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霖卓

    如果說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或者君王,在取得功績開創萬里河山這方面找到知音的話,非劉邦和朱元璋莫屬,原因是二人有太多相似點。背景相似,二人都是平民,毫無官方背景,而且二者是不是士族家庭子弟,說的直白一些,二人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成功方式一樣,二人都是因為前朝暴政民不聊生引發農民起義,通過農民起義取得成功。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二人身後都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呂后和馬皇后,二人都能幫助老公治理國家。施政綱領相似,二人皆是廢除前朝暴政,實行仁政,與民休息。劉邦的約法三章,朱元璋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都是廢除暴政實行仁政。治國理念部分相似,比如採取分封制,遷富戶等等。二人給我一個啟發,不同時代給予了我們不同的機會、行業,腳踏實地去做,持之以恆肯定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不要抱怨,不要去比爹。

  • 2 # 陳小默

    朱元璋與劉邦,誰的本事更勝一籌,兩人的遺言中看出答案

    自從帝制建立起來以後,皇上便一統天下,臣民都要聽皇上的,皇上的話就是真理。而這種制度,是秦始皇開創的,他還統一了全國的貨幣與文字。縱觀歷代王朝,在眾多的皇帝之中,有兩個是平民出身,他們分別是哪兩位呢?二者相比的話誰又更加厲害呢?

    秦王朝以後,朝代的更替從未停止過,在這些皇帝裡,絕大部分都是出生在名門貴族,本就是身份尊貴、才能出眾的人。但這樣多的皇帝中,也有出現過例外的情況。就比方說,今天我們要聊到的,古代歷史上的兩個特殊的皇上,他們都是草根出身,這二位便是劉邦與朱元璋。剛開始時,這兩位的地位都十分的低,家境也不算好,出身清貧,因此他們都度過了一段艱苦難熬的日子。

    但是最後都靠著不凡的努力,攀登上了人生的頂峰,坐上了至高無上的皇位。兩人雖然出身相類似,但是為人處世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大不相同,在兩人的遺言裡也可見一斑。劉邦打小時候就不愛學習,長大以後還做了小混混,但是他為人熱情並且十分講究情義,因此在那時候就有不少跟班。

    後來遇見一個看面相的先生,說劉邦有著帝王相,還把自己的閨女嫁給了劉邦,而這個先生正是皇后的父親,劉邦一躍成為了皇室的人,後來還真的做了皇帝。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他早先在街頭要過飯,還當過和尚,二十五歲的他決定開創一番事業。便回到了家鄉,廣招人才,為後續自己的提升打下了基礎,也贏得了群眾的心,最終才坐上皇位。

    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兩個人的遺言都說了什麼,劉邦的遺言揭示了哪一位才是皇室的忠臣,他在遺言中說,能夠撫慰劉家皇室的人,一定是周勃。而當皇后也去世以後,周勃誓死保護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親自領兵上陣殺敵,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劉邦沒有看錯人。而朱元璋的遺言,說的卻是在他去世以後,皇親貴胄們不要來參加他的喪禮。一定得讓他們待在各自的封地。其實朱元璋留下這句話,就是為了保護他的孫子,因為他知道藩王有野心,所以只能這樣先把局面控制住。大家覺得,二者誰更顯得高明呢?

  • 3 # 白雲雁水

    在中國古代幾百個皇帝中,大多數皇帝出身貴族,如秦始皇、唐太宗等,但也有少數皇帝出身下層,從普通流民變成專制帝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被後世稱為布衣天子的漢高祖劉邦,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這二人身上有許多共通之處。

