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得道叔修膚記

    精益生產的第一個前提是:生產的標準化和流程化,以及專業化的培訓。

    精益生產的第2個前提是:對市場的準確預測,根據市場的銷量來核定,就是以銷定產,這樣減少企業的庫存,減少企業的負債,而增加市場的週轉率,而且使產品直接跟使用者對接。

  • 2 # 做一隻敏思獨行的兔子

    在我採訪過的企業裡,精益文化做得比較好的,是西子集團。簡單說下他們的做法。

    一,引進成熟專家指導

    國際上公認的精益生產做得較好的,是德國和日本公司。西子集團,最早從日本請來退休的精益生產方面的老專家,並且按照那老人家的建議,重新修建廠房。

    所以,要進行精益生產,大老闆一定要從心底裡認同,並且,要有不怕吃虧的心裡。我記得,當時讓我很震撼的事件是,西子在請到專家前,剛投入1700萬蓋新廠房,可是專家來了後說,不行,廠房的生產動線不合理,要求重新蓋。於是,全部推倒,重修!這樣的魄力,怕是沒幾個人能有。

    因為,上千萬的損失都能擔,那就說明大老闆真能聽得進專家的意見,而且專家的權威性已經建立。所以,那個日本專家在西子的幾年,非常投入地幫西子,規範標準化生產。

    二,精益生產的核心是標準化

    在此之前,大家認為的精益生產,是什麼呢?是工藝水平無限地接近零誤差?嗯,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很多公司就是這麼做的。請一些特別牛的車床工,讓重要的產品零部件實現零誤差,大大降低損耗。

    但是,西子後來接到生產大飛機艙門的訂單後,他們發現雖然每個工序的精確度都達到史上最高標準,可是,艙門組裝起來卻不合格。所以,精益生產的核心是標準化生產。是生產的每個環節就做到“剛剛好”。

    所以,圍繞標準化生產,他們的流水線又進行了改進。

    三,培養內部質量管理骨幹

    日本專家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因為已經是退休人員,那個日本專家在西子工作了七八年後,因為年事已高,回國休養了。

    於是,讓曾經跟隨日本專家近距離學習,並培養起來的企業自己的質量管理技術人才擔當起持續改進質量管理的重任。這些人才對集團內的中高層、基層領導不斷進行質量管理培訓。一層層的,逐層的,從思想到行動的培訓,讓公司所有人都逐漸形成質量管理的意識。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他們用了20年。

  • 3 # 亂來設計

    本問題有三個關鍵詞:“文化”、“精益”、“如何建立”。企業文化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人的兩大核心問題:生存問題和心的歸宿問題。

    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如果說要建立一套“文化”體系是戰略目標,那麼“精益”則是建立這一套文化體系的價值觀理念,而“如何建立”則屬於方法論,也就是具體操作問題,這是層層遞進的。

    1.先說第一個關鍵詞“精益”

    公司建立文化的幾個目的,無非是提高組織整體運作效率、員工執行力、員工歸屬感忠誠度、減少企業戰略失誤、企業利潤轉化率、品牌印象、品牌獨特風格與氣質等,特別是其中“員工忠誠度”和“品牌氣質”,所以,“精益”也無非從這些層面著手,但有一個詞語可以非常形象地概括“精益”,那就是“強勢文化”,至於什麼是強勢文化,可以搜尋瞭解,相信這回為你開啟一扇門。

    2.再說說第二個關鍵詞“文化”

    “文化”的字面意思就是以文化之,而這個“文”,即內容,不管是理念的,文字的,還是實際的,表現的,精神的,物質的,都屬於內容範疇;而“化”,則是融化,融入,成為人性骨子裡的一部分,成為人的價值觀的一部分,軍隊裡宣揚的責任、榮譽、國家,不就是如此嗎?

