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電影集錦HH

    對於《心花路放》最後康小雨和耿浩的對話,我個人的理解:主要是解釋和釋放電影中的部分情感。

    解釋部分情感。

    影片對於康小雨和耿浩的離婚,其實沒有正面描述,因為從這部影片的敘事線來說,是分兩個方向的:一是按照離婚後時間的順序;二是耿浩與康小雨邂逅前閃回。這兩條敘事線,都巧妙地避開了離婚本身這件事。我所理解的是,甯浩影片主故事線是“耿浩通過一次出行的遭遇走出離婚的陰影”,次故事線是“康小雨如何遇見耿浩”。從電影敘事角度來說,用次情節突出、反襯和呼應主情節更能製造一種具有強烈對比性的戲劇衝突。至於其中離婚這件事,僅僅是一個“激勵事件”,引出影片所講述的故事。但是,作為影片戲劇對抗的起點—離婚,用類似於卡夫卡《變蟲》那樣的突兀出現又會造成影片敘事真實性、合理性的缺失。因此,影片一直在用一種較為剋制的方式不斷暗示離婚這件事兒。

    甯浩是一名善於捕捉和利用細節傳遞影片資訊的導演。從《瘋狂的石頭》中那些細節伏筆就能看得出來他在此方面的功力,如商販剪短盜賊買的繩子,開發商弩箭的百步穿楊,易拉罐的中獎資訊等等都在隨後的情節中有了呼應,並對影片敘事產生了推動作用。而《心花路放》也延續了此種用心,對於康小雨和耿浩的離婚,在簽署離婚協議,小三出廠,康小雨反覆電話,耿浩大鬧洗浴中心等情節,都在暗示他們離婚的緣由:耿浩為了有更好的生活(既是為了康小雨也是為了他們兩個人),放棄了音樂夢想。對於康小雨來說,耿浩失去了文藝的瀟灑,經濟上又無法滿足。這樣的矛盾,促使了最終的離婚。而影片最後的這段對話,是對電影情感的一種總結式的解釋:

    袁:當初幹嘛要扔呢?

    (我愛你的時候,就知道你無法提供給我經濟上的優越,我愛的是你那些文藝)

    黃:當初不得過日子,掙錢麼

    (音樂不好掙錢,或者不能掙錢,所以我才會選擇一個風險更低,回報更為穩定的職業去在經濟上提供給你,也是我們更好的生活)

    袁:過日子也不僅僅就是過日子吧

    (但是,我最開始想要的不就是你的文藝嘛?刨除這些,我選擇你幹嘛?你為什麼因為提供給我或者兩人更好的生活放棄了當初你吸引我跟你在一起的文藝呢?)

    釋放部分情感。

    王小波曾經說過:除了一個現實的此生之外,人們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我在“怎樣評價《心花路放》的康小雨?”這個回答中,談了一點自己對於康小雨人物本身以及她與耿浩感情的看法。至於對於耿浩,則沒有更多評價(因為問題重點)。可能看到過這篇回答的人都會發現我是以一種類似批判的眼光在看康小雨,但其實對於耿浩,我同樣也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形容。我沒有站在男人角度,或用同情“弱者”(是指影片中離婚這事兒對於耿浩情感和生活的衝擊更大而言)方面去為利用對康小雨的批判來肯定耿浩。個人認為:這部電影裡面,甯浩並沒有貶低康小雨,也沒有讚揚耿浩,而是相對客觀和公平的闡述了男女感情。耿浩同樣是值得批判的一方。這是我對影片最後一段對話的理解。

    就電影故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開始到結尾,沒有產生過不可逆的轉變那就是失敗的。影片故事套路也是“打破平衡—尋求平衡—獲得平衡”這樣推進敘事的,所以主要電影人物的轉變,是電影“故事弧光”在人物塑造上的一種體現。就《心花路放》來說,耿浩的轉變歷經了以下階段:

    憤怒(罵律師,找小三)——報復(開始交配之旅)——崩潰(洗浴中心外唱歌)——醒悟(重回大理並平靜面對康小雨)——救贖(與別的姑娘開始用心交往)

    (整個過程就是“打破平衡—尋求平衡—獲得平衡”的完美展示)

    思維轉變方面:

    開始他的思維是:我為了你放棄自己音樂夢想,努力掙錢,你卻視而不見,尋找多金小三,何其無恥!

    最後他的思維是:我給的並不是你最想要的,這些所謂犧牲不過是一廂情願,去追求夢想,堅持自己,才是對的。

    從這個轉變過程中,他有了兩個收穫:

    一是明白了自己的不對,也可以理解、原諒並平靜面對康小雨。

    二是做回了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

    在影片最後,通過兩人平靜的對話,側面展示了耿浩和康小雨(特別是耿浩)他們之間思想的轉變。高明的是,這段對話結合之前的敘述,兩個人都是站在彼此的立場上來說的,是對於這段感情最好的反思,也是影片影片情感最好的釋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社會風氣下怎麼看待“實在”的個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