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門唐少
-
2 # 小艾媛
無論小說還是電影,最後死的那個人都是一直在漂泊的人。小說裡安生一直在漂泊,懷孕,死去。電影裡,七月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她要一直漂泊,懷孕,死去。有一種很傷感的感覺,好像漂泊的那個人註定死去。或許這個世界更能包容安定生活的人吧。比如小說裡的七月,電影裡的安生。
-
3 # 若言promise
沒看過《七月與安生》小說版。
我知道,
即使我們再放肆,
也不一定能夠成為安生,
不一定能環遊世界,
不一定可以四海為家
但是,
如果,
僅僅是如果而已,
當我面臨選擇的時候,
我依然有放肆的衝動,
我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白活。
——致每一個活在安生心中的七月以及活在七月心中的安生
-
4 # Lin立
不僅僅是結尾不一樣,這是一串兒連鎖反應。一切源於七月與安生是一篇一小時就可以看完的二十頁的短篇,原本的故事撐不起一部九十分鐘電影的體量。那麼,就得加東西~~~~~小說不夠厚重,不僅是缺少具體情節(小說影視化都會面臨的問題,狀態多內心想法多,具體動作少),在核心人物關係和故事主題上也相對單薄。考慮到當年喜歡這篇小說的讀者已經不可能在沉浸於這種簡單小情感裡,就需要做一個有傾向的改編。
不僅僅是結尾不一樣,這是一串兒連鎖反應。一切源於七月與安生是一篇一小時就可以看完的二十頁的短篇,原本的故事撐不起一部九十分鐘電影的體量。那麼,就得加東西~~~~~
小說不夠厚重,不僅是缺少具體情節(小說影視化都會面臨的問題,狀態多內心想法多,具體動作少),在核心人物關係和故事主題上也相對單薄。考慮到當年喜歡這篇小說的讀者已經不可能在沉浸於這種簡單小情感裡,就需要做一個有傾向的改編。
以上是電影立項初期需要明確的市場判斷。
幾個主創提供不同的角度,目前媒體上主要讀到兩條:1.第一編劇林詠琛上來用了個懸疑的講述方法。2.第二編劇吳楠認為不喜歡安妮寶貝的人很多,要找到原因所在,多站在不喜歡的人(包括隨年齡粉轉黑)的角度講故事。
再往下是導演曾國祥想把這樣一組反差極大的人物做一個人生互換。監製陳可辛跳出來說這個主題忒高深忒文藝了,觀眾接受會不會有困難?曾國祥說,那就做得耐嚼一點,不斷反轉增加懸疑效果。
所以先是有了一個故事核的基本差別。以下是複製我的研究筆記:
之後是人物性格差別。同樣來自筆記:
你們仔細比較兩者差別,會發現非常大的不同:小說裡安生是全方位羨慕七月的,包括喜歡上她的男票,主動勾搭,一直苦苦追尋最終也不能真正如願於是死掉,這是一個完整的悲劇人物。改成人生互換主線以後,實際上七月有隱藏的邪惡性格,她也一直羨慕安生的隨性,尤其嫉妒她可以獲得家明的心,於是做出改變苦苦追尋直到死掉,這是一個完整悲劇人物的人生軌跡。
以上是為了說明,為了改主線,讓主題深刻,並且保持原小說憂鬱調性也就是悲劇效果,死的人自然會換。
另一部分改編比較顯著的就是導演不停加反轉,這樣可以把改編後人物的多層性格展現出來,以下為筆記:
1.主題更深刻,不再是講那個年齡段的小情感,而是放在更長時間的人生歷程和無奈。
2.人物性格更加飽滿,人物的行為動機也就充分了(你的性格決定你怎麼做,原小說七月那個性格就不會做出太戲劇性的事情來,矛盾就不會強,故事就會溫吞)
3.集中更多高強度矛盾,同2。
4.通過懸疑感的營造帶領觀眾的情緒起伏,觀影感受上也會有我操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5.原本大出血後死掉是找噴的梗,現在這樣處理至少不那麼狗血。
所以,絕不是隻有結尾的差別,還有可多,比如那個內衣的意向完全是電影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