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週一文
-
2 # 沫筱穎喲
朱元璋的經歷恰恰證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只不過他接受的教育不是我們刻板印象裡學堂式的教育,而是接受了社會百態的教育。他在戰爭裡學習了軍事技能,學會了在亂世中自保的技巧和政治鬥爭的手段。因為身邊都是很有經驗的作戰之人,所以他接受了專業性的教育。大到建號稱王小到駐紮根據地,他都從別人那裡見到過,所有的失敗他都認真總結教訓,經驗就是知識,雖然這不是他經歷的事情,但是可以看到別人的經歷,總結屬於自己的經驗。同樣的例子還有劉邦,劉邦一開始也只是個民間小混混,但是世俗磨練了他的性情,然後他還在義軍裡摸爬滾打,也逐漸學習到了軍事知識,後來也是派上了用場。
我們不能說朱元璋沒有接受教育,相反他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想要成為一個帝王所要學的東西很多,大多數在書裡也找不到,一個開創者可以從錯綜複雜的亂世中勝出,從來都不是在書本里學會如何保命、爭天下的,他們之所以可以成為一代英才,並且幸運地活到最後,一定是和現實的鬥爭中積累了許多經驗。社會教育給與每個人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領悟能力。但是社會教育也是最殘酷的教育,比起萬馬千軍過獨木橋的高考來說,簡直是用命做賭注。因為社會教育最可怕的就是不分輕重,任何人都有可能會萬劫不復。
朱元璋出身貧寒,小時候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事實。但是這不代表他的知識水平低,他在加入義軍之後就不斷地自學,慢慢地文化水平有所提高,雖然和宋濂、劉基當時這樣的大師不能比,但是還是比一般書生強的。我們從故宮博物院裡收藏的朱元璋的親筆令可以看出,他的書法水平絕對了得。因為這些文字不是專門的書法作品而是隨手寫下的命令,這也看出朱元璋自學的能力有多強了。其實我們從朱元璋的身上看到的不是沒有文化就能成功的特例,恰恰相反,朱元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寒門出貴子的故事,你是富家子弟也好,是窮人家孩子也罷,只要你好學,肯下功夫,就邁向成功的一大步。
朱元璋沒有接受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不代表我們可以認為模仿他的例子,走上人生的逆襲之路。因為朱元璋生活在動亂的年代,在那個動盪的時局根本不允許你安靜的在一方書桌面前讀書,因為比讀書更重要的就是對時局的把握,只有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才有可能做時代的弄潮兒,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所以未受教育的人不代表自己沒有努力學習。這些跟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國家覆滅、政權飄渺的時代,雖然讀書人依然有優勢,但是他們只能做到輔佐的位置,和有實戰經驗的人比較,能力不言而喻。相反出生低微但是逆襲的是像朱元璋、劉邦這樣的人。但是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裡,學習和學歷就是一個人的的敲門磚。
所以重視文化教育不僅在今天的社會越來越重要,早年間朱元璋稱帝以後,大明的官場是歷朝歷代裡最講究學歷和資格的。在明英宗之後,還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則“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就表明越高的官位就需要越有學歷的人來做,所以學歷對明代官員來講很重要,他們見面通常都會自報學歷。一般情況下要求職位低的人要向職位高的人行禮,但是如果職位低學歷高的話,職位高的人還是要給職位低的人作禮。可見學歷大過一切,似乎有僵化的形式在裡面,但是學歷就代表了當時人們的地位了。
不得不說朱元璋很重視教育的,還請文臣之首宋濂當自己兒子的老師。帝王比任何人都要重視教育,對教育的改革也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和選拔人才,以便為國家所用。所以凡是能成就大事的人,不可能不在乎教育,認為教育不重要的人,就是境界還不夠,就像教育對於乞丐真的沒啥用。像明朝和漢朝這樣的開國史就像是一部創業史,創業容易、守業難。朱元璋和劉邦就好比創業老闆,無論是創業的過程中還是後期的發展中都離不開人才,所以領導很需要手下人的出謀劃策,對員工的教育就是對創業成果的投資,有付出才能有回報。所以我們不要想著不好好讀書也能混出朱元璋的模樣,那是你沒看到他一直付出的努力,學校裡教育也要知行合一,認識來源於實踐,要讓學生們學會應用知識而不是一味的死讀書。那麼你現在還認為教育是不重要的嗎?