    有的記載說劉邦小時候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其實他不甘心一輩子當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民。他為人豪爽、寬厚,常帶一幫窮兄弟到家中吃喝,遭到他嫂子的冷眼。他的朋友中有沛縣同鄉衙門內的主吏掾蕭何、衙門中的馬車伕夏侯嬰、縣獄的小吏任敖、獄掾曹參、屠狗的樊噲、學織蠶絲為生的周勃等人。他們幾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下層,有的在衙門中任職,有的懂文,有的習武,有的熟悉官場情況,都屬於“布衣”(當時窮人穿麻織的布衣服, “布衣”是平民的代稱)。劉邦結識他們,增加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他們後來均成為參加反秦起義、協助劉邦開國建業的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所有皇帝中出身最苦的皇帝。元致和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極其貧苦的家庭,他的父親叫朱五四,是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孤莊村人,世代務農,當佃戶,災荒和瘟疫使這個小小的村子達到了戶戶死人、家家逃荒的地步。元至正四年(1344),64歲的農民朱五四於四月初六死去,大兒子朱重四於四月初八死去,妻子陳二孃於四月二十二日死去。一家人半個月死了3人,只留下二兒子朱重六和小兒子朱重八(後名興宗,即朱元璋)。可憐的重六、重八兄弟靠窮鄉親的幫助,草草地掩埋了父、母、哥哥的屍首。朱元璋只得替田主打工放牛過活,同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和明代開國功臣的湯和、周德興、徐達等窮孩子。朱元璋青少年時和劉邦一樣,在窮苦的環境中養成了好俠義、講信義、負責任的性格。後來由於家裡實在太窮活不下去了,17歲的朱元璋到當地的皇覺寺當了和尚,負責掃地、打鐘、擊鼓、洗衣做飯、看守、侍候老和尚等工作。由於當地的災情太重,皇覺寺的租米收得越來越少,這麼多和尚天天要吃飯怎麼辦?進寺才50多天的朱元璋就被皇覺寺打發出門當了雲遊僧(就是雲遊四方,到處化緣的和尚)。他頭戴破帽,拿把破扇,手拿瓦碗, 敲起木魚,離開了家鄉,當上了乞丐和尚。在朱元璋當和尚雲遊淮西的幾年中,歷盡堅辛,但也廣泛地接觸了社會下層的生活,開闊了眼界,後來他結識了以宣傳彌勒佛降生為教義,從事反元活動的紅巾軍開山祖師彭和尚,並且參加了彭和尚領導的祕密組織。21歲那年,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元至正十一年(1351),元末農民起義爆發,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反元起義的郭子興,經過17年戰鬥,朱元璋依靠他的能力和才智,在元末起義群雄中脫穎而出,由小變大,由弱到強,統一中國,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歷史上根本沒有天生的皇帝,事業的成就雖然要有機遇,但主要靠自己的決心和努力。出身貧苦下層的人對社會的瞭解更深,更有經過磨鍊後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奮鬥到底的精神,對成就事業的可能性更大,這或許是布衣天子和乞丐皇帝終生具有平民情結的原因!

    二、百折不撓的雄心壯志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劉邦和朱元璋在天下大亂、群雄紛爭時脫穎而出,成為亂世中的豪傑,成為一統天下、建立新王朝的英雄。他們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關鍵的是,二人身上皆具有百折不撓、堅定不移的雄心壯志。

    劉邦在當泗水亭長時,經常押送士卒去咸陽服徭役,一次他看到秦始皇的威嚴,嘆息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立下了欲取代替秦始皇自己當皇帝之志向。劉邦在他家鄉的朋友中常有不同凡人的舉動,常被公認為眾人的領袖,所以《史記》稱他: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

    這樣一位性情豪放大度,願意幫助別人的人當然會得到群眾的擁護。雖然蕭何曾批評劉邦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但是經驗豐富的呂公看出劉邦一定能成就大事,不顧其妻呂媼的反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劉邦,這個女兒就是後來的呂后,賢妻助成了丈夫的大志,做成了一番英雄事業。

    劉邦在建立西漢王朝前征戰七年,屢遭失敗,但總能總結經驗,敗而再起,失而復得;並且能夠抓住機遇,化消極為積極,在危急和困難關頭,以身作則,眾志成城,轉危為安;並在敵人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發揚追窮寇的精神,一鼓作氣地將敵人消滅,從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明太祖朱元璋少時的英雄志更是婦孺皆知,他從小在一幫窮孩子中就與眾不同。他愛當頭、敢作主、重義氣、肯幫人。他和一批放牛的窮孩子實在餓得過不下去時,朱元璋出點子偷偷宰殺了一頭小牛崽,窮孩子們飽食了一頓,後來地主追問,朱元璋承擔了責任,因此受到了一頓毒打。由此,朱元璋的過人見識和敢於造反、敢於負責的精神得到了公認。朱元璋還願意玩做皇帝的遊戲,他找塊舊木板做了個皇帝的天平冠,坐在高處,裝作皇帝的威嚴樣子,叫小夥伴們排成一排,輪流作輯朝拜,稱他為“陛下”“萬歲”,並稱有朝一日造反起家,自己當上皇帝。

