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石雜談
-
2 # 掌上三言兩語
談到蘇聯歷史國際共運史,繞不開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在俄共黨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與列寧不分仲伯。1918年為蘇維埃政權爭取喘息機會,列寧提議與德國簽定《佈列斯特和約》,在俄共中央會議上實行表決,托洛茨基以7比6否決了列寧提議,德國開始進攻俄國,列寧的提議再次擱淺,最後還是在托洛茨基的幫助下,勉強通過。足見托洛茨基在黨內的影響力。
那時,陰沉的斯大林,還在托洛茨基巨大光環的陰影中,遠沒崛起。
托洛茨基,蘇聯紅軍締造者,列寧的親密戰友。在十月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托洛茨基,是政治家理論家社會活動家演說家,但他絕不是誇誇其談的“客裡空”,踐行能力很強,可以說,把他放在俄國任何時代,托洛茨基都是政治強勁對手。
許多人評價托洛斯基說:“托洛斯基具有高度的自制力,遇事不驚,沉著冷靜,經得起挫折和失敗。”
托洛茨基喜歡與工人群眾交往,沒有一點架子。只有面對他的同僚或者屬下,他才表露出濃厚的貴族氣派,對初見者,他是十分親切的。
托洛斯基的另一面,卻有著教條的、書生氣的一面。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任何創新總是持鄙夷的態度。
托洛茨基與斯大林的力量消長來了個大反轉,主因是托洛茨基在後來國家建設實踐中不合時宜的理論教條。
他與斯大林的分歧,主要是俄國革命走向,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等問題。托洛茨基天資很高能力超群,他很自負領袖慾極強,他在政治上極左,革命革命再革命,他希望建立一個沒有等級的純粹的工人國家,即使今天看來也是烏托邦的理念,何況那時的俄國,正處於以一個全新體制全部力量實現工業化的年代。
斯大林就務實的多,面對現實多點理性,不囿於理論教條,在俄國1920年代開始工業化建設中大量引進西方資金和先進技術,國家工業化的順利實施,無疑使得斯大林拿到了歷史授權書,所以,托洛茨基與斯大林的對弈沒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
托洛茨基始終是一個沉溺於自己的夢想與幻覺中的烏托邦信徒。
斯大林對他並沒有像對布哈林那樣採取極端措施,而是外放幽禁。托洛茨基繼續活動反斯大林,繼而被逐出蘇聯。托洛茨基在國外仍然沒有放棄反對斯大林,他組建了“第四國際”,與蘇聯的“第三國際”分庭抗禮,其成員來自三十多個國家,可見托洛茨基的影響力了得。這正是斯大林不能容忍的,蘇聯缺席審判托洛茨基死刑。
1940年,在墨西哥被一個西班牙人砍死,一直到死,托洛斯基都沒有停止鬥爭,使他的鮮血和腦漿灑在他正在撰寫的《斯大林評傳》上。
托洛茨基葬在他生前寓所的院子裡,如今,方尖碑上那面鐮刀斧頭旗,依然在他的頭上飄揚。
2020.6.8
-
3 # 樑文慶2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憑藉手中持有的有限資料,整理了托洛茨基十月革命前後的理論觀點比對斯大林整個執政時期政策效應……發現託的思想和斯大林本人的思維基本一致:差異只在於一個是理論預測性的,另一個是政策行動上的!斯大林執政期間政策執行的得與失,例如:農業的集體化政策,斯大林時期的做法巳算是夠激進的了,而託的思想,相比更激進,他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強制將全俄的"小農“無產階級化!這會是怎樣的一種政策冒進!想想都恐怖!一個世紀過去了,回頭看十月革命,總結得與失!我們看到:一切得、失,都沒有初生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內在的二元經濟結構運作條件的限定大!對此,托洛茨基十月革命時期的理論設想完全不對茬!託的思想更多的是天馬行空式的。當年,若是託上臺,那麼,不說別的,就一個強制"小農"無產階級化的政策措施就會葬送十月革命的成果。列寧的政治遺囑裡沒有讓托洛茨基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還是真有先見之明!可惜的是,列寧當年的遺囑還是沒有執行到位!黨內沒有能出現一個如列寧本人一樣的,既有統領全域性的政治成熟,又有充分的政治經濟理論素養,有平息黨內紛爭能力的領袖人物!列寧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路就這樣走下來了!斯大林掌握蘇聯共產黨最高組織權力三十多年,將自己簡單粗暴的行事風格深深地印在蘇聯的整個制度實踐中,其中有多少的歷史遺憾,又有多少的教訓要吸取!也許是一個世紀之後的共產黨人要多加思索的問題!