-
3 # 歷史副課代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奮發向上的名言警句。人只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進取,就總能超越自我,有所作為。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追求和追求人生境界,是對成功哲學的一種深刻認識和理解。
朱元璋出身貧寒,小時候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事實。但是這不代表他的知識水平低,他在加入義軍之後就不斷地自學,慢慢地文化水平有所提高,雖然不能和大師相提並論,但是還是比一般書生強的。我們從故宮博物院裡收藏的朱元璋的親筆令可以看出,他的書法水平絕對了得。因為這些文字不是專門的書法作品而是隨手寫下的命令,這也看出朱元璋自學的能力有多強了。其實我們從朱元璋的身上看到的不是沒有文化就能成功的特例,恰恰相反,朱元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寒門出貴子的故事,你是富家子弟也好,是窮人家孩子也罷,只要你好學,肯下功夫,就邁向成功的一大步。
朱元璋沒有接受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不代表我們可以認為模仿他的例子,走上人生的逆襲之路。因為朱元璋生活在動亂的年代,在那個動盪的時局根本不允許你安靜的在一方書桌面前讀書,因為比讀書更重要的就是對時局的把握,只有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才有可能做時代的弄潮兒,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所以未受教育的人不代表自己沒有努力學習。但是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裡,學習和學歷就是一個人的的敲門磚。
所以我們不要想著不好好讀書也能混出朱元璋的模樣,那是你沒看到他一直付出的努力,學校裡教育也要知行合一,認識來源於實踐,要讓學生們學會應用知識而不是一味的死讀書。那麼你現在還認為教育是不重要的嗎?
-
4 # 滄海明月話古今
以朱元璋的個例來全面否定教育,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我們需要明確一點:並不是課堂上的學習,才是教育;生活中對實踐的理論性總結,人際交往、以及對所有你此前未接觸的領域的涉獵,都等同於交易。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曹雪芹說:“事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以及我們現在倡導的全民教育,其實都歸屬於教育系統。
朱元璋以乞丐的出身建立大明王朝,不是說教育不重要,而恰好說明教育對人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01 性格的磨礪
公元1344年,對於16歲的朱重八而言,是一個悲傷的年份。
由於家鄉濠州大旱導致餓殍遍地,好不容易撐到來年春天卻又爆發了瘟疫和蝗災,短短半個月,朱重八的父母和大哥朱重五都死於這場災難。眼見生活難以為繼,朱重八與二哥朱重六一番商量,決定將家中僅剩的傢什留給大嫂王氏和8歲的侄兒朱文正,大家各自逃荒去罷!
朱重八流浪到了離家鄉不遠的皇覺寺,為了活命,他剃度做了一名幹粗活的小沙彌。只是這樣的生活也沒有持續太久,一年後寺裡因為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得打發眾僧雲遊化緣為生,於是小沙彌朱重八隻得再度踏上了流亡之路。
直到公元1353年,朱重八在兒時玩伴湯和的帶領下,投奔了定遠土豪郭子興的反元大軍。長期的流浪生活磨礪了朱重八堅韌、果敢的品性,很快他在軍中嶄露頭角,並由此得到了首領郭子興的信任,不僅將他視作心腹,還將義女馬秀英嫁給他。
這樣一個飯都吃不上的乞丐,只用了9年就混成了義軍首領的女婿,如果不是長期的察言觀色,試問如何能做到?