    朱元璋在造反起義的過程中,辦事勤勉,敢作敢為,衝鋒在前,獲得的戰利品,不論是錢財還是糧食,都如數全部上交。獲得的上級賞賜,他又能分給大家,從不自己獨佔,平時,他能積極主動地幫助其他戰友辦妥各種急事、難事,所以,他在戰友中迅速建立了威信。在戰勝陳友諒、張士誠兩大敵人後,他深有體會地對將士們說:

    “元末群雄並起,士誠、友諒最強大,士誠所佔地方富庶,友諒軍事力量雄厚,我不及也。但我靠的是嚴行法紀,講話算數,不亂殺百姓,刻苦辦事,和大家同心協力,才取得勝利。”

    他的夫人馬氏也處處以身作則,在戰爭年代帶領婦女家屬縫鞋織衣支援前線,當了皇后以後帶頭過儉樸生活,甚至吃粗糧,對明初宮內的崇尚儉樸、勤政務實的風尚起了推動作用。

    歷史證明,劉邦和朱元璋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複雜的,最終他們成功了,成功者的經驗就有立定大志、百折不撓這一條,百折不撓的雄心壯志,就是在逆境中能夠轉敗為勝,轉危為安,利用機遇,擴大成果,以身作則,眾志成城,獲取最後的成功。

    三、不拘一格的選賢任能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原來文化都比較低,這兩位從平民中成長起來的皇帝,畢生熱愛學習,接受、吸收先進文化。他們求賢若渴,不拘一格地選賢任能,奠定了他們事業成功的基礎。

    劉邦懂得信任和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史稱“漢初三傑”的是蕭何、張良、韓信,是劉邦成功的得力助手。蕭何是劉邦的同鄉老友,本在沛縣衙門從事文書工作,是一個很有政治遠見的下層知識分子。劉邦起義初期,得力於蕭何的決策;劉邦入關後安撫秦民,約法三章,得力於蕭何的建議;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使韓信在擊敗項羽的戰鬥中起了重大作用,得力於蕭何的力薦;劉邦多年征戰在外,多次失敗,得力於蕭何從關中源源不絕的軍糧接濟;劉邦定關中得天下後,其他將士去尋找財寶,獨蕭何派人去保管秦代的圖書資料,後來又派人到全國各地去搜尋圖書資料,使之成為漢代統治的基礎。張良是著名的謀略家,多次出奇計使劉邦轉危為安,特別是鴻門宴上劉邦得以脫身,轉危為安,就有賴於張良的計謀。劉邦到了漢中後,決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攻入關中,出於大將韓信的計謀,在劉邦與項羽的決戰中,韓信所率的大軍平魏、破趙、克齊,在北部戰場連獲大勝,接著南下攻楚,為劉邦擊敗項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漢初三傑為劉邦所用,反映了人才在建立和鞏固新朝中起關鍵作用。 除這三傑之外,曹參、樊噲、陳平等人,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難怪劉邦平定天下,宴賞群臣時發自肺腑又不無得意地說道: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朱元璋在其成功的事業中,不拘一格選拔任用的賢才能人更多。朱元璋出身貧苦,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他一方面養成在實踐中培養人才的習慣,另一方面,特別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如果問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有何不同之處,應該說是否能夠廣泛吸納賢才為自己服務是其中的重要差別。朱元璋參加反元起義以後,招徠了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一批深通治國方略的儒生謀士,這兩種人才助成了他的帝業。在武將方面,除了他的舊友湯和、徐達等外,先後招徠了常遇春、廖永安、胡廷瑞、廖永忠、楊景、李文忠、傅友德、馮勝、鄧愈、藍玉、沐英等人,他們中很大部分人原來是朱元璋的政敵手下的將領,而為朱元璋招降吸納過來的。他們都忠於朱元璋,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雖然他們中很多人在朱元璋當皇帝后因種種原因被處死或毒死,但是他們為大明王朝建立的戰功是公認的。在文臣方面,有李善長、朱升、胡惟庸、劉基、宋濂等。儒士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成為朱元璋發展勢力的正確決策;劉基是朱元璋的軍師,在戰時幫朱元璋出謀劃策,戰後為朱元璋制訂法律,編纂史書;宋濂是太子的師傅,受到重用;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和朱元璋同籍安徽,後因“謀反”等罪被殺,但在朱元璋前期的事業中也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可見,劉邦和朱元璋固然有遠大抱負,但是沒有賢臣良將輔佐肯定成不了大業,任何時候,人才——永遠是成事固基的第一因素。劉邦和朱元璋在成就帝業初的選賢任能,確實為後世留下了佳話。