-
4 # 視角一線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頭說起:
在二戰期間,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兩人都認為二戰之後就會掀起革命的高潮,為了爭奪對革命的領導權,兩方加緊鬥爭。蘇聯情報部門也策劃了暗殺行動,蘇聯內務部從1931年起就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暗殺托洛茨基的小托洛斯基的墓碑組。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張到底有什麼差別?以上文章開頭我們講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認為二戰過後將會引起革命的一次高潮。那麼,倆人的革命主張會有什麼差別嗎?
托洛斯基的理論好多是似是而非的,也就是說,他的理論表面上看起來很好,貼近於馬克思主義,而實際上一仔細推敲,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例如,他認為蘇聯生產力落後,不能一國建立社會主義,應該不斷革命,走向世界。這裡面的錯誤就多了。托洛斯基認為,蘇聯必須獲得歐美國家的工業支援才能建立社會主義。
而斯大林對於革命性質和階段的看法,後來被稱為革命階段論。就是認為革命是按照性質不同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不能超越階段,比如不能在資產階級革命階段就去搞社會主義革命的東西。
關於蘇聯社會性質和無產階級民主的認識:斯大林對於無產階級民主的認識,就是黨領導一切,黨的領袖領導黨,而黨的領袖就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意志。這個問題上,斯大林的觀點比較簡單,認為蘇聯已經在一國建成了社會主義,證據就是"社會主義體系在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的完全勝利"以及“人剝削人的現象已經被剷除和消滅”。
托洛茨基則認為,蘇聯既不是資本主義,因為蘇聯確實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但又不是社會主義——主要就體現在官僚階層取代了無產階級,取代了勞動人民,成為了社會真正的主宰者,而是處於某種過渡階段。
所以說,兩個人的觀點存在著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終究現實還是不夠理想!
-
5 # 一凡小軍
兩人同屬於布林什維克派。根據檔案解密,列寧逝去前留下遺囑,本應由托洛斯基接位,因為他是紅軍創始人,又是總政委,黨內資歷和能力排在斯大林前面。斯大林黨內工作能力一般,亮點是在內戰時抓好了烏克蘭的糧倉,並暗中在軍隊裡培植了個人勢力小集團。托洛斯基在工作上與列寧會產生分歧,但列寧出於對黨的事業的長遠發展依然信任他,心裡由他接班。斯大林表面忠誠,但陰險毒辣手段殘忍,列寧在病倒後意識到了這一點時,但為時已晚。斯大林通過毒辣殘忍的手腕上臺後,逐步清除同一輩的政治對手,托洛斯基無奈之下逃亡墨西哥,成立第三國際對抗斯大林,簡稱託派,又被誣稱為修正主義,後被克格勃暗殺於墨西哥。
兩人革命主張的差別。托洛斯基與列寧一脈相承,不走極端路線,主張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民主派力量同反動派作鬥爭,類似於毛澤東的統一戰線。
斯大林的主張是,剔除其它民主黨派,一黨獨大,由蘇共獨力消滅反動派。類似於王明的極左和蔣介石的獨裁,以純潔黨的名義搞黨內大清洗。
普列漢諾夫是蘇共前身俄共的早期領袖,資歷與列寧相當。他的主張是科學社會主義框架下的憲政社會主義,也就是溫和改良派社會主義,結果,在與列寧主張的布林什維克派的黨內爭論中敗北,退位給列寧。
俄共和蘇共的最後失敗,導火線其實埋藏在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路線之爭時期。
列寧定調於布林什維克主義之後,若政策沒有走歪,由托洛斯基接任,俄共和蘇共也許不會走向最後的滅頂之災。
但被斯大林接班後,布林什維克主義其實已變質變味。實行一黨專政,黨內大清洗加大肅反,搞個人崇拜和一言堂,俄共和蘇共逐漸走向了獨裁之路,導致特權階層加腐敗橫行,最後黨心民心盡失而崩潰。
若一句話總結兩人區別,托洛斯基想法類似於毛澤東,斯大林想法類似於蔣介石。
中國和蘇聯的國情差別很大,中共和俄共蘇共的成長曆程也有差別。
所以我用這個類似比較法,可能並不完全正確和準確。
__2020.6.6.一凡
-
6 # HuiNanHistory
托洛茨基,如今可能已經是大部分中中國人都忘卻的名字了。
但是,在20世紀前半葉,托洛茨基和託派,可以說是全球布林什維克運動中,一個非常著名的名字。
在蘇聯建國之初,他曾經在1918年到1922年間,領導蘇聯紅軍戰勝了支援沙皇的白軍。
但在1924年列寧去世後,托洛茨基遭到斯大林等人的排擠,最終失勢而流亡海外。1940年,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派人刺殺於墨西哥城。