02 識人之明
公元1355年,郭子興病死,麾下的大部精銳被朱元璋繼承。
隨著勢力的壯大,躊躇滿志的朱元璋萌發了君臨天下的志向。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水陸大軍攻佔了集慶,並將此地改名為應天府(現在的南京)。
公元1367年,盤踞江浙的張士誠覆滅,而就在三年前,漢王陳友諒死後,他的兒子陳理也在武昌城歸降了朱元璋,殘存的割據勢力中,就剩下浙東的方國珍了。
當年,朱元璋命胡廷瑞為徵南大將軍,率水陸大軍直逼福建剿滅方國珍。沐英自領一支兵馬自西進攻,很快就攻破了江西與福建交界的分水關,一路攻城拔寨,與胡廷瑞的軍馬匯合,迅速控制住了福建。
公元1368年,平定天下的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這期間朱元璋麾下聚集了眾多人才:文有李善長、劉基、高升;武有常遇春、徐達、湯和、沐英、藍玉,李文忠這樣的名將天團,在這樣的強大陣容下,朱元璋只用了不到10年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將蒙古人從中原趕了出去。
如果不是不間斷的從前人經驗中中汲取教訓,朱元璋又怎會有這樣的人格魅力,讓這麼多名臣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
而擅長吸納別人的經驗,正是最高效的教育。
03崇尚教學
朱元璋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不通文墨,他對文人的籠絡,並不比大多數皇帝差。
建國之初,為了保證廣大學子們心無旁騖的學習,朱元璋可謂用心良苦。他下旨出臺了給學子們實物獎勵的措施,根據《明史•食貨志六》記載,獎勵規格為:“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凡是考上了秀才的,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和魚肉油鹽。(注:明代10升=1鬥;10鬥=1石。)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福利是終身制的,即只要秀才的功名一直存在,生命沒有終結,這項福利可以永遠享有。
但那時並沒有冰箱,每天發魚肉也不利於存放,一直讓秀才們吃醃製食品也不利於健康。於是,這項福利一開始就便沒有執行下去,而折以現金的形式發放:秀才們每人每月可得1兩白銀的廩膳費。
看慣了影視劇中大俠一擲千金的派頭,這一兩銀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在明朝它能有多少購買力呢?我們大致可以根據大米這樣的生活必需品來估算一下。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有這樣的記載:“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現在超市的普通大米價均價2.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2.5=944元。
一個月的補助大約1000元不到,確實不算多,但如果和同時期吃俸祿的官員相比,這個補助其實不算低。
由於朱元璋鐵腕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明朝官員的工資遠遠低於歷史上同級別官員的薪資待遇。一個正七品的知縣,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2.5=3525元。
由此可以得知,大約4名秀才的月度補助抵1名知縣的月薪,但秀才這1兩銀子完全是不承擔政治風險的稅後收入,和知縣大人高強度高風險的收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不過,朱元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月銀1兩的制度一直都沒有變過,後世的皇上們完全沒有考慮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因此到了明朝後期,這1兩銀子連秀才自己吃飽飯都困難,這才有了窮秀才的稱呼沿用至今。
除了在制度上保障讀書人的權益,朱元璋本人也粗通文墨,他的詩作留下的不多,隨意選取幾首,也可以窺見其文學水平,雖不是字字珠璣,但也洋溢著帝王的霸氣與豪情:
《詠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詠竹》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
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拂曉行軍》
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
茅店雞聲人過語,竹籬犬吠客驚眠;
等閒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
除了寫詩,朱元璋的書法也別具一格,雖然談不上雄渾俊秀,但也不是一個粗人能寫出的。
英雄不問出處,歷史的勝利者,屬於那些善於後天學習的人。
那種一朝學習而終身受用的觀點已經過時,人們不能再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而獲得一輩子所需的技能,不斷地學習,是每一個成功者必備的要素,朱元璋是,你我也是如此。
參考資料:《明史》
-
5 # 逗你玩hhh7
你這個問題時我想起了唐朝張碣的一首詩,《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看來跟造反的人讀書不讀書關係不大,倒是跟統治者讀書不讀書有一定的關係。
-
6 # 愛妮品歷史
這個人很機智的隱蔽了一句話描述。
朱元璋以乞丐出身能說明教育不重要嗎?
第一中國古代大多數人都是文盲,只有少數人有文化有知識,而朱元璋以乞丐出身並不代表他是文盲沒知識,他雖然沒上過學可他有自學過。
第二乞丐出身雖然算不上多麼光彩,可在元末明初動盪的大背景下,要飯的,逃荒的都是有很多的,朱元璋只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個幸運兒。
第三以高學歷成名的人海了去了,歷史表明高學歷的名人遠遠高於低學歷(文盲)中的大多數,而朱元璋是個別的但他能力出眾深諳權謀之術。
第四如果教育不重要的話,那麼國家有必要去大力發展教育嗎?那豈不是在乾沒有意義的事,不僅費財費力而且得不償失。
結論:樓主在以投機心理想以理論支援自己的想法或是其他!!!!!