    3.再說說第二個關鍵詞“如何建立”

    針對企業來說,文化概念就縮小了,但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可以分為幾個板塊:文化概念、組織道場、落地方式。

    3.1文化概念。可以先從文字入手,包括企業願景、使命、定位、精神、價值觀(客戶、公司、員工等)、理念(銷售理念、營銷理念、戰略理念、執行理念、做人理念、客戶理念、成果理念、執行理念、團隊理念、責任理念、感恩理念、閱讀理念、研究理念、幫扶理念、學習理念、精進理念等),不管是宣揚狼性文化,還是綿羊文化,總有一套最基礎的價值觀支撐整個文化體系。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儒家觀念在支撐,西點軍校有自己的文化,佛教道教都有自己的文字體系(雖然佛教不立文字),很多培訓大師的培訓語言直接被很多企業老闆用作企業文化,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別是很多職場小白,企業要到到一種效果,不管是任何人進入組織,都能透過企業文化將其瞬間融化,這不僅是文化的力量,也是精益的體現。

    3.2道場組織。我們經常看到很多開早會的公司,像打雞血一樣,如此瘋狂,如此不可思議,每天敬畏客戶、敬畏員工、敬畏領導像敬畏祖宗、敬畏天神一樣敬畏,就是為了在公司內部維持文化道場,創造一種磁場,這種磁場能夠將人融化,能夠感染人,把大家變成一路人。特別是在群體環境影響下,團隊凝聚力會變得異常強大。

    3.3落地方式。文化理念是需要貼在牆上的,是需要宣傳的,官網、論壇、宣傳冊,無所不用其極;企業文化是要求員工必須會背誦的,並且每天晨會背誦,深入骨髓,影響行為;企業文化是需要引導的,各種活動、各種協作、各種遊戲、各種出行、各種聚餐、各種辯論等,凡是好的,適合企業的,根據企業行業取捨。軍人穿軍裝,皇帝穿龍袍,佛陀穿袈裟,統一服裝也是一種職業化專業化的體現,也是企業文化比較落地的表現。很多公司為員工過生日,為員工父母過生日,開年會獎勵員工賓士,給員工父母發獎金,這些都是企業文化落地的最直接的表現。所以,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不過從個人最真實的體會角度來說,這些形式的東西要有,並且是不可或缺,但最核心的還是從人性角度來說,企業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人的兩大核心問題:生存問題和心的歸宿問題,這樣,甚至可以形成企業信仰。雖然有的培訓公司解決了員工心的歸宿問題,但依然耍小聰明沒有解決員工生存問題,雖然高明,但不仁慈,這也是不能長久的。

  • 4 # 企業文化從心開始

    1、精益文化是精益管理的核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管理由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向文化管理提升,以精益文化為核心的精益管理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一種選擇。精益文化反映的是危機意識、問題意識、人本意識和現場管理意識。企業在推行精益管理的時候,如果沒有相應的精益文化來統一全體員工的思想,把精益管理的價值觀真正變成全體員工的統一行動,則精益管理只會是空中樓閣,難以持續。

    2、以實踐為基礎,不斷完善精益文化。

    對任何一個企業,精益管理不會是與生俱來的,而只會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建立、規範、完善的。所以要以企業文化為指導,根據企業生產經營和精益管理的實踐,由企業領導親自組織,依據精益生產的需要,在企業文化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組織員工認真梳理、提煉精益文化相關內容。透過全員討論、宣傳落地等方法,推動企業的精益管理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規範、從規範到科學,使全體員工對精益文化的認知也實現從理論務虛到行動務實,再到實踐創新的轉變。

    3、以制度為依託,推動精益文化落地。

    對一個企業來說,制度是所有員工的言行舉止的根本大法。所以要以企業文化所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益文化的相關要求為指導,梳理、規範企業的管理制度。讓精益管理的核心內容得到真正的貫徹,在制度中嵌入到組織體系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角落,體現到組織運營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使企業制度支撐精益文化執行,推動企業精益管理落地,從而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

    4、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精益文化建設。

    在企業管理的實踐中,精益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為了更好生產經營,對企業制度、工具、方法的持續改善,它已經從單純的生產管理模式發展為著眼於全系統、全價值鏈的企業管理模式,它既是一種消除一切浪費、贏得企業長遠發展的經營哲學與理念;又是一種全員參與、持續改善的企業文化。必須依據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而不斷創新,用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管理實踐來持續提升精益文化,推動精益文化建設。

    5、狠抓領導表率作用,發揮精益文化影響力。

    在精益文化建設、落地的過程中,企業主要領導和各單位主要領導是精益文化能否落地的關鍵因素。必須要從企業主要領導做起,轉變思想觀念,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理性務實的“路張圖”。要以企業文化建設為支撐,以領導表率作用為引導,透過企業領導的親口宣傳、親身示範、表彰獎勵等,形成精益文化對企業員工的正面影響力,帶動身邊的員工主動學習精益文化,傳播精益文化,踐行精益文化,推動精益管理工作開展。

  • 5 # 現代企業經營之道

    企業如何塑造自己的經營理念?