因此,關於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這對歷史的冤家,可以說是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熱議。
所謂的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認為:
“不斷革命論”。也就是說革命不會一次成功,要不斷地革命。
在托洛茨基看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無法頂住資本主義世界的壓力,除非社會主義革命能夠迅速在其他國家展開。
在後期,托洛茨基還指出,斯大林治下的蘇聯——已經變成了“官僚主義地退化了的工人國家”。
-
7 # 林湖圖文說管理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不是主張不同,而是都要爭奪最高權力,因此變成了敵人。列寧去世以後,他倆成為山裡的二虎,一山容不下二虎。論能力,他倆都很強。托洛茨基偏理論,地位很高,但掌握的具體實權少一點,是蘇聯當時的縣官。斯大林當時主持日常工作,手頭有實權,是蘇聯的現管。由於縣官不如現管,在鬥爭中托洛茨基最終失敗,先是逃亡國外,後被斯大林派人殺害。
-
8 # 黑水布衣
歸根結底,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所謂革命理論,最終不過是蘇聯內部的一場權利鬥爭。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1879—1940), 工農紅軍、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他在蘇聯的統治層擁有極高的地位,在列寧去世後,他也是第一個反對斯大林的人,最終造成了托洛茨基的悲劇命運。
1、不斷革命論
不斷革命論是托洛茨基在1905年革命中同帕爾烏斯一起提出來的。其基本主張是:俄國革命是民主革命,但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無產階級一旦取得政權,就不能把革命限制在民主革命的範圍之內,必須立即向SH主義革命轉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局勢為實現托洛茨基的構想提供了有利的環境,1917年的俄國革命大體上是按這一思路發展的。托洛茨基的設想與列寧在二月革命後的主張不謀而合,在列寧生前,托洛茨基的著作是被當成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看待的。
2、階段革命論
階段革命論就是認為革命是按照性質不同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不能超越階段。
而且在不同的革命階段,革命的物件、動力、任務和性質也不同,這就是革命發展的階段性。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決定了他們不能把革命停留在某一階段上,使革命半途而廢,這便是革命發展的不間斷性。
從後來的實踐來看,尤其是中國,我們更認同“階段革命論”,並發展出了自己的理論。
-
9 # 冷月鉤沉
托洛茨基主張不斷革命論,而斯大林主張階段革命論。
他被稱為蘇聯國內各條戰線上勝利的"唯一的組織者","紅軍的締造者"、"紅軍的領袖和組織者",被外界譽為“紅色拿破崙”。
列寧在蘇聯的政治影響力和托洛茨基相比,也也稍遜一籌。
而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矛盾,則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最起碼斯大林是這麼認為的。
1924年1月21日,列寧與世長辭。
斯大林因為負責具體的工作,掌握了蘇聯的大權,他通過不斷打壓對手,獲得了最高統治權力。
托洛茨基在各方面對斯大林都不滿意,他反對斯大林的新經濟政策,讓斯大林非常惱火。
托洛茨基因為得罪斯大林,他在黨內的權力不斷削弱。
後來甚至被開除黨籍,被流放到阿拉木圖,這是一個貧困荒蕪的地方。
托洛茨基因為經常發表文章攻擊斯大林,被驅逐出境。
幾經輾轉去了墨西哥,在那裡他成立了共產主義第四國際,公開和斯大林唱反調。
斯大林徹底被激怒,下定決心讓托洛茨基永遠閉嘴。
但是,托洛茨基卻死在了一個自認為是朋友的人手中。
1940年,在家中被他當作朋友的蘇聯情報單位特務拉蒙·麥卡德爾(Ramón Mercader)用冰斧殘忍地鑿入托洛茨基的後腦將其殺害。
隨著檔案的披露,證明斯大林對這次暗殺行動負責。
麥卡德爾因為謀殺托洛茨基被判20年有期徒刑,出獄後於1978年在古巴去世。
托洛茨基的死,讓他再次在世界上名聲大噪。
他的不斷革命論也被許多支持者奉為經典而推行。
托洛茨基在最後一刻也不相信斯大林會殺他,因為他認為和斯大林之間只是內部矛盾沒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End—
-
10 # 薩沙
為什麼斯大林如此痛恨托洛茨基,一定要將他肉體消滅呢?