    劉邦先入關中後,安撫秦民,封閉府庫,嚴禁搶掠,約法三章,優待降者,深得人民的擁戴。特別是進入關中後,劉邦本人和將士們,能夠忍住慾望,能抵住金錢財富女色的誘惑和干擾,抵住在報復心理下進行搶劫殺戳的慾望的干擾,堅持安民、扶民、愛民,為他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項羽俘獲了劉邦的父母妻子,當兩軍在中原相持時,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太公綁在高臺,準備以殺太公來要挾劉邦投降,這對劉邦是否能堅持正確的方向是一個極大的干擾。作為孝子的劉邦也可能出於一時的衝動,為保護其父母妻子而向項羽屈膝投降,也可能一時性起和項羽進行拼殺。但劉邦很聰明,他早就估計到項羽不會去殺害太公,因為這樣對項羽不可能帶來任何好處,而且還會背上惡名。因而劉邦用巧妙的回答拒絕了項羽的要挾,果真太公未被加害,劉邦也未向項羽作任何讓步,這可以說是劉邦在與項羽爭戰過程中擺脫了一次重大的干擾,體現出 了能屈能伸的本領。

    朱元璋在這方面也有成功的表現,他不但能忍讓,還本著不樹敵的思想,與對手虛於周旋。他佔領集慶(應天)後,看起來北面有小明王、劉福通的勢力,西面有徐壽輝、陳友諒的勢力,東面有張士誠的勢力,浙東有方國珍的勢力,四川有明玉珍的勢力,他則夾於劉、陳、張三大勢力之間,而所佔地區又最小。朱元璋的聰慧之處在於能化不利為有利,他一直聽從小明王劉福通的號召,讓小明王、劉福通的大軍在江北與元軍苦戰,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防止了元軍的進攻,正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直到自己完全能左右形勢時,再殺掉空存虛名的小明王。對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幾支勢力,他並不一一樹敵,而是分化利用,各個擊破,先消滅陳友諒,然後消滅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最後出軍北伐,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能屈能伸的忍讓之術,絕不是懦夫行為。劉幫和朱元璋,較之和項羽、張士誠之流比,不逞匹夫之勇,在劉邦與項羽爭戰的多年中,總的來講劉邦處於劣勢,但劉邦懂得必要時對項羽忍讓,鴻門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朱元璋接受朱升的建議,就是要鞏固和發展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最後掃平群雄,統一中國。

    五、濫殺功臣的獨裁統治

    如果說劉邦和朱元璋一生的最相通之處,就是在他們登上皇位後,對功臣的濫殺了。

    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開創了誅殺功臣的先例。韓信是漢初三傑,是消滅項羽,建立西漢王朝的第一功臣。如果劉邦善待他,以他在指揮幾十萬大軍時始終忠於劉邦來看,他是不會背叛劉邦的。後來劉邦把他從齊王降為淮陰侯,命他入住長安,剝奪了他的全部權力,他有怨言是真,但是否真的謀反存疑,但劉邦和呂后還是把他和他的家族都誅殺了。劉邦誅殺彭越更是冤案,是呂后設計擅殺的結果,呂后將彭越殺死後,將他的身體砍成肉醬,分送諸侯,當時正在打獵的英布,見到彭越的肉塊,驚恐萬狀,惟恐呂后的屠刀會落在自己頭上,便暗中調集兵力以自防,結果為其下屬告發,劉邦派人調查,英布於是公開起兵反抗。由此可見,英布起兵反漢,是被逼出來的。與此同時,劉邦擊敗並俘虜臧荼,盧綰逃亡匈奴,削奪張敖封號,漢初的異姓王皆被消滅。盧綰、張敖、臧荼等人也是西漢興國的功臣,他們被劉邦所殺,亦屬歷史冤案。

    而誅殺功臣規模之大、人數之多,以實行專制主義的明太祖朱元璋為最甚。朱元璋殺功臣主要原因除怕功臣謀反外,還有就是功臣居功自傲、專權獨攬、違法亂紀、侵害人民。處死其中罪惡大的個別人如胡惟庸、藍玉等是完全應該的。但朱元璋既偏聽又疑心,殺戳的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明初功臣除謹慎守法、交還兵權的湯和、李景隆等個別人外,其他都被他殺完了,而且一殺就株連九族,禍及其手下的將士、官員、同鄉,一殺或幾百人,或幾千人,或幾萬人,大批無辜者被殺害,造成了一片恐怖的局面。