    讓員工和老闆的想法一致,有共同的事業追求。稻盛和夫曾經說過要提高心性拓展經營,那企業如何塑造自己的經營理念呢?

    每一個老闆成功的經歷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無論什麼樣的價值觀,都需要和全體員工共有。員工認可了才能夠落地,而不應該僅是老闆自娛自樂。

    企業的理念有對內的理念也有對外的理念:對外的理念就是怎樣用理念去感染你的客戶、對內的理念就是如何對待你的員工。

  • 6 # 認知框架

    現實呢,通常我們直接把心智中持有的信念系統直接當作事實

    精益文化在企業落地,感覺其實蠻難的,本質上是思維模型的問題。精益你可以走形式流於表面的路線,也可以深入到骨子裡走一條真正的精益路線,那就要提倡假設性的邏輯思維。這樣子其實跟很多人心智中【習以為常】的方式相牴觸。就一個假設,其實很多人就不習慣使用。為什麼要假設呢,就是因為持有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去驗證,但很多人直接會把心智中的認知當作事實,而不是把當作假設。

    即使你再喜歡的觀點、想法,也要經過【否證】的測試,事實、原因,證據如果不支援你的觀點,再好的觀點,也要自己親自幹掉,幹掉你的寵兒,邏輯高於情感,這讓人很不舒適。

    但事實是【下邊是思考得快與慢這本書裡邊的一句話】

    再來看一下精益的一個側面

    最後根據資料,處理假設

    1:資料--認知--調整--微調假設

    2:資料--認知--轉型--建立新的假設

    邏輯作為一條線,貫穿精益。

    精益落地,一旦組織完成相應的心智轉換就很容易,如果不能完成相應的心智轉換,精益可能也是空中樓閣。

  • 7 # LEAN

    文化建立最大的難點是落地,如何能讓精益文化落地。

    1.管理層要把精益的理念深入骨髓,並且不斷的給員工宣貫精益的思想

    2.將日常管理與精益體系相融合,要有切實的內容來支撐,比如大家都按照PDCA的格式來彙報,這樣可以統一大家工作交流的語言,大幅提升效率,切忌做幾套不同的模板,這樣會做死

    3.對公司存在的問題進行成本量化,這樣就很清楚出現了多少浪費和損失,更加有利於精益的推進

    4.組織相關方的培訓,教會大家分析問題的方法,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工具來解決問題

    5.定期組織改善的例會,對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並且跟蹤問題改善的專案

    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的讓精益文化落地,不浪費大家的時間和投入。對精益的每一份時間和投入都是有結果和收益的才是一個正向的發展。

  • 8 # 江淮陽明

    精益生產會提高產品的質量,博得客戶的認可和喜愛。從而贏得市場。只有佔有了一定的市場,才能使產品形成品牌化,連鎖化。形成良性迴圈。也讓企業認識到產品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 9 # 冠卓諮詢1

    精益文化的落地其實對於企業來說是挺難的一件事,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無論怎麼說,推行精益,在企業培養精益文化,最終就是希望為企業鑄就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針對這方面有如下建議:

    1、精益文化的落地,需要公司高層持之以恆的重視。按照以往的經驗,企業推行精益一般需要自上而下推行,因為精益的推行是需要協調各種資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如果公司高層不重視或者只是一時心血來潮,即使推行了精益,也不能長期持續下去,更談不上精益文化的形成。