這是因為斯大林非常清楚,托洛茨基在於蘇聯的強大影響力,尤其對於蘇共內部的可怕影響力。
托洛茨基是比斯大林更為激進的極左革命者,他的主張被稱為托洛茨基主義。
托洛茨基自視為“布林什維克列寧主義者”、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
而托洛茨基的追隨者,對此深信不疑,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
托洛茨基的主張有很多,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他認為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未取得徹底成功的國家(如1917年之前的俄國),無產階級必須永久無間地堅持社會革命(“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革命)。托洛茨基不認為革命會一次成功,要求持續不斷的進行革命,內部革命,有類似於我們文化大革命的意思。
托洛茨基認為,不應該同帝國主義國家有任何的政治關係,不然就會被帝國主義利用,最終會被他們搞垮。
托洛茨基認為農民不可靠,必須要靠富有革命精神的工人力量為核心,打壓農民,完全建立工人領導的國家。
托洛茨基反對官僚,認為國家不應該存在任何特權階層。他攻擊斯大林,認為蘇聯工人國家已經變成了“官僚主義地退化了的工人國家”。雖然蘇聯沒有資本家,但新的壓迫著就是官僚階層。
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的新經濟政策,認為這是恢復資本主義,必然導致階級敵人藉機恢復力量,滲透進入領導階層。
等等。
托洛茨基這套東西在很多蘇共黨員心目中,有著非常重的份量。因為托洛茨基確實看到蘇聯的種種問題,也找出了他認為合適的方法。
比如,他說,如果工人階級不從斯大林主義官僚們手中奪回政權,那麼官僚主義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重建資本主義制度。
所以,可以說托洛茨基主義,是斯大林最危險的敵人。而托洛茨基,也是唯一能夠從內部整垮斯大林的敵人。
而托洛茨基派因為是極左,所以也是死硬派。當時斯大林肅清託派殺了很多人,但託派仍然不肯脫離自己的派別,寧可選擇被殺。
最終,斯大林派人送給托洛茨基一支冰錐。
-
11 # 生活情感日記
兩人同屬於布林什維克派
根據檔案解密,列寧逝去前留下遺囑,本應由托洛斯基接位,因為他是紅軍創始人,又是總政委,黨內資歷和能力排在斯大林前面。斯大林黨內工作能力一般,亮點是在內戰時抓好了烏克蘭的糧倉,並暗中在軍隊裡培植了個人勢力小集團。托洛斯基在工作上與列寧會產生分歧,但列寧出於對黨的事業的長遠發展依然信任他,心裡由他接班。斯大林表面忠誠,但陰險毒辣手段殘忍,列寧在病倒後意識到了這一點時,但為時已晚。斯大林通過毒辣殘忍的手腕上臺後,逐步清除同一輩的政治對手,托洛斯基無奈之下逃亡墨西哥,成立第三國際對抗斯大林,簡稱託派,又被誣稱為修正主義,後被克格勃暗殺於墨西哥。
不斷革命論不斷革命論是托洛茨基在1905年革命中同帕爾烏斯一起提出來的。其基本主張是:俄國革命是民主革命,但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無產階級一旦取得政權,就不能把革命限制在民主革命的範圍之內,必須立即向SH主義革命轉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局勢為實現托洛茨基的構想提供了有利的環境,1917年的俄國革命大體上是按這一思路發展的。托洛茨基的設想與列寧在二月革命後的主張不謀而合,在列寧生前,托洛茨基的著作是被當成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看待的。
而且在不同的革命階段,革命的物件、動力、任務和性質也不同,這就是革命發展的階段性。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決定了他們不能把革命停留在某一階段上,使革命半途而廢,這便是革命發展的不間斷性。
從後來的實踐來看,尤其是中國,我們更認同“階段革命論”,並發展出了自己的理論。
所以,可以說托洛茨基主義,是斯大林最危險的敵人。而托洛茨基,也是唯一能夠從內部整垮斯大林的敵人。
而托洛茨基派因為是極左,所以也是死硬派。當時斯大林肅清託派殺了很多人,但託派仍然不肯脫離自己的派別,寧可選擇被殺。
最終,斯大林派人送給托洛茨基一支冰錐。