    劉邦、朱元璋濫殺功臣,不是偶然的,這二人系流民皇帝起身,原先也深受貴族官僚的壓迫,一旦起義成功當了皇帝,便急於想方設法鞏固統治,由於在統治集團中缺少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加上小農的自私狹隘心理,便不得不利用專制暴力手段來鎮壓和消滅異己。

  • 4 # 中學歷史背後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縣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濠州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繼承者。

    縱觀中國歷史259個皇帝,劉邦與朱元璋得國最正,這一觀點不是沒有道理。歷史的奇妙之處在於大明朱元璋雖與大漢劉邦雖然遠隔前年,但朱元璋的人生軌跡彷彿是劉邦的翻版。

    1、出身布衣,身份低微

    劉邦是街頭小痞子出身,朱元璋是要飯出身。兩人甚至開始是連正經的名字都沒有,劉邦被人稱為劉季,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順序,劉季就是劉四的意思,一腦袋冷汗呀,多虧劉邦不姓趙。

    而朱元璋叫朱重八,重八是什麼意思?就是八八。從名字可以看出兩人的出身。如果按照傳奇遊戲裡的新手裝備算,兩人很可能連那件防禦0-1的布衣都沒有。

    2、被迫起義,得勢較晚

    劉邦是當了個亭長小吏,在押運務工人員途遇暴雨,進度延期,去也是死,起義也是死的情況下,鋌而走險(與程勝吳廣境遇相同,但開局還沒有陳勝吳廣裝備好)。

    朱元璋呢,為了口飽飯,出家為僧,躲避外面連天的戰火,就這樣還被人往紅巾軍上牽扯,這才投奔義軍。

    3、敵強我弱,百戰維艱

    劉邦抽到了挑戰超級大BOSS的副本,對戰楚霸王項羽,楚霸王項羽是什麼人?歷史公認武力值第一人。親率3萬騎兵一個衝鋒就將劉邦的56萬聯軍打了一個對穿,如同快刀切黃油一般。雖然劉邦敗多勝少,依然困項羽於垓下,滅霸王於烏江。

    朱元璋抽到的是混戰地圖,群雄並起。陳友諒、張士誠、北元。哪個都比朱元璋實力雄厚。最後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決戰北元。“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成就開國偉業。

    4、斬殺功臣,鳥盡弓藏

    劉邦登位後殺了淮陰侯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基本上團滅了開國元勳。

    朱元璋得國後先殺了李善長、藍玉、常升、馮勝、付友德、費聚、唐勝宗、陸仲亨、陸聚、鄭遇春等,開國功臣幾乎屠戮一空。

    5、孫子削藩,藩王造反

    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劉啟聽晁錯的削藩。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聽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的削藩。於是漢七國之亂,明朱棣靖難。

    各位帥哥、美女,看到這裡了,點了關注唄。我給你們講講歷史背後那些有趣事。

  • 5 # 中車東先森呀

    漢高祖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幾乎沒有相同之處。除了出身相對較低。劉邦是大漢帝國的開國君主,他出身庶民。而朱元璋是大明帝國的開國君主,他也是出身農家。

    由於各種維度的相似性,很多人認為劉邦和朱元璋應該是同一類人。但事實卻截然相反,他們兩人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表現出的戰爭思維不但是差異極大而且是截然不同的。

    那具體是如何不同呢?

    一、在面對強敵時,劉邦擅長決策,而朱元璋卻擅長判斷。

    比如,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對強大的項羽無可奈何,這時韓信提出了一個非常冒險的計策。

    韓信提議,以劉邦為誘餌,在正面吸引項羽的主力。而當項羽的主力軍隊被劉邦拖住時,韓信則率兵東進,趁機去攻下函谷關以東的魏國、趙國和齊國。

    項羽的軍隊在南方,劉邦的軍隊在北方,趙國、魏國和齊國在東方。所以只要等韓信攻下這些土地以後,從地勢上講,就可以與劉邦一起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合圍。

    這個計策非常的冒險,以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稍有差池劉邦便會有性命之憂。

    但劉邦卻依然採納了這個建議,為什麼呢?劉邦有自己的思考。

    首先,戰爭的目的是打敗項羽。其次,以項羽的軍事能力,想要打敗他不冒極大的風險是不可能的。所以冒險就是想要打敗項羽,唯一可以選擇的方向。

    當目的和方向確定後,劉邦就開始思考韓信的方法。

    首先,韓信的策略是讓劉邦去冒險,這符合戰爭的方向。其次,他的策略為打敗項羽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符合戰爭的目的。