-
7 # 國際觀察小林
朝代不是靠某一人建立的。
極其簡略的說,朱元璋是依靠著淮右、浙東這幾支主力集團起家的。一般的,淮右更多是朱元璋主要的武力依靠;另一方面,浙東自南宋以來,就是朱子學嫡脈所在,到元末已發展成以家族、師友為紐帶的規模龐大、關係緊密的士大夫群體了,這些東西背後所代表的社會關係和可資利用的社會資源因著浙東出身的一大批士人進入朱元璋幕府而為其所用。這些才是老朱可以爭衡天下的資本吶。
劉邦與盧綰讀書,他的文化水平也就比不過張良、蕭何之流,碾壓周勃、樊噲可沒什麼問題。張良拿太公兵書教劉邦,劉邦一學就會,張良直說你真他娘是個天才。
劉邦建國後開始任用儒生,西漢至劉啟、劉徹起歷代君王的文化水平都屬頂尖,甚至學習優良都只是成為儲君最基本條件。說教育沒用,劉徹和劉病已首先就不同意。
朱元璋接受教育少,可是他對明初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朱元璋設立國子監後對其教育抓得很緊。還有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招了多是教師去考試,詢問民情和教育。
越是低層越知道知識的必要性,開國皇帝雖然文化水平未必高,可是看看他們的重臣張良、蕭何、諸葛亮、法正、李善長、劉基都是當代很有才識的人。
-
8 # 回到大秦勸始皇
朱元璋並不是乞丐出身,而是貧農出身!只不過後來鬧饑荒,父母餓死,他才做了乞丐。在中國古代,受教育的主要途徑是讀私塾,當然也有一些有錢人會請家教。在那個時候一個自然村基本是由一個或幾個大宗族構成的,而宗族觀念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非常好的一種文化。比如朱元璋的父母去世後,沒錢安葬,就是族人幫忙下葬的。當時買不起棺材,用兩頂破草蓆卷著屍體就入土為安了,不是族人不給湊份子買棺材,而是大家都窮,連飯都吃不上還談什麼買棺材。當然這是極端困難的時候,如果碰到收成好的時候,一般宗族會湊錢搭個學堂請私塾先生給宗族子弟講學,這種時候一般是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如果你實在沒錢,只要孩子肯學習,也可以去蹭課,畢竟私塾先生是打架合夥請的。因此朱元璋早年是讀過一段時間私塾的,“粗通文字”。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後來家裡實在太窮了,朱元璋也就被迫輟學去給地主放牛掙生活費了。注意,朱元璋輟學不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被趕走的,因為即使你不交學費,宗族長老也不會拒絕你去念書,而是因為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他要去賺錢養家才輟學的。所以,朱元璋並不是目不識丁大字不識,只不過沒到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程度。而且朱元璋有著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在他出家以後應該也看了一些書,而且他之所以參加起義軍就是因為收到好友湯和的信,在那個年代能夠互通書信,也算是有一定文化了吧。在他投靠紅巾軍以後,因為粗通文墨,作戰勇猛很快受到郭子興的賞識。在字斟句酌的正史之中,刻意強調朱元璋“粗通文墨”不正是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嗎?