沒有斯大林托洛斯基就是第二個斯大林托洛斯基比起斯大林更加激進,他做過沙皇的牢,做過彼得洛夫的牢在波蘭,德國,保加利亞,哈薩克都坐過牢,一生中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坐牢,他的主張就是俄國因為是個農業國家所以依靠工人自發和依靠農民是不可能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必須有一群職業革命者來鼓吹和引導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
12 # 鬧市俠隱2016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矛盾決定了西班牙內戰的走向,第五縱隊究竟是誰,細品吧,我只想說作為後來人的觀察,托洛茨基是個理想主義者,真正的要指導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為踐行理想而奮鬥終身,值得敬佩,但他對於權力與政治的關係確實是有些弱智,甚至到死都認為他和斯大林是同志間的分歧,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至於斯大林,具備了一切暴君的素養,最終以一個暴君標準死亡方式,走完了一生。
-
13 # 尤澤安
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思想承認革命大多數時期時““和平發展””“和平演變”“和平過渡”“階級合作”狀態。革命激進狀態只出現在革命質變的過程。
-
14 # 永恆的射手58206083
托洛茨基的主張是先在俄國建成社會主義,然後不斷向外輸出革命;斯大林主張先在俄國國內建成社會主義,利用聯盟的影響力促成世界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革命。當然,這也許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托洛茨基的主張的核心內容是由俄羅斯領導社會主義革命,等全世界都進入社會主義大家庭後再宣佈俄羅斯率先進入共產主義;斯大林的主張的核心內容是讓俄羅斯先進入社會主義,利用聯盟(蘇聯)的影響力引領全球進入社會主義,而不是進入共產主義。兩廂對比,斯大林的主張比托洛茨基的主張更符合俄國和世界的實際情況。
也就是說,託派的主張過於激進,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主觀成分過重,因此會加速蘇聯的滅亡。反觀斯派,先在俄羅斯實現社會主義,再在世界範圍內實現社會主義,最終過度到共產主義全球化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但是,兩人的思想也是有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侷限性的。也就是說,他們沒搞清楚: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私有經濟,私有制也有國有經濟……等等辯證關係。總而言之,蘇聯革命的目的是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富裕,但是話題自始至終都沒能轉到如何確保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富裕上。
-
15 # 千百年前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是死對頭,而在與斯大林的鬥爭中,托洛茨基完全處於下風,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先他而死。而在1940年,他還是沒逃過斯大林的魔掌,在墨西哥被暗殺。
斯大林為什麼殺他?自然因為二人政見不同,斯大林的主張是“一國建成SH主義”,而托洛茨基則主張不平衡理論。簡而言之,就是蘇聯要服從全世界WC階級。
長遠來看,托洛茨基和列寧的主張雖有些許分歧,但大體上是一致的。不過,就連列寧也在生前說過,他擔心日後有人會拿他與托洛茨基的分歧做文章。
果不其然,在列寧死後,托洛茨基寫了一篇《論列寧》的文章,當即就被斯大林打上了反動派的標籤。
列寧生前,曾有意撤去斯大林總書記的職務,但托洛茨基就是搖擺不定。他是個“溫和派”,還把幻想寄託於斯大林能夠改過自新,實際上,“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實際上,托洛茨基的身邊人曾提出將斯大林軟禁,瓦解斯大林集團,但托洛茨基就是不想這樣,因為他怕傷害了同志的感情,他認為斯大林畢竟和他有著一樣的信仰。