    因此,從劉邦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最佳的決策者應該是這樣的。雖然我不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但我卻知道事情應該達到一個怎樣的目的和方向。

    然後再根據這個目的和方向,在下屬的眾多建議中,找出一個最合理的方案。

    而朱元璋在造反的最初階段,同時面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強大的農民起義軍。

    當時幾乎所有的將軍和謀士,都建議朱元璋應該先去攻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的力量比較弱,而陳友諒遠比朱元璋自身要強大。

    但朱元璋卻力排眾議,選擇了先攻打陳友諒。

    為什麼呢?朱元璋自己說,張士誠的性格特點是量小,量小的人不願多生事端。所以我們如果先攻打陳友諒,張士誠是不會插手我們之間的爭鬥的。

    而陳友諒的性格特徵是志驕,志驕的人最愛惹事。所以如果我們先攻打張士誠,陳友諒肯定會在我們的背後捅一刀。到時候我們腹背受敵就很難辦了。

    這一番言論讓所有的謀士和武將,都對朱元璋的戰略眼光佩服不已。

    所以判斷對手這個東西本質上是什麼?

    我認為就是,我與對手進行博弈的時候,並不是在對手出招後再做出反應。而是在對手出招之前,就提前根據對手的性格以及所處環境,判斷他下一步的行為。這也是朱元璋能成功很重要的一個潛質。

    二、在具體的管理下屬方面,劉邦是作為一個核心居中排程,而朱元璋首先就是最能幹的員工,其次才是老闆。

    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高起與王陵說實話了: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麼好處也分給大家,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

    劉邦一笑,回道: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這三人是當今天下人傑,可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所以在劉邦手下,蕭何是負責後勤的,張良是負責戰略決策的,韓信是負責軍事指揮的,樊噲、夏侯嬰等人是軍隊的中高層領導,負責衝鋒陷陣。

    也就是劉邦手下的這些文臣武將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長,他們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須要互相搭配。

    那劉邦的作用是什麼呢?

    第一,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

    比如劉邦任命韓信當了大將軍之後,樊噲,盧綰等軍中舊將不服韓信,是劉邦用自己的威望,壓住了眾人對韓信的刁難。

    第二,合理分配任務。

    韓信在軍事上能夠獨擋一面,那就讓帶一幫人他出去開闢疆土。

    蕭何在政治上能夠獨當一面,那他就坐鎮大後方,為自己輸送糧草,治理民眾。

    張良,陳平等人擅長出謀劃策,那就日夜留在自己身邊,為自己解決一些難題。

    所以劉邦的管理策略就是,我雖然不做任何事情,但我是國家的核心,你們想要完成配合前提是必須需要我。

    而朱元璋無論是在農民起義時期,還是在後來明朝建國的治理內政時期,他都是最能幹的一個人。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農民起義時期,如何吞併和自己同為農民起義軍的張士誠和陳友諒勢力時,所有的戰略謀劃都出自朱元璋一人之手。

    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甚至廢除了丞相制度,三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讓他每日有處理不完的政務,但他卻對這種生活樂此不疲。

    所以朱元璋的管理策略就是,最核心的工作部門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裡,自己既是老闆,也是最能幹的員工。

    所以總的來講劉邦是個懶人,或者說他是個不擅長具體細節工作的人。劉邦做事的思維方式就是,雖然事情都是你們乾的,但你們離開我事情就幹不成。

    而朱元璋是個喜歡抓住主要矛盾的人,他做事的思維方式就是,你們的能力都不如我,所以最核心的事只能我自己來做。

    其實不管是劉邦還是朱元璋,它們都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聖君。儘管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如此不同,但他們都成功了,這證明成功這個東西遠不止有一種方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 6 # 愛看故事的老鼠

    二人都是出生平常百姓人家,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沒什麼文化。但在為人處事方面都算正直,有自己的想法,大膽敢做,後來運氣都不錯當了開國皇帝。二人都得能忍輔佐,劉邦拜張良為謀士,朱元璋拜劉伯溫為謀士。他們的人生都是白手起家,很相似。

  • 7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都是出身低微,都有能人幫忙,劉邦有張良韓信,蕭何,朱元璋有劉伯溫,徐達,湯和,藍玉,人才濟濟,會用人,也掛了很多人,