-
9 # 閱讀點點
雖說寒門難出貴子,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例子的。出身並不是判斷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朱元璋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乞丐,只是家庭遭逢鉅變而流浪。
而且教育是否成功關鍵還是要看這個人的心性如何。有的人不用父母怎麼說,也會主動去學習,一旦學習起來就如僧人如定,周邊環境和他無關。這樣學習的人,即使是住在大山深處,一樣可以走入繁華都市,看遍人世滄桑。
朱元璋能成為皇帝,也是一步步血戰出來的。每一個開國皇帝都離不開軍功和謀士。朱元璋入軍隊也是從一個小兵一級級升的官,其中艱辛是道不盡的。一個小兵能成為大官,肯定會招人眼紅,但是朱元璋一一化解了危機。這其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本事。
而且朱元璋打天下期間,禮賢下士,招攬很多足智多謀的謀士,為他排兵佈陣,出謀劃策。其中李善長就曾建議朱元璋效仿劉邦廣納賢才,讓天下能人為自己所用。
朱元璋能成功從來不是偶然。他在軍隊裡勇敢對敵,敢為先鋒,過人膽識和出色的成績,讓元帥郭子興注意到了他。這是的朱元璋才算是有一個明面上有後臺的人。但是這個後臺是朱元璋自己爭取來的,並不是先天優勢。
朱元璋曾經下令軍隊所到之處,官兵不得擾民,更不得出現有辱軍隊事情出現。因此,朱元璋一路打戰過程中獲取民心,這也是朱元璋能上位主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能由一介布衣成為皇帝,這過程所學到、用到哪一樣不是知識積累、經驗之談。而這些要麼從別人身上看到,從書中學過,從歷史人物中找到經驗。
成功從來不是無緣無故,即使再成功的人也離不開教育本身獲取知識。
-
10 # 過去即歷史
肯定地說這沒因果關係;
朱元璋出身不好,也沒受過什麼系統教育卻開創了明朝,都是事實;但這不意味著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不重要。
朱元璋天分極高,不是一般人科比的,也就是說朱元璋一出生,他父母給他的頭腦就高於一般嬰兒,這個沒什麼可喲否認的;
前面說朱元璋沒受過系統的教育,但沒否認朱元璋成長中是有教育的;
教育分為兩種,一是直接從社會中戲的經驗或教訓;另一種是學習他人的經驗或教訓。後者就是坐在學校裡,系統的接受間接經驗的有目的的學習。朱元璋是沒有系統學習過,但他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習得了很多東西,塑造了自己的三觀,雖然這種行為都是無目的性的,但帶來的客觀作用就有教育的效果。
難道朱元璋只有坐在書院中接受那種強制性的學習才可以?!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沒有系統的教育,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了。在四處征戰中,朱元璋就曾要劉伯溫、李善長等人做自己的老師給自己上課,其中識字寫字就是在這時候學會的。
不但如此,朱元璋在開國後特別重視皇子的教育,為皇子選派大儒;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就是朱元璋重視教育的結果。古代文人對一些文盲很輕視的。朱標獲得這麼多文臣和朱元璋的認可,足以說明朱標一定是高素質人才,且按照現在的學歷至少應該是研究生。
這些在歷史記載中並沒有著墨多少,但關於朱元璋的記載還是有教育的影子的。無論是朱元璋自己,還是對後代,是十分看重教育的。
-
11 # 摩羯百科金
確實不重要,但是這個教育是古代教育;老朱所在的年代受教育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學校普及少,教學目標狹窄,導致生活和教育脫節;然後古代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學校一般被皇家和貴族等少數人把持,也只為他們自身服務,勞動人民基本上沒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權利;再則教育機構具有保守性和封建性,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自從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後,儒學始終是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儒學又被稱為“道德哲學”其中三綱五常、修身養性、中庸之道等都是強調維護現有的統治秩序,也就是要求人順從安分守己,如忠、孝、禮、義等思想的學問。這就形成了一個“過去統治著現在、權威統治著眾生”的時代,教育內容具有強烈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行為上也不得不表現出這一特徵,即打出古人的旗號,採取託古改制的手段。如果老朱真的進入教育結構進行正統的學習,那就會像古代的萬千學子前赴後繼的報效國家,死而後已,那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揭竿而起,建立大明朝,所以看待這個教育問題也是要區分時代和歷史的,歷史的事歷史去看,博古論今朝,醒悟看自身。