注意,當時列寧的妻子甚至提出要將斯大林送上絞刑架。因為在列寧生前,他就發現了斯大林不對勁,對外封鎖訊息。
後人可以假設,如果托洛茨基領導蘇聯,蘇聯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
16 # 中體詩創作者
兩者不是思想的對立,而是權力的對立。思想是完全可以和平解決的,而權力則是生死存亡的。思想只是爭奪權力的由頭,權力勝利了,思想 也就勝利了,甚至可以將失敗者的思想貼上勝利者的標籤。
-
17 # 陽城幹部1
托洛斯基是”紅軍之父”,是他一手建立了紅軍。在簽定“佈列斯特合約”上與列寧產生重大分岐,從而與列寧分道揚鏢,出走他國。斯大林才有機會承接列寧衣缽。但托洛斯基始終是斯大林的威脅……
回覆列表
其實這兩個人的主張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的,但感覺國內許多朋友對托洛茨基的主張有很大的誤會。因為其實托洛茨基代表的是一種更加激進的派別,他們的主要主張是“國際革命”論,即在蘇俄革命成功之後,要將革命不斷推廣至德國的西歐國家,而這在他們的理論裡甚至是蘇俄政權生存的根本。具體如何請看下文的介紹吧。托洛茨基與早期蘇俄紅軍
可以說托洛茨基在蘇俄政權的建立與早期生存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托洛茨基在早期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分裂之後並沒有加入布林什維克,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不久,他才隨自己所在的派別一同加入了布林什維克,但因為之前的海外積聚的極高人氣,所以托洛茨基在加入布林什維克之後迅速成為了其主要領導人,不但當選了其外交人員委員,而且還成為了彼得格勒的蘇維埃主席。
而大家知道,之後不久發生的十月革命就是發生在彼得格勒。在由水兵們發動的十月革命爆發之後,托洛茨基作為主要領導者帶領起義軍擊退了由彼得·克拉斯諾夫率領的頓河哥薩克白軍發動的多次反撲,可以說在十月革命最終成功的過程中發揮了中堅作用。所以到1917年底,托洛茨基已經成為了布林什維克黨內無可爭議的二號人物。
1918年3月13日,托洛茨基成為了蘇俄政權的軍事人民委員,同時也成為了蘇俄紅軍的最高指揮者。而在他的指揮下,蘇俄紅軍也迅速由各地自發組建的小規模獨立武裝力量聯合體轉變成了轉變成了一支統一且具有高度紀律性的軍隊,其中央指揮體系迅速建立,而且制定了義務徵兵制度。而這一系列轉變,使蘇俄紅軍數量在1918年3月到10月這短短8個月內,數量從30萬人迅速增加到了100萬人,到1919年又增長到了300萬,可以說為紅軍在俄羅斯內戰中的最終獲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1919年10月,蘇俄政權遭遇到其在俄羅斯內戰中最大的危機。當時白軍將領鄧尼金率軍從南面逼近莫斯科,另一支白軍則在尤登尼奇的率領下從西面逼近了彼得格勒,當時在蘇俄決策層,放棄彼得格勒,集中兵力保衛莫斯科的意見已經佔據了上風。但此時托洛茨基力排眾議,堅持要保衛彼得格勒,至少要確保愛沙尼亞和芬蘭不會借彼得格勒失陷之機深度介入內戰。最終他的意見得到了斯大林等經常與其意見相左的人員支援,扭轉了蘇俄決策層的決定。之後托洛茨基迅速趕往彼得格勒前線,振奮了本已低落的守軍士氣,最終成功地使紅軍在10月22日轉入反攻,扭轉了戰局。
托洛茨基與波蘇戰爭而在俄羅斯發生革命並爆發內戰之後,原本被俄羅斯、德國和奧匈帝國瓜分的波蘭在1918年底也爆發了民族大起義,並在1919年初成功復國。而因為波蘭復國之前有大量領土是處於俄羅斯佔領之下,所以波蘭的民族起義和復國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和俄羅斯內戰融為了一體,甚至可以說成為了廣義上的俄羅斯內戰的一部分。
所以從1919年初開始,波蘭軍隊就開始和蘇俄紅軍在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地交戰。而因為當時蘇俄紅軍在內戰其它戰線承受重壓,所以一路敗退,波蘭軍隊深入到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腹地。不過,因為波蘭和立陶宛很快出現領土糾紛,再加上他們與俄羅斯各個派系的白軍之間也矛盾重重,而蘇俄紅軍則很快在托洛茨基的率領下組建了兵力達到40萬人的西方面軍和兵力達到35萬人的西南方面軍,所以波蘇戰爭及其它西線戰事的戰局逐漸逆轉。