  • 8 # 小K遊記Vlog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在亂世當中各自開創了自己的帝國,成為了一國之君。劉邦開創的大漢朝,直接奠定了我們民族的稱謂——漢族。漢朝時,四方臣服,強漢之名遠播西域。而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洗雪了漢族近百年的恥辱,使漢人重新成為中國的掌權者。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明朝一代,不稱臣、不納供、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就連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在國家即將滅亡的危難時刻都能以死明志。明朝氣節之強讓人敬佩!在歷史研究中,大家很容易將二者對比研究,因為二者有很多共同點。

    一、出生身世

    劉邦出生在沛縣(今江蘇徐州),原名劉季(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劉邦年長以後不喜歡下地幹活,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他哥哥會經營,成天過著小混混的日子,潑皮無賴,沒有正經事,經常進出監獄,後來和官吏混的很熟悉,蕭何給他了一個差事,做了一個亭長(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還是很不錯的,拿著秦國俸祿。之後,秦國動盪,開始了再沛縣起義,加入了起義的佇列。

    朱元璋(1328年—1398年),今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為元章,幼年時候家裡特別窮,給地主家放牛,後來爹孃死後,因為家裡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地埋葬的土地都沒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入皇覺寺,出家為和尚,當地鬧饑荒,到處化緣,(今要飯的)邊走邊乞討輾轉到合肥,河南,固始,信陽,汝州陳州等地後,東經鹿邑、亳州,最後回到皇覺寺。在流浪這幾年,接觸各地風土人情,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時期,朱元璋最終加入了起義軍。

    二、軍事戰略,人才使用

    大多數人的心中,感覺劉邦在歷史上似乎並沒有什麼輝煌的戰績,唯一被大眾所熟知的大概就是“韓信將兵,而我善將將”的典故。但是劉邦起初經常吃敗仗,被項羽打好幾次敗仗,還差點送了命,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發明“招降納叛和“統一戰線軍事戰略戰術的皇帝,善於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最強時候劉邦聯合各國,達到50萬軍隊,最後被項羽打了剩了沒多少軍隊了。

    在劉邦一路起義路上,遇到人才,膽大用之,知人善用,劉邦懂的馭人之術,什麼樣的人怎麼用,最後開創了大漢—漢朝。

    朱元璋一個大字不識,一現在說就是文盲,應該沒有軍事指揮才能,可偏偏他的軍事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華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數得著的。朱元璋在南征北戰中,充分的展現了他的統兵統帥之能力,畢竟自己從小兵做起來的。在郭子興帳下時候就是戰功赫赫,指揮才能盡顯。朱元璋在和陳友諒進行決戰的時候,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力排眾議將兵強馬壯的陳友諒打敗,反手又收拾了偏安一隅的張士誠,最後一舉將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朝,恢復了漢人河山,其豐功偉績足以彪炳千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名北上,最終建立了明朝,國號洪武。

    三,對待功臣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開始了論功行賞,分封諸侯,最後眾多功臣幾乎沒有得到善終,只有張良得到了善終,張良在劉邦得天下中取得決定性因素。劉邦先是把最大的隱患韓信殺了,之後軍中的功臣,都慢慢的也沒有好下場了,就連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也最後叛變,最後被匈奴抓了以後,也是最終客死他鄉,劉邦的小舅子樊噲,也是最後劉邦害怕他成為呂氏集團的幫凶,也被囚禁。

    明朝建立以後,把封地都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形成一個自家的陣營。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先後殺了許多功臣。

    被朱元璋殺害的比較有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藍玉、、徐達、陸仲亨、胡惟庸、唐勝宗、費聚、韓信、鄭遇春、朱亮祖、趙庸、黃彬、葉升等,這些人要麼是朱元璋發小,要麼是早期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人們對於朱元璋殺害功臣的行為多是以“大肆屠殺”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其實朱元璋殺害功臣也是有原因的。如殺害李善長是為了廢除宰相制度;殺徐達是因為徐達與朱棣的關係以及他在淮西勳貴和軍隊中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

    基於政治穩定及皇位穩固,為了防止功臣勢力過大,威脅到統治地位,朱元璋殺害了很多與自己共同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

    也是為了所以朱允炆能夠坐穩江山,奠定基礎。

    綜上所屬,劉邦和朱元璋是很大的共同之處。算是草民逆襲成為了開國皇帝。

  • 9 # 王小平62

    竊以為劉邦與朱元璋的共通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出生草莽。劉邦與朱元璋均是草根平民,通過個人艱苦卓絕的奮鬥成就驚天偉業。