-
12 # 尋思快樂
#朱元璋以乞丐的出身建立明朝,是不是說明教育並不是很重要?#
個人覺得此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對教育概念的偏見。
每個人受教育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教育至少有兩種方式供人選擇,雖然有時是被動選擇的:一種是正式教育(拜師,有儀式感,比如過去的入私塾或公塾等),一種是非正式教育(這是自我教育,凡遇到的人和事,順境和逆境都可以教育自己)。
人為什麼要接受教育?什麼樣的人願意接受教育?個人覺得有夢想的人願意接受教育。一個人有沒有夢想或心存什麼樣的夢想是決定這個人人生價值的重要前提。受教育的目的是獲得知識資訊,當一個人有了夢想就會主動接受教育,並且會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循序漸進的完成自己夢想必備的知識與能力教育。每個人以什麼樣方式來接受教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人獲得教育資訊後,你的思維活動要同步進行,進而完成思考,感悟是最重要環節,你感悟了什麼,你的將來就可能獲得什麼。
朱元璋無論他在做乞丐、當和尚或當兵的經歷其實都是在接受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不斷思考感悟、不斷修正自己的夢想,從而最終實現人生理想。
綜上所述:人可以沒有正式教育,但不能拒絕受教育,如何教育自己?不要拘泥於形式,依照自己的夢想,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知識資訊,經過個人的思考和感悟,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及人格完善三維體系,從而達到與夢想的匹配,最終實現人生夢想。
-
13 # 南門小小
當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雖然朱元璋是和尚乞丐出身,可他卻是從小識字的,為什麼呢?這就要從朱元璋的父母說起,朱元璋老家其實並不在安徽鳳陽,朱元璋父親本名叫朱五四,明史記載他又叫朱世珍,朱五四在逃難途中經過江蘇盱眙,在盱眙暫住,在此期間和陳姓鄰居家的女兒陳二孃結婚,而這個陳二孃卻是個識字的,這就很奇怪了,在中國古代文盲率是很高的,而且特別是在元朝漢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偏偏陳二孃一個女的為什麼還識字呢?原來陳二孃的父親在宋末時候是陸秀夫身邊的一個親兵,在有宋一朝極度重文輕武而形成文風鼎盛的時代背景下,陳二孃的父親作為宋末丞相陸秀夫的親兵肯定是識字的,而且還應該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而自崖山一戰後陸秀夫揹著幼帝投海而死,其後十萬軍民盡蹈海殉國,宋遂亡。
而陳二孃的父親卻不知道因何緣故倖存了下來,後來輾轉到了盱眙定居下來才有了後面認識朱五四一家並把陳二孃嫁給朱五四為妻這事,所以陳二孃之所以識字應該是其父親教的。暫居盱眙期間除了朱五四成親這事外,朱五四的父母,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父祖母也相繼去世,再接下來就是朱五四帶著陳二孃繼續逃難,最後在安徽鳳陽落腳,在定居鳳陽後陳二孃先後生下朱元璋兄弟四人,朱元璋那時候名字叫朱重八,家裡排行老四,而朱元璋從小就識字應該就是其母陳二孃所教。
朱元璋自出身後一直體弱多病,家裡面決定把他送到附近的皇覺寺做個俗家弟子,以憑藉佛祖的力量去病消災,寺里長老收下朱元璋後又為他起了個名字叫朱元龍,所以朱元璋除了第一個名字朱重八外又有了第二個名字。
在朱元璋小的時候經常和小夥伴一起玩一個皇帝指揮文武大臣打仗的遊戲,而由誰來做皇帝這事就起了爭執,朱元璋說皇帝都是識字的,誰識字誰就應該做皇帝,而朱元璋恰恰就是從小學字識字的,自然這個皇帝就是由朱元璋來做了,而這群小夥伴中就有後來赫赫有名的徐達,湯和,周德興……
再到後來在朱元璋大概十七八歲的時候發生了大饑荒,他的父母,大哥二哥相繼病餓而死,這就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對元朝的刻骨仇恨,朱元璋這名字是他為自己起的,朱就是誅,元是指元朝,璋則是古代一種劍形的玉製禮器,整個意思就是要讓自己成為一把誅滅元朝的利劍。在饑荒期間朱元璋被皇覺寺派出去化緣,其實就是討飯,廟裡也沒有餘糧啊!在外出乞討期間朱元璋走南闖北,更充分的瞭解了民間疾苦和各種社會現狀,為他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和社會基礎,而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作為底蘊是不可能去體會和總結的。
最後回到這個問題,教育重要嗎?很重要!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家庭教育!