1920年1月,波蘭集結了8萬軍隊,發動了基輔攻勢,其戰役目標是佔領基輔,扶植建立獨立的烏克蘭國。儘管波蘭軍隊在5月7日成功佔領的基輔,但在5月29日,蘇俄軍隊開始轉入反攻,並在6月13日重新攻佔基輔。此後即轉入全面反攻。
而作為當時蘇俄紅軍的最高指揮者,托洛茨基可以說直接策劃了蘇俄紅軍的反攻行動,因此也成為了波蘭戰時宣傳中的頭號敵人。當年8月10日,蘇俄軍隊越過縱貫波蘭的維斯瓦河,開始準備攻佔華沙。8月14日,托洛茨基釋出了《英雄們,向華沙前進》的進攻命令,之後堪稱波蘇戰爭決戰的華沙戰役爆發,托洛茨基甚至曾一度保證兩天之後就可攻克華沙。但華沙戰役的結果卻是蘇俄軍隊慘敗,最終也使波蘇戰爭的戰局再次逆轉。而在此戰過後,托洛茨基指責是斯大林所擔任政委的西南方面軍不聽指揮才導致華沙戰役失敗(但這一觀點很有爭議),這也使他和斯大林之間的矛盾逐漸公開化。
波蘇戰爭與托洛茨基的失敗而我們之所以要重點介紹波蘇戰爭的過程,除了因為它確實是托洛茨基直接指揮的重要戰爭之外,還因為它其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托洛茨基的政治理念以及他與斯大林最大的分歧所在。
因為當時托洛茨基是“國際革命”論的積極倡導者。他認為僅憑俄羅斯這個在當時相對落後的國家發生革命最終是不可能成功的,最終蘇俄政權必然會在外敵合圍下失敗。而要使革命成功,就必須去推動當時歐美最為發達的國家也進行革命,只有這些國家也發生革命並取得成功,包括蘇俄在內的革命政權最終才有可能生存下來。
所以在一戰末期俄羅斯與德國媾和的《佈列斯特和約》談判期間,托洛茨基對這一和約採取了堅定的反對態度,因為他和他所代表的“國際革命派”當時的目標是希望促成德國也儘快爆發革命,之後對其進行援助,從而使革命蔓延至西歐各國並最終取得成功。
所以托洛茨基在當時積極參與到了與德國的和談之中,不過他的目的卻是盡一切努力延緩和約的達成,從而將和約談判變成在德國宣傳革命的一個舞臺,希望德國的士兵與工人受到啟發,在德國也發動革命。他甚至還建議蘇俄拒絕德國提出的最後通牒,並認為這樣做會促使德軍士兵也像十月革命中的俄羅斯水兵一樣發動起義。
而在1918年2月10日,當托洛茨基看到已經無法再拖延與德國的談判時,則乾脆拒絕了德國提出的條件,退出了談判。結果導致德國在2月18日與蘇俄重新開戰,幾天之後蘇俄才再次與德國就和約條款達成了一致。而在對德和約簽署之後,托洛茨基也仍然沒有放棄在德國促使革命發生的目標,所以波蘇戰爭在其計劃裡也具有核心地位,因為這場戰爭其實是他們援助德國和西歐革命的橋樑。
但華沙戰役的失敗使托洛茨基計劃中的國際革命最終落了空。後來許多西歐歷史學家認為,波蘇戰爭沒能達成預期是蘇俄領導層最終放棄“國際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英國軍事史學家約翰·富勒認為如果當時華沙戰役逆轉,那麼當時的歐洲不可能抵擋住蘇俄的攻勢,所以可以說在1920年,波蘭“拯救”了歐洲。
無論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但在1920年華沙戰役失敗之後,可以說確實以托洛茨基為代表的“國際革命派”就在蘇俄高層逐漸失勢了,因為其理念在現實中確實已經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在這種背景下,斯大林在1924年才提出了“一國社會主義”理論,也就是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內首先建成,蘇聯政權也可以在當時其它國家沒有發生革命併成功的情況下生存下去。可以說這也是蘇聯政府在當時面對現實提出的一種務實理論。
所以雖然在後來托洛茨基與斯大林的爭奪中,可以說有許多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件最終決定了成敗,但在一定程度上,華沙戰役失敗之後托洛茨基最終在蘇聯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定局。因為托洛茨基所倡導的國際革命基本失去了現實可行性,而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必須在當時的現實環境中選擇可行的國策,即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確保生存並實現一定程度的發展。而後來的歷史演變也基本證明了這一點。