    二、志向遠大。劉邦在見到秦始皇出巡時的巨集大場面時,曾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朱元璋自己生逢亂世,家境貧寒,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個“男力耕於外,女力織於內,遂至家給人足”理想社會。正是他倆皆有遠大的志向,併為之拼搏,才成就了他倆的帝業。

    三、意志堅定。劉張二人,均屬意志堅定、堅韌不拔之人,為了目標奮不顧身、永往直前,、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具有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

    四、知人善任。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朱元璋亦是如此,手下文有李善長、劉伯溫等謀臣,武有徐達、常遇春等名將,內有賢妻馬氏。正是善於用人,並且充分發揮各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成就了他倆的文治武功。

    五、善籠人心。劉邦進入秦宮不取美女珠寶,還軍霸上,約法三章。朱元璋進入建鄴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既是謀略,亦是要取得民心。歷來民心向背,都是成功失敗的關鍵,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六、勵精圖治。他倆均知創業容易守業難,在取得成功後,為了帝業永固,立即著手發展經濟、穩定民生、休養生息。同時對那些有可能威脅到政權穩固的功臣大開殺戒,劉邦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名將,“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朱元璋則火燒"功臣樓”。這些做法不足取,但亦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雖然他們都出生於草莽之中,但最終都能崛起於天地之間,這絕非偶然,天下英雄,性格相同,總有相通之處,那就是立不凡志、行不凡事、成不凡業。

  • 10 # 愛妮品歷史

    他們倆的共同之處吧,其實他們倆都是出身卑微的,而且都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父母也沒有什麼多大的能力,所以兩個人在很小的時候都是非常貧困的,經常吃不飽穿不暖的。所以兩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皇位的。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都是以弱變強的過程,因為大家都知道劉邦,他在年輕的時候是很不起眼的,而且當時只是一個小官員而已,職位也不高,實力也不強大。但是後來很多人都說他是非常幸運的,遇到了很多厲害的人物,對他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自己才有機會當上了皇上。朱元璋的也是那樣子,剛開始的時候很不起眼,經常被人瞧不起,但是他這個人非常的好,為人處事也是非常的圓滑。所以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接了很多的朋友。也是因為朋友的幫助,他才能一步一步強大起來。所以這兩個人都是很不容易的,能當上這個皇上,離不開別人的幫助。

  • 11 # 人生南北多歧路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起家於沛縣一亭長,類似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明史記載朱元璋當過乞丐,和尚。兩人都算是市井之中的小人物,並且都活在亂世之中,秦朝末年農民起義和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都通過在軍中自己的努力,樹立起威望,得到大量知識精英的加入,比如漢張良蕭何,明劉伯溫李善長,都喜歡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誅殺開國功臣。

  • 12 # 心史軌跡

    同而不同,高低有分耳

    1、同為草根出身,反抗暴政,從事的都是造反這一最高風險行業;

    2、都娶了一位對自己的造反事業至關重要的妻子,呂雛下嫁劉邦,馬皇后內助朱元璋;

    3、同為後來局上,以弱勢在競爭中擊敗各式對手,笑到最後;

    4、一個對外族和親,一個戎馬一生未嘗一屈,此為朱元璋略勝一籌;

    5、都看到了接班人的風險點,但遠見不一,劉邦看到了太子的軟弱與呂后的將來,留下了陳平、周勃成功安漢家天下;朱元璋未料到亂起藩王,殺功臣獨留一耿文忠促成朱棣霸業;

    總而言之,劉邦是一位更有戰略眼光與識人才能的管理型君主,朱元璋則是一位更獨裁更攻於帝王術的孤獨皇帝

  • 13 # 黃蜂二師兄

    3)個人雄心壯志和智慧、遠見、魄力相匹配,個人雄心太冒進就會不切實際,畏首畏尾就會錯失發展機會,而適時的調整心態,適時的提高修養、認識、覺悟,他們都具有Sunny心態,打死不服輸的意志,最後德、才、智匹配,個人魅力和用人手段密切結合,才能成就霸主事業!

  • 14 # 我是貝爺

    他們都是平民百姓,最終開創了一個朝代,在成就帝業的過程中善於招募籠絡人才,運用人才,功成名就之後,晚年對功臣大開殺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和葉利欽長得像嗎?他們倆會不會幹相似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