    2、精益文化的落地,重視與推行需要自上而下,落地執行需要自下而上。公司高層重視,投入了相應的資源,有了推行的動力,那接下來就需要從基層開始,逐漸開展精益改善,讓從基層員工開始所有人學會精益工具的使用、利用精益工具改變工作方式、工作思路、轉變意識,為精益文化的落地奠定基礎。在內部落地阻力比較大時,可以考慮引入外部資源,但最終還是取決於高層對精益推行的重視程度。

    3、有了高層領導的重視,從基層到中高層逐漸有了精益管理的意識,並掌握了具體精益工具方法的使用,接下來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建立與公司發展戰略相匹配的精益體系,如公司精益改善體系、精益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和人才培養相配套的精益人才職業規劃及晉升等。只有將精益管理和企業的發展、人員管理相融合,才能形成適合公司的精益文化,精益文化也才能有效落地。

  • 10 # 使用者99768156094

    想要在公司建立精益文化,首先要明確精益文化的內涵。精益要求企業不斷創新、持續改善、追求卓越,而“精益文化”則是要將精益的理念匯入公司全員,潛移默化的感召、激勵員工同時規範他們的行為。我們需要讓員工明白精益的重要性,才能良好有效的推動精益文化的建設。在匯入的初始階段,需要企業從上到下的引導:樹立精益思想;落實保障機制;建立實踐一段時間後,公司員工會自主自發的投入到精益的工作中。

  • 11 # 奶褂

    精益思想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常規“套路”就四個方面:

    1.培訓:基礎理論與實際案例的培訓;

    進行全員培訓,從高層到基層逐步擴充套件,儘可能地實現到全面覆蓋。因為精益思想本身也是需要全員參與,需要大家一起配合!同時也可以藉此培訓機會,發現一些潛在的一線優秀員工。

    2.活動:

    組織精益思想的宣傳和評比活動,給予精益專案的最大關注!

    初始階段可能還需要強制性報名,但是遮蔽規則方面可以適當放寬。

    評比獎勵要有吸引力,不能敷衍了事!曾有家公司的評比獎勵是每月+300元/個專案獎,在職期間有效。

    3.標語:

    公司標語以及願景口號可以圍繞精益思想進行展開,並將口號及標語進行全公司張貼,以便實現對員工全方位的“洗腦”!

    如果有公司網站也可以針對精益思想開設對應的論壇,甚至可以免費開放精益思想的公開課影片,並可以將公司每年的精益專案評比結果放於網站進行宣傳。

    4.績效:

    在績效獎金中加入精益專案獎,在每位員工的KPI中均有獨立的精益專案獎勵!

    公司文化的培養可以說是需要從沒一個方面去開展的,任何一個方面的拉下都有可能會對精益思想的推廣造成很大的影響。

    因此,如果你推廣精益思想見不到效果的時候,你想想是什麼方面拉下來了?

  • 12 # JohnnyLwL

    如何將精益思想融入企業文化?

    這要明確兩個概念與內容: 企業文化與精益思想。

    企業文化,指企業在日常行為中,共同形成或遵循的行事方式,看法,價值觀。它包括核心精神層面的企業經營宗旨,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此為核心層面);制度層面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管理制度,流程,標準等);物質可視層面的企業形象具體化,細化方式(包括企業商標,企業企旗,信箋,標語,各種物件等)。

    精益思想,要義為二字,即精蓋。泛指精益求精,一次性做好,高效簡約,簡單明瞭。

    要將精益思想,融入企業文化,那麼企業從最高層至基層,無論在學習培訓,制訂制度,梳理流程,宣導教育,對內對外,都要結合企業文化的三個層面,從口頭,形式及書面,體現在企業文化的設計,參與,學習等各項內容中。

  • 13 # 西部精益

    首先,不論什麼企業文化,都是為了服務企業目標。

    精益,強調的是,凡事要做到同等價值創造所需的資源最小化,並能夠最大化的建立內部運作秩序,以保證長期持續性的最大化收益。同樣,也是為企業目標服務。

    所以,你所倡導的文化,你想做的精益,目標是一致的。只不過,精益更加的具體化,是有理念、有工具、有方法、有策略的直接實現企業目標。而你的企業文化,是企圖影響“人”,來間接的實現目標。

