁不說,唐敬宗為此甚至付出了寶貴的性命,而那些大臣們皆自保不暇,執著於黨爭,爭先恐後地依附宦官,外部節度使不聽號令,整個唐帝國從制度上已經成了一團亂麻了,連號稱小太宗的李忱都無能為力,何況是能力、智慧、城府都不如他的文帝、武帝等人,宦官從朝廷和節度使之間的夾縫生長起來,這是社會局勢的原因,怪不得誰了。

  • 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槍桿子永遠都是權力的核心,誰掌握了槍桿子就掌握了權力。

    權力總是傾向於集中的,皇權總是不願意被貴族所制約。

    然而皇權一旦高度集中,就必然會有一部分轉移到皇帝的親近之人,宦官就是典型的例子。

    唐代宦官專權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以外,還和關隴貴族的沒落有關。

    無論是隋還是唐,都起家於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在政治和軍事上擁有極大的權力和勢力,即便是皇室也不得不受其制約。

    關隴貴族集團的存在既維護了皇室的權威,給予了皇室軍事上的支援,也在政治上對皇權形成了制約。

    在唐代前期,關隴貴族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話語權,在仕途上也有一定壟斷地位。

    正因為關隴貴族的強大,連皇帝都受其制約,宦官就更不可能興風作浪了。

    關隴貴族的沒落和武則天有很大關係。

    自隋代創立了科舉制,唐代便沿襲了這種人才選拔制度。

    有了科舉制度,社會各個階級之間的流動性大大增強,貴族的沒落也將必然發生。

    然而科舉制度在唐朝前期還不是特別興盛,關隴貴族依舊把控著仕途,直到武則天對科舉進行了強化和改革,科舉制度才成為了人才選拔的核心制度。

    武則天武則天特別重視科舉,開了後世“殿試”和“糊名”的先河。

    武則天的重視科舉,促成唐朝科舉文章考試的進一步發展。

    武則天稱帝后,還破例開了武科,即在科舉考試當年同時進行武舉考試,內容有騎射、步射、馬槍、負重等內容,考中的可以任用為武官。

    權力總是傾向於集中的,皇權總是不願意被貴族所制約。

    關隴貴族在經歷了隋唐兩代皇室的打壓之下,勢力也越來越所,武則天更是給予了致命一擊,從此關隴貴族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然而皇權一旦高度集中,就必然會有一部分轉移到皇帝的親近之人,宦官就是典型的例子。

    唐代在玄宗李隆基之前的宦官基本上都籍籍無名,玄宗朝的大太監高力士可謂是鼎鼎有名,其權力也是不小。

    沒有了關隴貴族的制約,宦官便可以從皇權汲取力量。

    高力士雖然是權力極大的宦官,但此時的唐代還處於盛唐,皇權還集中於皇帝,所以宦官並不能對皇帝造成威脅。

    然而在經歷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皇權被嚴重削弱了。

    宦官在中晚唐獲得了極大的權力,但僅僅依靠皇權分享的權力還不足以威脅到皇權。

    中晚唐的宦官還有一個盟友,那就是禁軍。

    宦官通過和禁軍的勾結,掌控了兵權,由此便足以威脅到皇權。

    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所弒,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所弒。

    槍桿子永遠都是權力的核心,誰掌握了槍桿子就掌握了權力。

    唐朝亂於藩鎮,亡於宦官和禁軍。

    安史之亂讓唐朝大亂,而禁軍和宦官的專權讓皇權被架空,最後唐朝被朱溫所篡。

  • 5 # 湘西超風行者

    前期士族門閥制度與中央集權制度的互相利用的政治鬥爭的產物,中後期的節度使制度無法受到集權制度節制下的政治路線的產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能力和工作情商哪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