-
14 # 經典守望者
不,這恰恰證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國歷史上十幾個王朝,數百位皇帝,但是隻有朱元璋出身乞丐。在中國歷史上無數的人曾經留下過痕跡,但是也只有一個乞丐皇帝。這樣低的比率足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特例,是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特例。其他的人更多的是依靠著書本中的學識教育、社會上的經驗教育,農業上的常識教育過活的。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畢竟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個體,將一生的前途去驗證一個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比率,這無異於賭博。歷史上,讀書,做工,務農,經商都需要教育,沒有教育的話,恐怕只能和動物一樣混沌一生,凍餓街頭。
而且,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朱元璋確實是乞丐出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受過教育。他早年做過僧人,後來雲遊四方,乞食度日。實際上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和社會現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給了他教育。這就是社會經驗和人心人性的教育,所以他的幼年好友湯和始終沒有忘記他,寫信勸他投軍,他能夠被郭子興看中也應該是看中他的能力和為人,所以,教育特別是完整接受吸收教育的養分更重要。
第三,教育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文明都是最重要的傳遞知識和轉播知識的途徑。沒有教育的文明註定不會有發展,忽視知識的文明也必將為人類所淘汰。所以說教育很重要,不能因為某個沒受過良好教育的名人排斥教育,也不能因為教育本身的成材率低而忽視教育。能夠傳承千年的知識,當中的深刻性只有體會到了才知道它的可貴。
-
15 # 黎顧百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說明他有一定的能力,朱元璋之前是一個乞丐,這隻能說明他的出身不是很好,並不能說明教育不重要。如果真要論教育重不重要,其實朱元璋已經給了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線索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乞丐出身,但是他能以乞丐的身份建立明朝其實並不簡簡單單是因為他運氣好,而更多的是因為他後天的努力與堅持不懈的學習。
一、三年雲遊,用社會這座大學造就其堅毅性格。
在朱元璋參加義軍之前,當過乞丐、做過和尚,本來以為做個和尚能夠吃飽飯,但是在元朝末年,那個黎民百姓飽受摧殘的時代,和尚也是無法填飽肚皮的。不得已朱元璋就只能做一個雲遊化緣的和尚去到處化緣,朱元璋就像是一個沒有離開過家的人一樣,只知道吃飽飯而已,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但是經歷過就是會變得不一樣。像極了我們現在說的,離開了學校進入了社會大學你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閱歷,更是你在學校裡養成不了的能力。
朱元璋就是這樣乞討了三年,朱元璋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從濠州出發,先是到了合肥,然後向西進入了河南,走到固始,走到信陽,再往北走到了汝州,往東去過鹿邑和亳州,最後繞了一圈兒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這三年之間,朱元璋雖然是流浪的三年,但是這三年朱元璋學到的東西,書本上根本就沒有,也教不了他這麼多,但正是由於這三年朱元璋學到的東西,才有了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根本。
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一下子就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自己的社會生活經驗,讓自己更加能夠對現在的這個社會有所瞭解三年的流浪生活造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正是這種性格,成就朱元璋能打勝仗不怕犧牲的精神,在這三年中,朱元璋聽到了很多關於元朝將要滅亡的說法,也正是這三年元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成為了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的一盞明燈。
參加起義軍後的朱元璋更是在不斷努力的學習,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夠就勇敢地作戰,學習統兵打仗的本領,機智靈活的為人處世,搞好身邊的人際關係,向有能力的人去請教問題,不懂文字的朱元璋像懂文字的人去請教,這就是朱元璋,一個不會但是很願意學的人,很快朱元璋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有了上升渠道的朱元璋更是孜孜不倦地去學習,由於朱元璋為人豪氣大方,身邊聚集了不少人,朱元璋看到身邊派系林立,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巨集圖大業,朱元璋自己回鄉募兵,他那些小時的玩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同村鄰鄉的人都紛紛前來投效,很快朱元璋就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隊伍。
後來朱元璋又聽說劉伯溫是當時一個很有名氣的人,朱元璋就恭敬地去請劉伯溫出山,向他請教如何破敵的良策?得了劉伯溫,朱元璋更是高興,每每有什麼問題不懂得立馬就去問劉伯溫,以至於後來,劉伯溫都誇獎朱元璋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一個乞丐能夠變成皇帝,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運氣好,更是因為他能孜孜不倦的學習,只要不懂就問,因為朱元璋知道,學到自己肚子裡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有了學問難道那些還是問題嗎?我們現在就是缺少他這種學習的精神,努力就能有收穫這句話一點不假。
-
16 # 天晴愛睡覺
朱元璋以乞丐出身建立明朝,並不能說明教育不重要,如果朱元璋有選擇的機會,他一定會好好學習;這個案例說明後天的學習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朱元璋是做過乞丐沒錯,可是隨著他不斷的學習他的覺悟早已經不是乞丐那般狹隘了;他重用讀書人,孜孜不倦的積累經驗並閱讀古代治國圖冊,就是為了把國家治理好!