    以此看來,只要是企業,精益帶給你的是直接的生存辦法,這是任何文化的基本要求。

    要將精益融入企業文化,那麼,不論是什麼種類,什麼形式的文化,一定是先滿足精益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具體到操作中,就是:

    1)物質層的文化符號,少不了符合企業當期實際需求的精益理念,或者說持續改善理念。掛在牆上的,佈置在車間的,寫在網頁上的,呈現在郵件中的設施、符號、圖案、文字,顏色等,體現出的精益思想與效果一定最顯眼,最直觀,最震撼。

    2)行為層的文化滲透,需要體現在每日發生的各種行為和語言中。從上層至下層,言傳身教,要讓諸如“有什麼問題?有沒有標準?流程和制度是否合理?有沒有改善空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成本與收益如何?”等語言流行起來,要把精益的年度計劃制定起來,要把先進的改善工具利用起來,要把持續改善活動組織起來,要把精益的改進與科學的管理,變成我們正常工作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談企業文化。

    3)制度層的文化體現,具體要以制度圍繞目標,制度解決問題,制度收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達成了目標,解決了問題,還要資源的付出最小化,這就是代表精益的好制度。而,文化在規則中的融合,也必然在核心業務領域讓步於精益,否則,你要反思你的文化是否真的服務於企業目標。

    4)精神層的文化影響,就是經營理念,管理理念,共同的價值觀,群體思想的傾向性。精益理念必須從老闆從上之下得到層層傳播與重視。因為它直接決定了管理者團隊,執行團隊的決策與執行行為的取向。

  • 14 # 積極奮鬥的小獅子

    兩個方向: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根據企業文化而定。理論培訓先行,讓大家先有精益的概念,體系架構的支撐。有完整的推進制度、激勵機制。

  • 15 # 牧野知事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就得先搞清楚問題所涉及到的兩個基本概念:精益生產和企業文化。

    首先,精益生產源自日本豐田公司,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Just In Time(JIT),翻譯為中文是“旨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因此也稱精益生產方式為JIT生產方式、準時制生產方式、適時生產方式或看板生產方式。其核心是:最大限度的減少企業生產所佔用的資源。

    從企業經營層面看,精益生產透過消除企業所有環節上的不增值活動,來達到降低成本、縮短生產週期和改善質量的目的。

    從企業管理層面看,精益生產是企業所推行的一套生產(運營)管理體系或企業內部所有人都要遵守的管理制度。

    其次,在看企業文化,也可稱組織文化,它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簡單而言,就是企業在日常執行中所表現出的各方各面。這個“所表現出的各個方面”,就是一個企業在一定的制度準則下所形成的行為規範。

    最後,當我們清楚了這兩個概念,再分析這個提問就變得簡單明瞭,既然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部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而這種行為規範又必須要依賴制度的約束和管理才能形成,那麼,當企業在強化推行精益生產的過程中,企業內部在執行中就會逐步完成從認知到認同,再到自覺遵循這一價值信念的過程,最終構成這個企業獨到的企業文化。

  • 16 # 鄭州小小

    我們經常看到,企業在匯入新的管理機制、方法的時候,往往會強調要建立相應的文化氛圍,例如精益生產文化、績效管理文化、學習型組織文化等等。為什麼這樣做?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企業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人不一樣,想法就會不一樣,包括知識、視野、利益、習慣等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

    企業要匯入新的管理機制、管理工具,就必然對現行的運營系統產生變化,不同人對於變化的必要性、目標、方向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想法甚至往往會相左。

    那麼怎麼辦呢?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具備老闆思維,與老闆一樣資訊對稱,但是如果想法不一樣,選擇不一樣,又會導致各拉各的轍,所以就需要先從文化入手,統一認識、統一方向。

    所謂統一認識,統一方向,無非是讓大家知道、認同並相信,公司做這個事情是認真的,有必要的、有意義的,不這樣做的人企業是不會包容的。

    聚焦到精益生產文化,道理也是一樣,就是告訴員工,精益生產對企業是必要的,有好處的,至少是利大於弊的,不這樣做事不行的。話都說到了,再不長眼的人就要被收拾了。

    先禮後兵,樹標杆,然後殺雞給猴看,事情就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ing值高常見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