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朝相比,清朝不僅存續時間更長,而且在政治上高度穩定,領土面積也跟元朝差不多,有1316萬平方公里。清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僅在於它延續了“東胡系”的“二元政治”。甚至還超越二元政體,建立了一個多元政體。
剛才說到,“二元政體”就是讓政府本身具有遊牧和中原的雙重身份認同。而清朝不僅建立了雙重身份認同,還進一步建立了多重身份認同。比如,我們都知道,清朝的軍隊以“八旗制”為主,而“八旗制”不僅僅包括滿洲人,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不僅如此,清軍入關時還藉助了一股純中原的力量,就是吳三桂。在平定天下之後,吳三桂和其他中原軍事力量被封為具有實權的“藩王”,和八旗軍事貴族平起平坐。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在康熙時期吳三桂被清朝政府武力平定,但這並不是說清朝政府打壓純中原的軍事力量。在吳三桂被平定之前,滿洲的軍事貴族,就隨著鰲拜的倒臺被康熙狠狠地打壓過一次。也就是說,在軍事上,清朝政府並不特別偏袒任何一方。在政治上也是一樣,在政府機構中,滿、漢官員的比重幾乎差不多。而且清朝十分重視科舉制,無論出身草原還是中原,大部分人都要透過科舉制才能入朝為官。
這是清朝處理滿洲與中原關係的策略,是典型的“東胡系”政治傳統。但是,清朝和北周、契丹、女真不同的是,清朝不僅同時建立了中原和草原的身份認同,還陸續建立起了其他地域的身份認同,比如西藏與蒙古。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既是中原地區的皇帝,又是滿洲八旗的旗主,還是蒙古地區的大汗和藏地的文殊菩薩轉世。也就是說,清朝政府建立了至少四種文化身份認同,這就是為什麼說清朝超越了傳統二元政治的原因。
在這種政治模式下,過去作為中原和草原區隔象徵的長城,就完全失去了實際上的意義,從此變成了歷史遺蹟和文化符號。過去,在東亞地區博弈的三角關係,也在清朝最終完成了融合。
和元朝相比,清朝不僅存續時間更長,而且在政治上高度穩定,領土面積也跟元朝差不多,有1316萬平方公里。清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僅在於它延續了“東胡系”的“二元政治”。甚至還超越二元政體,建立了一個多元政體。
剛才說到,“二元政體”就是讓政府本身具有遊牧和中原的雙重身份認同。而清朝不僅建立了雙重身份認同,還進一步建立了多重身份認同。比如,我們都知道,清朝的軍隊以“八旗制”為主,而“八旗制”不僅僅包括滿洲人,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不僅如此,清軍入關時還藉助了一股純中原的力量,就是吳三桂。在平定天下之後,吳三桂和其他中原軍事力量被封為具有實權的“藩王”,和八旗軍事貴族平起平坐。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在康熙時期吳三桂被清朝政府武力平定,但這並不是說清朝政府打壓純中原的軍事力量。在吳三桂被平定之前,滿洲的軍事貴族,就隨著鰲拜的倒臺被康熙狠狠地打壓過一次。也就是說,在軍事上,清朝政府並不特別偏袒任何一方。在政治上也是一樣,在政府機構中,滿、漢官員的比重幾乎差不多。而且清朝十分重視科舉制,無論出身草原還是中原,大部分人都要透過科舉制才能入朝為官。
這是清朝處理滿洲與中原關係的策略,是典型的“東胡系”政治傳統。但是,清朝和北周、契丹、女真不同的是,清朝不僅同時建立了中原和草原的身份認同,還陸續建立起了其他地域的身份認同,比如西藏與蒙古。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既是中原地區的皇帝,又是滿洲八旗的旗主,還是蒙古地區的大汗和藏地的文殊菩薩轉世。也就是說,清朝政府建立了至少四種文化身份認同,這就是為什麼說清朝超越了傳統二元政治的原因。
在這種政治模式下,過去作為中原和草原區隔象徵的長城,就完全失去了實際上的意義,從此變成了歷史遺蹟和文化符號。過去,在東亞地區博弈的三角關係,也在清朝最終完成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