可以很明確的說:一個人呆在學校裡的時間,長則20年,短則10年,但是人的一生往往要活70年、80年,甚至是100年,如果出了學校就不再學習,這個人遲早會被社會所拋棄;因為知識會更新,時代會變革,舊的經驗終究是要一文不值!
-
17 # 蘇無相
朱元璋以乞丐出生,建立明朝,並不能說明教育不重要,甚至跟題主所說的“教育”無關。
《禮記》雲“建國軍民,教學為先”,而教育並不單單是指諸如琴棋書畫等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提高格局和修養,如何處理危機等等智慧方面的教育。一個人沒有知識不可怕,怕的是沒有智慧,而智慧的教育在傳統的課堂上教的很少,這種智慧的教育主要靠的是在個人自身天賦基礎上的世事歷練才能夠逐步完善和豐滿,尤其是苦難的生活經歷更是智慧教育的最好的課堂,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朱元璋做乞丐的經歷。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漢族,姓朱,名元璋,原名重八,後更名興宗,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之東鄉(今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寺村)。
1344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無路情況下,就去了皇覺寺剃度為僧。不久,寺裡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的僧人,就離開寺院託缽流浪了。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乞討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這段乞丐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他日後成就大明王朝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人生基礎。
綜上所述,教育的重點在智慧的教育,其次,才是技能的教育。乞丐生活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智慧的教育,更是一種常人無法體驗的智慧的教育!
-
18 # 在雨中綻放
朱元璋以乞丐的出身建立明朝,不是說明教育不重要,相反,恰恰說明了教育學習的重要,朱元璋一個乞丐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才實現了他事業的巔峰,做上了皇帝。
朱元璋出身貧寒,家裡沒錢,讀不起書,童年只能給地主家放牛,這不是他能選擇的。而後的路是他自己選擇的,他的成長過程無一不體現了他重視教育,也正是不斷的學習才促進他的不斷進步。
首先。朱元璋有父母庇護的好日子過完後,為了活下去,有口飯吃,他只好去做和尚,由於天災人禍,做和尚也吃不飽飯了,也要出去討飯,他被分配到重災區的淮西,河南一帶乞討。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幾年的做和尚經歷,讓他粗通文墨,廣交朋友,不比整天關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少。
其次。朱元璋投軍後,他以前的經歷就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了,由於有點文化,很快得到了元帥的賞識,加上自己的能力,很快就出人頭地了,有了自己的軍隊,他不斷地學習,培養自己的人才庫,廣納賢才,聽從忠言,淮西二十四將隨他出生入死,一生相隨。朱元璋不斷地從這些優秀的人才身上學習吸收自己需要的東西。李善長叫他學習劉邦,說“按照劉邦的方法去做,那劉邦能做到的你也一定可以。”朱元璋身邊的宋濂,劉基都是曠世奇才。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更加重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尊師重教的規章制度。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朱元璋孜孜不倦地去學習才有了乞丐變皇帝的傳奇。人生一世,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正是:活到老,學到老。
回覆列表
識字作文做學問,幾千年來始終為歷代帝王、士族階層、普通老百姓最重視的事情之一。題主以朱元璋是乞丐出生後來當皇帝的事情想說明教育並不一定很重要的探討性論點是站不住腳的。
朱元璋原名興宗,小名重八。他自幼家境貧寒,從小就飽受苦難。雖然這樣,朱元璋還是念過幾個月的私塾,也認識幾個字,只因家境貧寒被迫輟學,去給地主家放牛了,就算放牛了他也會在牛背上看書。生活在底層的窮苦老百姓不是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只是因為確實交不起學費,像朱元璋那樣能認識幾個字真算是不錯了的。
可見朱元璋雖然出生低微,但他還是非常注重學習的,如果目不識丁,光靠一身蠻力,我覺得日後也做不了皇帝。有勇有謀才能定江山,他的謀略來自於他日常的學習,來自於他戰場上實踐總結。
朱元璋南征北戰,奠定了大明王朝的版圖,憑藉自己的雄才大略,建立了明朝的各種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幾乎一個人完成了明朝延續300年的機構設定。史學界認為朱元璋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恰恰說明學習教育的重要性,中國歷史上好像沒有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就能輕鬆完成一番偉業的事例。即使初期學識不足,後天他們也是非常努力的,就如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